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执笔:陈胜同学校: 瓜州一中班级: 20RR届 12、13班 小组成员:第一组( 12班,14 人):陈胜同、许丽娜、寇佳裕、党正波、刘银、李玉磊、 相豆豆、潘苗苗、康兴慧、宋雪萍、张延龙、牛栋、孙自成、魁玉玲第一组( 13班,6 人):程艳芸、单旭、王婷、杨金秀、刘元元、王蓉 小组长: 陈胜同、程艳芸指导教师: 董军 aRzR;QQ:5682726551、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 是关系的社
2、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2、研究目的意义(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 景。(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 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 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 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 “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等问题,培养站在 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 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其 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4、研究的重点及
3、主要内容(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5、研究步骤时间主要任务阶段目标20RR.3-4确立选题确立目标20RR.4-5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 调查对 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拟定计划 分解目标20RR.5-6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 图 片、走访老人、 社区以及相关 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 本情况。搜集资料 分头准备20RR.6-7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 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 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并形 成研究性课题。分类整合 完成论文 形成课题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6、资料收集手段依据研究内
4、容 ,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 ,在收集资料的 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 , 可靠性,典型性。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有何特点?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专题论文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探微执笔:陈胜同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 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 离不开与之相适 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是近代
5、社会变迁的重要组 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1.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 变。2.2.服饰变化的原因:(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结构随 之产生变动, 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 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 的规定的束缚。(2)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内因: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
6、【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3.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20 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 一。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 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此后几十年, 中山装大为流行, 成为中国 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D.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 色解放装。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E.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
7、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 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A.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B.接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C.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二、饮食风俗的变迁1.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 各种菜系。 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 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 的变化。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 从而把西
8、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现。 辛亥之后, 在一些 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 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3)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 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 1987 年又发动了“菜 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 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 注重讲究营养。 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 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三、居住建筑风俗的变
9、迁1.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2.居住习俗变化的表现:(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 统民居以平房为主, 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 建筑技术落后有 关。(2)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 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 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 盖起了洋楼。 城 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 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
10、花园洋 房。(3)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4)新中国成立以后, 尤其从 80年代开始, 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 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 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 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 也有了明显的改善。3.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 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四、出行风俗的变迁1.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牵引动力由人力、 畜力向机械 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2.出行习俗的变迁的表现:(1)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
11、、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 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 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2)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 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 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五、婚丧风俗的变迁1.1.婚姻礼俗的变化:(1)近代婚姻风俗。 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 主张婚姻自由。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在这之中,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 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
12、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2.2.丧葬礼俗的变化:(1)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 旧式。(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六、节日风俗的变迁1.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 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 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 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 且多有传统 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2.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 梁启超于 1910 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 一文, 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民国政府成立后,
13、断然于 1912 年1 月 2 日宣布全国 改用阳历, 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 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 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 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 生活之中。3.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 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七、礼仪风俗的变化1.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 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见面要行作揖、 拱手、请安等礼。 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 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 臣服的一种礼节, 以体
14、现封 建社会的等级尊卑, 跪拜主要对尊长, 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 平辈之间一 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 “老爷”、“太太”、 “老太太”等称谓。2.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 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 并且用“先生”、“女士”、“小 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3.1912 年民国成立后,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 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 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 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
15、、“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 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 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 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 化。八、消费风俗的变迁1.消费习俗的变迁原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 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2.变迁的表现:( 1)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 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 不过开始 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 19 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 到 70 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 可见到不少洋货,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2)此外,赛马、赛船、网球
16、、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 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 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 使中国人消费结构、 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执笔:程艳云一、调查研究成果世纪之交, 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 以不同的方 式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 , 历来风俗的变迁总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 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 适 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
17、接。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 娶、节日喜庆、 信仰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 离不开与 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 代的风俗,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变俗之风不可逆转。就依婚俗而言,在 20 世纪 50年代以前,中国广大的民族和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 “父母之命, 媒妁之 言”,几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被自由恋爱婚姻所代 替。婚礼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空中婚礼等五花八门。婚 姻制度的
18、变化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 过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见了, 代之 而起的是两代人居住的小家庭。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 使这种小家庭在中国人的 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居住风俗也是如此。在城市,过去单门独户的居住方式,被 现代化的居民小区所取代, 人们从一个平面的空间, 迁入立体的高楼大厦, 现代 化社区的生活条件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 真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人际关系疏远了。衣着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 曾经是国服的长袍马褂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唯有旗袍还出现在礼仪生活之中, 连中山服都退出历史舞台时, 时装领导了服饰文化的新潮流。 流行色彩和款式成 为时尚。这从一
19、个侧面说明中国风俗文化的变迁。民众创造风俗文化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 另一方面则是供 人们欣赏和享受。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愚昧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化, 在美的法则面前,会自然追求和淘汰, 21 世纪的中国风俗文化,将会变得更加 绚丽多姿,更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二、课题探究1.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1) 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2) 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3)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2.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的的特点(1) 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 政治制度的变革 ; 科技革命对人 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 思想启蒙的作用。(2) 由以往的闭关自守 ,转而为面向世界 ;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 , 变为向近 代化的趋进。既具有追新慕异 , 去土存洋的特点 , 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3)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 , 深刻和急骤的特征。百年中国。(4)近百年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K2教育中STEM课程实施与跨学科学习效果评估报告
- 2025年兽医基础试题及答案
- 车间安全知识培训课件时间表
- 电大西方行政制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科技管理与创新专业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培训试题及答案
- 车辆运输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隐性教学管理课件
- 手语教学第4讲课件下载
- 特色灌肠培训课件
-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GMP培训专家讲座
- 2023年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辐射及其安全防护(共38张PPT)
- 金风15兆瓦机组变流部分培训课件
- 膀胱镜检查记录
- 沈阳终止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三联)
- 化工装置静设备基本知识
- 电脑节能环保证书
- 美国共同基金SmartBeta布局及借鉴
- 露天矿山危险源辨识汇总
- 国家城镇救援队伍能力建设与分级测评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