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RB/T 206-2014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要求》是一项针对数据中心服务领域的国家标准,旨在通过设定一系列评价指标和方法,来衡量数据中心的服务能力及其成熟度水平。该标准适用于各类数据中心(包括但不限于企业自建的数据中心、第三方数据中心等)进行自我评估或接受外部机构的评估。
根据标准内容,其主要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范围:明确了本标准适用的对象及场景。
- 术语与定义:对文档中使用的关键术语进行了定义,确保各方在理解和应用时的一致性。
- 评价原则:提出了进行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客观公正、持续改进等。
- 评价模型: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能力成熟度模型,从低到高依次为初始级、基础级、保障级、量化管理级和服务优化级五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具体的特征描述以及达到该级别所需满足的要求。
- 评价过程:详细规定了如何实施评价活动的具体步骤,包括准备阶段、现场评审阶段、报告编制阶段等。
- 评价结果的应用:指导组织如何利用评价结果促进自身发展,比如识别差距、制定改进计划等。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14-08-20 颁布
- 2015-03-01 实施





文档简介
ICS03.120.20
A00备案号:46946—2014
RB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行业标准
RB/T206—2014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要求
Assessmentrequirementsforservicecapabilitymaturityofdatacenter
2014-08-20发布
2015-03-01实施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
RB/T206—2014
目次
luW m
弓IW IV
1關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评价对象 2
4.1总则 2
4.2战略发展过程域 2
4.3持续运营过程域 2
4.4组织治理过程域 3
5评价指标 4
5.1总则 4
5.2评价要素 5
6 13
6.1,总贝0 13
6.2取证方式 14
6.3实施取证 14
6.4评价结果 15
7监视、测最和提升的评价 19
7.119
7.2服务监视和测量的评价 19
7.3过程成熟度监视和测景的评价 20
7.4自评价的评价 20
7.5提升的评价 20
附录A(规范性附录)过程成熟度计算权重 21
附录B(规范性附录)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计算权重 22
附录C(资料性附录)评价点取证方式 24
附录D(资料性附录)评价证据指数转换方法 25
附录E(资料性附录)基于评价证据指数确定评价点指标值方法 32
33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北京趋势引领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万国数据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髙旭磊、贾俊刚、张剑、张凯、罗国翔、刘智宏、邓宏、张斌、米全喜、林晴、李建民、李春涛、徐然、段静辉、郑莹、黄超、朱至正、袁南、张引、谢帅。
库七七提供下载
本标准所提出的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是指一个数据中心提供服务的过程管理的成熟度,即从数据中心利益相关方实现收益、控制风险和优化资源的基本诉求出发,确立数据中心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应具备的服务能力。这些服务能力按特性划分为战略发展、持续运营和组织治理三个域,每个域又细化为若干个子域。针对子域中的每一过程基于评价证据进行成熟度评价,然后,通过加权平均方式计算出各级过程域的成熟度和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整体成熟度。
对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进行评价可以为数据中心提供管理决策依据,并有助于不断提升数据中心的服务水平。编制本标准则期望为评价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提供一种通用方法。
本标准的成熟度评价参考了CMMI(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COBIT(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ControlObjectivesforInformationandRelatedTechnology)和GartnerI&-0ITScore等成熟度模型,CMMI,COBIT和GartnerI&-0ITScore采取递进分级法,即实现低层级后可晋级,本标准过程评价点指标评价采取递进分级法确定,过程、过程子域、过程域和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评价采取加权平均分级法。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的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以及监视、测量和提升的评价。本标准适用于第三方对大型组织数据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云服务数据中心的服务能力成熟度进行评价,也可以用于数据中心的自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数据中心datacenter
拥有可靠的环境、完善的设备、专业化的人才,通过信息化手段,向其客户提供专业化的应用和数据等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服务的组织。
3.2
服务能力成熟度servicecapabilitymaturity
提供服务过程管理的效能测量。
3.3
过程process
一组将输人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3.4
过程子域processsub-area
一组相关过程的集合。
3.5
过程域processarea
一组相关过程子域的集合。
3.6
评价assessment
采取取证、分析、换算等系列评估手段确定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的过程。
3.7
受评价方assessee被评价的数据中心。
RB/T206—2014
3.8
评价证据assessmentevidence
与评价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
注:评价证据可以是定性的或定fi的。
3.9
评价范围assessmentscope
界定的评价对象。
4评价对象
4.1总则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对象应包括体现数据中心服务能力的战略发展过程域、持续运营过程域和组织治理过程域。战略发展过程域评价数据中心把握发展方向、实施项目管理、驱动业务创新和保障长期发展的能力,持续运营过程域评价数据中心确保其业务正常运行的能力,组织治理过程域评价数据中心保障服务管理过程有效执行的能力,
4.2战略发展过程域
4.2.1战略发展域应包括以下4个过程子域:
a) 战略规划过程子域;
b) 战略执行过程子域;
c) 传承创新过程子域;
d) 稳健发展过程子域。
4.2.2战略规划过程子域应包括以下过程:
a) 战略规划管理过程;
b) 商业论证管理过程。
4.2.3战略执行过程子域应包括以下过程:
a) 项目组合管理过程;
b) 项目群管理过程;
c) 项目管理过程。
4.2.4传承创新过程子域应包括以下过程:
a) 知识管理过程;
b) 创新管理过程。
4.2.5稳健发展过程子域应包括以下过程:
a) 财务管理过程;
b) 人才管理过程。
4.3持续运营过程域
4.3.1持续运营域应包括以下7个过程子域:
a) 例行管理过程子域;
b) 技术管理过程子域;
c) 服务支持过程子域;
3
库七七提供下载
RB/T206—2014
d)服务交付过程子域;
e)
关系管理过程子域;
f)
安全管理过程子域;
g)
质量管理过程子域。
4.3.2
例行管理过程子域应包括以下过程:
a)
监控管理过程;
b)
c)
值班管理过程;
作业管理过程。
4.3.3
技术管理过程子域应包括以下过程:
a)
技术生命周期管理过程;
b)
技术评审管理过程。
4.3.4
服务支持过程子域应包括以下过程:
a)
服务请求管理过程;
b)
c)
突发事件管理过程;
问题管理过程;
d)
e)
变更管理过程;
发布管理过程;
f)
资产与配置管理过程。
4.3.5
服务交付过程子域应包括以下过程:
a)
服务级别管理过程;
b)
c)
可用性管理过程;
性能与容M管理过程;
d)
信息技术(IT)服务连续性管理过程
4.3.6
关系管理过程子域应包括以下过程:
a)
公共关系管理过程;
b)
c)
业务关系管理过程;
供应商管理过程。
4.3.7
安全管理过程子域应包括以下过程:
a)
合规管理过程;
b)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过程;
c)
安全策略管理过程;
d)
安全措施管理过程。
4.3.8
质量管理过程子域应包括以下过程:
a)
文档管理过程;
b)
质量审计管理过程;
c)
报告管理过程;
d)
持续改进管理过程。
4.4组织治理过程域
4.4.1组织治理域应包括以下4个过程子域:
a)组织架构过程子域;
库七七提供下载
RB/T206—2014
b) 驱动机制过程子域;
c) 绩效管理过程子域;
d) 组织文化过程子域。
4.4.2组织架构过程子域应包括以下过程:
a) 组织设置管理过程;
b) 职能协同管理过程。
4.4.3驱动机制过程子域应包括以下过程:
a) 领导力管理过程;
b) 执行力管理过程。
