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走进21世纪的军事通信:个人通信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个人通信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定义。虽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 优势竞相开发个人通信,但美国开发的是个人通信业务(PCS,欧洲开发的是个人通信网(PCN,而ITU - T正在研究开发的则称为通用个人通信(UPT。目前比较流行的个人通信的定义:1、5W说法。个人通信可以保证任何人(Whoever)在任何时间(When ever)、任何地 方(Wherever)、与任何人(Whomever)、进行任何方式(Whatever)的通信;2、将个人通信定义为“MPI ”,即个人通信是指能同时利用移动通信(Mobile Communicat
2、ion),公共通信(Public Communication)和智能通信(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方式来提供各种通信服务的通信。虽然个人通信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其实质是大同小异的。其基本特性是强调个人的控制 性和个人的移动性,是人类心目中理想的通信方式,目前正在不断地迈向目标的过程中。 与以往的通信方式相比,其有以下的特点:1、个人通信号码。历来的移动通信都是通过相关的终端号码来实现移动性,故称为终 端的移动性。而个人通信则要赋予每个人一个唯一的个人通信号码。它不是标志用户终端 的物理号码,而是一个与终端和网络无关的表明个人身份的逻辑号码。利用个人通信号码 可以在任何
3、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地点的任何人建立呼叫连接,改变了把终端、线路 作为用户识别的传统方法,可不受地理区域的限制,并适用于有线和无线系统。利用个人 通信号码作为识别用户的依据,使用户可通过任何地方的任何终端实现实时的各种环境下 的通信,这就是所谓个人移动性。这种个人移动性是个人通信所特有的。2、庞大的无缝覆盖网络。要完全实现个人通信,必将要求有一个综合的可提供各种 业务的包括地域、空域、海域和各种通信手段的(有线、无线、固定、移动等)无缝覆盖网 络。最终实现无缝覆盖的全球一网,保证用户在全球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实现通信。3、完整的数据存储能力和智能处理及网控能力。全球个人通信系统必然具有完整的 数
4、据存储能力,必须有存储千百万人计的个人通信号码及用户瞬时状态的大型个人数据 库,同时要具有进行用户身份识别和验证、控制位置登记和跟踪交换局等智能处理能力和 网络控制能力。4、用户可以以任何形式进网。这包括实现有线或无线的连接,与现有及未来的公众 网、蜂窝网、卫星、数据网、因特网、无线网、寻呼网、ISDN等网络的连接。5、个人通信业务(PCS易为军方所用。PCS业务因其无处不在,并且移动性好,另外还由 于其使用数字扩展频谱技术,可为军队提供安全保密特性、低截收概率(LPI和低探测概率(LPD,所以易为军方所用。个人通信研究的范围是个人通信的定 义、目标、主要技术、实现途径及其发展方向等。相关技术
5、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固定网技术;空中接口标准技术难点个人通信是现代无绳通信,蜂窝移动通信和智能网技术的综合产物,涉及的技术领域非 常广泛。技术难点也比较多,仅列举以下几点:1、蜂窝技术。个人通信网需为各种不同应用领域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业务,因而需要 有各种不同的蜂窝来支持这样广泛的需要。蜂窝区的大小,大到数十、数百千米,小至几十 米,支持这样复杂多样的蜂窝结构不是一件易事。一个解决办法是采用分层结构,但要妥 善解决好不同层结构之间的越区切换问题。2、网络和智能化技术。个人通信涉及面广,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而要实现这一点, 最主要的问题将是网络问题。个人通信应具有的智能特性几乎全部是网络
6、问题,诸如呼 人、呼出,编号规划,越区切换,个人号码,大容量数据库,先进的信令系统,开放的系统 结构等。个人通信业务可以看作智能网的一种业务实体,因而它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网络和智能化技术。3、多址技术。多址技术直接影响个人通信网(PCN)的系统容量,蜂窝结构,频谱利 用率,设备性能价格比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目前两种常用的多址技术是TDMA和CDMA它 们各有特点,而且都在不断改进增强,不过新系统多倾向CDMA多址技术是必须解决的一 个技术关键。4、目前的网络和接口标准种类繁多,要成为全球一网,也非易事。国外概况”全球个人通信”的设想,最早是英国于二十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的,当时在很大成
