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塔的设计_第1页
吸收塔的设计_第2页
吸收塔的设计_第3页
吸收塔的设计_第4页
吸收塔的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文库 课程设计任务书 1.设计题目:水吸收二氧化硫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矿石焙烧炉送出的气体冷却到 25 r后送入填料塔中,用20 r清水洗涤除去其中的SQ。 入塔的炉气流量为2250mVh,其中进塔SQ的摩尔分数为0. 05,要求SQ的吸收率为96%。 吸收塔为常压操作,因该过程液气比很大,吸收温度基本不变,可近似取为清水的温度。 吸收剂的用量为最小量的1. 4倍。 2.工艺操作条件: 操作平均压力常压101.325kpa (2)操作温度t=20 C (4) 所用填料为DN38聚丙烯阶梯环形填料。 3.设计任务 完成填料吸收塔的工艺设计与计算,有关附属设备的设计和选型,绘制吸收系统工艺流

2、程 图和吸收塔工艺条件图,编写设计说明书。 目录 2 2 2 3 3 4 4 4 5 5 6 6 6 6 7 8 8 8 摘要 1绪论 1.1吸收技术概况 1.2吸收过程对设备的要求及设备的发展概况 1.3吸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1.3.1吸收的应用概况 1.3.2典型吸收过程 2设计方案 2.1吸收方法及吸收剂的选择 2.1.1吸收方法 2.1.2吸收剂的选择: 2.2吸收工艺的流程 2.2.1吸收工艺流程的确定 2.2.2吸收工艺流程图及工艺过程说明. 2.3操作参数的选择 2.3.1操作温度的选择 2.3.2操作压力的选择 2.3.3吸收因子的选择 2.4吸收塔设备及填料的选择 2.4.

3、1吸收塔的设备选择 2.4.2填料的选择 3吸收塔的工艺计算 3.1基础物性数据 3.1.1液相物性数据. 3.1.2气相物性数据. 3.1.3气液平衡数据. 3.2物料衡算 3.3塔径的计算 3.3.1 3.3.2 3.3.3 3.3.4 塔径的计算 泛点率校核 填料规格校核:. 液体喷淋密度校核. 3.4填料层高度计算 3.4.1传质单元高度Hog计算 9 9 9 9 10 10 10 11 11 11 11 11 342填料层高度Z的计算: 3.5填料层压降 P的计算: 3.6填料塔附属高度计算 . 3.7离心泵的选择 3.8进出液气接管管口的计管 12 12 13 结论 13 参考文献

4、 14 主要符号说明. 14 摘要 在化工生产中,气体吸收过程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 性的差异,在气液两相接触是发生传质,实现气液混合物的分离。在化学工业中,经常需将气体混 合物中的各个组分加以分离,其目的是: 回收或捕获气体混合物中的有用物质,以制取产品; 除去工艺气体中的有害成分,使气体净化,以便进一步加工处理;或除去工业放空尾气中 的有害物,以免污染大气。 实际过程往往同时兼有净化和回收双重目的。 气体混合物的分离,总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间某种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差异而进行的。根据 不同性质上的差异,可以开发出不同的分离方法。吸收操作仅为其中之一,它利用混合物中

5、各 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性的差异,在气液两相接触时发生传质,实现气液混合物的 分离。 一般说来,完整的吸收过程应包括吸收和解吸两部分。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原料气的净化,气 体产品的精制,治理有害气体,保护环境等方面都要用到气体吸收过程。填料塔作为主要设备 之一,越来越受到青睐。二氧化硫填料吸收塔,以水为溶剂,经济合理,净化度高,污染小。 此外,由于水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具有很大的利用。 1绪论 1.1吸收技术概况 在化学工业中,利用不同气体组分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差异,对其进行 选择性溶解,从而将混合物各组分分离的传质过程称为吸收。气体吸收过程是化 工生产中常用的气体混合物的分离

6、操作,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特 定的液体吸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实现各组分分离的单元操作。 根据给定的分离任务,确定吸收方案; 根据流程进行过程的物料和热量衡算,确定工艺参数; 依据物料及热量衡算进行过程的设备选型或设备设计; 绘制工艺流程图及主要设备的工艺条件图; 编写工艺设计说明书。 实际生产中,吸收过程所用的吸收剂常需回收利用, 故一般来说,完整的吸收过 程应包括吸收和解吸两部分,因而在设计上应将两部分综合考虑, 才能得到较为 理想的设计结果。作为吸收过程的工艺设计,其一般性问题是在给定混合气体处 理量、混合气体组成、温度、压力以及分离要求的条件下,完成以下工作: (1) (2)

