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特稿:最高法院权威解读丨行政诉讼法新旧法衔接的几个具体问题阅读提示:特别致谢最高法院行政庭赵大光庭长、李广宇副庭长、耿宝建法官。 新 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已于 5月1日起正式实施,相较以往此次法律修订 力度空前内容众多,新旧法的衔接可以说是当前实务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20142014年1111月1 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 的决定,对 19891989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旧行政诉讼法)进行了一次全面修改。修 改后的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新行政诉讼法)已经于 5 5月1 1日正式施行。4 4月 2222日,最高人民法院也发布
2、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 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适用解释),对实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问题作了细 化解释性规定。由于适用解释只就有关亟待解决的问题加以明确, 修改前后的行政诉讼法在 受案范围、审理程序、被告资格、起诉期限、裁判方式以及申请再审程序和期限 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新旧法律规范的衔接与适用仍有不少模糊之处,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以供审判实践中参考。一、关于起诉期限问题1 1 起诉期限的适用新行政诉讼法将起诉期限从原来“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 提出”,改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新法规定更加有利于保护相对人诉权,对行政机关
3、在5 5月1 1日前作出的行政行为, 当事人在5 5月1 1日后提起诉讼,按照旧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尚未超过 起诉期限的,应当适用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六个月起诉期限的规定。例如, 对行政机关在20152015年2 2月2 2日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按旧行政诉讼法 规定,起诉期限应至20152015年5 5月2 2日届满;而按照新行政诉讼法六个月的规定, 相对人的起诉期限应当延长至 20152015年8 8月2 2日。2 2二年起诉期限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 简称执行解释)第四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 民、法
4、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 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 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 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 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二年。”新行政诉讼法和适用解释对此问 题未予涉及。在修改行政诉讼法过程中,曾一度将上述司法解释的内容纳入有关 条款中,后考虑文字比较长及需要解释说明等原因未作规定。在起草适用解释过程中,对“起诉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年”的规定是否继续 适用,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不应当继续适用。主要理由为:行政诉讼 法将起诉期限从三个月延长为六个月, 已经充分保护了当事人诉权,如果继续适 用执行解释中有关“起诉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年”的规定
5、,不利于行政法律 关系尽快稳定。且行政诉讼法关于六个月起诉期限的规定是公开的, 也是明确的, 不论相对人是否知晓,法律一经公布就应当严格执行。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继 续适用。主要理由为:一是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 既应当告知行政相对人 行政行为内容,也应当告知行政相对人诉权和起诉期限。 这不仅是对行政机关遵 循正当程序的要求,也是行政机关必须履行的义务。行政机关未告知诉权和起诉 期限,则应该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执行解释第四条的规定正是基于这 样的考虑,体现了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精神和目的, 这一规定应当继续坚持。二是 如果对行政机关告知和不告知的后果不作区分,而是一律适用六个月起诉期限, 实践