7、分上它只是作为刺激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的一个策略,但由于个人通信的独特魅力和诱人前 景,很快就成为世界各国竞向研究和开发的热点。但由于不同国家理解和实现方式的不 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下面我们分别介绍:1、欧洲个人通信网(PCN经营者多采用GSM标准和DCS180C标准。欧洲由80年代中开 始,集中各国、各大公司人力、财力开始试验和制定泛欧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即数字 移动通信)技术标准,至80年代末结束,形成了目前全球广泛使用的GSM系统标准。 GSM系统从一开始就充分考虑了窄带综合业务的引入,采用了 OSI开放系统互连协议,使该系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灵活性。在900MHz GS标准基础上又
8、制定了采用微蜂窝小区的DCS 1800标准,在阶段2,主要提出了 DCS 1800/GSM 900组合工作方案,宏小区组成的伞状网覆盖基本话务量,由微小区覆盖话务 高峰,提供更高传输速率和更好的话音质量。GSM/DCS 1800运行模式可增加许多新业务量和新功能。GSh网络始终具有智能网的功能,允许实现业务的形成、 控制和携带。特别是用户识别卡(SIM)的使用使GSM具有个人移动性。用户只需将 SIM卡(包括卡片式和嵌入式)插入或嵌入任何一台GSM手机(终端),该终端就成了 该用户的终端,号码和计费都是该用户的。在阶段2+,GSM各开发二种新业务:高速线 路交换型数据(HSCSD和通用分组通信
9、业务(GPRS。HSCSD把一个时隙9.6kbps的 传输速率提高到14.4kbps, ”4时隙捆绑”传输可达57.6kbpsoGPRS是一种分组交换 技术,如将其8个时隙全部用上,可达理论最大速率171.2kbps,特别适于处理如In ternet信息等突发式业务。目前可做到单用户的吞吐率为28kbps。在研究第三代移动通信 技术标准时,欧洲为保持GSM的市场领先地位,保持欧洲工业界标准对下一代技术发展的影响,率先提出了通用移动电讯 系统(UMTJS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标准,UMTS 将是实现 个人通信的一个长期目标,也可以
10、看作是个人通信的一个发展方向。欧洲将用UMT睐统一 目前的蜂窝网、无线PBX LAN专用移动通信网、寻呼网、无线本地环路。其管理重点是 要解决空中接口和协议结构。UMTS将在全球移动无线网络内提供宽带多媒体(如视象、话音、传真、数据等各种 信息的处理与传递)业务,把现有的采用不同标准、不同应用软件与功能、不同大小蜂 窝区的第二代无线系统与有线技术有机的融合。达到移动网与B-ISDN等固定网综合。 UMTS系统将是多功能多应用多业务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该标准要求通信系统必须能支 持:a、提供多个不同的无线接口,覆盖室内、室外以及在域宽且人口稀疏地区的多种无 线环境。在室内环境(50米微微蜂窝小区
11、)其宽带业务传输速率达2Mbt/s,在宽域覆盖 (宏蜂窝小区),传输速率至少144kbt/s,在宽域卫星覆盖范围(卫 星蜂窝小区), 用户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00kbt/s -20Mbt/s。b、为移动多媒体通信提供各种混合业务及相应的计费能力。c、利用智能网等办法实现的个人业务、业务生成环境和业务灵活性。d、利用宽带本地环路增强固定网络的性能。e、UMTSt支持UPT业务,并将与日本的W-CDM兼容。UMTS勺发展将建立在GSM勺基础上。目前在市场方面,GSMS统发展和应用较为成 熟,由于它规定了统一、开放的标准,因而可用在不同厂家在设备组成系统,在不同系统之 间可实现漫游,具有频率利用率高、
12、成本保密性好等特点,在欧洲大部分国家及亚太地 区得到广泛的应用。在GSMJ术方面,GShfe术经过几个阶段(阶段1、阶段2、阶段2+)的发展,为满 足UMTS勺目标要求已取得很大成就,在通向个人通信有道路上处于领先地位,并将成为 实现UMTSft强有力的平台。Globalstar Odessey和ICO等移动卫星系统(MSS都已宣布将使用GSM网络 平 台,通过A接口把卫星无线系统与GSM系统有MSC移动交换中心)连接起来,实现系 统间的漫游。UMTS在无线接入上将实现CDMA和TDM/技术的融合。1997年6月确定了 5个候 选技术,1998年1月,UMTS勺无线接口正式确定为UTRA (U
