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教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年轻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_第1页
某高校教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年轻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_第2页
某高校教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年轻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_第3页
某高校教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年轻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_第4页
某高校教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年轻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某高校教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年轻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作者:单位:邮编:)作者:李海红,刘春梅,常玲,王桂莲【摘要】 目的:针对缺血性心血管病年轻化的现状,寻找原因, 加以分析并提出对策。方法:采用北京某高校教职工体检不同年龄段脂代谢异常数据、体质量指数数据和226份无记名生活行为危险因素问卷调查进行分析。结果:4554岁年龄段教职工血脂异常人 数多于其他年龄段;体质量指数24的人数也较其他年龄段明显增多; 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工作压力大等问题也较突出。结论:中青年知识分子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导致肥胖、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和 心脑血管事件高发。【关键词】 缺血性

2、心血管病;脂代谢异常;年轻化高校教职工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任务,健康状况普遍较 差13。研究1,3 显示,影响教职工健康的主要问题是高血脂、 肥胖、心血管疾患、肝功能异常或脂肪肝。为此,作者以北京某高校 职工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缺血性心血管病年轻化的现状与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对策。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2008年某高校教职工体检验血的3 418人,其中男1 682人,女1736人。平均年龄为(52.36 6.46)岁。1.2研究方法1.2.1血脂检测方法与诊断标准 使用TOSHIBA 40FR全自动生化 分析仪,检测调查对象空腹静脉血中的血浆总胆固醇(TC,酶法)、甘油三酯(T

3、G,酶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直接一步法测定) 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直接一步法测定),检测试剂由中 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依据2007年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5.18 mmol L-1 c(TC) 6.19 mmol L-1 为边缘升高,c(TC)淘.22 mmol L-1 为升高和(或)1.70 mmol L-1 C(TG) 2.26 mmol L-1 为升高;和(或)3.37 mmol L-1 c(LDL C) 4.14 mmol L-1 为 升高;c(HDL_C)1.04 mmol L-1 为降低。1.2.2流行病学调查针对膳食不

4、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及吸烟这三大 行为危险因素和工作压力大小在全校 34岁、3544岁、4554 岁、5564岁4个年龄段组教职工中随机发放 280份无记名生活行 为方式问卷表进行调查。1.3统计分析应用SPSS 16.0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为描述性统计 和组间差异性检验。2结果2.1脂代谢异常情况3 418人中脂代谢异常1 947人,占57% ;其中男1 059人,女 888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脂代谢异常情况见表1。表1被调查者脂代谢异常情况分布注:括号内为百分比。各年龄段组差异比较: 奉(男)=14.11,P V 0.05; X女)=59.68,P V 0.05;奉(合计)=2

5、9.30,P V 0.05从表1中可见,4554岁组男性群体中脂代谢异常人数比例最高;不同年龄段男女之间脂代谢异常情况存在显著差异;4554岁组男性群体脂代谢异常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不同年龄段男女之间脂代谢异常人数比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异性逐渐减小。2.2体质量指数(BMI)异常情况根据体质量指数二体质量(kg)/身高(m2) ,18.5以下示偏瘦、18.5 24示理想体质量、2428示超重、28以上示肥胖的标准,对参加 身高体质量检查的3 418名教职工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表2被调 查者BMI异常情况例BMI 24各年龄段组比较,)2=10.19,P V 0.

6、05;4554岁组与5564岁组比较,2=0.00,P 0.05从表2可见,体质量指数24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5.35%,其中 4554岁年龄段与5564岁组相似,与44岁以下年龄段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2.3心脑血管病行为危险因素问卷调查情况共收回有效问卷266份,34岁组66人,3544岁组93人, 4554岁组77人,5564岁组30人。结果显示:45岁以下中青 年人参加有效运动(每周 3次及以上)人数最少,而几乎不运动(每 周1次或没有)的人数最多;越年轻在外吃饭的频率就越高;年轻人 在控制吸烟方面较老年人做得好,尤其是 34岁组年轻人吸烟者已 很少;3555岁年龄段的人压力较大,55岁以