6、中容易出现规避法律侵害相对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现象,既不利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也不利于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 三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 织的诉权,是本次修法突出强调并坚持的一项原则,如果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后,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期限实际上比原来有所缩短,与本次修法的原则相 悖,也容易引起各界的质疑和反对。考虑到此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一定时期内无论是行政执法水平还是当事人 的法治意识都有待提高,执行解释第四十一条关于“起诉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二年”的规定,与新行政诉讼法及适用解释规定的精神是一致的,仍然应当 在实践中继续适用。当然,随着全社会法治水平的提高,今后在对法律和司法解 释进
7、行修订时,是否有必要继续执行这一规定,届时可能会作出不同的选择。3 3 不作为起诉期限的适用新旧行政诉讼法和执行解释均未直接规定不作为的起诉期限。既往实践中, 由于有些行政不作为始终处于延续状态, 难以确定起诉期限的计算起点,因而只 要行政机关没有作出拒绝或者明确不履行职责的书面决定, 相对人可以随时提起 诉讼,往往不受起诉期限限制。也有的参照作为类行为的起诉期限来掌握, 存在 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在起草适用解释过程中,不少地方呼吁应当对此加以明 确。该解释第四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七条 第一款的规定,对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提起诉讼的, 应当在行政机关履行法 定职
8、责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该条规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起诉 期限的功能之一,在于维护法的安定性,起诉期限过长不利于行政管理秩序的尽 快稳定;二是有利于统一行政不作为起诉期限的标准;三是依申请的不作为,即 使申请人在六个月内没有提起诉讼,很多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再次申请启动行政 程序,进而启动复议和诉讼程序,因而对不作为按六个月起诉期限执行, 一般不 会影响相对人申请和诉讼权利的行使。需要说明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 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不受“行政机关履 行法定职责期限届满”的限制,当事人可以随时起诉。当然,由于行政机
9、关不履 行职责的形态各异,许多不作为实际上也不会告知当事人诉权和起诉期限,这就存在是否适用执行解释第四十一条“起诉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年”的规定问 题。笔者认为,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七条已经明确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 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 诉讼。适用解释第四条也已经对不作为案件规定了六个月的起诉期限。这些 已经完全能够保护当事人提起诉讼的权利,“法律不保护权利上的睡眠者”,故不宜再参照适用“起诉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年”的规定。特别是作出这种制度安 排,并不会对诉权行使造成影响
10、,因为即使未能在“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期限 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提起诉讼,相对人仍可随时向行政机关再次提出申请, 重 新启动行政程序;如行政机关不履行的,相对人仍可依法提起诉讼。4 4 特别规定的起诉期限适用根据新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法律对起诉期限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如行政复议法、邮政法、统计法、药品管理法等规定的十五日起诉期限; 森林法、 海关法、土地管理法等规定的三十日起诉期限;专利法规定的三个月起诉期限等。 凡是法律有这些特别规定的,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期限执行。二、关于审理和裁判的法律适用问题1.1. 审理期限旧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审理期限,一审为三个月,二审为两个月,新行政诉讼
11、法分 别延长为六个月、三个月。由于审理期限是对法院自身的要求,应当从严掌握,适用解释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 5 5月1 1日前尚未审结的案件,审理期限适用修改前的行政诉讼法关于审理期限的规定。”这意味着新法实施后对尚未审 结的案件,一审应当在三个月内、二审应当在两个月内审结。2.2. 已完成程序性事项的效力适用解释第二款规定,依照旧行政诉讼法已经完成的程序事项,仍然有效。即无论是一审、二审还是申请再审程序,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法院,原则上均不得 否定在5 5月1 1日前已经进行的程序的效力,并受其约束。3.3. 尚未审结的一审案件法律适用“实体从旧,程序从新”是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但实践中对何为