13、MTEferrestrial Radio Access,FDD:W-CD,MTDD:TDMA)作为一种折衷,FDD W- CDMA 用于宏 蜂窝,满足 车速移动环境的要求;TDD CDM用于微蜂窝,满足步行和室内环境的要求,形成了多层 网蜂窝结构。并确定采用基于GSMt核心网UTRA乍为演进发展的基础,2002年提供UMTSg 一阶段业务,2005年提供UMTS勺全部业务)2、美国美国发展个人通信的道路与欧洲有很大的差别)1994年6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正式将18501990MHZ的频段供PCS使用,同时提出7种PCS空中 接口标准,各运营公司可自由选用。目前CDMA PC占了 60%
14、勺美国市场)TIA和ATIS组成一个联合技术委员会(JTC),考查了 PCS标准,并提出建议)JTC将 PCS 分为二类:High-tier 和 Low-tier) High-tier PCS 有以 GSM/DCS180 为 基础的 1.9GHz TDMA PCS 以及 Omnipoint 公司开发 TDMA/FDM/CDMA 合多址方式的PCS暂定为IS - 661标准)和OK、nterDigital 公司提出的宽带CDMAPCS 它们支持数字微蜂窝和高速移动体。Low-tie PCS以WAC和DECT等为基础的,它们适 合低功耗、低复杂性和低成本环境。据说美国将向ITU提出把有潜力的PCS
15、系统作为 IMT- 2000的候补方案。从技术和市场来看,许多专家认为最有发展前景的Qualcomm 向美国标准化机构提出的”扩展版is - 95 0它力图扩展IS -95的功能,第一阶段将现有 的14.4kb/s的用户数据传输速率提高到64kb/s或144kb/s,第二阶段再将用户数据传输 提高到384kb/s。朗讯科技、摩托罗拉、北方电讯和Qualcomm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二届 CDMAft界年会上已经宣布,他们将会同CDMA发展集团和世界各地的标准管理机构一起 为新一代通信技术制定详尽的标准和规范。此新一代标准建立在IS - 95标准之上,但采 用更宽频带的CDMA技术,它将开展高质量话音
16、、高速数据和图象传输等多媒体业务。新 标准的用户数据传输速率将符合甚至越过国际电信联盟的IMT- 2000技术要求。即高速移动时无线传输速率144kb/s,步行移动时达384kb/s,静止状态达2Mb/s。新标准最重要 的特性之一是从目前使用IS - 95 CDM空中接口和IS - 41网络协议的无线系统发展而 成,并完全与之相适应。因此新标准将可应用于任何频段,使得下一代业务既能应用未 来的FPLMT濒率范围,也能应用于现有蜂窝移动电话频段和PCS频段。美国的Globalstar Odessey等卫星通信系统都能提供PSC业务。美国还将商用PCS用于军事,GTE计划将商用PCS和MSE综合在
17、一起,通过商用 PCS设备给SEN (小容量用户节点)提供无线接口可增强MSE的性能和作战能力。用户 将需要无线入口来利用指挥所、车辆和前沿地域的业务。图dzjsz035.gif示出了经过 调整的MSE网络模型,该模型显示了三个主要PCS工作配置,它们是指挥所、广域的车 载覆盖以及前沿地域。该图还示出了 “无线“用户通过战术PCS基站互连。战术PCS基站 似乎是MSE网络的节点中心交换机,并且是PCS网络的一个基站/基站控制器。为了满足 连续覆盖、指挥所和纵深打击前沿地域通信要求,需要灵活的网络连通性,基站不仅要连 接基干网,而且其侧翼要连接相邻的无线节点,如图dzjsz036.gif所示。此
18、外美军还打算将基于卫星的个人通信系统纳入全球移动信息系统(Glomo)3、ITU- T/ITU- RITU - T/ITU - R提出的UPT (通用个人通信)基于智能原理,采用唯一的通用个 人电信号码(UPTN,可跨越多种电信网,在所要求的服务范围内,提供全 球性个人通信业 务的个人移动性和终端移动性。FPLMTS八面已提到,于1985年底提出,1994年更名为国际移动电讯系统(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简称IMT2000),也称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全球性的个人通信网,包括寻呼、无绳电话、蜂窝系统和移动
19、卫 星通信系统等,为全球用户提供多媒体业务。实现高速移动时无线传输速率144kb/s,步 行移动时384kb/s,静止状态2Mb/s的目标。,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在美、欧、日和中国提 出标准的基础上,经过融合,1999年已制订“IMT - 2000无线接口技术规范”(IMT RSPC,包括CDMA DS直接序歹ij) 、CDMA MC多载波)、CDMA TDD (分双 工)、TDMAFDD频分双工)和TDMA TDD将于2000年5月批准为国际电联(ITU)标 准,作为各国开发依据,以便在21世纪初为全球提供移动多媒体业务。这标志着第三代 移动通信商业化动作的开始,也是人类实现个人通信理想的一个
