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动火作业管理标准_第1页
(完整版)动火作业管理标准_第2页
(完整版)动火作业管理标准_第3页
(完整版)动火作业管理标准_第4页
(完整版)动火作业管理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动火作业管理标准1定义1.1动火作业指在厂区内的生产区域,能直接或间接产生明火的工艺设置以外的非常规作业,如使用电焊、气焊(割)、喷灯、电钻、砂轮、风镐等进行可能产生火焰、火花和炽热表面的非常规、临时性作业。电钻、砂轮、风镐可能产生火焰的作业指易燃易爆设备、 管道本体及防爆区域内的作业。1.2作业区域划分作业区域划分为:固定用火区域、固定动火点、禁火区域。1.2.1固定用火区域固定用火区是指在生产区域内,由于工作、生产工艺的需要使用切割、明火作业(含电加热等)的固定用火作业区域。在固 定用火区域内的动火作业为固定用火作业,可不办理动火作业许可票(格式见附件一),但防火间距必须满足 GB5001

2、6建 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见附件二)。固定用火区域应设置醒目、明显的标志。1.2.2固定动火点允许正常使用动火工具从事检修、加工设备及零部件的区域。在固定动火点内的动火作业为固定动火区作业,可不办理动 火作业许可票 ,但必须满足通用安全技术规程 (消防安全篇) 中 固 定 动 火 点 设 置 条 件 ( 文 件 编 号 BSMCFP-JA02-001-009-001 )要求的区域。固定动火点应设 置醒目、明显的标志。1.2.3 禁火区域 是指除固定用火区域和固定动火点以外的生产区域。1.3 爆炸环境危险区域有符合 GB50016 中火灾危险分类为甲、 乙类物质的场所 (见 通用安全技术规程(

3、消防安全篇) 中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 类文件编号 BSMCFP-JA02-001-003-001 ),且符合 GB50058 中爆炸环境危险区域的划分标准的场所(见附件三、四) 。爆炸环境危险区域划分应由懂得生产工艺加工介质性能、 设 备和工艺性能的专业人员和安全、 电气等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商议 完成。1.4 法定节假日是依据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指全体公民放假的节 日,包括新年、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 节。2 动火作业等级划分 禁火区域的动火作业分为一级动火作业、 二级动火作业和三 级动火作业三个级别。爆炸环境危险区域的 0 区、20 区不得动火、 1 区、21 区动

4、火作业按一级动火作业要求执行, 2 区、 22 区动火作业按二级动火作业要求执行。2.1 一级动火作业在生产运行状态下的易燃易爆生产装置、输送管道、储罐、 容器等部位上、爆炸环境危险区域内及其它特殊危险场所进行的 动火作业。带压不置换动火作业按一级动火作业管理。2.1.1各类煤气、天然气、氢气、氧气、乙炔气、油类、爆 炸性粉尘及其它甲、乙类危险物品的生产设备、贮罐、库房、场 所及输送管道。2.1.2 对公司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的主电室(含电气室,各 单位的主电室指由总降站到各工序第一个配电室)、主操作室、计算机房内及这类设施所属的地下室(含夹层);2.1.3油槽车(汽车油槽车或列车油槽车)、油箱,

5、及其它化学危险物品的槽车;2.1.4所有爆破作业;2.1.5各厂、部认为必须列为一级禁火区的其它部位。2.2二级动火作业在爆炸环境危险区域进行的除一级动火作业以外,距离二级释放源室外7.5米以内,室内15米以内的区域动火作业,具体 划分见附件三、四危险区域范围示例。厂区管廊上的动火作业按二级动火作业管理(新建未通气管道按工程建设项目动火作业管 理)。在生产装置区外,露天或开敞设置的输送可燃物质的架空 管道地带,可划为非爆炸环境危险区域,但其阀门处除外。2.2.1各类煤气、天然气、氢气、氧气、乙炔气、油类、爆炸性粉尘及其它甲、乙类危险物品的生产设备、贮罐、库房、场 所及输送管道等二级释放源区域;