7、 (3) (4) (5) 1.2吸收过程对设备的要求及设备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化工产业的发展,大规模的吸收设备已经广泛用于实际生产过 程中。对于吸收过程,能够完成分离任务的塔设备有多种, 如何从众多的塔设备 中选择合适类型是进行工艺设计的首要任务。而进行这一项工作则需对吸收过程 进行充分的研究后,并经多方面对比方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一般而言,吸收用塔 设备与精馏过程所需要的塔设备具有相同的原则要求, 用较小直径的塔设备完成 规定的处理量,塔板或填料层阻力要小,具有良好的传质性能,具有合适的操作 弹性,结构简单,造价低,便于安装、操作和维修等。 但是吸收过程,一般具有液气比大的特点,因而更适用

8、填料塔。此外,填 料塔阻力小,效率高,有利于过程节能。所以对于吸收过程来说,以采用填料塔 居多。近年来随着化工产业的发展,大规模的吸收设备已经广泛用于实际生产当 中。具有了很高的吸收效率,以及在节能方面也日趋完善。填料塔的工艺设计内 容是在明确了装置的处理量,操作温度及操作压力及相应的相平衡关系的条件 下,完成填料塔的工艺尺寸及其他塔内件设计。 在今后的化学工业的生产中,对 吸收设备的要求及效率将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日益完善的吸收设备会逐渐应用 于实际的工业生产中。 1.3吸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1.3.1吸收的应用概况 在化工生产中,原料气的净化,气体产品的精制,治理有害气体保护环境等 方面

9、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在方法上多从吸收过程的传质速 率着手,希望在整个设备中,气液两相为连续微分接触过程,这一特点则与填料 塔得到了良好的结合,由于填料塔的通量大,阻力小,使得其在某些处理量大要 求压降小的分离过程中备受青睐,尤其近年高效填料塔的开发,使得填料塔在分 离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吸收在化工的应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1) (2) (3) (4) 原料气的净化。 有用组分的回收。 某些产品的制取。 废气的处理。 1.3.2典型吸收过程 煤气脱苯为例:在炼焦及制取城市煤气的生产过程中,焦炉煤气内含有少量 的苯、甲苯类低碳氢化合物的蒸汽(约 35g/m3 )应予以分离回收

10、,所用的吸收 溶剂为该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即焦煤油的精制品称为洗油。 回收苯系物质的流程包括吸收和解吸两个大部分。含苯煤气在常温下由底 部进入吸收塔,洗油从塔顶淋入,塔内装有木栅等填充物。在煤气与洗油接触过 程中,煤气中的苯蒸汽溶解于洗油,使塔顶离去的煤气苯含量降至某允许值 ( 2g/m3),而溶有较多苯系物质的洗油(称富油)由吸收塔底排出。为取出富油 中的苯并使洗油能够再次使用(称溶剂的再生),在另一个称为解吸塔的设备中进 行与吸收相反的操作-解吸。为此,可先将富油预热到 170 C左右由解吸塔 顶淋下,塔底通入过热水蒸气。洗油中的苯在高温下逸出而被水蒸气带走,经冷 凝分层将水除去,最终

11、可得苯类液体(粗苯),而脱除溶质的洗油(称贫油)经 冷却后可作为吸收溶剂再次送入吸收塔循环使用. 吸收过程的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吸收剂的选择、吸收流程的选择、解吸方法选择、 设备类型选择、操作参数的选择等内容.用水吸收S02属中等溶解度的吸收过程, 为提高传质效率,选用逆流吸收流程。因用水作为吸收剂,且S02不作为产品, 故采用纯溶剂。 2.1吸收方法及吸收剂的选择 2.1.1吸收方法 完成同一吸收任务,可选用不同吸收剂,从而构成了不同的吸收方法,如以合成 氨厂变换器脱CO的为例,若配合焦炉气为原料的制氢工艺,宜选用水,碳酸丙 烯酯,冷甲酸等作吸收剂,既能脱 CO,又能脱除有机杂质。后继配以碱洗和

