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_第1页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_第2页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_第3页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_第4页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文献综述 ?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西安市中医医院 (710001 梁君昭 夏均青 刘文胜 刘文江 韩 勇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 eart Failure,CH F系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 的情况下 ,由于心脏收缩及 或舒张功能障碍 ,心排出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 种病理状态。心力衰竭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几乎 不可避免的结局 1。随着心功能不全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 ,有关心功能不全病理 生理和临床治疗的新认识使传统概念有所改变,心功能不全被定义为由不同病因引 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 ,发展到使心排血量在循环血量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不

2、能满 足全身代谢对血流的需要 ,从而导致具有血流动力异常和神经激素系统激活两方面 特征的的临床综合征 2 。因而现代 CH F 的治疗不仅是纠正心泵功能 ,更应兼顾神 经内分泌的激活 ,阻断 CH F 的代偿 (适应阶段到失代偿 (适应不良阶段的发展 ,改善 CH F 的预后 3。 以往的治疗仅仅着眼于缓解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现代的治疗目的 ,重点在于防止 和延缓心衰的发生和发展 ,同时降低死亡率。这与祖国医学治病与防病的整体观念 完全相符。近年来中医治疗心衰 ,包括对顽固性心衰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中医疗 法和西药相比,作用广泛而持久 ,毒副作用小,应加以推广4。本文就近十年来 ,中西 医研究概

3、况作一综述 ,以探讨中西医治疗心力衰竭的规律。 1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研究 1.1 治疗学的病理生理基础 心室重塑 心衰时 ,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是产生临床症状的基础,而心室重塑是心衰发生发展 的基础。传统的观点认为 ,心衰是心室泵功能的异常 ,近年来的新概念特别强调 ,心力 衰竭主要是心室结构的变化 ,而并非由于某种生化缺陷所引起的心室泵功能低下。 因此,心室重塑是心力衰竭的特征 ,是心衰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决定因素 ,而且不一定与 病因有关。近年来由于细胞和分子心脏病学的发展,对 CH F 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深 入3。 初始的心肌损伤 ,使心肌细胞肥厚 ,继之心室腔扩大 ,这就是心室重构的全过程

4、 5 。研究表明 ,肾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激活是造成心力衰竭恶性循环的重要 原因之一 6。20 世纪 90年代中期后 ,已认识到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机制是心 肌重塑 ,心肌重塑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 的变化。心力衰竭的生物学治疗就是抑制与心肌重塑有关的刺激、介导因素,从而 改善心肌的生物学动能 7 。 1.2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 F 治疗对策的观念转变 心力衰竭 (心衰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是各种病因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心衰的临 床类型 ,按起病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或慢性心衰 ;按心衰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 右心和全心衰竭。近年来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结

5、果表明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 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B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发展8。研究 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激活是造成心力衰竭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个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强有力缩血管作用的血管紧张素 (A ng ,它通过调节 受体的一系列活动控制血压、体液、电解质的平衡 9。近年大量的研究显示在心 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 ,始终有神经激素激活的因素参与。实验研究和临床研 究亦表明 ,经过药物干预 ,心室重塑的过程是可以缓解的。因此 ,目前新的治疗目标应 能改变心室重塑结构的变化 ,既抗重塑 (antiremodeling 效应。 1.2.1血管紧

6、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 CE I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 CE I 是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 A CE I 通 过抑制A CE的活性,使血管紧张素(A T和醛固酮生成减少,使外周动脉扩张,水钠潴 留减轻,从而起到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的作用10。大规模临床试验已证实 A CE I在 治疗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 ,防治心脏与血管的病理性重构及某些肾 脏性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11。因此,A CE I已成为最主要的抗CH F药物,进一 步的临床研究显示与血管扩张剂相比 ,A CE I 疗效持续时间长 ,可缓解心肌肥厚 ,延长 顽固性心衰的寿命。 1.2.2洋地黄制剂 研究表明 :洋

7、地黄制剂不单纯为正性肌力药物 ,因其能通过自身受体的直接作用 恢复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 ,这与洋地黄制剂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无关 ;亦有大规模临床 研究证实,洋地黄制剂能降低CH F者血浆儿茶酚胺、肾素和ALD水平。晚期研究 证明洋地黄不仅有正性肌力作用 ,而且能调节 CH F 时神经内分泌异常 ,可兴奋副交 感神经 ,抑制交感神经。其机制是通过使异常的心、肺、血管压力感受器功能正常 化或加强其作用而降低交感神经系统和 RA S的活性3。 1.2.3 B阻滞剂 在过去10年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例如B肾上腺素 能阻滞剂已从心力衰竭治疗禁忌转变为公认的治疗措施。选择性B阻滞剂对C