4.4.4绩效管理过程子域应包括以下过程:
a) 人员绩效管理过程;
b) 组织绩效管理过程。
4.4.5组织文化过程子域应包括组织文化管理过程。
5评价指标
5.1总则
本标准基于评价证据对服务能力成熟度进行评价,每一过程应从人员、技术、过程、资源、政策、领导、文化7个评价要素分解出的14个评价子要素(见附录A)进行评价,并将评价子要素遵循表1给出的分级原则确定30个评价点(见附录A)的评价指标。每个评价点的评价指标分为0级〜5级,0级为最低级,5级为最高级。
表1评价点评价指标分级原则
级别
充分性
适宜性
有效性
胜任力
认知度
认可度
执行度
指标值
0级
没有识别或
没有执行
不适合管理
实际
效果很差
不具备
认知度很低
认可度很低
执行度很低
0
1级
零散识别且
执行
少部分符合
管理实际
效果较差
部分具备
认知度较低
认可度较低
执行度较低
1
2级
依据自身经
验识别且执行
大部分符合
管理实际
效果一般
依据自身经验明确能力要求并部分满足
认知度一般
认可度一般
执行度一般
2
3级
借鉴数据中心成熟经验完整识别旦执行,必要时文档化
符合管理实际
效果较好
借鉴数据中心成熟经验明确能力要求并满足
认知度较萵
认可度较高
执行度较高
3
4级
过程目标达成,或围绕过程目标,对评价点的支撑效果进行了问顾与评估,支撑过程冃标的达成
4
5级
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评价点进行改进与优化,支律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5
#
库七七提供下载
RB/T206—2014
5.2评价要素
5.2.1人员
概要
在数据中心服务能力过程成熟度评价时,对人员要素的评价应包括过程执行人、管理人和责任人的充分性和胜任力,其评价指标见〜。
执行人的充分性
执行人的充分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没有过程执行人;
——1级:有零散的人员执行过程的部分活动;
——2级,依据自身经验识别了执行人角色,并分配了对应的人员;
一3级:借鉴成熟的数据中心管理经验,在全数据中心范围内定义了执行人角色以及相应的职责并文档化,各角色分配了对应的人员;
一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执行人投人和职责履行情况进行了测量和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执行人投入和职责履行情况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执行人的胜任力
执行人的胜任力分为以下级别:
一0级:执行人不具备承担角色的能力;
—1级:执行人部分具备承担角色的能力;
——2级:依据自身经验识别了执行人能力要求,所分配的人员能力基本满足该要求;一3级,借鉴成熟的数据中心管理经验,识别了执行人能力要求,所分配的人员能力满足该要求;——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执行人工作绩效进行了测量和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执行人工作绩效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管理人的充分性
管理人的充分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没有过程管理人;
——1级:有个别人员对过程部分活动进行管理;
—2级:依据自身经验识别了管理人角色,并分配了对应的人员;
一3级:借鉴成熟的数据中心管理经验,在全数据中心范围内定义了管理人角色以及相应的职责并文档化,且分配了对应的人员;
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管理人投人和职责履行情况进行了测量和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管理人投人和职责履行情况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管理人的胜任力
管理人的胜任力分为以下级别:
——0级:管理人不具备管理过程的能力;
——1级:管理人部分具备管理过程的能力;
——2级:依据自身经验识别了管理人能力要求,所分配的人员能力基本满足该要求;
——3级:借鉴成熟的数据中心管理经验,识别了管理人能力要求,所分配的人员能力满足该要求;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管理人工作绩效进行了测量和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管理人工作绩效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责任人的充分性
责任人的充分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没有过程责任人;
——1级:有人员对过程部分活动进行了不完全的策划、建设、评审或改进;
——2级:依据自身经验识别了责任人部分职责,并分配了对应的人员;
-3级:借鉴成熟的数据中心管理经验,在全数据中心范围内定义了责任人角色以及相应职责并文档化,且分配了对应的人员;
——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责任人职责履行情况进行了测量和评佔,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责任人职责履行情况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责任人的胜任力
责任人的胜任力分为以下级别,
——0级:责任人不具备承担角色的能力;
一一1级:责任人部分具备对过程进行策划、建设、评审或改进的能力;
——2级:依据自身经验识别了责任人能力要求,所分配的人员能力基本满足该要求;一3级:借鉴成熟的数据中心管理经验,识别了责任人能力要求,所分配的人员能力满足该要求;一4级:过程0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责任人工作绩效进行了测量和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0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g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责任人的工作绩效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5.2.2技术
概要
在数据中心服务能力过程成熟度评价时,对技术要素的评价应包括管理技术与专业技术对过程支撑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其评价指标见〜。
管理技术对过程支撑的充分性
管理技术对过程支撑的充分性分为以下级别:
6
——0级:没有采用过程管理技术或工具;
——1级:部署了零散的过程管理技术或工具,对部分过程活动提供有限的支持》
——2级:依据自身经验部署了过程管理技术或工具,并在局部范围内能够正常的运转;
——3级:借鉴成熟的数据中心管理经验识别了对过程管理技术或工具需求,并统一部署,支持过程的各项活动;
-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过程管理技术或工具支撑的充分性进行了回顾和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过程管理技术或工具支撑的充分性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管理技术对过程支撑的有效性
管理技术对过程支撑的有效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过程无法在管理技术或工具平台上有效运行;
——1级:过程在管理技术或工具平台上的流转不畅,管理效果较差;
——2级:过程在管理技术或工具平台上流转基本正常,有一定的管理效果;
——3级:过程在管理技术或工具平台上流转顺畅,有明显的管理效果;
——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过程管理技术或工具的支撑效果进行了回顾和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管理技术或工具的支撑效果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专业技术对过程支撑的充分性
专业技术对过程支撑的充分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没有采用专业技术或工具;
——1级:部署了零散的专业技术或工具,对部分过程活动提供有限支持;
——2级:依据自身经验部署了专业技术或工具,并在局部范围内能够正常运转;
-3级:借鉴成熟的数据中心管理经验识别了对专业技术或工具的需求,并统一部署,辅助过程的各项活动;
——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专业技术或工具支撑的充分性进行了回顾和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专业技术或工具支撑的充分性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专业技术对过程支撑的有效性
专业技术对过程支撑的有效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专业技术或工具无法有效辅助过程活动执行;
——1级:专业技术或工具对过程活动的有效执行有零星辅助作用;
——2级:专业技术或工具对过程活动的有效执行有一定辅助作用;
——3级:专业技术或工具对过程活动的有效执行有明显辅助作用》
——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专业技术或工具的辅助效果进行了回顾和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景管理方法对专业技术或工具的辅助效果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5.2.3过程
概要
在数据中心服务能力过程成熟度评价时,对过程要素的评价应包括过程框架的充分性和适宜性,过程活动和过程管理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其评价指标见〜。