6、如果煤气、氧气等点阀箱有定期的检查,点阀箱外区域可以考虑为非爆炸环境危险区域。222电气室、操作室、资料室、档案室、计算机房、液压 站内及地下室内(含夹层),电缆隧道、电缆竖井;2.2.3 一级消防重点部位以外的所有仓库、实验室、分析室 内;2.2.4各厂、部认为需要列为二级禁火区的场所。2.3三级动火作业2.3.1除一级动火作业和二级动火作业以外的禁火区内的 动火作业。2.3.2凡生产装置或系统全部停车(爆炸环境危险区域内装 置或系统全部停车),装置经清洗、置换、取样分析合格并采取 安全隔离措施后,可根据其火灾、爆炸危险性大小,经单位安全部门批准,动火作业可按三级动火作业管理。2.4遇法定节

7、假日或其它特殊情况时,动火作业应升级管 理。3动火作业许可票审批3.1动火作业审批权限和有效期内容作业长或同 级别人员单位 安全 员煤气防护站或职 能部门(科室)单 位 领 导公司 安全 保卫 部期限 (小时)一级动火-OOO8二级 动火-OO-24三级动火-72备注:1、动火作业超过有效期限,应重新办理动火作业 许可票;2、。表示动火作业许可审查人;3、表示动火作业许可审批人;4、动火期限的起始时间计算以动火作业开始时间为起始时间;5、一级动火作业单位领导:协力单位为韶钢区域正(副) 经理、工程公司为正(副)经理;二级动火作业单位领导:协力 单位为作业区域正 (副)经理、工程公司为事业部正

8、(副)经理;6、动火点单位领导:为公司二级单位正(副)领导。3.2动火作业许可票填写要求3.2.1动火申请表由动火作业单位填写,写明动火作业的具 体部位及周围环境情况、动火点现场简易图并在图上标明动火 点,写明动火等级,是否节、假日动火,应采取的针对性的防火 安全措施,及拟选用的灭火器种类、数量,然后交动火点所在区域(设备)单位填写。3.2.2动火作业单位写明具体的动火方式、动火部位、动火时间、动火人姓名、 操作证号码、 现场监护 (确认) 人、负责人, 再按动火级别审批权限审核批准。3.2.3 动火作业必须在动火期限内进行,不得延期。逾期必 须重新办理动火证。4 动火作业安全规则4.1 电焊

9、工、特种作业操作证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 局令第 30 号令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执 行。4.2 从事动火作业人员, 包括监护人员必须经消防安全培训。4.3 电、气焊(割)工必须持有效的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 动火作业许可票,并随身携带,接受有关部门的随时检查。4.4 焊、割作业必须遵守十不准规定4.4.1 焊工没有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不准进行焊、割作业。4.4.2 凡属一、二、三级动火范围的焊、割,未办理动火审 批手续,不准擅自进行焊、割。4.4.3 焊工不了解焊割现场周围情况,不准盲目焊、割。4.4.4 焊工不了解焊、割内部是否安全时,不准焊、割。4.4.5 盛装过可燃气体

10、、易燃液体、有毒物质的各种容器, 未经彻底清洗,不准焊、割。4.4.6 有可燃材料(如塑料、软木、玻璃钢、聚丙烯薄膜、 稻草、沥青)等做保温、冷却、隔音、隔热的部位、火星飞溅到 的地方,在未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前不准焊、割。4.4.7 有压力或密封的容器、管道不准焊、割。4.4.8焊、割部位附近堆有易燃易爆物品,在未作彻底清理 或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之前不准焊、割。4.4.9与外部单位相接触的部位,在没有弄清外部单位有否 影响,或明知有危险性又未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措施之前,不准焊、割。4.4.10焊、割场所与附近其它工种互相有抵触时,不准焊、 割。4.5电、气焊(割)必须使用良好的工具、设备、