8、H F 的疗效优于非选择性 B阻滞剂,心率越快越适用于 B阻滞剂3 o B受体阻滞剂因其 能保护心肌免受过高儿茶 酚胺(CA引起的能量储备消耗,使B受体密度下调趋势得以纠正及减慢心率,降 低心肌耗氧,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12 o但由于B阻滞剂有负性肌力作用,因此应 用时在强心、利尿的基础上,自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近年来的几个大规模多中心 临床研究证明B受体阻滞剂能够明显的降低 CH F患者的死亡率,尤其是卡维地洛 更是得到了令人鼓舞的结果13 o第三代B阻滞剂卡维地洛具有B阻滞和扩血管 作用,可以逆转CH F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失调,改善心功能,是很有前途的新 药3 o 2 中医学对充血

9、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2.1 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探讨 近年来的中医文献认为心衰与心、肺、脾。肾等脏器有关。其本虚邪实,虚实 错杂 ,可因先天不足 ,或他病及心 ,或因君主自病 ,心体受损而发病。大致分为四型 : 心肾俱虚,心脾两虚,瘀血内停,水湿泛滥。林氏认为由于心气虚而失于推动,心 阳衰而失于温煦气化 ,因而导致血行迟缓而津液停贮 ,血瘀而水停,这是心衰患者的一 个重要病理特点 ,并且水肿的程度与进退 ,也往往作为衡量病情轻重与病势进退的一 个客观指标 14。张氏认为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早期表现为心气不足,进而阳气亏 虚 ,气虚血瘀。本虚贯穿疾病的始终 , 标实为某一阶段的兼症。采用自拟益

10、气活血汤 加减治疗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15。陈氏认为 ,心力衰竭脾肾阳虚固属多见 ,而气 阴两虚亦不乏其人 ,尤其是本病后期 ,水肿明显 ,中西药利尿剂叠进 ,加之温阳药的应用 使得阴津更伤。因此 ,临证在利尿的同时应注意养阴 ,标本兼治 ,五脏并调有侧重 16。 2.2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2.2.1分型论治 吴氏将肺心病心衰分为痰饮壅肺、痰热壅肺、阳虚水泛、气虚血瘀4 型,辨证 治疗 57例,结果显效 25例,有效 29例,总有效率 94%17。黄氏将肺心病心衰分为 3 型:气阴两虚,痰瘀阻肺型,方用生脉散合二陈汤;心血瘀阻合桃红四物汤:脾肾两 虚,水气凌心型,方用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阳

11、气衰微型,方用参附汤合苓桂术甘 汤。治疗 56例,显效 32例,好转 16 例,总有效率 85%18。梁氏治疗肺心病心衰则辨 证处方 ,不强调分型。辨标实证有痰热壅肺、寒饮犯肺、心脉瘀阻、痰浊扰心等证, 辨本虚证有阳虚水犯、水泛阳损及阴、阳虚欲脱等证,选方均用传统成方 ,并配合西 药,收效较好。并认为分型方法似较局限 ,分型太简,则不易说明问题 ;分型太多常会 流于形式难以掌握 ,况分型而治 ,不易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19。 杨氏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96例,阳气亏虚用熟附子、红参、炙 甘草、黄芪、茯苓、车前子、白术、桂枝、红花、葶苈子、丹参、川芎 ;气阴两虚 型用红参、黄芪

12、、山楂、麦冬、五味子、玉竹、赤芍、川芎、丹参。心功能 级、 有合并症,西医支持疗法及对症处理。结果 :显效 58例,有效32例,无效 6例,总有效 率 93.7%20。苏氏等辨证将 41例慢性肺心病心衰分为 3型:痰郁虚寒型 ,痰实郁热 型及痰瘀蓄水型 ,采用一般处理配合中药复方苓桂术甘汤、清气化痰丸、五苓散,辨 证论治疗效显著 ,总有效率 92%。结果提示 ,本方法具有缩短病程 ,疗效稳定 ,费用低 廉等优点 21 。 2.2.2 自制专方 杨氏等将56例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在 级的病人随机分为A、B、C三组分 别用扶正强心汤、地高辛、扶正强心汤加小剂量地高辛治疗,疗程均为一个月。全 部病例均

