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中的历险_第1页
故纸堆中的历险_第2页
故纸堆中的历险_第3页
故纸堆中的历险_第4页
故纸堆中的历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纸堆中的历险 文献标识码 A郁达夫(18961945)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他早年在日 本留学时借书的方式很特别。 别人借书总是先查看目录, 之后选 择自己需要的书去借, 郁达夫却从来不查阅目录, 他从书架的第 一栏第一本到第几本整批地借书。 待到读完了借去的这批书, 又 从上次终止的地方开始, 往下整批地借出去。 郁达夫如此“另 类”的借阅方式, 不仅阅读数量大, 而且还培养了他比较和鉴别 各种作品好坏优劣的能力。 郁达夫的独特借阅方式可能“前无古 人”,不过肯定“后有来者”。大约一个世纪后的 2014 年 5 月,在太平洋彼岸,美国文学 批评家、传记家菲利斯 ?罗斯( Phyllis R

2、ose, 1942- )出版了 她的新书 书架: 极限阅读中的历险 (下文简称“ 书架 ”) ( The Shelf : Adventures in Extreme Reading )。罗斯是一 位学者型作家,她退休前曾为大学教授,2005 年提前退休后专门从事文学研究与创作。她的主要作品为散文和文人传记: 女 作家:弗吉尼亚 ?伍尔夫传( Womanof Letters : A Biography of Virginia Woolf , 1979),该书曾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 决选名单;平行的生平: 五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婚姻 ( Parallel Lives : Five Victorian

3、 Marriages, 1983 )被纽约时报 称为“富有才气和原创性的作品”,享有较高的口碑和众多读 者;阅读普鲁斯特年:实时回忆录( The Year of ReadingProust : A Memoir in Real Time , 1997 )融合了回忆录、书 评和自传。目前罗斯已经出版了 4 部传记, 2 部散文集, 1 部回 忆录。书架源于 2011 年的一个秋日,罗斯在图书馆浏览一架 架图书时的突发奇想, 她决定做一个阅读实验: 随意选取某一图 书馆里的一架图书, 一本不落地阅读。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认 为:“文学批评家错误地偏爱名著和经典一一也就是说,由别人为我们选定作家,

4、 我们的阅读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我想通过 更加民主广泛的取样, 展示文学的本真。 ”罗斯的阅读实验“陌 生化”了我们现有的读书习惯。 在访谈中她说: “我发现在互 联网时代, 阅读变得越来越偏离了中心, 到了不去查阅相关信息 就难以阅读的程度。”一本书的相关信息,比如作者的小传、书 评等,只需敲击一下电脑键盘就可获得。 今天我们选择阅读的方 式已经非常简单:有人发布了一个链接,我们就跟着点击阅读; 我们要下单买书时,亚马逊会建议给出我们可能喜欢的另一部; 老师、朋友和零售书商一旦了解了我们的阅读嗜好, 就会给我们 极力推荐;如果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认识你,知道你的阅读习惯, 也会推荐你阅读。 因此,

5、 我们自己选择阅读的权利和自由大大打 了折扣, 甚至被他人绑架了。 直接结果是有些书被反复地推荐和 阅读,成了著名“经典”,那些被忽视的作品则无人问津,出版 即死亡, 成了书架上尘封的“古董”, 最终难逃被下架销毁的命 运。罗斯想通过自己的阅读实验, 摒弃那些先入为主的阅读“偏 见”,重新发掘那些被遗忘了的图书的价值, 让已经被束之高阁 的书籍重新回到读者的视野。罗斯给自己设定了严苛的选书原则: 首先,书架上“必须有 当代的也有早一点的, 必须有一部我从未读过但还想读的经典作 品”;其次,“不能选取包含我已熟悉的作家作品的书架”;再 次,男女作家的作品要比较均衡;最后,只有一个作家的作品可 以

6、超过五部,不过罗斯只需选取其中的三部阅读。 最终,她在“纽 约社会图书馆(the New York Society Library )”找到了完 全符合自己要求的那架书:按作者姓名首字母顺序排列的从 LEQ 到LES的作家作品,即从威廉?乐秋(William Le Queux, 1864 1927)到约翰 ?赖斯科瓦( John Lescroart , 1948- )的 11 位 作家的 23 部作品。她把这次阅读经历比作英国探险家欧内斯 特?沙克尔顿( Ernest Shackleton , 1874 1922)的南极探险, 因为她确信阅读或许是和极地探险或者环球旅行一样刺激、 冒险 且改变

7、人生的一次历险。 “我将阅读未知内容翻阅无人问津 的故纸堆,没有书评、没有畅销书名单、没有大学课程大纲、没 有美国国家图书奖或普利策奖、 没有广告宣传, 甚至连口碑的指 引都没有。 ”也就是说, 罗斯的阅读是在没有任何“导航”的情 况下,在书林中的漫游和探险。 她很清楚这次阅读将是一次“历 险”:“我没有理由相信这些书值得我花这么多时间, 读来可能 会索然无味,甚至极度痛苦。不过,我很清楚,世界历史上没有 一个人曾经如此阅读过这些小说。”书架就是她这次阅读经 历和感受的纪录。书架回顾了每位作家的生平,总结概述了每部小说的情 节。不过罗斯不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她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 阅读时的感触

