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七则高一语文教案_第1页
论语七则高一语文教案_第2页
论语七则高一语文教案_第3页
论语七则高一语文教案_第4页
论语七则高一语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 论语七则 _高一语文教案论语七则 .教案【教学目标】1. 读准字音2. 了解孔子的 “仁 ”的基本意义3.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4. 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5. 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教学重点】1孔子的思想2仁的意思的解读【教学难点】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走进文言写就的历史,与古人晤对一堂,孔子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许他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对他敬而远之, 也可能觉得他是封建礼教的源头,对他加以批判。在你们印象中,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学生回答,作大致的讲评)二、 .写

2、作背景孔子(公元前551 前 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迁居鲁国。少“贫且贱 ”,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 、委吏(管理粮仓) 、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住究埽虿宦饴彻凑净缸铀肼扯苡挝馈巍隆獭泄疾晃本茫樗烙诼场诰弁浇惭饺私惭 姆缙涤械茏尤耍硗照 ?span lang=en-us72 人,被称为 “贤人 ”,子路、 子贡都在72 贤人之列。孔子死后, 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 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 年。孔子是中国历

3、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 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 、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 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 由于他弟子的活动, 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 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 “仁”为核心, 以 “礼 ”为手段, “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 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 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 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 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在我国

4、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思想介绍:孔子对于当时的 “礼坏乐崩 ”的时代有深刻的感受,他自认为 “斯文(即古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 ”,所以始终在为恢复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认为自己是“述而不作 ”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在绍述的同时,他为旧的礼教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 “仁 ”, “仁 ”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人 ”,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 “忠恕之道 ”,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 孔子对于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

5、为实现了仁, 也就完成了完满的自我人生。三、论语简介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后来失传了)看课文注释, 论语专门记录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纂集而成,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 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 论语,故世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 ”之说。可见论语的魅力之大,大家空余时可以翻看一下。四课文讲解(一)先请一位学生朗读引言(二)让学生照书下注解,标好字音,默读课文,提醒注意句读(三)全班朗读,纠正字音和句读。(四)

6、讲解第一则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解】提问:每句话开头的“子曰 ”中 “子”指的是谁?回答:孔子处:置身,居住,引申为享有去:离开,这里指躲避恶乎: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乎,介词,相当于“于 ”。“恶乎 ”相当于 “于何 ”,凭什么,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举例:(1)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序应为“惟图利 ”、“惟从命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违:离开造次:仓猝、匆忙颠沛:困顿挫折【译文

7、】孔子说: “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 贫穷与低贱, 这是人人都厌恶的, 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 君子是不会躲避的。君子离开了仁德, 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 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分析:第一则首先提出 “富与贵 ”和 “贫与贱 ”两个对立的命题加以讨论,前为人之所欲,后为人之所恶,这是按常第二课冰心:巴金这个人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

8、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 兰山:应为万山,在湖北襄阳,诗人的园庐在岘山附近,距万山不远,诗人在此度过了大半生。张五:名子容,排行第五,隐居襄阳岘山南边的白鹤山。北山:当指万山。隐者:指作者自己。薄暮:日将落之时。 “薄暮 ”句:说忧愁由薄暮引起,其实是本身忧愁,见天色昏暗而触景生情。兴:秋兴。 “时见 ”句:由山下看,见归村行人,有的还在沙道上行走,有的已在渡口休息。荠:一种野菜,形容远望所见无边树木的细小。何当:何时能够。重阳节:古代以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 简析 这首诗名为寄,实为隔山遥望,不能相见,由清秋登高,日暮归雁,唤起愁心,来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希望朋友重阳