12、实体问题、实 体规定,何为程序问题、程序规定,常有不同理解。行政诉讼法虽然主要是有关 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但其中关于原告资格、受案范围、证据规则等仍具有一定 实体性。因此,也就不能简单地说全部适用或者全部不适用行政诉讼法。实践中,对5 5月1 1日前已经立案,但尚未审结(有的甚至是已经庭审尚未宣判)的案件, 究竟应当是适用新法还是旧法进行裁判,同样存在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既然已经根据旧行政诉讼法进行了审理甚至已经庭审结束, 就应当适用旧行政诉讼 法裁判。而且新法在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 如果适用新法裁判,可能会出现庭审 时未予考虑的因素却影响了裁判结果。 另一种意见认为,案件的审理程序和裁判
13、 种类等属于法院裁判职权的专属事项, 应当适用新行政诉讼法规定作出裁判。 即 只要是5 5月1 1日前未审结的,都应当适用新行政诉讼法进行裁判。应当说,上述两种观点均有一定道理。新旧法律的适用问题既是一个法理问题, 也是一个司法政策的选择问题。笔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认为,后一种意见更为合理。主要理由为:一是就行政诉讼而言,所谓的“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 主要是指判断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标准应当 “从旧”,须按照行政行为作出时点的 法律规范来判断;对于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评判程序和裁判方式的选择, 一般说来 并不直接影响合法性评价标准问题,可以“从新”适用审理和裁判的规则;二是 行政诉讼法部分规定虽
14、然具有实体内容性质, 但总体上还是程序法。司法裁判权 的本质是解决纠纷的手段,案件的审理程序和裁判种类等适用新法, 往往会有利 于增强纠纷解决的效果;三是新行政诉讼法虽然在裁判方式和裁判主文上有一定 变化,但合法性审查原则和标准却并无变化。即使给付之诉、义务之诉、确认之 诉等裁判方式,较之旧行政诉讼法有所丰富和完善, 也只是裁判类型和审理强度 的变化,并不涉及审查标准的改变;四是从案件的数量上看,此类案件并不会太 多,且只会在过渡期内出现,适用新法裁判更有利于体现法律的更新与进步,更符合法治的发展方向。4 4 未结二审、再审案件的法律适用无论是二审还是再审程序,均是对人民法院已经作出的一审或者
15、生效裁判进行的 审判,而对原审裁判的评价只能是依据原裁判作出时的旧行政诉讼法,而不能适用在二审、再审程序时才生效的新行政诉讼法。 因此,人民法院在审理适用旧行 政诉讼法裁判的行政一审案件引发的上诉、申请再审时,应当适用旧行政诉讼法。 旧行政诉讼法未作出规定或者明显不宜适用的条款除外。5 5.新旧法在裁判文书中的表述人民法院在裁判文书中凡需要表述修改前后的行政诉讼法的,可以分别表述为“修改前的行政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引用具体条文时,分别表述为“根 据修改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X条”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诉讼法第X条”。三、关于违反诉讼纪律行为的制裁问题行政诉讼法加大了对妨害诉
16、讼行为的制裁力度。一些制裁方式和制裁手段是旧行 政诉讼法没有规定的。对于尚未审结的案件,只要当事人违反诉讼纪律的行为是 发生在5 5月1 1日后,就应当依据新行政诉讼法处理。即使是人民法院适用旧行政 诉讼法审理二审或者再审案件,也可以依据新行政诉讼法对当事人在 5 5月1 1日后 实施的违反诉讼秩序的行为进行处理。四、关于复议机关做共同被告问题新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 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 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适用解释第七条规定:“复议机关决定维 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
17、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原告只起 诉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者复议机关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原告追加被 告。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另一机关列为共同被告。”新行政诉讼法和适用解释只对复议机关做共同被告作了规定,未明确复议机 关作出复议决定的时间界限。复议机关于 5 5月1 1日前作出复议决定,当事人于5 5 月1 1日后提起行政诉讼的,是否应将复议机关列为共同被告,5 5月1 1日前立案受理时未将复议机关列为被告,5 5月1 1日后是否要追加复议机关为被告,都应当加 以明确。对此,一种意见认为,新行政诉讼法及相关解释均是5 5月1 1日起实施,只要人民法院在5 5月1 1日后立案,就应当执
18、行行政诉讼法,可以将复议机关列为 共同被告。另一种意见认为,复议机关成为共同被告,不应当取决于人民法院立 案时间,而应以复议机关作出复议决定时间为基准时。 从上述观点看,与其说复 议机关做被告是实体问题,不如说是诉讼程序中的当事人问题。 既然依照旧行政 诉讼法已经完成的程序事项仍然有效,人民法院在5 5月1 1日前按照旧行政诉讼法 规定已经立案的,即使是在5 5月1 1日之后案件仍在审理,也不宜再追加复议机关 为共同被告。但5 5月1 1日之后立案的,即使复议决定是在5 5月1 1日前作出,人民 法院也应当适用新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 第七十九条等规定,将复议机关列为 共同被告,需要说明的是,
19、与执行解释第七条将改变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也作为改变复 议结果的规定不同,适用解释改变了对复议机关维持行为的认定标准,即只 有改变原行政行为处理结果的,才视为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 因此,无论是 根据执行解释还是适用解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事实证据或者适 用法律的但未改变原行政行为处理结果的,复议机关都应当作为共同被告。五、关于新制度新规定的适用问题与旧行政诉讼法相比,新行政诉讼法还规定了当事人在行政案件中, 可以一并申 请解决相关民事争议,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对规范性文件一并进行审查。 此两种制 度并不涉及合法性审查标准的变化,只是为人民法院的审理对象和方式增加了新 的内容。因此,原则上只要