13、常规服用利尿剂 ,硝酸酯类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为基础治疗。结 果:A、B、C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2%、88.2%、95.0%。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 力衰竭疗效确切 22。李氏自拟葶苈五味汤 (葶苈子、五味子、附子、赤芍、干姜、 白术、云苓、益母草治疗本病 47例,治愈 19例,好转 24例,总有效率 91.6%,认为本 方能虚、瘀、饮兼顾 ,有温阳逐饮消瘀之功 23。汪氏拟益气强心汤 (黄芪、党参、 肉桂、红花、丹参、泽兰、泽泻、益母草、葶苈子、桑白皮治疗本病30例,结果显 效 9 例,有效 19例,总有效率 78%24。李氏自拟加味真武汤 (党参、炙甘草、白术、 茯苓、附片、桂枝、丹

14、参、赤芍、桃仁、降香与硝苯吡啶联用,治疗本病经西医常 规治疗35d心衰仍无明显改善者37例,总有效率84.8%其中显效23例,好转10例, 无效 4例。提示本方有增强心肌血氧供应 ,改善心脏功能之效 25。马氏用加味当归 四逆汤 (当归尾、桂枝、赤芍、太子参、桑白皮、通草、细辛、葶苈子、大枣治疗 本病 52 例,显效 25例,有效 23例,无效 4例,总有效率 90.3%。作者认为 ,本方有温阳 益气、化瘀逐饮、利水消肿之效 ,故可改善心肺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 26。肖氏自拟 四三二二汤 (四子:葶苈子、车前子、莱菔子、紫苏子 ;三皮:大腹皮、瓜蒌皮、桑白 皮;二苓:云苓、猪苓 ;二参:党参、

15、人参 ,治疗肺心病中、重度心衰 ,并与纯西药对照组 30例对比,结果两组疗效分别为 :显效17例、 7例,有效12例、 10例,无效 1例、 13 例,总有效率 91.7%、 56.7%,中药组明显优于纯西药组对照组 27。 牛氏自拟 “心衰汤”治疗使用洋地黄 ,利尿剂治疗效果差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64例,结果显效 38例,有效 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96.9%。心衰汤由红参、麦冬、 五味子、桂枝、茯苓、白术、车前子、葶苈子、丹参、益母草、黄芪等组成 28 。 宋氏自拟活血纠衰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30 例,方中药物有丹参、黄芪、郁金、川 芎、赤芍、当归、三七粉、葶苈子、党参等。治疗总

16、有效率93.3%。并认为心衰的 病因病机不外乎是心气不足 ,瘀血阻络 ,水饮内停 ,应以活血祛瘀为主 ,益气利水为辅 29。 2.2.3 古方新用 近年来选用经典方治疗心衰的有真武汤、大柴胡汤、木防己汤、加味生脉散、 补阳还五汤加减。朱氏用大柴胡汤加芒硝 ,葶苈,人参治疗本病 30 例,结果痊愈 2例, 显效 18 例,好转 10例,认为本方能抗感染 ,合人参、葶苈又能强心硝、黄等又能使腹 气得通,瘀血得化,故用之效佳 30。楼氏用木防己汤加味治疗本病 38例,显效 27例, 好转 9 例,并体会到在本病的辨证施治过程中应不忘 “当以温药和之 ”做,到活血化瘀 贯穿始终 ,扶正固本灵活变通 ,

17、通里攻下权衡应用 31 。宋氏拟肾气丸合巯甲丙脯酸 治疗肺心病心衰 30例,4周为 1 疗程,停用洋地黄、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 ,结果显效 12例,有效 16例,总有效率为 93. 33%32。 2.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李氏等采用西医综合治疗 (血管扩张剂 ,利尿剂及洋地黄类加中医辨证施治联合 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 27例,治愈 12例,好转 7例,总有效率 71.9%,死亡 8例,死亡率 28.15%。其死亡原因均为病程较长 ,原发病和心衰难以控制 ,且因合并感染加重心衰 而死亡 33。刘氏应用生脉注射液联合酚妥拉明和多巴胺治疗肺心病(CPHD 心力衰 竭患者78例(观察组,与同期常规治疗的