注1:当过程作为评价要素时,特指过程的规范化.
注2:过程框架包括过程目标、管理范围、执行规则、各类信息项、与其他过程之间的接口等.
过程框架的充分性
过程框架的充分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没有识别过程框架;
——1级:零散识別了过程框架;
——2级:依据自身经验基本识别了过程框架;
——3级:借鉴成熟的数据中心管理经验识别了过程的框架并文档化;
一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过程框架的充分性进行了回顾与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过程框架的充分性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过程框架的适宜性
过程框架的适宜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已识别的过程框架不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
——1级:已识别的过程框架零星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
——2级:已识别的过程框架部分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
——3级:已识别的过程框架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
一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已识别的过程框架是否与数据中心的实际管理水平相一致进行了回顾与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过程框架的适宜性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过程活动的充分性
过程活动的充分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没有识别过程活动,或活动没有执行;
——1级:零散识别了过程活动,且活动得到执行;
——2级:依据自身经验基本识别了过程活动,且活动得到执行;
-3级:借鉴成熟的数据中心管理经验识别了过程活动并文档化,且活动得到执行;
——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过程活动识别的充分性和执行的充分性进行了回顾与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过程活动识别的充分性和执行的充分性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过程活动的适宜性
过程活动的适宜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已识别的过程活动不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
——1级:已识别的过程活动少部分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
——2级:已识别的过程活动大部分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
——3级:已识别的过程活动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
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已识別的过程活动是否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进行了回顾与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过程活动的适宜性进行改进与优化,支律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过程活动的有效性
过程活动的有效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过程活动的执行效果很差;
——1级,过程活动的执行效果较差;
——2级:过程活动的执行效果一般》
——3级:过程活动的执行效果较好;
——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过程活动的执行效果进行丁回顾与评估,支撑过程自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过程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过程管理的充分性
过程管理的充分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没有识别过程的管理活动或管理活动没有执行;
——1级:零散识别了过程的管理活动,且管理活动得到执行;
——2级:依据自身经验识别了过程管理活动,且管理活动得到执行;
3级:借鉴成熟的数据中心管理经验完整识别了过程的管理活动,且管理活动得到执行;—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过程管理活动识别的充分性和执行的充分性进行了回顾与评估,支撑过程冃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冃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过程管理活动识别的充分性和执行的充分性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过程管理的适宜性
过程管理的适宜性分为以下级别:
一0级:已识别的过程管理活动不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
——1级:已识别的过程管理活动少部分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
——2级:已识别的过程管理活动大部分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
——3级:已识别的过程管理活动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
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已识别的过程管理活动是否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进行了回顾与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过程管理活动的适宜性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过程管理的有效性
过程管理的有效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过程管理活动的执行效果很差;
—1级:过程管理活动的执行效果较差;
2级:过程管理活动的执行效果一般;
——3级,过程管理活动的执行效果较好;
一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过程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了回顾与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鲎管理方法对过程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5.2.4资源
概要
在数据中心服务能力过程成熟度评价时,对资源要素的评价应包括过程运行中的资源保障充分性和有效性。其评价指标见〜。
资源保障的充分性
资源保障的充分性分为以下级别:
■一-0级:基本没有为过程的执行投人资源;
——1级:为过程的执行投入了少量的资源;
——2级:依据自身经验识别了部分资源需求,并根据需求投人了相应的资源;
——3级:借鉴成熟的数据中心管理经验识别了过程所需的资源需求,并根据需求投人了相应的资源;
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资源投入的充分性进行了回顾与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资源投人的充分性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资源保障的有效性
资源保障的有效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投人的资源对过程的执行没有效果;
——1级:投人的资源对过程的执行有零星的效果;
—2级:投入的资源对过程的执行有一定的效果;
——3级:投入的资源对过程的执行有明显的效果;
一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资源投人效果进行了回顾和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资源投人的效果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5.2.5政策
概要
在数据中心服务能力过程成熟度评价时,对政策要素的评价应包括数据中心政策对过程支撑的充
10
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其评价指标见~。
政策支撑的充分性
政策支撑的充分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没有制定支撑过程的政策;
——1级:制定了少量支撑过程的政策;
——2级:依据自身经验制定了支撑过程的政策;
——3级:借鉴成熟的数据中心管理经验制定了支撑过程的政策并文档化;
一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支撑过程的政策充分性进行了回顾与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支撑过程的政策的充分性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政策支撑的适宜性
政策支撑的适宜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已制定的支撑过程的政策不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