20、重要里程碑。此外,日本在个人通信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很有自己的特色,对IMT-2000提出了大 量建议,有的也已融合在IMT-2000的标准之中。个人通信的近期发展方向即以UPT和IMT-2000标准为指引的个人通信和第三代移动 通信系统。据报导,爱立信和日本电信电报公司(NTT)现已悄悄开始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 开发。计划、标准、定义、技术和范围尚无轮廓,但据称其最高传输速率可达10Mb/s。 (三代为2Mb/s)。另有专家建议提高频段,以获得更高带宽,以及应用平流层通信技术实 现个人通信。在个人通信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和设备的生产较著名的公司有很多,因篇幅关系,我 们仅介绍三个。美国摩托罗拉
21、公司:是全球一流的集成通信解决和嵌入式电子解决的提供者,内容涉 及无线电话、卫星系统、组网和因特网接入、无线通信、计算机、数字及模拟系统、移动通 信,设备销量一直领先,目前已可用第三代CDMA肇窝网络提供个人通信业务(PCS)。芬兰诺基亚公司:原曾经营纸张、化学药品和橡胶,60-70年代开始涉足移动通信研究和电信产品,90年代重心转为电信,现成为世界一流的手机和蜂窝系统的提供 者。美国朗讯技术公司:1996年4月正式成立,主要从事通信设备的设计、制造和销 售,产品有公用和专用网络、有线、无线通信系统和软件、网络、商用电话系统和微电子 等。其商用PCS技术与GTE合作为美国21世纪陆军提供战术系
22、统(TacPCS,主要是提供数字蜂窝电话和基站。影响个人通信作为理想的通信方式,它首先推动了通信事业本身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对有线 和无线通信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使它接近或达到个人通信的要求。在电信领域,最令人 著目的就是在固定通信业务平稳发展的同时,个人通信业务和移动业务保持了持续、快速 的增长,移动通信与个人通信正处在不断的融合之中。全球卫星移动个人通信(GMPCS 也发展迅速。每年都涌现出大量的个人通信业务、移动业务的经营者,也造就了很多著名的 设备制造商。这对通信产业、对世界经济的推动是巨大的。个人通信和移动通信业务之所 以发展迅猛主要是其满足了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个人进行通信
23、的愿望。目前个人通信和移动通信的重点已逐渐由话音转向数据,以后将发展为个人移动多媒体 通信。语音邮件、电子邮件、可视移动电话、移动因特网和万维网浏览、电子商务都将通过 个人通信而实现。有人比喻说可把因特网装入口袋,这将使人们工作效率提高,业务周 期缩短,必将进一步加速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前进。无线通信特别是个人通信业务的使用有助于部队获得快速部署的信息基础设施,在较为 恶劣和分散的条件下提供通信业务,可为快速运动的部队提供保密的覆盖。个人通信还可 实现跨战场的连续覆盖和移动,完全进入战术、战略公用网等功能。这些能力都对作战过 程极具影响力,有了这些能力,将大大增加战争的胜率参考文献:1、何非
24、常主编,军事通信一现代战争的神经网络,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22、王志立,叶培大,”个人通信及其实现”,现代通信,2000年第3期,P.3-P43、张国卿,周一而,”战术个人通信业务”,外军电信动态,1996年8月 P.42-P44、陶香云,”国外个人通信的研究动?quot;,现代通信技术,1998年第2 期,P.21-P265、曾雪梅,杨儒贵,”个人通信的现状及发展”,四川通信技术,1997年第2 期,P.9-P15军民结合,共建21世纪军事信息系统-通信摘要:本文从21世纪军事信息系统的发展出发,介绍美军提出的全球移动信息系统 (GloMo),并建议研制合成电子战系统。最后,重点讨论“
25、军民结合,共建21世纪军事 信息系统”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军民结合中应解决的问题1 21世纪的军事信息系统121世纪即将到来。在这世纪之交,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人类将进入信息社会。不言而喻,信息时代的战争必将是信息化的战争。因 而,有人说:现阶段和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战争形势为核威慑下的信息化战争。在21世纪进行作战的部队必须是信息化的部队。当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 度上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化部队也可以称之为数字化部队。以此类推,信息 化战争的战场也可称之为数字化战场。这些称呼的内在含义就是:数字化部队是以数字通信 为基础,使部队的指挥控制、情