9、佳节携酒登高而欢聚。语意亲切自然, 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真挚的怀念之情。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感情飘逸真挚、 情景清淡优美、 语言淳朴隽永。 鉴赏问答 1本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希望朋友重阳佳节携酒登高而欢聚。语意亲切自然,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真挚的怀念之情。2请简要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这首诗名为寄,实为隔山遥望,不能相见,由清秋登高,日暮归雁,唤起愁心,来抒发情感。全诗感情飘逸真挚、情景清淡优美、语言淳朴隽永。巴金与冰心的友情巴金与冰心的友情,是中国文坛可供后人大写特写的佳话。他们相识于30年初。那是一个初夏的早晨, 年轻的巴金随靳以一起去见冰心。巴

10、金在离开老家的那年夏天,还在老屋宽敞的院子里,与弟弟们一起读冰心的繁星。那时,他们每人还学着作了一首诗。这些稚嫩的诗句,巴金至今都还记得。巴金说,他年少时比较孤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冰心的作品,非常喜爱。他感到冰心作品中渗透着一种母爱,温暖了他那颗孤独的心。这次见面拉开了俩人长达60 余年的友情序幕。 在冰心眼里, 巴金就是她的亲弟弟。 1984 年,冰心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一直拿他(巴金)当弟弟看待。几十年来,相知愈深。解放后,我们还一同参加过出国访问。最后一次一同出国的机缘就是1980 年春到日本访问。那次出国,我的女儿吴青和他的女儿小林都参加了。小林叫我姑姑, 吴青叫他舅舅,仿佛我

11、们就是亲姐弟似的。 ”有一次巴金在病后要访问香港,冰心很不放心,特意写来长长的信,关照他要好好注意休息。而这时,冰心自己已患了脑血栓病。巴金收信后十分激动,立即回信道:“您的友情是更好的药物,想到它,我就有更大的勇气。”在巴金心目中,冰心不仅是大姐,更是他的精神支柱。 今天,我们在巴金众多文章和给冰心的信中读到这样的字句:“70年了,我还在跟着您前进! ”“我常想,您好像一盏明亮的灯,看见灯光,我们就心安了。”“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不料, 冰心这盏明灯却在二十世纪末熄灭了。这时,

12、巴金正苦苦地与疾病抗衡,生命危在旦夕。没有人将这一不幸消息透露给他。在抢救室度过几十个不眠之夜以后,这一天巴金转入监护病房。 在医生查完房后,久末开口的巴金突然嚅动着嘴唇,似乎在说着什么。小林急忙探身前去,细细地辨听,巴金终于费劲地说出3 个字: “打电话。 ”小林问道: “打给谁? ”巴金说道: “给冰心。 ”小林一楞,在场的所有人都惊住了。稍倾,小林机智地回答:“医院不能打长途,晚上回家打。”巴金固执道;“现在就打。 ”小林问道: “你要说什么话?”巴金说: “告诉她,我没事。”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巴金的第一愿望就是给冰心打电话,告诉她自己没事,让她放心。可见冰心在巴金心中的地位,可见他们

13、之间深厚的情谊。美文赏读关于友情(节选)(注:只选的一部分,后面的部分放在教师用书中)余秋雨一常听人说, 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我并不赞成这句话。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嘻戏,成年人* 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其实,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变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的。仿佛是哪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一位要好同学遇到的困难使你感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放慢脚步忧思起来,开始懂得人生的重量。就在这一刻,你突然长大。我的突变发生在十岁。从家乡

14、到上海考中学,面对一座陌生的城市,心中只有乡间的小友,但已经找不到他们了。有一天,百无聊赖地到一个小书摊看连环画,正巧看到这一本。全身像被一种奇怪的法术罩住,一遍遍地重翻着,直到黄昏时分, 管书摊的老大爷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我的肩,说他要回家吃饭了,我才把书合拢,恭恭敬敬放在他手里。那本连环画的题目是: 俞伯牙和钟子期 。纯粹的成人故事,却把艰深提升为单纯,能让我全然领悟。它分明是在说,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