18、86例CPHD心力衰竭(对照组进行观察对比 认为生脉液联合酚妥拉明和多巴胺治疗 CPHD 心衰有肯定疗效 ,总有效率显著高于 对照组(PvO.05,观察组难治性心力衰竭总有效率 77%,对照组16.7%,两组有非常显著 差异(P 0.0134。崔氏在应用多巴酚丁胺等强心药物的同时加用黄芪注射液,疗效 较为满意 ,治疗组 40例患者有 3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功能改善 ,而对照组 40例中有 26例出现心功能改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vO.01。认为黄芪是较为理想的强心、利 尿药物。可使冠状血管、肾脏血管扩张、显著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 ,降低 血压,降低血小板粘附率 ,减少血栓形成 35。

19、李氏在常规予抗感染 ,能量合剂 ,利尿剂 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3040m I加入5%葡萄糖250500m I中静滴,每日1 次,14d为1疗程,总有效率97.8%对照组总有效率57.8%。(P0. 01。实验研究表明 ,参麦注射液具有改善冠脉流量 ,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 ,减少心 肌耗氧量 ,同时有正性肌力作用 36。陈氏等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正康脑明注射 液、黄芪注射液和硝普纳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52例,显效率 63.5%,总 有效率92.3%,显著高于对照组(34.6%和76.9%,P0.01和P0.05。认为正康脑明注 射液是从中药三七提取的三七总皂甙 ,药理研究证明它具有扩

20、血管 ,增加冠脉血流量 , 降低心肌耗氧量 ,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粘度 ,防止动脉硬化作用和抑制血栓形成的 作用 37。梁氏采用酚妥拉明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肺心病心衰 36例,治疗 1 个疗程 后治疗组症状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 (?=4.90,P 0.0538。 2.3 研究思路与方法 李氏通过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联合治疗认 为,准确查明有效处理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 ,是难治性心 衰的重要决策。既要重视心衰的基础病因 ,又不忽视促发 因素的作用 (特别是潜在病因。初病 ,病变在心肺二经 , 病久则累及脾肾。总之 ,本病气虚为本 ,血瘀为标 ;阳虚为 本,阴虚为标

21、 33。名老中医邓铁涛认为心衰五脏相关 ,以 心为本,尤重脾肾。心衰以心阳 (或兼心阴亏虚为本 ,痰 饮瘀血继发于阳气亏虚 ,又进一步损伤阳气。所以诊治心 衰,阴阳分治,温补为上,病证结合,灵活变通,代表方有 暖心方和养心方 ;尤喜用补气、祛痰、除湿之五爪饮。邓老 还重视辨病的参考意义 ,如高心病 ,可配用平肝潜阳法 ; 风心病可配合祛风除湿法等。李介鸣认为心衰早期为气 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以心悸气短为主症 ,宜益气养阴 ,活 血化瘀 ,以生脉散加味 ;进一步出现呼吸困难 ,为病久及 肾,肺肾两虚,宜温补肺肾 ,祛痰化饮,以右归饮加减 ;晚 期水湿泛滥 ,心肺脾肾俱虚 ,宜抑阴扶阳 ,化气利

22、水 ,以苓 桂术甘汤加味。名老中医张素清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认 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特点为心衰阳虚 ,水湿内 停,气滞血瘀 ,总结出温阳益气 ,活血利水的治疗方法 ,张 素清研制出红桂心力康冲剂 ,药物组成有红参、桂枝、鹿 寿草、红花、猪苓、莪术、郁金等 ,补益正气不留邪 ,祛瘀化 痰不伤正 ,标本兼治 38 。林氏认为中西医学之间并不存在 不可逾越的鸿沟 ,两者之间在许多方面是可以互取长短 , 相互沟通 ,相互借鉴的。传统中医理论因于认识方法与手 段的不同 ,对于人体功能的许多生理细节及过程的认识 过于笼统而模糊 ,而这些领域若能借鉴于现代医学现代 科技所揭示的机体生理的客观规律 ,并