12、低 温液氨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净化体系,若以天然气为原料制H2和N2时,宜选用 催化热碳酸钾溶液作吸收剂,净化度高。后继再配以甲烷化法,经济合理。其中, 前者为物理吸收,后者则为化学吸收。一般而言,当溶剂含量较低,而要求净化 度又高时,宜采用化学吸收法;若溶质含量较高,而净化度又不很高时,宜采用 物理吸收法。 2.1.2吸收剂的选择: 对于吸收操作,选择适宜的吸收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对吸收操作过程 的经济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选择吸收剂,要着重考虑如下问题. (一)对溶质的溶解度大 所选的吸收剂多溶质的溶解度大,则单位量的吸收剂能够溶解较多的溶质 , 在一定的处理量和分离要求下

13、,吸收剂的用量小,可以有效地减少吸收剂循环量, 这对于减少过程功耗和再生能量消耗十分有利 .另一方面,在同样的吸收剂用量 下,液相的传质推动力大,则可以提高吸收效率,减小塔设备的尺寸. (二)对溶质有较高的选择性 对溶质有较高的选择性,即要求选用的吸收剂应对溶质有较大的溶解度 ,而 对其他组分则溶解度要小或基本不溶,这样,不但可以减小惰性气体组分的损失, 而且可以提高解吸后溶质气体的纯度. (三)不易挥发 吸收剂在操作条件下应具有较低的蒸气压,以避免吸收过程中吸收剂的损失, 提高吸收过程的经济性. (四)再生性能好 由于在吸收剂再生过程中,一般要对其进行升温或气提等处理,能量消耗较 大,因而,

14、吸收剂再生性能的好坏,对吸收过程能耗的影响极大,选用具有良好再 生性能的吸收剂,往往能有效地降低过程的能量消耗. 以上四个方面是选择吸收剂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其次,还应注意所选择的 吸收剂应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和经济性.其良好的物理性能主要指吸收剂 的粘要小,不易发泡,以保证吸收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和分布性能.良好的化学 性能主要指其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以防止在使用中发生变质,同 时要求吸收剂尽可能无毒、无易燃易爆性,对相关设备无腐蚀性(或较小的腐蚀 性).吸收剂的经济性主要指应尽可能选用廉价易得的溶剂. 表2 1物理吸收剂和化学吸收剂的特性 物理吸收剂 化学吸收剂 (1)吸收

15、容量(溶解度)正比于溶质分压 (1)吸收容量对溶质分压不太敏感 (2)吸收热效应很小(近于等温) (2)吸收热效应显著 (3)常用降压闪蒸解吸 (3)用低压蒸汽气提解吸 (4)适于溶质含量咼,而净化度要求不太咼的场口 (4)适于溶质含量不咼,而净化度要求很咼的场合 (5)对设备腐蚀性小,不易变质 (5)对设备腐蚀性大,易变质 2.2吸收工艺的流程 2.2.1吸收工艺流程的确定 从塔内气 还有用于 工业上使用的吸收流程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所选用的吸 收剂的种类看,有仅用一种吸收剂的一步吸收流程和使用两种吸收剂的两步吸收 流程,从所用的塔设备数量看,可分为单塔吸收流程和多塔吸收流程

16、, 液两相的流向可分为逆流吸收流程、 并流吸收流程等基本流程,此外, 特定条件下的部分溶剂循环流程。 (一)一步吸收流程和两步吸收流程 选用一种 难以 一步流程一般用于混合气体溶质浓度较低, 同时过程的分离要求不高, 吸收剂即可完成任务的情况。若混合气体中溶质浓度较高且吸收要求也高, 用一步吸收达到规定的吸收要求,但过程的操作费用较高,从经济性的角度分析 不够适宜时,可以考虑采用两步吸收流程。 (二)单塔吸收流程和多塔吸收流程 单塔吸收流程是吸收过程中最常用的流程, 如过程无特别需要,则一般采用单塔 吸收流程。若过程的分离要求较高,使用单塔操作时,所需要的塔体过高,或采 用两步吸收流程时,则需

17、要采用多塔流程(通常是双塔吸收流程) (三)逆流吸收与并流吸收 吸收塔或再生塔内气液相可以逆流操作也可以并流操作, 由于逆流操作具有传质 推动力大,分离效率高(具有多个理论级的分离能力)的显著优点而 广泛应用。 工程上,如无特别需要,一般均采用逆流吸收流程。 (四)部分溶剂循环吸收流程 由于填料塔的分离效率受填料层上的液体喷淋量影响较大,当液相喷淋量过小 时,将降低填料塔的分离效率,因此当塔的液相负荷过小而难以充分润湿填料表 面时,可以采用部分溶剂循环吸收流程,以提高液相喷淋量,改善踏的操作条件。 3吸收塔的工艺计算 3.1基础物性数据 3.1.1液相 3 密度 p L=998.2kg/m 粘