26、报侦察、预警探测、信息利用和信息对抗一体化,武器装备 智能化;数字化战场就是利用现代数字化通信手段和计算技术把战场上的武器系统和战斗部 队连接成一个整体。21世纪军事信息系统是21世纪部队在作战中所使用的信息系统。军事信息系统是 包括人员、机器、手工和自动程序,以及能够收集、处理、分发和显示信息的系统。21世 纪军事信息系统很难用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具体的例子如:一体化的指挥、控制、通 信、情报、侦察与监视系统(IC4ISR),以及指战员信息网(WIN)等。关于IC4ISR和WIN在文献1 中已有详尽的介绍,下面我们简略地介绍一下美军近 年提出的“全球移动信息系统” (GolMo),它是移动环
27、境中的一种军事信息系统。2全球移动信息系统(GolM。) 21994年美军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提出了全球移动信息系统(GloM。)计划, 以满足国防上对快速展开和可靠的信息系统的需求,并研究和验证支持这一需求的各项技 术。推动GloM o计划的一个实例就是陆军推出的数字化战场。数字化战场通信结构的各 单元可参见图1。它是将无线局域网、战斗网无线电台(CNR)、地面个人通信系统 (PCS)、基于卫星的个人通信系统、直接视频广播等 通过单信道无线电入口(SCRA和无线 入口点(RAP)接入大容量干线网电台无线网(HCTR),从而构成栅格状战区通信网。GolMo计划的提出一方面是要满足未来
28、国防上有效的移动信息系统的需求,而同时又 能利用商用部门发展中的技术。但军用要求与商用要求有许多不同之处,例如:军用上需要 有快速展开的基础设施,而只有有限的入口;网络拓扑应高度动态,用多跳分散连接;数据 流和指挥与控制采用动态分配和优先制;在敌对环境中信息率要达到最大;保证系统和信息 的安全;具有顽存性的高度动态的高级服务等。满足上述需求的移动信息系统的结构如图 2所示。它大致由4层组成。最低层是基本的低功率、高能力、能在运动中工作的硬件和 固件(即提供一种具有足够处理能力的无线电台,以支持移动组网)。第二层为不限定 的节点与组网技术结合起来提供可靠的无线通信网络。第三层为由无线和固定两种网
29、络组 成的端到端的网络。最后一层为充分利用移动通信能力和移动计算以适应变化的分散的连 接。图2移动信息系统的结构军事移动信息系统应具有在敌对环境下的适应性(见图3)。例如在移动性低的环 境用宽的带宽,而在移动性高的环境,则用窄的带宽。系统要能快速展开,具有高度机动 性。此外,系统在安全性方面能抗多径干扰、敌方干扰、环境噪声干扰和具有多级保密等 等。GloMo计划的组成部分如下: 设计基础设施一一工具、语言和环境。 不限定的节点一一高性能、模块化、低费用和小功率的无线节点。 无线网络一一移动组网算法和协议、自组织、自愈技术、可靠的算法和快速展开。 端到端组网一一在异种混合网上工作。 移动应用支援
30、一一适应变化的网络连接和服务质量的要求Gio Mo的主要目标是要为全球移动环境中可靠的端到端信息系统开发技术,为把基础的商用元部件综合进灵活、可靠、多跳的宽带系统中去。军方能够利用的商用先进 的基础技术有: 数字信息处理和其它分支技术。 从GEC到LEO卫星系统综合进整个通信网络。 应用个人数字助手(PDA)和类似技术保障终端用户的计算机接入。 用于多媒体通信的异步传递模式(ATM)。 GII的建设必须基于无线移动环境,并扩展到无线移动环境中去。Gio Mo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使该计划的成果综合进商用产品,从而使下一代军事系统 能以商用产品和业务为基础。最后,不难看出,GioM。计划的提出和实现是
31、为了适应21世纪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成为21世纪军事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其实现的途径中,特别强调了军用产品和 商用产品、军用技术和商用技术的结合和军民两用的思想,这正是我们下面要着重讨论的 “军民结合,共建21世纪军事信息系统”的问题。3合成电子战系统3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电子对抗(ECM)和电子反对抗(ECCM这一对矛盾对敌我 双方都是生死攸关的问题。通信系统、侦察系统和电子对抗系统对任何一方都是必不可少 的。它们之间既有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一面,同时又有相辅相成的一面。长期以来,它们 的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但在实际运用当中,由于各种原因,它们之间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如果不很好地协调