7、上年龄段的人压力最 小。详见表3。表3各年龄组心脏血管行为危险因素情况例3讨论缺血性心血管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已危及全球。近年 来,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迅速上升趋势,是我国居民死因构成中上升最快的疾病,而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本研究结果显示,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 险因素,而从年龄分布来看3554岁男性的血脂异常总患病率超过 5564岁男性,4554岁年龄段男性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 TC和 LDLC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超重和肥胖的人数近年来在我国居民中 逐渐增加,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40.7%和97.2% :4。本次调查体质量指数大于 24者占

8、45.35%,其中45 54岁年龄段为51.92%,与5564岁组(51.97% )相似。膳食不合 理、身体运动不足及吸烟是造成多种慢性病的三大行为危险因素4 。人们偏离平衡膳食的食物消费行为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蛋白和油脂 类消费的增加以及谷类食物消费的明显下降, 食盐摄入居高不下41 尤其是经常在食堂吃饭和应酬较多的中青年人更无法控制自己的饮 食,做到膳食平衡。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居民日常体力消耗逐渐下降,而人们自主锻炼身体的意识和行动并未 随之增加。我国居民每周参加 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比例不足三分之 一,以3049岁的中年人锻炼最少41本次调查中青年知识分子 中每周

9、参加中等强度30 min以上运动3次以上的人数不足四分之一。 伴随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激烈,心理应激更加强烈,从而 导致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本组 3554岁中青年人群中工作压力大和 较大的占80%以上。4对策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慢性病报告中指出:如果立即行动起来对慢性 病实施干预,在未来10年内,每年将减少2%的慢性病发病,至少 可以挽回3 600万早逝的生命51因此预防为主是控制缺血性心血 管病高发的关键。(1) 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新型防控治疗体系, 需要上到中央下到 地方甚至各级基层政府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 机构和大型综合医院在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从健康人群(尤其是

10、青 少年)、高危人群(尤其是中青年)、发病人群三部分进行健康教育、 行为干预和疾病治疗等多层面进行防控。(2) 重视和强化健康教育,以提高人们对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心脑 血管病的科学认知水平,增强自我保健意识。青年冠心病动脉粥样硬 化的病理性决定因素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起始于童年,在年青时 就可以发展为有意义的病变6,因此,健康教育应从青少年和中青 年开始。(3) 重视危险行为的修正。大量的研究显示,有 80 %的心脏病、90 %的2型糖尿病、1/3的癌症,可以通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 有效地预防,合理锻炼、平衡膳食,避免过度劳累尤其对工作压力大 的中青年人的行为干预,可以预防或推迟冠心病的发

11、生。(4) 加强对学校食堂和餐厅的管理,不仅要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管,更要加强合理膳食、营养配餐的指导和培训。像日本的大学食堂那样 在学生点菜后给出一张所点菜肴的价格和营养点数的饭菜账单,以宣传和实施三色食品的营养管理,指导学生吃多少红的、多少绿的、多 少黄的食品7。(5) 有计划的定期开展危险因素的筛查, 从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两方面着手。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无症状期超过10年:8。因此不仅要对有吸烟、酗酒、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体力活动 等不良习惯及冠心病家族史的中青年人群早期监控其血压值、体质量指数、腰围、空腹血糖、TC以及LDLC等指标,还要在大中小学生 的体检中加入危险因素的筛查,

12、并给予正确的危险因素评估和健康生 活行为的指导,早期去除危险因素。(6) 采取积极的临床干预。大量研究证实 TC及LDLC增高是 冠心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9,开展全人群的胆固醇防控工 作可以改变缺血性心血管病在整个人群中的分布, 对于降低患病率和降低中青年人群的发病率具有潜在和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1 杜国平,张跃进,任苏坪.某校教职工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7(4):280283.:2肖永康,胡新来,朱良星,等某医科大学高级教职工健康体检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72 873.:3吴映红,管平,杜国平.东南大学教职工健康状

13、况的调查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7(4):304 306.:4齐小秋,王宇,孙灵芝,等.中国慢性病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 ,5.:5黄光民.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手册:运动干预指导分 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 12.:6张建勤,朱梓丰,王迎,等.青、中、老年人冠心病70例临床 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8,2 (6): 16168,170.:7 王培玉,张玉梅.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手册:营养膳食干预指导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 7須72.:8 SMITH S C Jr,ALLEN J,BLAIR S N,et al.AHA/ACC guideli ne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