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课件_第1页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课件_第2页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课件_第3页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课件_第4页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学教育学 主讲人:王翠萍 Email: smilewcp Tele: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目的】 1、掌握教育的历史发展特征与教育学 的历史发展。 2、理解教育的本质与属性及要素。 3、了解教育的起源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教育 ?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 一个刚看电影的人可能会说,“我从这部电影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 一位政府公务员可能会说,“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 一位家庭主妇可能会对邻居说。“你教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等等。 ? 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 一类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的

2、过程, ? 一类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 一类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像你教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二、从字义上概括教育 ? (一)东方的理解(一)东方的理解 ? 甲骨文中的教育甲骨文中的教育 ? “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 教”有三个深层的意义: ? 1、东方文化已认识到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但更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的特点。 ? 2、“教”字左部的内涵表示东方教育重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外部的系统文化经典教育,含有“学而知之”的朴素唯观。 ? 3、“教”字右边结构的内涵表示东方教育重视施教者的权威性、教育过程

3、的严肃性。 (二)西方的理解 ?西方文字中的教育(西方文字中的教育(education )源于拉丁文educare (引出的意思) ?西方教育的特点: 1、教育即为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引导,施教者只不过是学生思想的“助产”者、“引导者”。 ?2、既然智慧的种子早在学生的心灵,教育是对学生内心智慧的引导、导出,、既然智慧的种子早在学生的心灵,教育是对学生内心智慧的引导、导出,学生就是教育中的真正的主体。 ?3、教育活动既然为学生对自己灵魂智慧的回忆,那教学的全部过程就不能缺少学生的自动参与(包括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内容方式等),教育就有自动性的特点。 (三)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点 ? 1、教育的对象是、教

4、育的对象是 人人受教育者具有人的主体性,具有受教育者具有人的主体性,具有能动性、自觉性与社会性。能动性、自觉性与社会性。 ? 2、教育的过程是育、教育的过程是育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营迁受教育者自动的环境,使用权受教育者生理的影响,营迁受教育者自动的环境,使用权受教育者生理与心理全面的发展。与心理全面的发展。 ? 3、教育的结果是化、教育的结果是化外在的人类文化内化为受教育者外在的人类文化内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素质,表现为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情感、价内在的素质,表现为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的提高。值观念的提高。 ? 简言之:教育就是一

5、种培养人的活动。简言之:教育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三、从教育产生中抽象概括教育的起源 ? (一)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 ?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利托尔诺 (harls Letourneau,1831-1902)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沛西沛西能能(SirThomasPereyNunn,198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

6、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 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的,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

7、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心理起源论(二)心理起源论 ?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Monroe,18691947)。 ? 孟禄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其著作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

8、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 ? 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三)劳动起源论(三)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 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 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 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

9、要 ?儿童从出生到成为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至少要经历十几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儿童从成人那里得到的知识、经验、技能、社会规范等,虽从最终目标看是为了将来从事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在宏观上是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适应了社会方面的需要;但从直接结果看则是发展了儿童的身心,实现了精神成长,在微观上促使人远离动物界,趋于社会化与文明化。 ?我们认为,教育的起源就不仅有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共同之处: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四、从教育发展的事实中抽象概括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

10、原始教育(特点)(一)原始教育(特点) 1. 非独立性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2. 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具有原始均等性 3. 原始性 形式、手段和内容极为简单,水平低下 (二)古代教育(二)古代教育 ?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的教育。虽然这两个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常状况不同,但具有相同的水平和政治经常状况不同,但具有相同的阶级社会性质,以及类似的生产工具、手工操作的劳动形式,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剥削阶级社会,使两个社会阶级的教育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古代教育特点: ? 第一,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 -学校。 ?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冶文化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为学校

11、的涎生提供了土壤首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提高了社会物质生产能力,使产品有了剩余,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这就为有人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其次,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使统治阶级需要一种专门机构培养其宫员、武士和文人以维持政权。再次,出现了记载和传递知识经验的工具 文字,科学文化知识也有了相当数量的积累,这对学校的出现起了 重要的推动作用 ? 第二 教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由于阶级的产生,学校一开始就为剥削阶级所垄断,成为统冶阶级的工具,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我国奴隶社会就有“学在官府”之说劳动人民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只能通过

12、家庭教育或师徒传授的方式在自然形态的教育中学习生产和生活经验。 ? 第三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实际。奴隶社会的学校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不传授生产知识。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主要是让奴隶主的子女学习礼仪兵法等治人之术封建教育则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准则;学校教育内容多属政冶哲学文学道德宗教等人文科学,不仅脱离生产劳动,而且脱离社会实际。 ? 第四,教育的形式单-古代学校教育就其整体来说,教育形式单一,是个别施教,没有严格的班级和学年区分。如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一生收了三千多个学生,没有严格固定的入学时间授课时间、授课地点、学生的年龄、程

13、度也各不相同。 (三)现代教育(特点)(三)现代教育(特点) 现代教育即现代社会的教育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到社会主义社会,都属于现代社会的范畴。现代教育的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它的实质是以适应现代生产需要为轴心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要求的现代人的活动。 现代教育的特点: ? 第一,教育直接为现代科技、生产的发展所制约。 ?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 ? 第三、教育具有普及性。 ? 第四,教育形式多样化 。 ? 第五,教育具有科学性。 ? 第六,教育具有发展性。 (四)现当代社会的教育 ? 1、教育的目标特征强调素质、造就通才、弘扬个性、尊重创造。现代

