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陆洲浅论闻一多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综述_第1页
张陆洲浅论闻一多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综述_第2页
张陆洲浅论闻一多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综述_第3页
张陆洲浅论闻一多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综述_第4页
张陆洲浅论闻一多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论闻一多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 中国现当代文学 张陆洲 05010612002 摘要: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对于闻一 多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方家、学者展开了多角度、多方位的论述。 然而仔细分析却发现, 在闻一多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 比较少,关于闻一多与古代诗人关系的比较更是微乎其微。众所周知, 闻一多早期诗歌创作受唯美主义风格的影响,有着浓丽繁缛的一面,这 与中国晚唐诗风,尤其是温、李一派的影响不无关联。本文即试图通过 分析比较闻一多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以期观照闻一多“取之于李而别 于李”的精神特质。关键词: 闻一多;李商隐诗歌;接受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

2、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早年曾经留学 美国,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学思想的洗礼,但他依然是一个受传统习气浸 染很深的人,有着很深厚的传统文学素养,他的新诗创作中也自觉或不 自觉的接受了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他的立志学诗,在 1919年 2月10日 的仪老日记中就有记录 : “枕上读清诗别裁 。近决志学诗。读诗 自清明以上,溯魏汉先秦。读别裁毕,读明诗综 ,次元诗选, 次宋诗钞,次全唐诗,次八代诗选,期于二年内读毕。 ” 闻一多:仪老日记( 1919 年),闻一多全集第 12 卷第 421 页,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 这 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对于李商隐诗歌的研究,在 1922年归家以后,“校订 增广律诗

3、底研究,作义山诗目提要 ,又研究放翁,得笔记少许。 ”2 对西方文明的痛恨,使闻一多对中国古典诗词更加痴迷,他经常拿着 一本十八家诗钞,在诗的海洋里与古人遇合,这十八家诗钞中 便选录了李商隐的诗 107首。李诗中媸姸浓丽的美深深的吸引着闻一多, 打开了他新诗创作的大门,如他所言: “忆菊, 秋色, 剑匣 具有最浓縟的作风。义山、济慈的影响都在这里” 3,“我想我们主张以 美为核心者定不能不崇拜东方之义山, 西方之济慈了” 4。即使在他感情 低谷期,与友人的书信中也说“唯一的光明的希望是退居到唐宋时代, 同你结邻而居, 西窗剪烛,杯酒论文”5,这里的“西窗剪烛”自然是“何 当共剪西窗烛”的化用,

4、从中我们也便不难看出李商隐对闻一多人生的 影响。在闻氏整理的唐诗大系中,李商隐的诗歌就选取了 24首,较 之大部分诗人都是十几首或者几首的作品, 闻一多的选择不能不引起我 们的注意。他提倡“新格律诗” ,讲究诗歌的绮丽凝炼,精工典雅,读 闻一多的诗歌,我们不难感受到其中所受义山诗风的影响,深厚悠长的 古典韵味仿佛又让人穿梭回到了遥远的古代。闻一多接受了李商隐诗歌的精华,这使得他的诗歌中古典气息浓 厚,既不乏深情绵邈,亦不失绮丽精工。他是有选择的接受的,融入了 自己独立的思考与人生体验, 实现了现代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再创 造。这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表现技巧上,托物寓慨 “诗言志”的抒

5、情传统在历代诗人身上都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2345闻一多 闻一多 闻一多 闻一多致梁实秋 致梁实秋 致梁实秋 致梁实秋闻一多全集第 闻一多全集第 闻一多全集第 闻一多全集第12 卷第 38 页,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12 卷第 124 页,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12 卷第 128 页,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12 卷第 140 页,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们习惯于将情绪寄托于外物,借此抒发个人情怀,这在李、闻身上都得以体现。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大家,他的咏物诗多为托物寓慨之作,通过歌咏景物来表现个人的人生境遇和情绪体验。以他的流莺诗为例 (“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

6、无本意,良辰未必有 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 有花枝 ? ”)借流莺的孤独飘荡,无枝可依,侧面表达自己当时的飘零 境遇和落魄窘态。而闻一多的黄鸟诗,则在沉郁顿挫的吟诵中,吐 露对黄鸟的惺惺相惜: “野心的鸟儿啊!我知道你喉咙里的 / 太丰富的歌 儿/ 快要饐死你了;但是从容些吐着!吐出那水晶的谐音,造成艺术之 宫,让一个失路的灵魂 / 早安了家罢!”同样是咏黄莺,李商隐和闻一多 都寄寓了自己当时的失落与苦闷, 在他们笔下,黄莺一样是飘零孤苦的, 它在痛苦地歌唱,悲泣地呐喊,像“一个失路的灵魂” 。他们都是借物 自况,托物寓慨,只不过在闻一多的笔下,这种抒情