18、度卩 L=0.001 Pa.s=3.6kg/(m. h) 2 表面张力(T L=72.6dy n/cm=940896kg/h 5 2 6 2 SO在水中的扩散系数为D l=1.47 X 10- cm/s=5.29 X 10- m/h 3.1.2气相 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为M vm 刀 y i Mi =0.05 X 64.06 + 0.95 X 29=30.75 平均密度 vm pM vm y1=0.05 RT 近似取 101.325 30.753 1.257kg/m3 8.314 298.15 空气粘度 查表得当T=20OC 时 10 5 v 1.81 p a.s 0.065kg /(m.h)

19、 SQ在空气中扩散系数为Dv0.108cm2/S 0.039m3/h 3.1.3 相关平衡数据 3.2 丫1 由表查得,当T 200C时,S02于水中的亨利系数为E 3055 103 kPa l eM7 3.55 103k pa P 35.04 101.325k pa 3.55 物料计算 y10.05 1y10.95 0.96,所以 丫2 进塔惰性气体气体流量 (L) i 丫 1 丫2 (V% X2 得vL叫九 由物料守恒得 X1 3.3塔径的计算 3.3.1塔径的计算 气相质量流量为 998.2 3 103 18.02 0.0526 2250 0.0156 kmol/(k pa.m3) 0.

20、0526(1 0.96) 273.15(1 273.15 25 22.4 0.0526 0.002104 “ ccF ” 33.64 0.05260 35.01 0 0.0526/ 0.002104 0.05)87.42kmol/L 取操作液气比最小值的1.4倍 1.4 33.6447.10 所以 L 47.10 87.424117.13kmol/ 87.42 (0.0526 0.005104)。叶 4117.13 Wv 2250 1.257 2828.3kg /h 液相质量流量近似取纯水 Wl4117.13 18.02 74190.68kg/h 3 998.2kg/m 由贝思 霍夫泛点关联式

21、 0.2 l Wl 18 v 查表的塑料阶梯环有 at 132.5m2 将已知数据带入得 2 Uf 132.5 9.81 0.913 空 10.2 998.2 Uf 1.16m/s 对于散装材料 Wv /m3 0.204 u 0.5 Uf 0.204 K 1.75 74190.68 办 1.75 2828.3 0.85(由经验得),取 33 0.91m /m 1.257 % 998.2 1.515 U 0.7 Uf 所以 U 0.7Uf 0.7 1.160.812m/s J4 2250/36000.990m 圆整塔径取 D V 3.14 0.812 1.0m 332泛点率校核 2400/360

22、00.849m/s /4 12 Uf 整 73.18% 1.16 在允许范围内 3.3.3填料规格校核: 填料规格由阶梯环规格 型026.328 38 符合要求 3.3.4液体喷淋密度校核 液体喷啉密度校核 由直径不超过75mm的散装填料要求 Lw min0.08m3 / m.h 查附录表得塑料阶梯环特性数据其比表面积 at 132.5m2/m3 UminLw min at 0.08 132.5 10.6m3 /m2.h 74190.68998.2 0.785 12 94.68 Umin 经以上校核可知,直径选用D=1000mm 合理。 3.4 填料层咼度计算 丫1 mX1 35.04 0.0

23、011 0.0385 Y20 mv 35.04 87.42 4117.13 0.744 1 OG 1 Sln 1 SY 丫2 丫2 丫2 In 1 0.744 0.0526 0.744 0.744 0.002104 7.68 341传质单元高度Hog计算 0.75 0.1 0.05 0.2 a 由修正的恩田关联式得 1 exp 1.45亠 l Ul at at l Ulat 2 l g Ul l lat 查表 5-13 得 c 33dyn/cm 427680kg/h2 液体的质量流量为U 74190.6894510.42kg/ m2 h aw 1 exp at 1.45 =0.835 2250

24、 1.257 0.785 1 0.237 液膜吸吸系数 由公式 I 0.785 1 427680 940896 0.75 0.237 at v 代入公式计算得 94510.42 132.5 3.6 0.7 v v Dv 0.1 13 9451042 132.5 998.22 atDv RT 0.05 2 94510.42 0.2 3602.86kg/m 3602.86 132.5 0.065 0.095 aw l 94510.42 0.7 l 0.095 0.835 132.15 3.6 2.h 0.065 132.5 1.257 0.039 由 KGaG awKla l aw lg 3.6

