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_第1页
中庸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_第2页
中庸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_第3页
中庸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庸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摘要: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之道在历史长河中对中国 文化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经历了无数先贤们的研究探讨 后,我们更应该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其 在当下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效能。关键词: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 中和 诚 天理 和平 包容 和谐作为儒家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庸之道已经随着儒学的发展深深 深入到了中国每一个元素当中, 成为构成社会与文化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 置身于中国文化环境的成员, 都无法摆脱中庸之道的影响, 它会影响你的文化心 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甚至你的人生抉择。因此,无论是对于社会成员,还 是

2、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中庸之道, 既是一种智慧, 也是一种 无法避免的抉择。了解并充分利用中庸之道, 对当下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想真正了解一部传世之作, 我们必须从它的起源开始说起。 中庸的思想起 源很早,人们认为中庸之道最早起源于尚书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这 样一句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在尚书洪范的 记载中,箕子提出的:“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也同样是“中”的反 应,我们通常将此作为中庸思想的源头。 具体到“中庸”一词,它最早出现于 论 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位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作为能够让圣人都 推崇备至到如此地步的

3、儒家典籍,它同样受到了历朝历代儒学家的追捧和研究,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 中庸之道得以在研究中不断发展壮大, 从而对中国的社 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众多的朝代中,宋代文学工作者的研究对中庸的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 宋代是儒学发展的“第二期”, 中庸与大学 、论语 、孟子并 列,合成为四书,理学大家朱熹为之作注,成四书章句集注 ,在宋以 后,四书更是被用作开科取士、选拔政府官吏的教科书。 在宋代众多的文学 工作者中, 不仅出现了司马光、 苏轼等一大批研究者, 甚至更是出现了将儒家文 化推向更高层次的的程朱等人,伴随他们出现的改进版的儒家文化 程朱理学。在对中庸的研究上, 司马光对中庸的研

4、究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北宋最早表彰 和诠释中庸的文学工作者之一,司马光曾经著有中庸广义 ,虽然已经散佚,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南宋卫缇所作的 礼记集说 中的残简断章见其大概。 其 实,司马光对中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和”的研究上,他认为所谓的“中和” , 指的是对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结谓之和,中也者天下 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一句的解释引发的相关问题的思考。在司马光看来, 人心是最微妙的, 也是最难揣摩把握的, 君子之学之所以贵 就在于在“治心”,所以在对中和的诠释过程中,司马光对于心显得尤为重视。 在中和论中,司马光曾经对作为中庸思想起源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

5、惟一,允执厥中”一句做出过这样的评价:危则难安,微则难明。精之所以明, 其微也,一之所以安,其危也,要在执中而已。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认为 人心的特点既“微”且“危” ,而我们所必须做的就是要“明其微” ,“安其危”, 然而如何才能“明其微” ,“安其危”呢?在司马光看来,必须要“允执厥中” , 要“执中”,要把心置于“中庸之地” ,而要治心,就要中和,人们正可以从中 庸中探寻明微安危的方法。对于中庸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 皆中结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一句,司马光是这样解 释的:喜怒哀乐,圣人所不免,其异于众人者,未尝须臾离道。平居无事,则心 常存乎中庸,及

6、其既发,则以中庸载之,喜不失节,怒不过分,哀不伤生,乐不 极欲。中者,君子之所长守也,故曰大本;和者,君子之所长行也,故曰达道。 司马光认为,只有内心中谨守此“中” ,才能在生活中都能够发而“中节” ,君子 必须做的就是守“中” ,并以此来指导人生。但有时,司马光的这种“中和“思 想也有其狭隘性, 虽然在表面上听起来不无道理, 但是细细品味,我们就会发现, 这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理论问题。司马光所强调的“中”由心而发,因时而变, 不能存于未发的心中,没有固定的标准与准则。但是,无论怎样,司马光对中庸 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宋代,作为儒学大家的苏轼,对中庸