11、完善的安 全附件和安全装置。乙炔瓶、氧气瓶等气瓶的存放和使用,必须 距明火10米以上,瓶距在5米以上。切割瓶必须加装回火阻止 理4.6五级以上(含五级)大风天,禁止在高处动火和室外动 火。4.7动火防范措施不落实,动火时间已逾期、动火地点、动 火人、监护人与申请表不符、动火人无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均不准动火。4.8可燃性粉尘场所动火作业4.8.1在粉尘爆炸危险场所进行动火作业前,应取得动火作 业许可票。4.8.2凡可拆卸的设备、管道一律拆下并搬运到安全地区进 行动火作业。在与密闭容器相连的管道上有隔离闸门的,确保隔离闸门严密关闭;无隔离闸门的,拆除一段管道并封闭管口或用 阻燃材料将管道隔离。作

12、业现场在建(构)筑物内时,打开动火作 业点所处楼层 10 米半径范围内的所有门窗,便于泄爆;同时严 密堵塞作业现场 10 米范围内的全部楼面和墙壁上的孔洞、通风 除尘吸口,防止火苗侵入。4.8.3 动火作业开始前,停止一切产生粉尘的作业,并清除 作业点 10 米范围内的可燃性粉尘, 用水冲洗淋湿地面和墙壁 (遇 湿反应的粉尘除外) ;清除作业范围内的所有可燃物,不能移走 的可燃建筑或物体用阻燃材料加以保护。4.8.4 动火作业时,有安全员在现场监护,并备有适量和适 用的灭火器材及供水管路, 确保作业现场及时冷却和淋灭周围火 星。4.8.5 作业结束后,动火人员和监护人员要共同熄灭残余火 迹,清

13、扫作业现场, 检查无残留火迹, 确认安全, 方准撤离现场。5 动火作业安全防火要求5.1 动火作业安全防火基本要求5.1.1 动火作业应办理动火作业许可票 ,进入有限空间、 高处等进行动火作业时, 还须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和高处 作业安全规范的规定。5.1.2 动火作业应有专人监护,动火作业前应清除动火现场 及周围的易燃物品, 或采取其它有效的安全防火措施, 配备足够 适用的消防器材。5.1.3 凡在盛有或盛过危险化学品的容器、设备、管道等生 产、储存装置及处于 GB 50016 规定的甲、 乙类区域的生产设备 上动火作业,应将其与生产系统彻底隔离,并进行清洗、置换,取样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

14、作业;因条件限制无法进行清洗、置换 而确需动火作业时按 5.2规定执行。5.1.4凡处于GB 50016规定的甲、乙类区域的动火作业, 地面如有可燃物、空洞、窨井、地沟、水封等,应检查分析,距 用火点15 m以内的,应采取清理或封盖等措施;对于用火点周 围有可能泄漏易燃、 可燃物料的设备,应采取有效的空间隔离措 施。5.1.5拆除管线的动火作业,应先查明其内部介质及其走 向,并制订相应的安全防火措施。5.1.6在生产、使用、储存氧气的设备上进行动火作业,氧 含量不得超过21%。5.1.7五级风以上(含五级风)天气,原则上禁止露天动火 作业。因生产需要确需动火作业时,动火作业应升级管理。5.1.

15、8在铁路沿线(25 m以内)进行动火作业时,遇装有 危险化学品的火车通过或停留时,应立即停止作业。5.1.9凡在有可燃物构件的凉水塔、脱气塔、水洗塔等内部 进行动火作业时,应采取防火隔绝措施。5.1.10动火期间距动火点 30 m内不得排放各类可燃气体; 距动火点15 m内不得排放各类可燃液体;不得在动火点10 m范围内及用火点下方同时进行可燃溶剂清洗或喷漆等作业。5.1.11动火作业前,应检查电焊、气焊、手持电动工具等 动火工器具本质安全程度,保证安全可靠。5.1.12使用气焊、气割动火作业时,乙炔瓶应直立放置,并不得在烈日下曝晒。5.1.13 动火作业完毕,动火人和监护人以及参与动火作业