——1级:已制定的支撑过程的政策零星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
——2级:已制定的支撑过程的政策部分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
——3级:已制定的支撑过程的政策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
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已制定的支撑过程的政策是否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进行了回顾与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已制定的支撑过程的政策是否符合数据中心的管理实际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S.2.5.4政策支撑的有效性
政策支撑的有效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已制定的支撑过程的政策对过程的执行没有效果;
——1级:已制定的支撑过程的政策对过程的执行有零星的效果;
2级:已制定的支撑过程的政策对过程的执行有一定的效果;
——3级:已制定的支撑过程的政策对过程的执行有明显的效果;
一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已制定的支撑过程的政策效果进行了回顾和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已制定的支撑过程的政策的效果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5.2.6领导
概要
在数据中心服务能力过程成熟度评价时,对领导要素进行的评价应包括决策层与管理层对过程支持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其评价指标见〜。
决策层支持的充分性
决策层支持的充分性分为以下级别:——0级:没有识别决策层的支持需求,或者决策层的支持没有落实;
——1级:零散识别了决策层的支持需求,并得到落实;
11
——2级:依据自身经验识别了决策层的支持需求,并得到落实;
——3级:借鉴成熟的数据中心管理经验识别了决策层的支持需求,并得到落实;
一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结合过程执行的效果,对决策层支持的充分性进行了回顾与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决策层支持的充分性进行优化与改进,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决策层支持的有效性
决策层支持的有效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决策层对过程的支持无法促成过程目标的实现;
——1级:决策层的支持很少能促成过程目标的实现;
2级:决策层的支持部分能促成过程目标的实现;
——3级:决策层的支持能促成过程目标的实现;
——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决策层支持的有效性进行了回顾与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决策层支持的有效性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管理层支持的充分性
管理层支持的充分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没有识别管理层的支持需求,或者管理层的支持没有落实;
——1级:零散识别了管理层的支持需求,并得到落实;
——2级:依据自身经验识别了管理层的支持需求,并得到落实;
——3级:借鉴成熟的数据中心管理经验识别了管理层的支持需求,并得到落实;
一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管理层支持的充分性进行了回顾与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管理层支持的充分性持续优化与改进,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管理层支持的有效性
管理层支持的有效性分为以下级别:
——0级:管理层对过程的支持无法促成过程目标的实现;
——1级,管理层的支持很少能促成过程目标的实现;
——2级:管理层的支持部分能促成过程目标的实现;
——3级,管理层的支持能促成过程目标的实现;
一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管理层支持的有效性进行了回顾与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管理层支持的有效性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5.2.7文化
概要
在数据中心服务能力过程成熟度评价时,对文化要素进行的评价应包括数据中心人员在意识上对12
过程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以及在行为上对过程的执行度。其评价指标见〜。
对过程的认知度
对过程的认知度分为以下级别:
——0级:数据中心人员对过程的认知度很低;
——1级:数据中心人员对过程的认知度较低;
——2级:数据中心人员对过程的认知度一般;
3级:数据中心人员对过程的认知度较髙;
一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数据中心人员对过程的认知度进行了回顾与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数据中心人员对过程的认知度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对过程的认可度
对过程的认可度分为以下级别:
——0级:数据中心人员对过程的认可度很低;
——1级:数据中心人员对过程的认可度较低;
2级:数据中心人员对过程的认可度一般;
——3级:数据中心人员对过程的认可度较高;
一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数据中心人员对过程的认可度进行了回顾与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数据中心人员对过程的认可度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对过程的执行度
对过程的执行度分为以下级别:
——0级:数据中心人员对过程的执行度很低;
——1级:数据中心人员对过程的执行度较低;
——2级:数据中心人员对过程的执行度一般;
——3级:数据中心人员对过程的执行度较髙;
一4级:过程目标达成,或者围绕过程目标,对数据中心人员对过程的执行度进行了回顾与评估,支撑过程目标的达成;
一5级:关联业务目标达成,或者围绕关联业务目标,采用成熟的质景管理方法对数据中心人员对过程的执行度进行改进与优化,支撑关联业务目标的达成。
6评价
6.1总则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应采取6.2要求的取证方式取得评价证据,再通过对评价证据的分析,依据评价点评价指标(见第5章)确定过程评价点的评价指标值(见6.4.1),进而通过加权(见附录A、附录B)平均方式计算出每一个过程成熟度指标值、过程子域成熟度指标值、过程域成熟度指标值和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指标值,最后,依据总体成熟度指标确定总体成熟度级别,并形成评价报告。13
库七七提供下载
RB/T206—2014
6.2取证方式6.2.1概要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取证应通过群体调查、个体调査、获取过程运行记录、实施技术测量和观察操作重现等方式进行。
6.2.2群体调查
群体调查应通过向多个特定调查对象发放调査问卷的方式实现。调查问卷的形式包括:
a) 二项选择量表,即只有0(否定)、1(肯定)两个选项;
b) 分级式多项选择量表,即有多个选项,且后一选项包含前一选项,答案只选其中一项;
c) 枚举量表,即有多个选项,可多选。
6.2.3个体调查
个体调査应通过向单个特定调査对象发放调査问卷的方式实现。调查问卷的形式包括:
a) 分级式多项选择量表,即有多个选项,且后一选项包含前一选项,答案只选其中一项;
b) 枚举量表,即有多个选项,可多选。
6.2.4获取过程运行记录
过程运行记录应通过直接抽样过程运行的原始记录获得。抽样的运行记录类型包括:
a) 二项选择计数型记录,即记录值仅为0或1;
b) 分级式多项计数型记录,即有多个计数项,且后一选项包含前一选项,记录时只选其中一项;
c) 枚举式多项计数型记录,即有多个计数项,记录时可选多个选项;
d) 单项目标值型记录,即记录方式为可量化数值,记录项目数为1;
e) 多项目标值型记录,即记录方式为可量化数值,记录项目数大于1。
6.2.5实施技术测量
技术测量宜使用特定技术和工具实地测量环境、设施、系统、数据、人员等数据中心资产的关键技术指标。技术测量方式包括:
a) 单项目测量,即对测量对象的一个项目进行测量;
b) 多项目测量,即对测量对象的多个项H进行测量。
6.2.6观察操作重现
操作重现应实地观察特定对象按过程所要求的操作规程的操作情况。操作重现方式包括:
a) 单项操作重现,即对单一操作重现过程进行观察;
b) 多项操作重现,即对多项操作重现过程进行观察。
6.3实施取证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应对每一个过程的每个评价点分别取证。每个评价点的取证方式宜参考附录C进行选择。同一取证方式获得的同一评价证据可以适用同一过程多个评价点或多个过程多个评价点时,获得的评价证据可以复用。
17
库七七提供下载
6.4评价结果
6.4.1确定评价指标值
确定评价点指标值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宜采用以下方式确定评价点指标值:
a) 将收集到的评价证据对照评价点评价指标,直接判定评价点指标值;
b) 将收集到的评价证据对照评价点评价指标,参照附录D给出的评价证据指数转换方法进行评价证据指数转换,再采用附录E给出的确定评价点指标值方法,判定评价点指标值。
注:附录D和附录E给定的方法可以根据数据巾心的特性进行调整.