15、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故事是由音乐来接引的,接引出万里孤独, 接引出千古知音, 接引出七弦琴的断弦碎片。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 人们无法用其他词汇来表述它的高远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 ”四个字,成为中国文化中强烈而飘渺的共同期待。那天我当然还不知道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只知道昨天的小友都已黯然失色,没有一个算得上“知音 ”。我还没有弹拨出像样的声音,何来知音?如果是知音,怎么可能舍却苍茫云水间的苦苦寻找,正巧降落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班级?这些疑问,使我第一次认真地抬起头来,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

16、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教学重点: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3、理解琵琶行 ,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含。教学过程:一、作品提示。1、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 “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琵琶行上一篇七言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

17、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2、琵琶:弹拨乐器。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 ”, “弦鼗(tao)而鼓之 ”。“鼗 ”,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 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本篇中琵琶女所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 ”传达室进的“曲项琵琶 ”,梨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3、行:一种体裁,因与 “歌 ”大同小异,常统称 “歌行 ”

18、。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 “歌 ” 是曲的总称, “行 ”是 “衍其事而歌之 ”,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二、预习思考。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写作的背景动因,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3、概括各段的大意。学生:第一段 浔阳江边闻琵琶;第二段 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 江中各诉身世苦;第四段 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 重闻琵琶青衫湿。三、研读课文。1、学生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

19、句子,讨论分析,教师.总结。学生: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 枫叶、荻花,色调暗淡, “瑟瑟 ”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 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 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 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 景中含情, 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 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2、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

20、,并对人物进行分析。琵琶女形象“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 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 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叙述人物动作神情。 “沉吟 ”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学生的心情。 “放拨 ”、 “插弦 ”、 “整顿衣裳 ”、 “起敛容 ”,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其它如 “自言本是京城女 ”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诗人形象送客时的离

21、别愁绪, 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 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 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 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 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 生出一腔怨恨。四、课堂小结。五、作业。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理清全文结构图,分析其感情线索。语文教案琵琶行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高中一册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要点(一 )文学常识1我国新诗的第二个流派 格律 (新月 )诗派我国新诗在郭沫若女神出版后形成了自由体风行一时的局面,但接着就兴起了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格律诗。诗终须讲究节奏韵律,不能过分直白松散。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

22、, “戴上镣铐跳舞 ”,并且在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绩的当首推闻一多。闻一多于1926 年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更以自己的创作来印证,得到徐志摩、朱湘等诗人的应和,迅速形成了以讲求格律为标志的流派,也就是新月诗派。2什么是诗歌的意境?诗歌对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必须有选择有剪裁,有选择有剪裁就必定有创造,必定体现出作者情意的融合,便构成意境 即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意(意 )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 相契合, 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 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可见,意境实为意象的扩展, 它是由若干意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统一的、有内在

23、联系的艺术境界。( 二)重点宇词荡漾青荇漫溯斑斓笙箫漪沦残羹翡翠罗绮佝偻粗糙叫嚣踟蹰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了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金黄的稻柬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 ”外,还隐指 “暮色 ”降临之前。b “黄昏路上我看见了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24、,把 “皱 ”与 “美丽 ”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c “你 在 伸向 的一片 ”的 句中, “你 ”指 歌的主要形象 “金黄的稻束”。d “ 史也不 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 ”的内容。2 首 的 析不恰当的一 是()a 歌以 “金黄的稻束 ” 中心形象展开 想,通 稻田、路上、天空、 山等空 性的位移, 达 性的主 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 歌 予 “金黄的稻束 ”以 极、 烈的 印象和消极、 “静默 ”无言的听 感受,意在 利用两者的不 ,把握 人从外在画面 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 “金黄的稻束 ”、 “收 日的 月 ”等形象都具有 意味,但 歌未写收 日的快慰和 足,却引人思考 者母 的 “疲倦 ”。d “肩荷着那 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 是美 的母 ,而不是如雕像一 站在“秋天的田里 ”沉思的 “稻束 ”。解析本 是一道 代 歌 合 。第 1 主要考 句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