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苏教版《渔父》教学设计_第1页
2019苏教版《渔父》教学设计_第2页
2019苏教版《渔父》教学设计_第3页
2019苏教版《渔父》教学设计_第4页
2019苏教版《渔父》教学设计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教版渔父教学设计渔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文本在本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 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 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 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大人 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 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 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 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

2、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 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 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 译为现代汉语;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第 1 页 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 及其好处;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 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前三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四点侧重德育目标。关于 文言文的教学, 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 此外, 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

3、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 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教学 目标定为教学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 的人生哲学, 文本是如何体现的, 对学生来说, 有一定难度, 因而将教学目标定为教学难点。二、教法分析问题探讨 相对而言,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 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 的习惯”,“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 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 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 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三、学法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

4、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 更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 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 成员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的发言基础上可以补充阐 释,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如对屈原与司马迁不同的人 生选择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紧扣 这两篇文本本身,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任作评价,不能 架空文本。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有人忍辱负 重,隐忍苟活, 就像司马迁一样, 为了完成传世之作 史记, 他坚强地选

5、择活下去;可是,也有人选择死,比如屈原,那 么,为什么这些人的生存选择是如此的迥异?对于他们各自 的生存选择,你又有怎样的认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 ,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个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 1 生朗读,教师正音;渔父(f 匚)淈(g U)M( bu)B( chub)醨(I 丨)汶(me n)#( y 1)濯(zhu o)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 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明确】古今词: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至于(到) 、可 以(可以用来)

6、 词类活用: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特殊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自令放为(被动句)(四)疏通文意 1、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 2、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五)问题探讨 【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 5 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1、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 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 也不愿“以 皓皓之白,

7、 蒙世俗之尘埃”, 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 不苟合, 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 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 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 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 中的相关语句回答。【明确】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 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 “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 “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 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 示不赞成

8、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 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 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 托的作用, 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 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 法?有什么好处?【明确】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 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六)比较阅读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 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 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 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 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 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 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 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 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 一个以生践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