16、的人员应清理现场,监护人确认无残留火种后方可离开。5.2 一级动火作业的安全防火要求一级动火作业在符合 5.1 规定的同时 ,还应符合以下规定。5.2.1 在生产不稳定的情况下不得进行带压不置换动火作 业。5.2.2 应事先制定作业方案,落实安全防火措施,专职消防 队到现场监护。5.2.3 动火作业前,单位应通知公司调度部门及有关单位, 使之在异常情况下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5.2.4 动火作业过程中,应使系统保持正压,严禁负压动火 作业。5.2.5 动火作业现场的通排风应良好,以便使泄漏的气体能 顺畅排走。5.3 动火作业风险控制措施5.3.1 拆迁法 拆迁法就是把禁火区内需要动火的设备

17、、 设施、 管道及其附 件,从主体上拆下来,迁往安全区动火后,再装回原处。5.3.2 隔离法 一种是将动火设备和运行设备作有效的隔离, 例如管道上用 盲板,加封头塞头,拆掉一节管子等办法。另一种是捕集火花, 隔离熔渣, 将动火点和附近的可燃物隔离。例如用湿布、麻袋、石棉毯等不燃材料,将易燃物及其管道连接处遮盖起来,或用铁皮将焊工四面包围,隔离在内,防止火星飞出。如在建筑物或设备的上层动火,就要堵塞漏洞,上下隔 绝,严防火星落入下层。在室外高处,则用耐火不燃档板或水盘等,控制火花方向。533移去可燃物凡是焊割火花可到达的地方, 应该把可燃物全部搬开, 包括 竹架板、废棉纱等。笨重的或无法撤离的可

18、燃物, 则必须采取隔 离措施。5.3.4清洗和置换消除设备内危险物质的措施, 在任何检修作业前,都应执行。 罐内作业的设备,经过清洗和置换之后,必须同时达到以下要求:(1 )其冲洗水溶液基本上呈中性。(2 )含氧量在18-21 %(3) 有毒气体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若在罐内需要进行动火作业, 则其可燃气体浓度,必须达到动火的要求。5.3.5敞开和通风需要动火的设备,凡有条件打开的锅盖、人孔、料孔等必须 全部打开,在室内动火时,必须加强自然通风,要敞开门窗,必 要时采用局部抽风。如在设备内部动火,通风更为重要。5.3.6准备消防器材和监护在危险性较大的动火现场, 必须有人监护,并准备好足够的、

19、 相应的灭火器材,以便随时扑灭初起火,一级动火消防车到现场。6动火分析要求及合格标准6.1 取样分析的时间不得早于动火作业开始前的半小时,而 且要注意取样的代表性,做到分析数据准确可靠。6.2 在较大的设备内动火作业,应采取上、中、下取样;在 较长的物料管线上动火 ,应在彻底隔绝区域内分段取样;在设备 外部动火作业,应进行环境分析,且分析范围不小于动火点 10 m。6.3 取样与动火间隔不得超过 30 min ,如超过此间隔或动 火作业中断时间超过 30 min ,应重新取样分析,连续作业的每 两小时重新分析,一级动火作业期间还应随时进行监测。6.4 使用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测仪或其它类似手段进行

20、分析 时,检测设备应经标准气体样品标定合格。6.5 动火分析合格判定经清洗或置换后的设备、 管道在动火前, 应进行检查和分析。 一般宜采用化学和仪器分析法测定, 其标准是: 如爆炸下限大于 4%(体积)的,可燃气体或蒸汽的浓度应小于0.5% ,如爆炸下限小于 4% 的,则浓度应小于 0.2%附件一:SGSSZ16018-02A动火作业许可票动火作业单位:(盖章)动火等级:动火点单位动火部位动火负责人动火人及证号动火起止时间动火方式联系电话监护人安全措施:(附示意图)动火作业单位安全员意见: 签名领导意见:签名:动火点单位安全员意见:签名审查人或审批人意见:签名:煤气防护站审批意见:签名:职能部