7、的研究也有着很高的造诣,他曾 著中庸论一部, 集中表现了自己的儒学思想,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这部著作,既是对中庸原意的阐发,同时也融进了自己对待中庸 独特的见解与思想,它不仅佐证了中庸在北宋受到重视的情形,更说 明了研究中庸对于阐发个人的思想、义理的重要性。在中庸论中,苏轼认为“中庸者,孔氏之遗书而不完者也”, 并非是子思自己的思想,况且子思也是孔子的学生,因此中庸的精义 还是出自孔子,他主张去除后世儒者所添加的内容,从而概括出中庸的精 华。在中庸论的上、中、下三篇,苏轼分别论述了 “其始论诚明之 所入” “其次论圣人之道所从始,推而至于其所终极”“其卒乃始内之 于中庸”三个问题,以此

8、展现中庸的艺术魅力。作为中庸的基本问题之一,苏轼对待“诚”是这样解释的:“夫 诚者,何也 ?乐之之谓也。乐之则自信,故曰诚。”他认为,“诚”就是 人的审美性的情感感受,有了这种感受,就建立了“自信”,也就自信达 到了“诚”。因此,苏轼强调了人的主观情感的因素,将人的情感的审美 指向看作是达至“诚”的基本条件。 “诚”不再是中庸中的那种需 要克服人的自然情感而静心体味的玄妙的东西,而是人的个人自然情感。对待“诚”在现实中的表现及“诚”的重要性, 苏轼认为: 明而不诚, 虽挟其所有,伥伥乎不知所以安之,苟不知所以安之,则是可与居安,而 未可与居忧患也。夫惟忧患之至,而后诚明之辨,乃可以见。由此观之

9、, 君子安可以不诚哉 ! 苏轼的中庸论从“诚”出发,经过一系列的磨练,再 归于“诚” ,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极致的中庸状态。苏轼的这 一思想,既是对中庸以及儒家的人学思想的一种阐发,也是一种发展, 对当时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由于苏轼对于中庸之道 的研究才使得我们看到了苏轼他入则为儒,出则为佛,穷则独善其身,达 则兼善天下的大儒形象。在宋代,程朱对中庸的阐述与见解是系统的, 对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与发展是 最深刻的。程朱赋予了中庸明确的含义 ,二程曰 :“不偏之谓中 , 不易之谓庸 。 中者, 天下之正道 ; 庸者 , 天下之定理。”( 中庸辑略 )朱熹也说: “中 庸者

10、, 不偏不倚 , 无过与不及,而平常之理。 ” ( 中庸章句集注 ) 他们 对中庸的解释比前人更加明确 ,他们认为中庸就是不偏不易,是无过与不及, 是恒常不变的“正道”和“定理”。他们甚至将中庸与“天理”之间划上了等 号 。 “中庸 , 天理也 。天理固高明 。”( 中庸辑略 )“若致中和则是 达天理 , 便见得天尊地卑 , 万物化育之道 。”( 二程遗书 )认为“中庸” 便是“天理”。 虽然在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上, 程朱的理解更加深刻明确, 但是他 们却把中庸从以礼为内容向封建纲常为内容的转化继续推进, 将君臣父子夫妇之 间统治与服从的关系推向了极端,阐述出为封建王权及伦理纲常服务的中庸理 论

11、,这无疑对中庸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也为后世对中庸文化的争论埋下了伏 笔。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 , 中庸所表述的思想长期以来饱受争议。在古代 , 中庸 被誉为“至德” ,备受推崇。在近现代 , 中庸则被视为明哲保身 ,横遭非议。历史 只有在几经褒贬之后 , 也许才能见其真相。近代以来,为了对中庸进行更加中肯 的认识与评价,学术界对中庸进行了更加深刻的讨论与研究。这些研究, 对进一步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深化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 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争议仍然不断,有基本肯定的,有基本否定的,同样 也有介于二者之间,认为中庸是精华与糟粕相互杂糅在一起的,但是无论如何,

12、我们都不能忽视中庸之道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中庸之道, 充分发扬 其有利的一面,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服务。其实,中庸之道之所以被人所误解,主要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其消极 的一面。一提到中庸之道,人们想到的总是那些负面的东西,认为是软弱 的表现,是不作为的表现,是不追根究底,不走极端,各打五十大板,明 哲保身的表现。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固然在某些方面,中庸 是不适合的,但是我们同样要看到中庸之道的优点,了解到它对我们能产 生哪些有利的影响,不能将其一棒子打死。事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就在于其 在某一方面必然具有合理性,而这正是人们应该及时抓住并灵活运用的一 点,只有如此,人们才