确定评价子要素成熟度指标值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应采取对评价点指标值进行加权(见附录A)平均的方法计算出各评价子要素成熟度指标值。
确定评价要素成熟度指标值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应采取对评价子要素成熟度指标值进行加权(见附录A)平均的方法计算出评价要素成熟度指标值。
6.4.2确定过程成熟度
确定过程成熟度指标值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应采取对评价要索成熟度指标值进行加权(见附录A)平均的方法计算出每一个过程成熟度指标值。
确定过程成熟度级别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应将计算出的过程成熟度指标值对照表2给定的过程成熟度分级规则,确定各过程的成熟度级别。
表2过程成熟度分级规则
级别
名称
成熟度指标范围
特征
0级
不存在
0<得分<0.5
没有管理方法
过程不可辨识
1级
初始级
0.5<得分<1.5
只有零星的管理活动
过程仅在特定情况下使用
2级
经验级
1.5<得分<2.5
基于自身经验和R常惯有模式进行管理
制定了初步的管理规范,过程局部得到了应用
过程仍处于自我经验积累阶段,尚未形成数据中心统一规范
表2(续)
级别
名称
成熟度指标范围
特征
3级
已定义级
2.5<得分<3.5
引进了成熟的数据中心管理经验和标准进行管理
针对过程建立了数据中心统一的规范,形成了文档,确定了支持相关业务目标的过程目标
建立了正式的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机制
过程支律要素(人员、技术、过程、资源、政策、领导、文化)已识别且发挥作用
过程得到执行
4级
已管理级
3.5<得分<4.5
过程得到了使用、监视和测盘,并采用质量管理方法对执行的偏差进行控制
过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有盘化的分析和评价
过程支撑要素(人员、技术、过程、资源、政策、领导、文化)保障过程有效运行
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机制发挥有效作用
过程执行结果与过程目标和业务目标相一致,有效支律业务发展
5级
优化级
4.5<得分:C5
采用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对过程持续优化
过程达成业务目标,驱动业务创新
6.4.3确定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
确定过程子域成熟度、过程域成熟度和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指标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应采取对过程成熟度指标值进行加权(见附录B)平均的方法计算出过程子域成熟度指标值、过程域成熟度指标值和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指标值。
确定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级别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应将计算出的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指标值对照表3给定的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整体成熟度分级规则,确定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级别。
表3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分级规则
级别
名称
总体得分
持续运
营得分
战略发展得分
组织治
理得分
特征
1级
起始级
>0.5
>1
无要求
无要求
仅有部分过程对持续运营进行支撑
意识到过程化管理对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2级
发展级
>1.5
>2
^1
^1
巳有大量过程对持续运营进行支撑,但尚未形成体系
仅有部分过程对战略发展进行支律
仅有部分过程对组织治理进行支撑
通过采取过程化管理提升服务能力,提髙客户
yH* -
满总度
表3(续)
级别
名称
总体得分
持续运
营得分
战略发
展得分
组织治
理得分
特征
3级
稳健级
>2.5
>3
^2
>2
已有完整过程对持续运营进行支撑,且已形成体系
已有大量过程对战略发展迸行支撑,但尚未形成体系
已有大量过程对组织治理进行支撑,但尚未形成体系
全面采取过程化管理,提供安全、稳定、满足质量冃标的服务
4级
优秀级
>3.5
彡4
彡3
>3
初步引人质量管理方法对持续运营全部过程已实施监测、度量与控制
已有完整过程对战略发展进行支撑,且已形成体系
已有完整过程对组织治理进行支撑,且已形成体系
全面考虑相关方葙求,提供经过证明的、富有竞争力且值得信赖的离质量服务
5级
卓越级
>4.5
>4.5
>4
>4
全面引入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数据中心战略目标、运营目标、治理冃标能够达成并不断改进
持续运营全部过程不断得到优化、提髙
战略发展全部过程已实施监视、测量、控制
组织治理全部过程已实施监视、测量、控制
成为行业标杆,驱动业务发展
6.4.4评价报告
概要
评价报告是成熟度评价的最终成果表现,应从所获得的评价证据出发,报告评价的结果,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识别提升机会,提出提升建议。
评价报告应当提供完整、准确和清晰的描述评价过程和评价结论,评价报吿内容见〜
。
声明
声明应描述评价目的、评价范围、评价依据和评价方法:
a)评价目的应描述当次评价期望,应包括:
1) 评价数据中心过程的成熟度;
2) 评价数据中心过程域的成熟度;
3) 评价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
RB/T206—2014
b)评价范围应描述当次评价的对象,应包括:
1)
业务范围;
2)
组织范围;
3)
物理范围;
4)
过程范围。
注:物理范围是指组织业务运营实际使用并控制的物理场所位置,包括办公、机房和仓储等。
c) 评价依据应描述当次评价采用的依据,应包括:
1) 遵循的标准;
2) 受评价方的成熟度建设规范文件;
3) 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d) 评价方法应描述当次评价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应包括:
1) 取证方法;
2) 确定评价点指标值的计算方法;
3) 成熟度指标值的计算方法;
4) 成熟度级别的确定方法;
5) 识别改进的统计分析方法I
6) 评价工具的使用。
组织
组织应描述评价组和评价过程:
a) 评价组应描述当次评价组的成员构成,应包括:
1) 成员的姓名;
2) 成员的职务;
3) 成员的级别。
b) 评价过程应描述当次评价的全部实施环节,应包括:
1) 评价准备;
2) 评价取证;
3) 评价计算;
4) 评价分析;
5) 评价报告。
结论
结论应描述评价范围内的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过程域成熟度和过程成熟度评价结论,
a) 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结论应包括:
1) 计算的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指标值;
2) 确定的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级别。
b) 过程域成熟度结论应包括:
1) 计算的各过程域成熟度指标值;
2) 确定的各过程域成熟度级别.