20、是在5 5月1 1日前已经受理但尚未审结的一审案件, 当 事人均可依据新行政诉讼法申请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或者申请一并审查规范 性文件。根据适用解释第十七条、第二十条规定,不论是一并申请解决相关 民事争议,还是申请对规范性文件一并进行审查, 都应当在第一审开庭审理前提 出;有正当理由的,也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出。因此,在 5 5月1 1日前已经开庭审 理或者法庭调查已经结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请求一并审理行政诉讼法 第六十一条规定的相关民事争议,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一并审查行政诉讼法第五十 三条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人民法院不应支持。六、关于申请再审问题1 1 申请再审期限的衔接新旧行政诉讼法对当
21、事人不服生效裁判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期限规定是不同 的。执行解释第七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 发生法律效力后2 2年内提出”。适用解释第二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向上一 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内提 出。”当事人对5 5月1 1日以前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申请再审的期限, 应当按照旧 行政诉讼法和执行解释第七十三条规定的2 2年申请再审期限执行。当事人如 果在5 5月1 1日后申请再审,则应当执行六个月的期限。即2 2年的申请再审期限在 20152015年1010月3131日尚未届满的,截止至20152015年1010月3131日。如
22、在5 5月1 1日至1010 月3030日期间届满2 2年的,则按届满时日期计算。当然,5 5月1 1日前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具有第九十一条第二项、 第七项、第八项规定情形以及第三项规定的伪造证据情形的,当事人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上述情形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2 2 超过法定期限的再审申请处理5 5月1 1日后,当事人对20132013年5 5月1 1日前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 书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一般应视为申诉信访,一般不作为再审申请立案。当然, 当事人对超过法定申请期限的生效裁判不能申请再审, 并不意味着人民法院不可 以主动发现违法裁判。在特殊和个别情况下,作出生效裁判法院的院长及上级人 民法院,仍可根据新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启动再审或者提审程序。3 3 申请再审的法院旧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 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但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新行政诉讼法第九十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判决、裁定 不停止执行”。这就将受理再审申请的法院从原审法院和上一级法院,修改为上一级人民法院。因此,5 5月1 1日之后作出的生效裁判,只能向上一级法院申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教育技术性考任务二
- 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汇报
- 职业道德素养课件
- 书香润心田:读书教育与分享实践
- 三爱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 数学课程标准培训方案
- 紫色卡通风学生会竞选模板
- 人教版比例应用教学讲义
- 3.现代诗二首 花牛歌 课件
- 西藏那曲公开招聘农村(村务)工作者笔试题含答案2024年
- 高速公路收费站QC小组成果如何降低入口发卡差错率
- (高清版)JTG D81-2017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 压轴题10 压强与浮力选填压轴题(解析版)-2023年中考物理压轴题专项训练
- 中医外科 男性不育症
- (正式版)JTT 1490-2024 港口安全设施分类与编码
- 21《杨氏之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车辆应急预案方案恶劣天气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精美课件
- 枇杷文化知识讲座
- 浙江伟锋药业有限公司年产100吨拉米夫定、50吨恩曲他滨、30吨卡培他滨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四级公路养护作业控制区布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