32、处理,将会导致相互影响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会造成不良的后 果。我们应探讨如何发挥通信、侦察、电子对抗的综合优势,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在当前科技水平和工业生产能 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已有可能从技术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作者在文献3中提出“自组织自适应综合通信侦察电子对抗系统”,或简称“合成电子战系统”的设想。下面我 们简介其基本概念、系统结构、功能要求以及发展该系统的若干问题。合成电子战系统,即具有自行组织、自行管理、自行运行、自行适应功能的,综合完 成通信、侦察、电子对抗任务的一体化的系统。这一基本概念和定义是基于目前高科技水平 和客观需要而提出和形成的。在世界范围内不仅已经有了先进的
33、通信系统、侦察系统和电子 对抗系统,且其自动化、智能化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例如各种类型的C3I系统、智能网 络、自组织信包无线通信网、ISDN神经元网络等新技术的发展已为构成合成电子战系统提供了技术基础。近十几年来国际上几次现代化的战争实例也充分说明研制这种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作为独立的通信、侦察和电子对抗系统都是在一定的时域、频域和空域(S)中分别进行工作和运行的,如果在这些域内三者之间有交叉或重叠,则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我们可以把t、f、S作为坐标参数构成多维矢量空间。如果三者在多维矢量空间中不交叉或不重叠,则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这种情 况体现了合成电子战系统对时间、频率、空
34、间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敌我双方在进行通信、侦察和电子对抗的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合 成电子战系 统应具有自组织、自适应的功能。也就是说,在多维空间中三者所占据的体积和位置将随着 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它不仅避免了己方的矛盾冲突,又能及时应付敌方攻击策略的变 化。这正是三位一体所带来的好处。根据上述合成电子战系统的性能特点,其结构的主体部分为通信、侦察、电子对抗等子系统,但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客观情况变化时的探测和判断由支援子系统完成。控制子系统则完成自组织、自适应的功能。点对点的通信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单个合成电子战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必须把许多合成电子战系统连接成网,它相当
35、于把地域通信 网中各个结点换成合成电 子战系统。合成电子战网不仅各个系统具有自组织自适应的功能,整个合成电子战网还应具有网络功能,即能自行组网、自适应结点的被摧毁和链路的中断及恢复等网络的自组织、自适应功能。把系统和网络的功能结合起来,将更加发挥其威力。合成电子战系统除了通信、侦察和电子对抗外,其进一步的发展为与武器系统的指挥和控制结合起来,形成通信、指挥、控制、对抗、情报系统。而C3l(Communications、 Comm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Intellegence)合成电子占戈系统。在发展合成电子战系统中应解决如下问题:指导思想的转变。单一兵种和