c) 过程成熟度结论应包括:
1) 计算的各过程成熟度指标值;
2) 确定的各过程成熟度级别。
6.4.5分析
分析应从评价点、评价要素、过程、过程域以及整体态势等方面进行,按声明的分析方法形成分析结果,
a) 评价点分析应包括:
1) 评价点指标分布;
2) 评价点指标对过程成熟度指标的影响度;
3) 相对水平;
4) 发展趋势(非初次评价)。
b) 评价要素分析应包括:
1) 评价要素指标分布;
2) 评价要素指标对过程成熟度指标值的影响度;
3) 相对水平;
4) 发展趋势(非初次评价)。
c) 过程分析应包括:
1) 过程成熟度指标值分布;
2) 过程成熟度指标值对过程域的成熟度指标值的影响度;
3) 过程成熟度指标值对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指标值的影响度;
4) 相对水平;
5) 发展趋势(非初次评价)。
d) 过程域分析应包括:
1) 过程域成熟度指标值分布;
2) 过程域成熟度指标值对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指标值的影响度;
3) 相对水平;
4) 发展趋势(非初次评价)。
e) 整体态势分析应包括:
1) 相对水平;
2) 发展趋势(非初次评价);
3) 突出表现点;
4) 改进项。
7监视、测量和提升的评价
7.1总则
在对所确定的评价对象进行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之前,应对数据中心对服务的监视和测量以及对过程成熟度的监视和测量进行评价,以确定所获得的评价证据的可信度;第三方评价时还应对数据中心自评价进行评价,以确定自评价的可信度;同时还应对提升进行评价,以确定数据中心的服务能力成熟度持续提升的能力。
7.2服务监视和测量的评价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应对数据中心服务的监视和测量进行评价,以验证服务的监视和测量是否在适宜的过程实施,服务水平是否达到要求。
19
库七七提供下载
RB/T206—2014
7.3过程成熟度监视和测量的评价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应对数据中心的服务能力过程成熟度监视和测量进行评价,以确定数据中心是否监视实现所策划的过程成熟度目标的能力,当未能达到所策划的过程成熟度目标时,是否采取适当的服务能力提升措施。
7.4自评价的评价
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时还应对数据中心的自评价进行评价,以确定数据中心是否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自评价,且:
a) 评价方案是否进行了策划,且规定了评价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b) 评价员的选择是否符合客观性和公正性要求;
c) 是否按6.4.4要求形成评价报告,并加以保持。
7.5提升的评价
7.5.1持续提升的评价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应对数据中心是否利用定期策划、监视、测量、自评价、数据分析和领导决策来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成熟度进行评价。
7.5.2提升措施的评价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应对数据中心是否对服务监视与测量、自评价和上一次评价(如果有)已识别的提升采取提升措施进行评价,以验证提升措施的有效性。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应对提升措施对服务水平影响程度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过程成熟度计算权重
计算过程成熟度指标时应使用表A.1给出的评价要素、评价子要素和评价点的权重。
表A.1过程成熱度计算权重表
评价要索
评价子要素
评价点
评价点权重/%
评价子要素权重
评价要索权重
人员
执行人
充分性
50
50
15
胜任力
50
管理人
充分性
50
30
胜任力
50
责任人
充分性
50
20
胜任力
50
技术
管理技术
对过程支律的充分性
50
50
15
对过程支撑的有效性
50
专业技术
对过程支撑的充分性
50
50
对过程支撑的有效性
50
过程
过程框架
充分性
60
20
30
适宜性
40
过程活动
充分性
40
50
适宜性
20
有效性
40
过程管理
充分性
40
30
适宜性
20
有效性
40
资源
资源保障
充分性
50
100
10
有效性
50
政策
政策支撑
充分性
40
100
10
适宜性
20
有效性
40
领导
决策层支持
充分性
50
50
10
有效性
50
管理层支持
充分性
50
50
有效性
50
文化
斉
认知度
50
50
10
思
认可度
50
行为
执行度
100
50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计算权重
计算数据中心整体成熟度指标时应使用表B.1给出的过程域、过程子域和过程的权重。表B.1过程域成熟度计算权重表
过程域
过程域
权重/%
过程子域
过程子域
权重/%
过程
过程权重/%
战略发展
20
战略规划
25
战略规划管理
60
商业论证管理
40
战略执行
30
项目组合管理
30
项目群管理
20
项目管理
50
传承创新
20
知识管理
40
创新管理
60
稳健发展
25
财务管理
40
人才管理
60
持续运营
60
例行管理
10
监控管理
40
值班管理
30
作业管理
30
技术管理
10
技术生命周期管理
60
技术评审管理
40
服务支持
20
服务请求管理
10
突发事件管理
15
问题管理
25
变更管理
25
发布管理
15
资产与配置管理
10
服务交付
20
服务级别管理
20
可用性管理
30
性能与容量管理
20
信息技术(IT)眼务连续性管理
30
关系管理
10
公共关系管理
20
业务关系管理
40
供应商管理
40
表B.1(续)
过程域
过程域
权重/%
过程子域
过程子域
权重/%
过程
过程权重/%
持续运营
60
安全管理
15
合規管理
25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35
安全策略管理
20
安全措施管理
20
质量管理
15
文档管理
20
质量审计管理
20
报告管理
20
持续改进管理
40
组织治理
20
组织架构
25
组织设置管理
40
职能协同管理
60
驱动机制
30
领导力管理
50
执行力管理
50
绩效管理
30
人员绩效管理
50
组织绩效管理
50
组织文化
15
组织文化管理
100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评价点取证方式