23、不悖于中医基本 特色而又能弥补其理论缺陷。这对于发展充实中医理论 是颇有裨益的。由于在生理上 ,心对于水液代谢特别是水 液的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当心功能失调时 ,往往会 影响水液代谢 ,导致水液代谢障碍而成痰饮水肿。对于这 类病证 ,不仅要看到由于心虚心衰所导致的血行障碍 ,还 要看到水液运行的障碍。而治疗则必须从调节心的功能 考虑 ,温阳益气强心 ,活血逐水消肿 14。郭氏认为心属火 , 为“阳中之太阳 ”人,体生命活动有赖于心阳的温煦。心衰 即心之阳气虚衰 ,功能减退 ,血行失畅,循环瘀阻 ,以致脏 腑经脉失养 ,功能失调 ,故温阳更为重要。并自拟四参强 心汤为主方治疗。药由人参、丹

24、参、玄参、苦参、附子、黄 芪、葶苈子、益母草、五味子、参三七组成 40 。充血性心力 衰竭,乃内科危急重症 ,病情瞬息万变 ,当积极挽治 .心衰 后期 ,中西药合用 ,既可使疗效明显增加 ,又可减少西药 的不良反应 16 。 3述评 充血性心力衰竭(CH F在心血管疾病中相当常见且病情呈进行性发展,病死 率明显升高。因此 ,治疗上掌握一些原则十分重要。 根据已知的发生机制针对性 用药; 几种药物联合应用,因CH F的发生、发展与几种因素和机制有关:药物配 伍,避免某一药物的自身局限和其副作用的发生;在缓解症状的同时切勿忽视其对 预后的影响。近年来中医从多角度对心力衰竭进行研究 ,逐渐对其证治取

25、得了共识 : 多从阳虚 (或兼阴虚兼瘀血 ,水湿立论。应用温阳益气 ,(或兼益气养阴 ,活血利水为法 , 可取得可靠的疗效。对于取得的成果 ,应大力推广 ,以挽救更多的心衰患者。同时应 大力研制新剂型 ,如无糖型颗粒剂、灌肠剂、浓缩剂、针剂等 ,应用方便。还以注意 协调单药和复方组合对比研究 ,优中选优。 (本文承蒙张素清教授指导 ,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陈国伟 ,郑宗锷 .现代心脏内科学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585 2 陈灏珠主编 .实用内科学 .第 10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091 3 邸文会 ,孟立军 . 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

26、用.临床荟 萃,1998;13(13: 611622 4王鹏.心力衰竭中医研究近况.中国中医药信息杂 志,1996;3(6: 22 5 杨曙光.晚期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现代诊断与治疗 ,1999;10(2: 95 6 曹广智 ,孟立军 ,孙宇,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螺内酯联合治疗难治性 心力衰竭 .临床荟萃 , 1998,13(4: 661662 7 刘国华 ,黎晓兰 ,李静.苯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临床 心血管病杂志 ,2001;17(9: 399400 8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 .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 方法的建议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7、 ,1998;26(6: 407 9 肖永祺 ,李德森,耿登峰 ,等.氯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 心血管病杂志 ,2001;17 (2: 7879 10 黄震华 ,朱雅琴 .培哚普利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对激素内分泌和血管内 皮功能的影响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1;17卷增刊: 12 11 刘君,傅向华 .血管紧张素 受体拮抗剂与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 .临床心血管病 杂志,2001;17(2: 96 97 1 2.王泉,吕明禄,戚文航.卡维地洛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临床心血 管病杂志 ,2001;17(10: 447448 13 张凤如 ,戚文航 .卡维地洛

28、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临床心血管病 杂志,2001;17(10: 447 448 14 林齐鸣.试论心与水液代谢的关系 .四川中医, 1996;14(11: 12 15 张志勇 ,王桂平 .益气活血汤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 65例观察 .北京中 医,2000,2: 3940 16 刘宗莲,徐淑文.陈鼎祺治疗心力衰竭经验 .中医杂 志 ,2000;41(4: 204205 17 吴春荣.肺心病心力衰竭 57例疗效观察 .河北中医,1991;13(5: 5 18 黄琦.辨证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 56例.浙江中医学院学 报,1990;14(5: 15 19 梁德任.肺心病呼衰和心衰的中医辨治初探 .广东医学,1990;(12: 29 20 杨相助.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96例临床观察 .山西中 医,2001;17(3: 3031 21 苏建华,刘裕龙.陕西中医 ,1999;20(11: 482 22 杨俊英 ,赵玉环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河北中 医,2001,23(2: 132133 23 李述文.葶苈五味汤治疗肺心病呼衰并心衰 35例.山西中医,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