14、教育比较重视素质教育、通才教育、个性教育、创造教育。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 2、教育的时空特征 强调教育的终身化、国际化、信息化。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相继提出了终身教育、国际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等新的教育时空观念。日本筑波大学编的现代教育基础中指出:“终身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它不过是是某种意念这种观念使用权人们有可能将教育现象作统一的综合的考察,或者使整个活动重新体系化。”终身教育的构想是“创造贯穿人的整个一生的从生

15、到死进行教育的过程的原理。” ? 3、教育的地位特征强调教育民主化,教育全民化、教育大众化以及教育先行。教育先行是指处理教育与经济关系的问题上,采取优先发展教育的策略;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相等,教育过程中享受的教育资源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相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等;全民化、 大众化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用权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的运动 五、教育的定义 ? 结合以上四个方面我们

16、可以把教育抽象概括为:教育是按一定社会要求通过传承文化培养人、发展人。一定社会要求通过传承文化培养人、发展人。 ? 广义教育: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 ? 狭义教育:狭义教育: 指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指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 “德育”是同义词。 我们认为,教育是在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发生的促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是一

17、种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藕合的过程;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藕合的过程; 强调教育的动力性; 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教育的属性 ? 一、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本质 ? 教育属性是在教育本质基础上对“什么是教育”进一步认识,是对教育本质是什么的进一步阐述。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 ? .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 . 教育是人类社会有意识的实践活动; ? . 教育是一种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属性 ? 1、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永恒性。 2、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生产性。 ? 3、教育的历史性。 4、教

18、育的继承性。 ?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6、 教育的长期性。 ? 7、教育的民族性。8、教育的阶级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 在学术界还有一定的争论。其表现如下: 1、三要素说。这种说法又有不同的说法,如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的要素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部分(南京师大观点);还有的认为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资料三部分组成(陈桂生); ? 2、四要素说。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孙喜亭); ? 3、五要素说。教育活动有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教育途径、教育方式五个方面(叶上维)。 ? 4、六要素说。教育活动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有教育者、

19、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途径和教育环境。(杨兆山,姚俊) (一)教育基本的要素 ? 1、教育者、教育者 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 学校教育,教育者则主要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教师,因为他们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自己住实践活动中肩负的任务和使命 ? 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影响源,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层于主导地位 2、学习者、学习者 ? “ 学习者 ”与 “受教育者” ? 这个概念毫无疑问地将教育对象看成是比较被动的存在,看成是纯粹”接受教育者教育”或“被教育者教育”的人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发生在教育对象身外,井由教育者施加于教育对

20、象身心的某种事情。这种看法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 “ 学习者”和“学生” ? “学生”这个概念尽管也有“学习者”的含义,但它所指称的“学习者”主要是那些在身心两方面部还没有成热的人,这是由构成”学生”这个词间中的“生”字所决定的。在 20世纪中叶之前?教育对象可以看成是学生;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对象已经从青少年扩大至成人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所以,再将教育对象看成是学生就不太合适 ? 学习者 ? 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 第二,不同的入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 第三,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不同, ? 第四,不同的学习者

21、对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的意识与能力不同 ?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 ?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对象;而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则无法运行和发展,教育目的难以达成;因而,教育是由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社会实践系统。 第三节 教育学 一、教育学的概念一、教育学的概念 1、概念 是通过对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

22、育实践的一门科学。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2.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 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3. 指导教育实践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 教育现象:就是教育本质方面在各个方面的外在表现,反映的是外部联系,使教育比较零散、表面、多边的方面。教育现象本因该与教育本质相互统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现象与本质不统一的,有时现象是本质的歪曲表现,这时的教育现象就是假象;有时教育现象是本质的真实反映,这时的教育现象就是教育真象。 ? 教育问题:什么叫问题?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教育问题就是教育领域的特定矛盾。教育问题具有如下特点:复杂性、整合性 二难性、开

23、放性。 ?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教育规律的特点包括层次性、可验证性、重复性。教育规律的内容主要包括联大规律:教育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为人的身心发展服务;教育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并为社会发展服务。 3、区分几个概念 ?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 教育学不是解释、宣传教育方针政策的工具,而是一种学科理沦,是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的;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并联系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条件制定的具有主观性并且有国家意志国家强制的属性;通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是反映教育规律的。但是,由于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足,或是由于人们的认识受到社会条

24、件的限制,所制定的方针政策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情况是存在的,制定教育方针政策不仅要考虑国家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还要考虑教育学所阐发的教育理论,只有这样,方针政策才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 教育学也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但高于教育实践、教育学不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汇编,它是运用理性的思考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抽象、概括,提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背后的客观规律,总结上升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未形成独立科学,理论水平较低,但积累了丰富的教育遗产。 ? 如:孔子的教育思想, ?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 代表著作: ? 中国古代的学记, 昆体良

25、的演说术原理, ? 收录了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 ? 柏拉图的理想国 孔子 苏格拉底 (二)形成独立学科时期(二)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1.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已进入独立学科阶段 法国卢梭爱弥儿最完整 最系统的教育论著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著作 2.教育学的学科水平有所提高 如:绅士教育、自然教育、要素教育、 普通教育、实用主义教育 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 1、英国.斯宾塞于1861年发表了教育论,开创了用实证的方法研究教育的先河,使教育学的科学化向闪迈进了一步 ? 2、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

26、903)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 3、美国 杜威(18591952)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 4、凯洛夫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 ,是20世纪4050年代苏维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他主编了教育学 ? 5、杨贤江(18951931)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是我国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教育问题的人。其著作新教育大纲 (四)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立阶段 ? (20世纪5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教育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教育理论研究更加深化,教育学出现了更多的分支学科,教育学也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更多的边缘学科,教育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