为确定评价点的指标值,各评价点宜分别采取表C.1方式进行评价取证。表C.1各评价点的取证方式
序号
评价点名称
取证方式
1
执行人的充分性
6.2.2a)b)c)
6.2.3a)b)
2
执行人的胜任力
6.2.2a)b)c)
6.2.3a)b)
6.2.6a)b)
3
管理人的充分性
6.2.2a)b)c)
6.2.3a)b)
4
管理人的胜任力
6.2.2a)b)c)
6.2.3a)b)
6.2.6a)b)
5
责任人的充分性
6.2.2a)b)c)
6.2.3a)b)
6
责任人的胜任力
6.2.2a)b)c)
6.2.3a)b)
6.2.6a)b)
7
管理技术对过程支撑的充分性
6.2.2a)b)c)
6.2.3a)b)
8
管理技术对过程支撑的有效性
6.2.4a)b)c)d)e)
6.2.5a)b)
6.2.6a)b)
9
专业技术对过程支撑的充分性
6.2.2a)b)c)
6.2.3a)b)
10
专业技术对过程支律的有效性
6.2.4a)b)c)d)e)
6.2.5a)b)
6.2.6a)b)
11
过程框架的充分性
6.2.2a)b)c)
6.2.3a)b)
12
过程框架的适宜性
6.2.2a)b)c)
6.2.3a)b)
6.2.4a)b)c)d)e)
13
过程活动的充分性
6.2.2a)b)c)
6.2.3a)b)
14
过程活动的适宜性
6.2.2a)b)c)
6.2.3a)b)
6.2.4a)b)c)d)e)
15
过程活动的有效性
6.2.4a)b)c)d)e)
6.2.5a)b)
6.2.6a)b)
16
过程管理的充分件
6.2.2a)b)c)
6.2.3a)b)
17
过程管理的适宜性
6.2.2a)b)c)
6.2.3a)b)
6.2.4a)b)c)d)e)
18
过程管理的有效性
6.2.4a)b)c)d)e)
6.2.5a)b)
6.2.6a)b)
19
资源保障的充分性
6.2.2a)b)c)
6.2.3a)b)
20
资源保障的有效性
6.2.4a)b)c)d)e)
6.2.5a)b)
6.2.6a)b)
21
政策支撑的充分性
6.2.2a)b)c)
6.2.3a)b)
22
政策支撑的适宜性
6.2.2a)b)c)
6.2.3a)b)
6.2.4a)b)c)d)e)
23
政策支撑的有效性
6.2.4a)b)c)d)e)
6.2.5a)b)
6.2.6a)b)
24
决策层支持的充分性
6.2.2a)b)c)
6.2.3a)b)
25
决策层支持的有效性
6.2.4a)b)c)d)e)
6.2.5a)b)
6.2.6a)b)
26
管理层支持的充分性
6.2.2a)b)c)
6.2.3a)b)
27
管理层支持的有效性
6.2.4a)b)c)d)e)
6.2.5a)b)
6.2.6a)b)
28
对过程的认知度
6.2.2a)b)c)
6.2.3a)b)
29
对过程的认可度
6.2.2a)b)c)
6.2.3a)b)
30
对过程的执行度
6.2.4a)b)c)d)e)
6.2.5a)b)
6.2.6a)b)
注:取证方式的编号为6.2中的条款编号,实际取证时宜根据评价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方式。
23
库七七提供下载
RB/T206—2014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评价证据指数转换方法
D.1概要
采取量化的方法确定评价点指标值时,宜在获得评价证据之后,对不同类型的评价证据可分别按以下方式进行评价证据指数转换,以确定评价证据指数。
D.2群体调查评价证据指数转换
在获得群体调查的全部评价证据之后,应分别按式(D.1)〜式(D.3)进行评价证据指数转换:
a)
二项选择量表群体调査
N
e=^Ci/N ….
£•】
(D.1)
b)
式中:
e——评价证据指数,取值范围0〜1,精确到百分位;
N—调査问卷总数
i——调査问卷的序号,序号范围1〜
c.——第i份问卷答案取值,取值o或1。
分级式多项选择量表群体调查
N
(D.2)
c)
式中:
e——评价证据指数,取值范围0〜1,精确到百分位;
N——调査问卷总数
i——调査问卷的序号,范围为1〜
Ct——第i份问卷答案取值,取值范围0〜
M——问卷选项数,M〉1。
枚举量表群体调查
N
e=2(Ci/M)/N ….
(D.3)
式中:
e——评价证据指数,取值范围0〜1,精确到百分位;
N——调査问卷总数
i——调査问卷的序号,序号范围1〜N;
C{——第i份问卷答案取值,取值范围0〜
M——枚举选项数,M>1。
D.3个体调査评价证据指数转换
在获得个体调查的全部评价证据之后,应分别按式(D.4)〜式(D.5)进行评价证据指数转换:25
库七七提供下载
a)分级式多项选择量表个体调查
e=C/(M-l)
: (D.4)
式中:
e——评价证据指数,取值范围0〜1,精确到百分位;
C——问卷答案取值,取值范围0〜(M—1);
M——问卷选项数,M>1O
b)枚举量表个体调查
e=C/M
式中:
e——评价证据指数,取值范围0〜1,精确到百分位;
C——问卷答案取值,取值范围0〜
M——枚举选项数,M>1。
(D.5)
D.4过程运行记录评价证据指数转换
在获得过程运行记录的全部评价证据之后,应分别按式(D.6)〜式(D.16)进行评价证据指数转换:
a)二项选择计数型记录
N
e=y^Cj/Ni・l
式中:
e——评价证据指数,取值范围0〜1,精确到百分位;
N 抽样记录总数
i——抽样记录的序号,序号范围1〜N;
G——第i份问卷答案取值,取值o或1。
b)分级式多项计数型记录
N
e=S[C,/(M-l)]/N
i-1
式中:
e——评价证据指数,取值范围0〜1,精确到百分位;
N——抽样记录总数,N>1;
i——抽样记录的序号,范围为1〜N;
C,——第i份抽样记录取值,取值范围0〜(M—1);
M——选项数,M〉1。
c)枚举式多项计数型记录
N
1
式中:
e——评价证据指数,取值范围0〜1,精确到百分位;
N——抽样记录总数
i——抽样记录的序号,序号范围1〜N;
C.—第i份抽样记录答案取值,取值范围0〜
M——枚举选项数,M>1O
d)单项目标值型记录
N
|«1
(D.6)
(D.7)
(D.8)
(D.9)
26
式中:
e——评价证据指数,取值范围0〜1,精确到百分位;
N——抽样记录总数,N》1;
i 抽样记录的序号,范围为1〜N;
E.——第i份抽样记录评价证据指数,其取值与记录项目标值范围类型有关,应分别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换算,
最低要求最高目标范围型评价证据指数计算公式如式(D.10)所示:
’0 当<Ol
1 当C(>OH
f'_r\
介当oL<C.<Oh时,精确到百分位
1)
Ei=■>
(D.1O)
2)
式中:
C:——第:份抽样的记录值;
记录项目标值的最低要求值;
Oh——记录项最髙目标值。
最低目标最高限制范围型计算公式如式(D.11)所示:
r0 当c,>OH
1 当c,<Ol
nH'当OL<C.<OH时,精确到百分位VH—U[.