21、门(科室)审批意见:签名:安保部审批意见:签名:动火前确认事项签名检测结果:检测人:年 月日监护人:年 月曰动火点负责人:年 月日动火结束后确认签字动火人:年 月曰监护人:年 月曰动火点负责人:年 月曰注:1一级动火作业许可票 提前1天办理;2. 级动火有效期8小时、二级动火动火有效期 24小时、三级动火动火有效期 72小时,过期应重新办理 特殊情况如需延期必须办理审批手续;3. 动火作业许可票由动火人、审查、审批单位各一份,分别留底保管;其他单位、人员如有需要自行复 印,一级动火的办理人员将动火作业许可票复印件分别交一份到安全保卫部安全技术室和消防大队。4. 动火作业许可票双面打印。附件二:

22、固定用火区与甲乙类场所的安全距离要求1. 甲类厂房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 30.0m。2. 甲类仓库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 m)名称甲类仓库及其储量(t)甲类储存物品第3、4项甲类储存物品第1、2、5、6项W5 5 10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30.040.025.030.03. 甲、乙、丙类液体的固定顶储罐区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 的防火间距(m)项目防火间距(m )甲、乙类液体一个罐区 或堆场的 总储量V(m3)1 V v 5050 V v 200200 V v 1000 1000 V v 500025.031.2537.550丙类液体5 v 250250 V v 1

23、000 1000 V v 5000 5000 V v 2500025.031.2537.550(m)4. 湿式可燃气体储罐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名称湿式可燃气体储罐的总容积V(m3)V v 10001000 WV v1000010000 WV v5000050000 WVV100000明火或散发火花的地点20.025.030.035.0干式可燃气体储罐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当可燃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时,按上表规定增加 25%,当可燃气体 的密度比空气小时,按上表规定确定。固定容积可燃气体储罐的总容积按储罐几何容积(m3 )和设计储存压力(绝对压力,105Pa)的乘积计算。氧气储

24、罐参照干式可燃气体储罐的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规定确定。5. 汽油设备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站外建(构)筑物站内汽油设备埋地油罐加油机、通气管管口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无油气回收 系统有卸 油油 气回 收系 统有卸油和 加油 油气 回收无油气回收 系统有卸 油油 气回 收系 统有卸油和 加油 油气 回收无油气回收 系统有卸 油油 气回 收系 统有卸油和 加油 油气 回收无油气回收 系统有卸 油油 气回 收系 统有卸油和 加油 油气 回收系统系统系统系统明火或散发火302421252017.51814.512.51814.512.5花地点附件三: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划分1. 爆炸性

25、气体环境危险区域的划分应按释放源级别和通风 条件确定:1.1 按下列释放源的级别划分区域:1.1.1 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划分为 0 区;1.1.2 存在第一级释放源的的区可划分为 1 区;1.1.3 存在第二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区 2 区;1.1.4 当高挥发性液体可能大量释放并扩散到 15m 以处是, 爆炸环境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为附加 2 区。1.2 应根据通风条件调整区域划分:1.2.1 当通风良好时,应降低爆炸危险区域等级,当通风不 良时应提高爆炸危险区域等级。1.2.2 局部机械通风在降低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浓度方面比自 然通风和一般机械通风更为有效时, 可采用局部通风降低爆炸环 境危

