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_第1页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_第2页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_第3页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_第4页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 一) 考点及注意点 编写:庆元 审核:高荣 考纲要求 1 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鉴赏文学作品的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 E(鉴赏评价)。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涵丰富、 文学性很强的词语, 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 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 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 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

2、思想的考查, 透视考生的整 体概括能力。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 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 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 塑造艺术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的, 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 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 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 二、整体鉴赏方略

3、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 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 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 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 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 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 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 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 例如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的山水田园诗,轼、辛弃 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容;有些解释 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 绍作者(如2005年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 送别诗 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 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 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 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 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 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

5、生活环境,或表现 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思乡诗(如籍的秋 思)、闺怨诗及羁旅 诗 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 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 五要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 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 词情感和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七要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 喻人(托物言志

6、、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 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二) 诗词鉴 赏的术语及运用 编写:庆元 审核:高荣 类 别 概念 说明 例句 赏析 表 达 方 式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 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 马秋风大散关(陆游 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 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 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 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沙 头宿鹭联拳静,船尾 跳鱼拨剌鸣”(杜甫 漫成一首) 诗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 鹭曲着身子,恬

7、静地夜宿在月照下 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 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 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 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 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 花开尽更无花(兀稹 菊花) 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 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 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 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 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 悲故乡。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懈叶落 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 回塘。”(温庭筠商 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 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 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 “故乡”

8、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 “悲”字来。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 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 为明喻、暗喻、借喻。有 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 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禹锡 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 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 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 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 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 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 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 蓄。 “知否,知否?应是 绿肥红瘦”(清照如 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 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 的凋零。 夸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 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 “白发三

9、千丈,缘愁 似个长”(白秋浦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的手法写白发 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 修 辞 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 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歌) 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 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 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 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 对称;从容看,意义集中 含蓄。 “无边洛木肃肃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讲,四联八句,句句对 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 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意境 显得广阔深远,“萧萧”落叶声对 “滚滚”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 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 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手 法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

10、叫拟 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 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 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 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 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 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 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 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 之情夸到极点。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 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 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 些冋题的立场和态度、个 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 于借古抒怀。 “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辛 弃疾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回顾作者43

11、年前南下经 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 年气吞万里如虎”写裕当年 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借赞扬裕, 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 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和 恢复中原的决心。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 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 “过春风十里,尽荠 / jbtWr Vs 、 “春风十里”引杜牧诗,表现往日 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 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夂冃冃(夔慢) 青”,写今日所见的凄凉,是实写。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昔盛 今衰的感慨。 排比 把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 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 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 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马致远天 净沙秋思)

12、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 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 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 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 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 公。”(元曲小令, 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 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 绩。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 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 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 历史之必然。 反问 冃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 亭) 起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 U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 写 作 辞。 弦一柱思华年。(商 隐锦瑟) 及“

13、华年”。 虚实 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 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 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 无绪,留恋处兰舟催 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柳 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 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 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 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 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 别的依依不舍。 手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 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 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 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 知细叶谁裁出,二月 春风

14、似剪刀。”(贺 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 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 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 颖形象,一改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法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 础上,经过联想、推断、 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 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遥 望洞庭山水色,盘里 一青螺。”(禹锡的 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 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 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 或烘 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 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 正衬和反衬两种。 烘托是较大规模的衬托。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 西边,人道是

15、、三国 周郎赤壁。”(轼念 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州月,闺中 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 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 痕干。(杜甫月夜)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 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 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 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 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 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 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 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 想的具体形象

16、,表现与之 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 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德裕登崖州城 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 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 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 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对比 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 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 女如化满春殿,只今 惟有鹧鸪飞。”(白 前三句扌田与曰日繁宋和最后一句 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 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 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越中览古)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 冃疋的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 以达到抑此扬彼或

17、抑彼扬 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 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高楼。忽 见陌头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王昌 龄闺怨) 这首诗米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与 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 “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 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 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 “闺怨”的主题。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与的作必 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 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 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 钟时。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韦应 物赋得暮雨送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 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 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 “送”字。 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

18、动态、静 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 构成一种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 尾跳鱼拨剌鸣。(杜 甫漫成一首)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 三句景物的“静”。 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 接的描写是止面描写;描 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 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 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黄金软于丝。永 丰西角荒园里,尽日 无人属阿谁?” (白 居易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前 军夜战洮,已报生擒 吐谷浑。”(王昌龄 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 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 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 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

19、不事扬, 把战事的紧状态突现出来。 直抒 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 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 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 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王 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 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 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 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 一起。 /卄日 借景 抒情 融情 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 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 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 然景物抒发感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 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 思念。 托物 言志 在描

20、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 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 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黄金软于丝。永 丰西角荒园里,尽日 无人属阿谁?” (白 居易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 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 三) 答题思 路及步骤 编写:庆元 审核:高荣 考点一:形象鉴赏 考点阐释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 寄托着复杂的情感, 暗示着深刻的哲 理,文学作品的形象对诗歌来说就是意境, 既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 也包孕着 诗人的感情。 即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 象”。它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

21、,形象就 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 形象。 1、叙事诗中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切入点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2)答案组织式 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容和观点态度)。 2、写景诗歌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 1)切入点 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 ( 2)答案组织模式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 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 美。 概括景物

22、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 恬静 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考点二:古代诗歌语言 一、炼字型鉴赏题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2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语言鉴赏题 这种类型设题方式是: (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 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 朴 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 练生动 渊明的朴素自然 易懂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 白的豪迈飘逸 爽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 商隐的朦胧隐晦 艳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 孟)郊寒(贾)岛瘦 孟诗派”

24、的奇崛险怪 其答题思路是: (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 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是:总体评价 +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容上的艺术效果 +所表现的诗人的感 情。 三、关键字词赏析题 一词领全诗型鉴赏题 设题方式: (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 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考点三:思想容 思想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 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一)、古代诗词

25、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 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词、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 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 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 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

26、就象北极星座一样, 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 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亮辅佐朝廷的抱负, 大有澄 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女口:轼水调词头赤壁怀古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 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2、思亲念友 女口:王维九月九日忆

27、兄弟、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 边关思乡女口: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 闺中怀人 女口: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白乐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夔慢、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女口: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女口:白居易琵琶行,轼水调词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月明月别枝惊鹊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辛弃疾西江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白金陵酒肆留别

28、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 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 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 后 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 蕴藉,韵味无穷。 (二)、 评价作品思想容在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 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 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 或

29、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 风 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 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 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 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 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 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 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 交代了创

30、作的缘由, 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 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 有的又为 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 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容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而不能忽 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 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 行二度创作。 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 但也不排除 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三)、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步骤。 A. 描写了什么形象 B. 构成了什么意境 C抒发了什么情感表(现了什么人格) 考点四: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 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