7、更为浓烈,更易于 把握和捕捉。在奇迹中他说“我也说但为一阙莺歌便噙不住眼泪” , 就像闻一多不幸遇难后,他的学生郑临川在哭一多师中所言: “赓 歌黄鸟曲,岂独哭其私。 ”6 这里“黄鸟”所寄托的又是怎样一种凄怆郁热的家国情结,读来又怎不令人为之动容呢? 心爱的人儿啊! 这样清幽的香, 只堪供祝神圣的你; 我祝你黛发长青! 又祝你朱颜长姣!同我们的爱万寿无疆! ”(香篆)红豆则涵盖有相思 的哀苦:“红豆似的相思啊!一粒粒的 / 坠进生命底磁坛里了听他跳 激底音声,这般凄楚!这般清切! ”(红豆一)极为平常的景物,在 闻一多的笔下却被赋予了丰富的艺术内涵,借以抒发个人的境况,而呈 现出一种独立不群

8、的生命姿态。在闻一多的笔下,寄托的对象又是“红烛”,是清幽的“香篆”,是相思的“红豆”。红烛是诗人牺牲精神的写照,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红烛)香篆蕴含了诗人对爱人的热恋:“辗转在眼帘前,萦回在鼻观里,锤旋在心窝头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6郑临川:永恒的怀念代序)笳吹弦诵传薪录闻一多、罗庸论中国古典文学第徐希平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8 页,郑临川记录,二、表现手法上,象征暗示的移入 李商隐的诗歌素以难懂著称, 而造成这种难懂的原因有时往往会与 诗歌的表现形式,如象征、暗示、比喻等手法有密切关系,诗人通过这 些表现技巧将感情对象化,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浑融境界。李诗中的

9、象 征暗示是通过繁密的意象表现出来的, 这些意象往往呈现一种非现实的 色彩,这就造成了李诗的朦胧美和多义性。这些意象诸如“青天” 、“彩 凤”、“灵风”、“梦雨”、“锦瑟”、“沧海”、“蓝田”、“玉烟”、“青云”、 “灵台”等,本身便富有抽象的表现力,它们也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象 征意味,使诗歌意境扑朔迷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也正因如此,才 使得李诗更令人神往,彰显出一种独特魅力。在闻诗中,这种象征暗示手法也通过繁密的意象而得以呈现。闻一 多针对当时诗坛俗滥的通病,曾经批评当时的诗人如郭沫若、梁实秋等 人的诗歌“弱于或竟完全缺乏幻想力,因此他们诗中很少浓丽繁密而且 具体的意象” 闻一多: 冬夜

10、评论,闻一多全集第 2卷第 69 页,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 ,他也批评诗坛过于直露而显得赤裸的抒情方式,他说 “赤裸了便无暗示可言,而诗的文字那能丢掉暗示性呢?”他的诗歌中 很多意象都是取自义山诗词的古典繁密, 比如李白之死 里的“灵风”, 十一年一月二日中的“灵火” ,红河之魂里的“寒浆” ,晴朝 里的“一阵淡青的烟云”,笑中的“石青色的天空”,园内中的“白 云扶着的紫气” ,长城下之哀歌中的“蓬莱仙境” 、“苍白的冻云之 海”这些虚幻的意象增添了闻诗的朦胧飘渺,而富有暗示性,可谓 深得义山诗旨。仅就剑匣一篇而言,精美华丽的意象便铺满字里行 间,象牙、墨玉、金丝、篆烟、猫儿眼、玛瑙、鱼

11、子石、珊瑚、盘龙、 对凤、玳瑁、碧玺、苏瑛、白玛瑙、蓝琉璃这些华美的意象似乎把 我们引领回到了盛世唐朝,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古典的含蓄美。这里的“剑匣”是诗人精雕细琢的产物,同时也是诗中末路英雄的 “我”的心爱之物,我们可以把“剑匣”理解为一种象征物,也许它象 征着“我”昔日的辉煌与梦想,也许它暗示着闻一多的某种情愫,但到 底象征着什么,暗示着什么,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去深究了。因为“诗的 好坏,不是以易懂或难懂为标准,而是以读者读了以后,尤其是反复读 了几遍以后,有没有诗的感觉为标准。 ”徐复观:环绕李义山(商隐)锦瑟诗的诸问题 ,中国文学精神第 337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我们读闻