25、1.27 108 代入算得 8.314 293.15 998.2 940896 132.5 6 998.2 5.29 10 0.4 查表5-14得 迪 0.0378 3.6 1.27 108 % 998.2 1.45 KGa 0.0378 0.835 132.5 1.451.16.294kmol / m3.h.kpa Kla 1.075 0.835 132.5 1.450.4137.99 % 又由 73.18%50% Uf 1.4 KGa 1 9.5 0.5 KGa 19.573.18%0.5 14 Uf 1.075m/h 3 6.29414.02kmol/m .h.kpa 2.2 Kla 1

26、2.6 0.5 Uf la Q QJ 12.673.18%0.5 .137.99152.38% KGa HKla 1 3 2.03kmol / m .h.kpa /14.02/0.0156 152.38 H OG KYa pKca g/0.541m 101.325 2.03 N 12 3.4.2填料层高度 Z的计算: N OG H OG 7.68 0.541 4.155m由安全系数得 Z (1.2 1.5)Z 1.4Z1.4 4.155 5.817m 圆整后取填料层高度为Z 查表 5-16对于阶梯环材料 9 1000 9000mm h D 由填料层高度为6m 8 15 hmax 6m 不妨取

27、D 所以无需分段 3.5 填料层压降 P的计算: 利用埃克特关联图计算 Wi 4117.13 18.02 1.257 0.931 Wv 2828.3 998.2 查表 5-18 p 116m 则纵座标为 查图得 0.2 l O.8492 116 1 1.257 10.0107 9.81 998.2 29 9.81 284.49pa / m 所以真料层压降为 P 6 284.491706.94 pa 3.6填料塔附属高度及最终高度计算 填料层最终高度为 6+20%X 6=7.2m 3.6.1塔顶上部空间高度由经验值,在此可取1.4m 1m 由进气管安装要求,在此取高于塔底液面0.3m,且位于填料

28、层下方一个塔径的距离 水体的液封高度的计算: 362塔底液体保持高度 取液体在塔底停留时间为 t=1min 由算的液体的流速为 vs 0.0206m3/s vst y/D2h0.0206 1 60 彳1% 1 h h 1.57m 则塔高为 H=7.2+1.4+1+1.57+0.3=11.47m 圆整后取塔高为H=12m 3.7泵的选择 由液体的通量为 V741968 74.32m3/h 998.2 由此查表选得泵型号为:IS100-80-125 3.8进出液气接管管口的计管 由管口直径有d 4Vs 3.8.1对于液体有 Vs W| 74190.680.0206m3/ s 由查得一般情况下液本进

29、出 998.2 3600 管内速度一般为( 得 0.81.5m/s) 在这里不妨取u=1m/s 代入公式 d j4 0.0206 3.14 1 0.1621m 162 mm 3.8.2对于气体有 2250 Vs 3600 0.625m3 /s由查得一般情况下气体进出管内速度由经 验值为(1020m/s) 在这里不妨取u=15m/s 代入公式算得 V3.14 15 0.2303m230mm 圆整 对液体管Dg=175mm 壁厚为10mm 对气体管Dg=225mm 壁厚为5mm 两种接管长度均取 150mm 公称压力W 1.6 Mpa 1吸收塔的吸收剂用量计算总表 结论 意义及符号 结果 混合气体

30、处理量G 2250m/h 气液相平衡常数m 35.04 进塔气相摩尔比Yi 0.0526 出塔气相摩尔分率 Y2 0.00263 进塔液相摩尔比Xi 0.0011 出塔液相摩尔比X2 0 最小液气比L/V 33.64 混合气体平均试量M 30.75g/mol 混合气体的密度P 1.257kg/m 3 混合气体的粘度卩 1.8110 5 Pa. s 吸收剂用量L 4117.13kmol/h 2.塔设备计算总表 意义及符号 结果 塔径D 1.0 m 塔高H (理论值) 11.47m 圆整后塔高H 12m 填料层高Z 7.2 m 填料塔上部理论高度 hi 1.4m 填料塔下部问总理论高度 h 2.87m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H OG 0.541m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N OG 7.68 空塔气速Uf 1.16m/s 泛点率f 73.18% 参考文献 化工原理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第四版.王志魁刘丽英刘伟编 常用化工单元设备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李功样陈 兰英崔英德编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华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