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下电影声音媒介的审美接受特征_第1页
技术进步下电影声音媒介的审美接受特征_第2页
技术进步下电影声音媒介的审美接受特征_第3页
技术进步下电影声音媒介的审美接受特征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技术进步下电影声音媒介的审美接受特征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规划基金“沉浸性体验:1908-2008中国百年电影声音研究”的 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JAZH010。 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曾经说过:“电影里 面的声音有一天能像电影里的画面那样成为一种可驾驭自如的 手段。声带有一天能像画面那样从一种复制的技术转变为创 造的技术。*: 1 著名大导演乔治卢卡斯也认为声音 作为电影艺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画面占有同等的对电影叙 事和情感渲染的推动作用。声音进入电影创作领域近80年,确 实已经成为能够驾驭和创作的技术,它的进入绝对不是偶然, 它 已给我们

2、的电影艺术打上深深的烙印。 黑格尔指出:“艺术美是诉之于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 的我们在艺术美里所欣赏的正是创作和形象塑造的自由 性。吐 :2 受众在对电影声音的审美接受中,接受主体 会根据自己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个体兴趣等,对电影艺术作品 进行鉴赏。对电影声音艺术的审美接受是随着技术发展的不同阶 段而使主体有着不同的审美嬗变。 从早期声音记录技术发展中对 于电影声音感知到模拟技术下的声音对于画面的视觉延展再到 以主体参与为主的沉浸式体验, 已充分让我们感受到声音艺术创 作接受的主体审美过程是对于电影声音艺术二度体验的过程。在 电影声音的二度体验过程中,作为电影声音的创作主体和电影声 音的审美

3、接受主体都是在体验着影片中的情与境,感受着真与 理,将我们自身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接受者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电 影声音艺术中,充分调动接受主体情感、知觉、想象等,从而获 取较高的审美体验。由众多的对于电影声音审美接受主体构成的 共同感悟所创造出的审美体验, 恰恰体现出作为艺术鉴赏的大众 性,而大众接受体验出的丰富的含义远比创造主体给予电影作品 的意义要全面与深邃。无论是对于电影声音的设计还是接受者对 其能够进行鉴赏,一定是建立在声音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之下, 因此声音记录与还原的媒介技术就已然能够成为电影声音设计 者与受众审美接受的桥梁与纽带。 一、“入乎其内”:追求技术本位中电影声音听觉感知 的审美

4、接受别林斯基曾经认为,欣赏美应该具有“美学情感”, 如果只是一味地“用脑子去感受艺术,而没有心灵的参与”,那 就“几乎比用脚去理解艺术还更坏 H: 3。对电影声音 艺术的审美接受过程中也是达到创作者与鉴赏者互相影响、互相 作用的过程。如果没有接受主体对于声音在电影艺术中表达的正 确理解,就不能够引发受众的共鸣,如果没有创作者对于声音元 素的理解与加工,就不能让接受主体感知影片的主题与情绪,因 此创作者的创作与接受者的鉴赏就密不可分。“入乎其内”自然 也就成为早期电影创作者对于声音元素的设计和接受者对于电 影声音审美接受的平衡点。 在世界电影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声音元素的加 入,1927年

5、出品的电影爵士歌王中当男主人公唱完一首歌曲 后,说了两句台词。无论是创作者无意的创作,还是其有意的存 留,就是这两句话却让接受者感同身受般地感悟着主人公所说言 语的内涵,加强着我们对影片的深刻理解。 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 命运似乎在他的台词中更强地表达出来。“入乎其内”就是创作 者在利用声音元素创作的时候, 希望能够达到和接受者同样的情 感共鸣,而实现对其画面内涵的感知。 实际上早期即使没有台词 的电影艺术作品,也利用了声音的另一个组成元素音乐来达到 “入乎其内”的共鸣作用。像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虽没有对 白与台词,但是却有其音乐的伴奏。早期的电影没能够做到把声 音记录到媒介上,但是在现场为了营造

6、其不同的气氛,现场会请 来乐队根据画面的播放而配上不同旋律的音乐,情绪的感染就在 于音乐中不断地加强,更符合了接受者观影时的心理期待和情感 体验。但当时仅限于声音技术的发展, 还不能够把声音元素作为 独立的创作元素而考虑,因此此时对于声音的接受也只能够停留 于“入乎其内”,既电影声音的接受者通过声音达到对于画面的 感知接受。 二、“出乎其外”:模拟技术中电影声音对于画面视觉 延展的感悟接受对于电影声音艺术的鉴赏过程中,我们发现作为 电影声音鉴赏的接受者不是被动地、 消极地接受着电影艺术的感 染,而是积极地、主动地调动着自身的思想认知、生活感悟,再 通过接受者的理解和联想, 完成对电影声音艺术的

7、二度创作, 从 而更好地完成对电影作品的“再评价”的鉴赏过程。离开“再评 价”这个环节,也将失去电影艺术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反馈渠 道,从而失去了对电影艺术的鉴赏。 电影创作者也是看到了这一 点,并且凭借着技术的东风,把电影声音的创作进一步推动,实 现了接受者在利用声音感知影片的内涵同时,达到对画面视觉延 展的感悟接受,而能够达到感悟接受的前提也必然是声音能够被 记录的技术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早期,当科学家能够意识到双耳效应的作 用时,也就是人耳识别出声音是有方向感的,于是在实验室里对 于立体声录音和双耳录音装置开始研究与设计,同时还研究出能 够对声音进行记录的立体声音话筒, 它们的出现都为声音在影片 中能够被记录提供了技术准备,同时更获得了再创造的声场特 性,更加确信声音对白是随着画面的移动而变化着。1952年出 品的全景电影这就是西尼拉玛中为使其146度水平视野中还 原的影像更加真实,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