26、险区域等级。1.2.3 在障碍物、凹坑和死角处,应局部提高爆炸环境危险 区域等级。1.2.4 利用堤或墙等障碍物,限制比空气重的爆炸性气体混 合物的扩散,可缩小爆炸环境危险区域的范围。1.3 下列场所可定为通风良好场所1.3.1 露天场所;1.3.2 敞开式建筑物,在建筑物的壁、屋顶开口,其尺寸和位置保证建筑物内部通风效果长效于露天场所;133非敞开建筑物,建有永久性的开口,使其具有自然通 风的条件;1.3.4对于封闭区域,每平方米地板面积每分钟至少提供 0.3m3的空气或至少 1h换气6次。2. 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划为非爆炸环境危险区域: 2.1没有释放源并不可能有易燃物质侵入的区域;

27、2.2易燃物质可能出现的最高浓度不超过爆炸下限值的10% ;2.3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明火的设备附近,或炽热部件的表面 温度不超过区域内易燃物质引燃温度的设备附近;2.4在生产装置区外,露天或开敞设置的输送易燃物质的架 空管道地带,但其阀门处按具体情况定;2.5采用正压或连续通风稀释后,不能形成爆炸性气体环境 时,车间可降为非爆炸危险环境。3. 释放源按可燃物质的释放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分为 连续级释放源、一级级释放源、二级级释放源,释放源分级应符 合下列规定:3.1连续级释放源:为连续释放或预计长期释放的释放源。 下列情况可划为连续级释放源:3.1.1没有用惰性气体覆盖的固定顶盖贮罐中的易燃液

28、体 的表面;3.1.2油、水分离器等直接与空间接触的易燃液体的表面;3.1.3 经常或长期向空间释放易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蒸气 的排气孔和其它孔口。3.2 一级释放源: 为在正常运行时, 预计可能周期或偶尔释 放的释放源。下列情况可划为一级释放源:3.2.1 在正常运行时,会释放易燃物质的泵、压缩机和阀门 等的密封处;3.2.2 在贮有易燃液体的容器上的排水口处, 在正常运行中, 当排掉时,该处可能会向空间释放可燃物质;3.2.3 正常运行时会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的取样点;3.2.4 正常运行时会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的泄压阀、排气口 和其他孔口。3.3 二级释放源:为在正常运行时,预计不可能释放,当

29、出 现释放时, 仅是偶尔短时释放的释放源。 下列情况可划为第二级 释放源:3.3.1 正常运行时,不能出现释放易燃物质的泵、压缩机和 阀门的密封处;3.3.2 正常运行时,不能释放易燃物质的法兰、连接件和管 道接头;3.3.3 正常运行时,不能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的安全阀、排 气孔和其它孔口处;3.3.4 正常运行时不能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的取样点。3.4 当丙类可燃液体在物料操作温度高于可燃液体闪点的情 况下, 可燃液体可能泄漏时, 其爆炸环境危险区域的范围宜适当缩小,但不宜小于 4.5m4爆炸环境危险区域范围示例4.1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范围典型示例图国2区因M2区图1释放源接近地坪时易燃物

30、质重于空气、通风良好的生产装置区7* 5mf30tn图2释放源在地坪以上时易燃物质重于空气、通风良好的生产装置区(1 )在爆炸环境危险区域内,地坪下的坑、沟划为1区;(2)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15m,地坪上的高度为7.5m 及半径为7.5m,顶部与释放源的距离为 7.5m的范围内划为2 区;但封闭建筑物的外墙和顶部距 2区的界限不得小于 3m,如为无孔洞实体墙,则墙外为非危险区;(3 )以释放源为中心,总半径为30m,地坪上的高度为0.6m,且在2区以外的范围内划为附加 2区。叶严5m J 诞Kttn戈飞国归El加啦圍胡于耶需放大量鈿嘶产酗地塚图3可燃物质重于空气、释放源在封闭建筑物内通风不