12、一多的诗便觉得 好,这就是因为他的诗有“诗的感觉” ,而这种“诗的感觉”又源自哪 里?大概与他诗歌中的象征暗示手法脱不了干系。 象征暗示给他的诗歌 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似镜临水,如春照花,隔着时空的距离将传统与 现代疏通起来。象征使得李诗虚幻而空灵,朦胧而飘渺,如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虽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闻一多将个人感情寄托于外在景物上, 通过这些客观事物来实现自 己的情感诉求。他笔下的象征是一种带有比喻意味的象征, “将比喻人 格化,使其喻体成为诗作整体构思的中心意象,从而构筑出丰厚意蕴与 浓郁情感有机融合的象征性艺术载体。 ”卢惠余:闻一多诗歌中的象征笔法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13、版)第 36 卷第 3 期, 2005 如二月庐中的“燕子” , 它在柳荫下,在方塘边,上下翻飞,唱着动听的歌儿, 然而秋天来临时, 它又要回去了,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再见到它。诗人不禁猜想: “啊? 你的爆裂得这样音响,迸出些什么压不平的古愁! ”,又深表同情,“可 怜的鸟儿,你诉给谁听?那知道这个心也碎了哦 ! ”这里的“燕子”虽 然是个客观存在, 但诗人却把它作为一个特殊载体, 象征着自己的哀愁。 再如孤雁,诗人把“孤雁”比为“不幸的失群的顾客” 、“孤寂的流 落者”、“流落的失群者”,他同情它们的痛苦与热情,又困惑它们未来 的出路;他也把“孤雁”看做“光明底追逐者” ,象征着希望与理想,

14、 然而当归来的呼唤袭来时, “这不由分说的狂飙 /挟着我不息地前进;我 脚上又带着了一封书信,我怎能抛却我的使命,由着我的心性 / 回身棹 翅归去来呢 ?”这里的“孤雁”就是深处异国的诗人自身的象征,既有 “天涯涕泪一身遥”的孤独感,又有希望归去寻求光明的渴盼,但是现 实的阻隔却还是使得诗人陷入彷徨的困境之中了。三、表现内容上,对心灵世界的挖掘 “中国文化认为人生价值的根源即是在人的自己的 心”徐复观:心的文化 ,徐复观文集第 1 卷第 39 页,湖北人民出版社, ,“心” 是一种存在,它是一种建立在人的内在经验基础上的生命体验。在诗歌 中,这种生命体验就通过诗人对心灵世界的挖掘而得以具体呈现

15、。李商 隐的诗歌扩大了诗的表现内容,更深刻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这种情绪又很复杂,他却能细腻传神的刻画出来。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他抒 写爱情的“无题诗”,在闻氏唐诗大系所选取的 24 首李诗中,无 题诗便有 6 首。他的爱情诗, 写的情深意厚, 真挚感人。 在他的笔下, 爱情既有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与共鸣,也有 着“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的艳光照人;它让人思无邪: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也让人恨千载:“此情可待成追 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他的诗歌善于从这些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中刻画 人物的心理,进而达到了“取材小而刻画精,含意深而情味永”引自闻一多

16、论先秦两汉文学与唐诗大历十才子 ,见笳吹弦诵传薪录闻一多、罗庸论中国古典文 学第 131 页,郑临川记录,徐希平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的浑然境界。在闻一多的新诗中,这种心灵世界也得以彰显。他把个人心境融进 诗歌中,抒情达意时而平铺直叙,时而含蓄其词,人物心理的细节描写 细腻传神,情感真实感人。在他的诗歌世界中, “诗人有呼喊,有歌唱, 有叹息,也有失望、迷惑和痛苦, 而这些似乎变幻多端的感情的波涛中, 却始终深藏着对人生、对生活的顽强的追求和探索。 ”时萌:瑰丽丰富的心灵世界闻一多诗歌总论之一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 1987年第 1 期红烛裹挟着 的是诗人的赤诚之心, 这里的“红烛