13、可以趋利避害,将事物的存在合理性扩大,为社会 的发展做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我们在看到积极方面的同 时,我 们也看到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展现出来,社会矛盾并 没有得到消除,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更加和 谐呢?作为贯穿于儒家经典文化始终的中庸之道,它作为一种方法论,恰 恰精髓就在于平衡协调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事务协调发展。如今,如 果能够重新审视中庸之道,了解中庸之道那些能够协调社会发展的内容, 对当下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意义。在中庸的开篇就讲到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齐焉” ,这种 爱好和平的思想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直接影

14、响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性格, 使其成为一个主张和平、和善、和解的民族,正是这样一种思想造就了中 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巨大凝聚力,也有了新中国在国际上形成高度共识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中庸思想对中国的民族自强和和谐发展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世界局势下,要谋求长久而稳定的局面,和平是最根本 的要素,中庸所包含的“和”的思想在这些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也为我国 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而又强有力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面对复杂多变 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庸思想的文化智慧使得政府在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能 够站在客观公正、理性均衡的立场上,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局面,稳定国 内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发展。中庸思想作为不

15、断完善民族意识和民族心 理,树立民族风格的契合点, 是一种最理想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的境界, 只有不断挖掘中庸思想中的各种智慧,才能更好地凝聚民族性格,为社会 的进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在国家民族平台上,中庸之道是如此, 那么在个人人生发展上,中庸之道亦是如此。中庸之道对个人人生的发展 也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包容他人, 理解他人, 不偏不倚,公正平和,能够使人们达到求真、求善与求美的统一,经过长 期的教化,陶身淑性之后,能够坚定自主的意志,提升人格,净化心灵, 涤荡人心之中的私心杂欲,化解个性情感与社会伦常之生疏感,开拓生命 本质而获取的情感和行为的合适感,从而更

16、好地存活于世,并为和谐社会 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总之,对于中庸之道,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其好的一面,借鉴“中庸之道” 的精髓来妥善处理各种矛盾,认真反思并研究中庸之道,兼容并包,使其不断深化,将其转化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助力,从而为人 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郭晓冬论司马光 “中和学说”及其在道学上的意义与局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0【 2】苏轼的中庸论 作者不详【 3】杨子吟 邹效维 近十年中中庸研究观点介述【 4】谢金林 江萍菊 孔子中庸思想的诠释及其现代意义【 5】崔日韦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250100【 6】

17、王泽民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 7】秦晓波 郭秀丽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7国学经典句段推荐 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摘自道德经第 64 章 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金盾出版社 2009 年版 )其表面意思是说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 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但从深层次 来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种哲学智慧,一种通过积累获得成功的智慧。 在上个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有一个美国人正在为自己人生不断努力着。 他整天躲在狭小的地下室里,将数百万根的 K 线一

18、根根地画到纸上,贴到 墙上,接下来便对着这些 K 线静静地思索,有时他甚至能面对着一张 K 线 图发几个小时的呆。后来他干脆把自美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的纪录搜集到 一起,在那些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寻找着规律性的东西。由于没有客户挣不 到薪金,许多时候这个美国人不得不靠朋友的接济勉强度日。这样的情况 延续了 6 年。美国人集中研究了美国证券市场的走势与古老数学、几何学 和星象学的关系。同样是在 6 年后,美国人成立了自己的经纪公司,并发 现了最重要的有关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方法,他把这一方法命名为 “控制时间因素”。他在金融投资生涯中赚取了 5 亿美元的财富,成为华 尔街上靠研究理论而白手起家的神话

19、人物。他叫威廉江恩。 在现实世 界里,每个年轻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然而他们却眼高手低,志大才 疏,只是惊羡于别人的成功,却从未想过他们在此之前进行的艰苦卓绝的 努力。其实,人世间并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任何人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 才获得成功的,成功是通过积累点点滴滴能够导致成功的因素才最终获得 的,所以成功需要积累也正是一种最原始最简单的真理,我们只有通过聚 沙成塔,集腋成裘才会最终获得成功。这段话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意思很简单,但是如果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内 涵,我们就会从中受益匪浅,这也正是我想大家推荐的原因。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自论语述而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 中华书局 1999 年第三版 185 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