31、良的生产装置区【芒融 曲E3堤一B霽区园区囚車图4可燃物质重于空气、设在户外地坪上的固定式贮罐s阙歸、图5可燃物质重于空气、设在户外地坪上的浮顶式贮罐地坪下的坑、沟装料管线 壮m半駁 (丁勺门半昭LE半径 (3rn半径)1(3初半轻).地坤图6可燃液体、液化气、压缩气体等密闭系统的槽车封灵炉公自屮刃cgTj/回2区图7可燃物质轻于空气、通风良好的生产装置区封闭区底部7匕聲劭说寸-K琨第级释畝源一 图8可燃物质轻于空气、通风良好的压缩机厂房4估皿十 圈区国宜区忌=!图9可燃物质轻于空气、通风不良的压缩机厂房图10单元分离器、预分离器和分离器图11生物氧化装置(BIOX )图12在通风良好区域内的

32、带有通风管的盖封地下油槽或油水分离器圏区因区图13与通风不良的房间相信邻回区(b I n&ffi 昭危駆助m液体表面图14与有顶无墙房间相信邻R=3.0mR=1.5m气管口1.5m仃m图15埋地卧式储罐爆炸环境危险区域划分图附件四: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划分1. 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的划分应根据爆炸性粉尘环境 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确定:1.1 按下列释放源的级别划分区域:1.1.1 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划分为 20 区,空气中的可 燃性粉尘持续地或长期地或频繁地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1.1.2 存在第一级释放源的的区可划分为 21 区,在正常运 行时,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很可能偶尔

33、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 区域;1.1.3 存在第二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区 22 区,在正常运 行时,空气中的可燃粉尘云一般不可能出现于爆炸性粉尘环境中 的区域,即使出现,持续时间也是短暂的;2. 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划为非爆炸环境危险区域:2.1 装有良好除尘效果的除尘装置,当该除尘装置停车时, 工艺机组能联锁停车;2.2 设有为爆炸性粉尘服务,并用墙隔绝的送风机室,其通 向爆炸性粉尘环境的风道设有能防止爆炸性粉尘混合物侵入的 安全装置;2.3 区域内使用爆炸性粉尘的量不大,且在排风机柜内或风 罩下进行操作;3. 粉尘释放源按爆炸性粉尘释放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 分为连续级释放源、 一级级释

34、放源、 二级级释放源, 释放源分级应符合下列规定:3.1连续级释放源:为粉尘云持续存在或短期经常出现的部 位3.2 级释放源:为在正常运行时,预计可能周期或偶尔释 放的释放源。3.3二级释放源:为在正常运行时,预计不可能释放,如果 释放也仅是不经常也并且是短期释放。3.4下列三项不视为释放源3.4.1压力容器外壳主体结构及其封闭的管口和人孔;3.4.2全部焊接的输送管和溜槽;3.4.3在设计和结构方面对防粉尘泄露进行了适当考虑的 阀门压盖和法兰接合面。4区域范围的确定4.1为爆炸性粉尘环境服务的排风机室,与被排风区域的爆炸危险区域等级相同。4.2 一一般情况下,区域的范围通过评价涉及该环境的释

35、放 源级别引起爆炸性粉尘环境的可能性来划分。4.3 20区范围主要包括粉尘云连续生成的管道、生产和处理设备的内部区域。当粉尘容器外部持续存在爆炸性粉尘环境时, 划分为20区。可能产生20区的场所主要包括粉尘容器内部场所, 贮料槽、 筒仓等,旋风集尘器和过滤器,粉料传送系统等,但不包括皮带和链式输送机的某些部分,搅拌机、研磨机、干燥机和包装设备XT o4.4 21 区的范围与一级释放源相关联,并按下列规定:4.4.1 含有一级释放源的粉尘处理设备的内部划分为 21 区。4.4.2 由一级释放源形成的设备外部场所,其区域范围应受 到粉尘量、释放速率、颗粒大小和物料湿度等粉尘参数的限制, 并考虑引起