17、”虽然依然具有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牺牲精神,但它更多的是一种现代诗人们煮字疗饥的精神呐喊,他们 希望“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 们的监狱!”这是怎样一种大胆而勇险的宣告!在美与爱中,诗人 表达的却是恋情求之不得的痛苦与受挫后的心灰意冷, “可怜的鸟儿,他如今回了,嗓子哑了,眼睛瞎了,心也灰了;两翅洒着滴滴的鲜血是爱底代价,美的罪孽!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孤雁暗含着 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存在孤独和人生困惑, “孤雁”便是诗人当时的人生 写照;太阳吟中,异国的太阳“刺得我心痛” ,百转愁肠;“水”被 看做丑的化身,“死水”则象征着动荡时期中国的混乱与肮脏诗人 将情

18、感寄托于客观化的物体,而不是赤裸裸的倾泻自己的情绪,借古人 之酒杯,浇今人之块垒,寄寓了现代人的情绪体验。闻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 最大的特点是情真意切。 他曾说,“严 格地讲来,只有男女间恋爱底情感是最烈的情感,所以是最高最真的情 感。”闻一多: 冬夜 评论,闻一多全集第 2 卷第 89 页,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 所以在他的笔下,爱情“仿佛一簇白云,濛濛漠漠,拥着一只 素氅朱冠的仙鹤在方才淌进的月光里浸着” ,“钩动了一种若有若无 的感情,快乐和悲哀之间的黄昏。 ”“从此狰狞的黑暗, 咆哮的静夜, 便扰得我辗转空床, 通夜无睡。”(幻中之邂逅)在他的代表作组诗 红 豆中,这种炽热的深

19、情被宣泄的淋漓尽致。 “红豆似的相思”充满了 凄楚和清切的声音,它像一帧回文锦, “横看是相思,直看是相思,顺 看是相思,倒看也是相思,斜看正看都是相思,怎样看也看不出团圆二 字”。诗人铺写着对爱人相思的苦痛,诉说着对爱人的怜爱和歌颂: “这 些最后唱的最美的歌儿,一字一颗明珠,一字一颗热泪,我的皇后啊! 这些算了我赎罪底菲仪,这些我跪着捧献给你。 ”诗歌语言中既有含蓄 温婉,又包容着赤诚的热烈,末尾的一段纯白语言如同火山爆发,直令 人血脉贲张。比较两者的爱情诗歌我们可以发现,李商隐的爱情是古代的,闻一 多的爱情是现代的,但他们相通的地方都是情感细腻真挚,对女性充满尊重和怜爱。李商隐的诗歌中有

20、着古典文化特有的含蓄,闻一多的诗歌 也主张节制,他的爱情是戴着脚镣的起舞,虽然也有赤诚热烈的明白, 但更多地是含蓄委婉的内敛,他用理智来压抑内心的情感,就像一座休 眠中的活火山,一旦爆发,便会散发出灼人的力量。四、艺术风格上,浓丽掩盖下的沉郁 李商隐的诗歌虽多艳词,但这种艳是与家国之伤、身世背景之慨连 结在一起的哀感凄艳, “其心肝腑脏筋脉,一一皆琦组缛绣排纂而成, 泣而成珠,吐而成碧” (钱谦益题冯子永日草 ),虽然给人以浓丽华 美的印象,然而“凡诸篇什,莫不深远幽折,不易浅窥” (吴乔围炉 诗话),“秾丽之中,时带沉郁” 。引自岘佣说诗 ,见闻一多全集第 8 卷第 388 页,湖北人民出版

21、社, 1993 他咏蝉:“本已高难饱,徒劳恨 费声”,叹马嵬:“空闻虎旅传宵坼,无复鸡人报晓筹” ,感杜工部 蜀中离席:“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在委婉曲折地诗句 中隐晦的传递自己的心绪,于丽辞藻句中寄托无限遥深。14闻一多的诗歌也是如此,他把感情注入在诗歌中,借诗歌来表现自 己的情感,这种情感更多的是表现在他对国家、对社会、对时代深深的 隐忧上。在闻一多的诗歌中,这种浓丽与沉郁交融在一起,如同被美景 遮蔽着的活火山,看似沉寂,却掩藏着灼热的力量。在剑匣篇里, “我曾是一名盖世的骁将,我走到四面楚歌底末路时,并不同项羽那般 顽固,定要投身于命运底罗网” ,“我将让闲情底芜蔓 / 蚕食了我的生命 之田”,但“我”又是不甘于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