E,=
(D.ll)
3)
式中:
Oh——记录项目标值的最高限制值;
C‘——第i份抽样的记录值;
OL——记录项最低目标值。
最佳目标允许偏差范围型计算公式如式(D.12)所示:
1-(O-C,)/OD-
1-(C,一O)/On十
Ei=
当C:<OD-或C:〉OD-时当C,<0时,精确到百分位当c:>o时,精确到百分位
(D.12)
式中:
o——记录项最佳目标值;
C,第i份抽样的记录值;
OD-一记录项目标值允许的最大负偏离;
OD——记录项目标值允许的最大正偏离。
e)多项目标值型记录
NM
i-=l
(D.13)
式中:
e -评价证据指数,取值范围0〜1,精确到百分位;
N——抽样记录总数,N》1;
i 抽样记录的序号,范围为1〜N;
M——记录项目数,M>1;
3 记录项目的序号,范围为1〜
——第:份抽样第个项目记录评价证据指数,其取值与记录项目标值范围类型有关,应分
27
RB/T206—2014
别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换算:
1)最低要求最髙目标范围型评价证据指数计算公式如式(D.14)所示:'0 当Co<OLj
(D.14)
(D.15)
F 1 当C,>OH>
当OLj<C,i<OH,时,精确到百分位—Ul.j
式中:
Co——第i份抽样第j个项目的记录值;
OLi——记录项目标值的最低要求值;
OHi——记录项最高目标值。
2)最低目标最高限制范围型计算公式如式(D.15)所示:
’
0
1
0„
[Oh,
Ol,
当Co>OH/当C,7<OLj
当<C:;<O„J时,精确到百分位
式中:
OH>——记录项目标值的最高限制值;
c0-——第i份抽样第y个项目的记录值;
oLi——记录项最低目标值。
3)最佳目标允许偏差范围型计算公式如式(D.16)所示:
0 当Co<OD->或Co>时
E..=Jl-(O; 当Cf>CO>时,精确到百分位 (D.16)
J-CC^-Op/On^当时,精确到百分位
式中:
o,——记录项最佳目标值;
co——第i份抽样第j个项目的记录值;
OD~——记录项目标值允许的最大负偏离;
0„+>——记录项目标值允许的最大正偏离。
D.5技术测量评价证据指数转换
进行技术测量评价证据指数转换之前,应先采取以下方式确定测量目标值范围:
——如有行业标准要求,则依据其确定目标值范围;
——否则,如有国家标准要求,则依据其确定目标值范围;
——否则,如有国际标准要求,则依据其确定目标值范围;
——否则,如有行业公认平均水平值,则依据其确定目标值范围,
如不能确定测量目标值范围,则技术测量的结果不应作为评价证据。
在获得有效的技术测量的全部评价证据之后,应分别按式(0.17)~式(D.24)进行评价证据指数转换:
a)单项目测量
N
e=^iEi/N (D.17)
>-1
#
库七七提供下载
RB/T206—2014
库七七提供下载
式中:
e——评价证据指数,取值范围0〜1,精确到百分位;
N——测量对象总数,N>1;
i——测量对象的序号,范围为1〜Ni
E.——第i个测量对象评价证据指数,其取值与测量目标值范围类型有关,应分别采取以下
方式进行换算:
1)最低要求最髙目标范围型评价证据指数计算公式如式(D.18)所示:
c,-oL
当c.<Ol
当c.>Oh
当Oi<C,<Oh时,精确到百分位
(D.18)
式中:
C.——第i个对象的测量值;
OL——测量目标值的最低要求值;
0„——测量最髙目标值,
2)最低目标最高限制范围型计算公式如式(D.19)所示:
'o 当c,>Oh
- 1 当C(O,.
叫O-C
rT—TV当Ol<C,<OH时,精确到百分位VH一V7i.
式中:
(D.19)
Oh——测量目标值的最高限制值;
C, 第i个对象的测量值;
oL•-一测量最低目标值。
3)最佳目标允许偏差范围型汁算公式如式(D.20)所示:
,0
E.Jl-CO-CJ/On-
,1 (C,—0)/0d+式中:
O——测量最佳目标值;
C.——第i个对象的测量值;
当C.<On-或C,>OD+时
当C,<O,时,精确到百分位 (D.20)
当C, 时,精确到百分位
OD-——测量目标值允许的最大负偏离;
OD+——测量目标值允许的最大正偏离。
b)多项目测量
NM
式中:
e——评价证据指数,取值范围0〜1,精确到百分位;N——测景对象总数,N>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最新文档
- 悲催的狮子经理650字10篇范文
- 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模板
- 六年级写人作文我的好朋友500字12篇范文
- 企业年度财务预算编制及执行报告
- 特别的除夕夜作文400字8篇
- 企业培训需求调研报告数据驱动版
- 时代的选择课件
- 纪检四大监督课件
-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新编商务应用文写作》第四章 习题参考答案
- lpr利率管理办法
- 印刷装订车间管理办法
- 第三章 金融远期
- 阿尔茨海默症诊断标准
- 课堂有效教学课件
- 规范诊疗培训课件
-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期末复习专练:短文填空(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保安证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辅警面试考试试题库目(答案+解析)
-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数学试卷
- 初中教师师德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