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本章导航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三、接受心境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二、还原与异变 三、理解与误解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共鸣 二、净化 三、领悟 四、延留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接受过程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活动既包括文学创造,也包括文学消费,而 文学消费,是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实现的。如果说 在文学创造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是作家,那么, 在接受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则已转变为读者。 ?读者的文学接受过程,大致可分为 发生发生、发展发展与 高潮高潮这样三个
2、阶段。 文学理 论教程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文学接受从总体上说,发生于读者对本文的阅 读。但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 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 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层开的。 文学理 论教程 期待视野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 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 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 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 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 次。 文学理
3、论教程 期待视野期待视野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 素相关:首先是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 界观与人生观,其次是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第 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 ?文学阅读活动中的期待视野,按其接受主体的状 况划分,可以分为个人期待视野个人期待视野与集体期待视野集体期待视野 这样两大类型。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动机接受动机 ?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 在文学的阅读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动机是不一样 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 审美动机;二、 求知动机 ;三、受教动机 ;四、批评动机 ;五、 借鉴动机 。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心境接受心境 ?在现实
4、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 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 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 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欣悦、抑郁抑郁与 虚静虚静这样三种情况。 ?心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与社会生活状况 及个人境遇有关,其次,与主体身体状况有关,第三, 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心境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当读者处于 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起 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 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 心
5、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 味到作品的奥妙。 ?接受心境之于阅读效果的影响还表现在,即使面对 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 读境界。 文学理 论教程 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所谓“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是相对 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 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三个因素会决定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一、作家 的创作动机;二、作家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三、作 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 文学理 论教程 第二节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文学接受的发展 ?文学接受的发展文学接受的发展是指文学作品的具
6、体阅读阶 段。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 对作品中的本文符号进行着富于个性色彩的解 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 一本文”转化为“第二本文”并由现实的读者 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文学理 论教程 “第一本文第一本文”与与“第二本文第二本文” ?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 称之为“第一本文第一本文”。 ?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 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 的“第二本文第二本文”而存在。 ?由此可见,“第二本文”是在“第一本文”的基础 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文学理 论教程 填空、对话与兴味填空、对话与兴味
7、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的最终 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 确定性的“召唤结构”。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 加达默尔也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本文的 “对话” 中生成的。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观,实际上也包含着与 英加登的“填空”,与加德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 文学理 论教程 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还是加达默尔的 “对话”,还是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 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 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
8、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造成这种方式和特征的根本原因,从文学作品本身而 言,这就是,第一,文学作品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 列组合;第二,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 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文学理 论教程 还原与异变 ?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 便凝定于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是一个在特 定语词序列的导引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 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 ?但实际上,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 入,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经由读者阅 读产生的“第二本文”中,充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 因此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首先是作品形象的 异变
9、,其次是情感的异变 ,再次是思想观念的异变。 文学理 论教程 还原与异变 ?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这种异变,除了由于文学语言本身 不确定性而导致的“空白”之外,便主要是由读者不 同的个性化的期待视野所致。主要表现在: ?第一,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二,某些预定文 化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三,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第 四,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第五,文学欣赏能力会导 致异变。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不论人们的期待视野有着怎样的 差异,不论本文有着怎样的“空白”,由于特定文字 系列组合的限制,这种异变又是有着相应阈限的。 文学理 论教程 理解与误解 ?文学接受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 过程。由于“
10、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 必然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份,即阐释学理论所指 出的“前理解”。 ?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 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是复杂 的,既可能相应,也可能相悖。对于前者,我们可 称之为“正解”,后者即为“误解”。 文学理 论教程 理解与误解理解与误解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 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牾, 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 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 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 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 服。 ?反误反误,是指读者自觉 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 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 知与评价,包括对作 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 等等。 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
11、解又可分为 “正误”与“反 误误”两种情况。 文学理 论教程 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之间, 常常呈现出顺向相应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逆向受挫两种情况。 ?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 等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 即是顺向相应。 ?与之相反,那些真正富于创新意义,富有艺术魅 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 向的遇挫。 文学理 论教程 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有时候,由于本文的内涵完全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 野,令人难以介入其间,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 为期待指向的“完全遇挫完全遇挫”。 ?
12、实际上,真正赢得大多数读者喜爱的作品,往往既 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一方面,本文不时唤起 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 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或意 境遣动读者的想象。 文学理 论教程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 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读者会借助于本文 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情 感得以净化;并且会通过对本文的感悟和理解,进 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 宇宙的奥妙,从而得到自我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 这便是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 文学理 论教程 共鸣共鸣 ?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
13、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 有两种含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 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 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 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 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 同现象。 文学理 论教程 共鸣产生的条件共鸣产生的条件 ?文学接受活动中“共鸣”现象的产生,主要有 两个条件两个条件: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二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 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文学理 论教程 共鸣产
14、生的原因共鸣产生的原因 ?一、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与作者或作品 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相通。 ?二、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 中人物情感经验的相同或相似。 ?三、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 中人物意志愿望的相近。 ?此外,读者期待视野形成的特定历史处境如果与一 定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状况有某种相通相类之处,也 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文学理 论教程 净化净化 ?我们认为,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 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 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 ?概括地说,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 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
15、的自我 教育效果。 文学理 论教程 净化作用的表现净化作用的表现 ?净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因而 暂时忘却世俗困扰和人生烦恼,维持心灵的平衡。 其二,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使读者 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 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从内在关联来看,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净化,实质上, 是共鸣的进一步发展,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情感打动之 后,所实现的一种人格提升。 文学理 论教程 领悟领悟 ?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 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 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 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 体悟人生
16、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 文学理 论教程 领悟的特征领悟的特征(共鸣、净化、领悟之比较)(共鸣、净化、领悟之比较) ?与共鸣和净化相比,领悟有如下两大特征两大特征。 第一,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 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 震撼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 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 第二,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或作品中人 物思想情感一般认同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表现为读者 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而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的领 悟,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主动 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 文学理 论教程 延留延留 ?所谓延留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心理 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 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地 回味的状况。 ?阅读实践表明,延留不仅体现为读者对作品的含英 咀华和一时思想情感的变化,还体现在对读者审美 趣味、精神气质、以及人格规范潜移默化的久远影 响。 文学理 论教程 复习要点 ? 基本概念 期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管理部门核心工作实务
- 2025年经济法法律制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行政管理结构优化试题及答案
- 奔牛转载机技术标准与应用培训
- 高效学习方法2025年一级建造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影视作品改编权及衍生品市场推广生产合同
- 民间戏曲替身人员薪酬管理协议
- 股权转让款结算及项目融资协议
- 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租赁与定制化服务协议
- 高级会计考试2024年试题及答案经验分享
- 人才引进合同书格式范本
- 预防与解决劳动纠纷
- 2024年03月全国北京银行总行社会招考(315)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广东省揭阳市202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五套【附参考答案】
- 工程竣工验收申请表范本
- 成都市城市下穿隧道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
- 我爱家乡主题课程设计
- 2025年宏泰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财务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Excel高效办公应用与技巧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 酒店行业安全事故举报与奖励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