36、释放的条件。 对于受气候影响的建筑物外部场所可减 小 21 区范围。 21 区的范围按照释放源周围 1 米的距离确定。4.4.3 当粉尘的扩散受到实体结构的限制时,实体结构的表 面作为该区域的边界。4.4.4 位于内部不受实体结构限制的 21 区被一个 22 区包 围。4.4.5 结合同类企业相似厂房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因素将整个 厂房划为 21 区。可能产生 21 区的场所主要包括:当粉尘容器内部出现爆炸 性粉尘环境,为了操作而需频繁移出或打开盖 / 隔膜阀时,粉尘 容器外部靠近盖 / 隔膜阀周围的场所;当未采取防止爆炸性粉尘 环境形成的措施时,在粉尘容器装料和卸料点附近的外部场所、 送料皮带、

37、取样点、卡车卸载站、皮带卸载点等场所;粉尘堆积 且由于工艺操作,粉尘层可能被扰动而形成爆炸性粉尘环境时, 粉尘容器的外部场所;可能出现爆炸性粉尘云,但既非持续、 非 长期、非频繁时,粉尘容器的内部场所,如自清扫间隔长的料仓 (偶尔装料和 / 或出料)和过滤器污秽的一侧。4.5 22 区的范围按下列规定确定: 4.5.1 由二级释放源形成的场所,其区域的范围受到粉尘量释放速率、颗粒大小和物料湿度等粉尘参数的限制,并考虑引起释放的条件对于受气候影响的 建筑物外部场所可减小 22区范围。22区的范围按超出21区3 米及二级释放源周围 3米的距离确定。4.5.2当粉尘的扩散受到实体结构的限制时,实体结

38、构的表 面作为该区域的边界。4.5.3结合同类企业相似厂房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因素将整 个厂房划为22区。可能产生22区的场所主要包括:袋式过滤器通风孔的排气 口,一旦出现故障,可能逸散出爆炸性混合物;非频繁打开的设 备附近,或凭经验认为粉尘被吹出易形成泄漏的设备附近,如气动设备或可能被损坏的挠性连接等;袋装粉料的存储间,在操作期间,包装袋可能破损,引起粉尘扩散;通常被划分为21区的场所,当采取排气通风等防止爆炸性粉尘环境形成时的措施时, 可以降为22区场所。这些措施应该在下列点附近执行:装袋料 和倒空点、送料皮带、取样点、卡车卸载站、皮带卸载点等;能 形成可控的粉尘层且很可能被扰动而产生爆炸性粉

39、尘环境的场 所。仅当危险粉尘环境形成之前,粉尘层被清理时,该区域才可被定为非危险场所。5分区示例例一、建筑物内无抽气通风设施的倒袋站2图1建筑物内无抽气通风设施的倒袋站1 : 21区,通常为1米半径;2: 20区;3:地板;4 :袋 子排料斗;5 :到后续处理。在本示例中,袋子经常性地用手工排空到料斗中, 从该料斗 靠气动把排出的物料输送到工厂的其他部分。 料斗部分总是装满 物料。20区:料斗内部,因为爆炸性粉尘 /空气混合物经常性地存 在乃至持续存在。21区:敞开的入孔。因此,在入孔周围规定为21区,范围从入孔边缘延伸一段距离并向下延伸到地板上。如果粉尘层堆积,则考虑粉尘层的范围以及扰动该粉

40、尘层产 生粉尘云的情况和现场的清理水平后,可以要求更进一步的细分类。如果在粉尘袋子放空期间因空气的流动可能偶尔携带粉尘云 超出了 21区范围,则被影响区域划为 22区。例二、建筑物内配置抽气通风设施的倒袋站口 口D 口U 771 厂I In 口3 o143 FO|3%口16图2建筑物内配置抽气通风设施的倒袋站1 : 22区,通常为 3米半径;2: 20区;3:地板;4 :袋 子排料斗;5 :到后续处理;6 :在容器内抽吸。本条给出了与例一相似的示例,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该系统有抽气通风。用这种方法可将粉尘尽可能限制在该系统内。20区:料斗内部,因为爆炸性粉尘 /空气混合物经常性地存 在乃至持续存在。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