8、,阅读中是否容易进入角色等。自发性、包容性和 独特性是她在小说中探寻的要素, 也是激励她完成这项阅读任务 的动力。罗斯的这次阅读实验的确是一次“历险”, 其中有挫折、 沮丧甚至绝望,也有欣喜,甚至意外收获。阅读第一位作家艾迪 安?勒鲁(Etienne Leroux , 19221989)的侦探小说就让她几 近崩溃。勒鲁是一位“貌似很艺术,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作 家,他的书叙事手法拙劣,读来很是无聊。罗斯强迫自己读了一 部后就再也读不下去了, 后来她在网上找到了一段勒鲁葬礼的视 频剪辑, 这段视频曾在南非电视上播放过。 尽管她没有再读勒鲁 的小说,不过她反复观看了这段视频,直至“泪水在眼眶里打

9、 转”。发现罗达?莱尔曼(Rhoda Lerman)是罗斯这次“历险” 的最大收获。 莱尔曼在 20世纪 7080年代就出版了很不错的小 说。“读叫我伊什塔让我想起了 20世纪60年代时读小说 的乐趣,那时读小说刚开始吸引人”。不过由于时运不济,她的 书虽然得到很高的评价, 不过销量和影响力很小。 她转而与丈夫 靠饲养纽芬兰犬为生。 罗斯与莱尔曼成了好朋友, 让罗斯更为惊 喜的发现是她们两人童年时曾生活在同一个小城里, 并且高中时 曾与莱尔曼最喜欢的表亲同班学习。罗斯希望通过自己的宣传, 让莱尔曼的作品重新得到关注。以书会友是罗斯这次阅读“历 险”的意外收获。 书架属于近年来出现的混杂文类(c

10、rossover/hybrid literary genre)“书柜自拍”(shelfie ,也就是“关于书籍的书”,常常是文学评论、 书评、自传 /传记、回忆录等文类的杂合( hybridity )。“书柜 自拍”的作者往往拿出他们的看家阅读绝技, 旨在证明阅读 不管读什么一一依然很重要。罗斯可谓“书柜自拍”的先驱之 一,她的阅读普鲁斯特年: 实时回忆录 ( The Year of Reading Proust : A Memoir in Real Time , 1997 )便是一部典型的、 富有开创性的“书柜自拍”。类似的作品还有琳莎?施瓦茨( Lynne Sharon Schwartz

11、, 1939- )的读书毁了我:书籍的 一生( Ruined by Reading : A Life in Books , 1996 ),安 娜?昆德兰( Anna Quindlen , 1952- )的阅读如何改变了我 的生活( How Reading Changed My Life , 1998 ),丽贝卡 ? 米得(Rebecca Mead)我的米德尔马契生活( My Life in Middlemarch , 2014 ),戴维 ?洛奇( David Lodge , 1935- ) 的写作生涯( Lives in Writing , 2014 )。书架的副标题用“极限阅读”来凸显作者的

12、阅读特色, 不过,在英美作家中, 尝试过“极限阅读”的作家远非罗斯一人: 雅各布斯( A. J. Jacobs , 1968- )花一年时间阅读大英百 科全书,写出了无所不知:一个想要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的谦逊追求( The KnowIt-All : One Mans Humble Quest to, 2004 );阿蒙 ?Become the Smartest Person in the World谢依(AmmoShea)为了完成阅读牛津英语词典:一人,一年, 21,730页 ( Reading the OED : One Man, One Year , 21, 730 Pages, 20

13、08 )读完了全部牛津英语词典; 苏珊?希尔(Susan Hill , 1942- )只读她手头收藏的书籍,其他一概不读,写成 了霍华德庄园正在着陆( Howards End is on the Landing, 2010)等。从事这样另类的“极限阅读”,阅读者必须具备超常 的勇气、毅力、嗜好等自我修养, 还要有些许的任性, 阅读的“历 险”过程对阅读者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和考验。尽管书架中罗斯论及的作品有好有坏, 有些已经老掉牙、 写烂了, 不过她想告诉读者, 这些书籍中还是有些东西值得去发 现:他们体现了一种重要的文化态度,保留了一些历史时刻,以 不懈的力量创造了原型, 祛除我们的偏见, 象征着一种基本的对 真理的渴求。 通过写作本书, 罗斯期望“能感召广大读者回到图 书馆的书架前, 去查阅找寻他们喜爱的作品, 去咀嚼品味我所希 望的并未正在消逝的文学生态之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 书架 是为文学生涯谱写的一曲挽歌, 文学生涯曾经许诺能让 践行者们不朽。 这一承诺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前赴后继地尝试 成为作家, 哪怕当成为作家的要求越发严苛, 回报越来越少时也 在所不辞”。在书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