36、独立作战的原则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要求。 理应参照海军特遣舰队、野战合成集团军和空军混合编队的形式和结构,按照统一指挥和协 同作战的原则来进行通信、侦察、电子对抗三位一体的建设。综合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应该说有关合成电子战系统的各种单项技术已经发展到相 当高的水平。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技术有机地综合起来,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因 而,关于合成电子战系统的设想是完全有可能实现其技术基础的。战略、战术指导原则的更新和改变。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战略、战 术原则的更新和改变。可以预见合成电子战系统的出现,定会导致合成电子战部队的出现。 但它决不意味着再不需要单独的通信、侦察、电子对抗
37、等军兵种了。未来的情况可能是:分 久必合、有分有合、扬长避短、克敌制胜。总之,合成电子战系统的概念是简单而容易理解的。但实现起来确是复杂而困难的。 它应属于高科技领域。为了实现国防现代化,确保国家的安全,特建议有关领导部门及早组 织力量安排这一系统的预研工作。4军民结合,共建21世纪军事信息系统2、4在文献2和4中论述GloM。和21世纪数字化战场通信中都强调了军用技术和 商用技术、军用产品和商用产品的结合,以及军民两用相互促进的思 想和原则。有关的论点 如下:美陆军在基础技术方面将利用新颖的商用通信资源,以增加现有的战术通信系统的 能力。毫无疑问,军队可以而且也应该从这些新的通信技术中受益。
38、依靠商界已开发的通信基础设施,以避免浪费。同时利用全球民用制造的基础设施来满足部队快速部署的需求。 作为陆军ACTH计划的一部分,商用技术可用在训练与条令司令部的用户环境中。 陆军可以利用共享的ISDN商用现成的硬件和软件技术,并与全球商用基础设施相 连接。 过去军事专用通信设备数量较少,一直是小批量生产,所以不能满足危机时刻迅速 齐装,以满足部队迅速部署的需要。这种状况进一步促使采用商用现成设备,以便在短时间 内利用全球商用制造商的基础设施,从而获得大量的 设备。 个人通信业务(PCS)和数字蜂窝技术将在新的战场信息传输系统(BITS)中起重要作 用。而LEO/GEOS星或无人空中飞行器不需
39、要复杂的地面基础设施,在许多应用方面更富 吸引力。 未来10年将着重采用民用技术,以便能够减少设备与寿命周期费用,同时改善系 统性能和经济上的可负担性。研究由军民两用技术组成的综合体系结构,在保证全球双重基 地作战的各个阶段能确保通信系统的可用性。.ATM交换技术已成为下一代战术交换技术。将推广研究在战术互连网采用商用标准TCP/IP协议的分组交换系统。陆军现有的数据网(MSE EPLRSffiSINGARS将采用基于商用互连协议(IP)的战术多网关(TMG和网间控制器(INC),实现无缝隙互连。 陆军将与开发人员结合,对PCS满足军用性能和适应性需求的问题得到明确的回 答。 直播卫星(DBS)电视广播已在美国本土以低成本赢得商用用户,而对军用来说也 是一种强劲的技术。 打算把GloMo所开发的技术作为新的商用无线信息系统和业务的催化剂,通过商 用产品和业务使这些技术可供军用。.DARPAT理和指导国防部选定基础和应用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它从事的研究和技术开发风险和收效都很高,而且,如果成功的话,可以大大促进传统的军事任务和使 命以及军民双重应用。 提出GloMo计划是由于要满足将来国防上对有效移动信息系统的需求,而同时又 能利用商业部门发展中的技术。.GloMo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使该计划的成果能综合进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因公出境管理办法
- 囤货过期管理办法
- 园区积分管理办法
- 国产雪茄管理办法
- 国企秩序管理办法
- 国办辅警管理办法
- 国网配送管理办法
- 公共交通站点保洁服务费合同
- 2025至2030中国饮料多包装收缩膜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HCM软件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控制程序
- (完整word版)英语国际音标表(48个)打印版
- JCT640-2010 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 penelope蓝色小考拉字幕文件
- 餐厅杂物电梯事故应急预案
- 地表水体长度和面积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 工程项目档案试题
- 银行账户基本信息表
- THBFIA 0004-2020 红枣制品标准
- GB/T 2652-1989焊缝及熔敷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 GB/T 24824-2009普通照明用LED模块测试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