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答题技巧说明方法_第1页
中考说明文答题技巧说明方法_第2页
中考说明文答题技巧说明方法_第3页
中考说明文答题技巧说明方法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说明文答题技巧 说明方法一、 阅读技巧( 一 )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第二招: 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第三招: 善于分析说明顺序。第四招: 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 章中的具体作用。第五招: 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第六招: 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 联系说明的内容, 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 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在说 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 : 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 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在文章

2、或段落 中间叙述故事, 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 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 作用。第七招: 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 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 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 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科学思想、 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 ) 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 11 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 : 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 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 括句

3、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 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反之, 如果需要为说明文 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2、 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 : 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3、 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 图表、引用说明。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把 _和_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

4、理。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打比方:将_匕作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 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事理。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 力。 、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

5、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弓I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 说明顺序 : 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时间顺序: 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 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 科学观察记录, 说明事物 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空间顺序 :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 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 造特征。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

6、过程来安排说明 顺序。由总到分 ( 或由分而总 ) 、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 别到一般 (或由一般到个别 ) 、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 (或由局部到具体 ) 等。说明建筑物、 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 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 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 故多 用逻辑顺序。5、 段落语句顺序 :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6、 语言准确性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

7、 答: 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事理。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 答:(1) 不可以。 (2) 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 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 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 答:(1) 表态(删还是不删 )。 (2) 定性。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 程度修辞 ; “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 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 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

8、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类型 5: 指代- “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 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7、 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 “总- 分”式、“总 - 分- 总”式、“分- 总”式、 并列式、递进式等。8、 发散创新 : 近几年, 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综合各地 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

9、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和见解。(3) 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 和大胆想象。(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 拟写警示性标语、 建议、 广告等。 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 做好这类题 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 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再迁 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 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 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

10、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 训练表达能力, 对答案的表述不能 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 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在答题的同时有 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 鼓励学生的创新意 识和探究精神。二、金题演练自拍神器 “你还拿着自拍这个吓人哪我这话出去了,就是你(播出去的)”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看着崔永元举着的自拍杆,哈哈大笑。不止小崔,小米CEO雷军和多位记者也都在 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使用了这种神器,自拍杆在两会上真是大放异彩。

11、神器自拍杆堪称自拍爱好者的福音。 它的主要部件是伸缩杆、 固定支架和蓝牙遥控自拍器。它曾是跳伞等极限运动发烧友的专业用品, 但人们很快发现了它的其它好处能把 更多的人装进相框 ,这真是一大惊喜!因为“自拍”虽风靡已久,但伸长手臂自拍始终有难 以突破的局限一一镜头离人太近,能拍进来的人太少。而该“神器”使用者只需将手机或者傻瓜相机固定在自拍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 自拍大家都会,但如何正确使用自拍杆却是一门手艺活。 首先要选择和自拍杆重量相匹配的搭档。自拍杆原则上能像独脚架一样,固定手机、 相机和平板电脑等多种拍摄工具, 但自拍杆本身重量不过一两百克, 要再加上平板电脑就成 了双

12、手武器,还是斧头造型的,一点都不酷,所以手机才是它的最佳“拍”档。 其次,拍照时还要注意伸缩杆的长度。自拍杆的伸缩范围一般是20到120厘米。自拍杆拿在手中, 拍照时可能会因手抖而产生虚像, 杆越长抖得越厉害, 就像钓鱼时手一动鱼 就溜了一样,所以不建议把杆调得过长。 仅注意这些还不够 , 更重要的是角度。除非要拍威廉王子的发际线,否则俯视众生的 上帝视角毫无意义。 45 度才是自拍的最佳视角,具有瘦脸、遮盖双下巴和仰望星空等多重 功效。要赢就赢在起跑线上,掌握好自拍角度能省去后期修图的诸多烦扰。 另外, 由于自拍杆取景范围广, 入镜的人还得注意着装是否无死角, 在上半身西装领 带、下半身大裤

13、衩的直播间工作场景,自拍杆可能就不那么适用了。 “自拍杆”这个新鲜的小玩意,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年轻”,实际上它已经至少存在几十年了,而且几乎每十年都有不同的自拍杆诞生。 1983 年,日本人上田宏申请了可扩展杆的专利,这可能是世界上首个自拍杆,可惜 在商业上并未取得成功。 1995 年,自拍杆还曾出现在一本日本科技杂志讲述“无用日本发 明”的章节里, 那时数码相机还未得到广泛使用, 人们想象不出咔嚓咔嚓走一堆胶片拍张大1分),第段说明的是1分),并且与第段内头贴有什么意义。21世纪初期,加拿大发明家 Wayne Fromm发明了一个手持可伸缩自拍杆, 并在 2005 年申请了专利,自拍杆

14、开始在一些专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如今自拍杆样式五花八门, 并随时可能有新的样式出现。 随处都可见到使用自拍神器 的年轻人, 自拍杆迅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几乎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表达自我的新 方式。它甚至成为中老年政客亲近年轻人的上好工具。去年10 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在一个经济中心的成立仪式上,就拿出自拍杆与青年们合影。2014 年时代杂志还把自拍杆评为年度 25大发明之一。(11)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自拍杆满怀好意。 韩国政府已下令禁用未获认证的蓝牙 “自 拍神器”,因担心这些装置发出的电磁波对人体有害, 另一理由是可能干扰其他装置的信号。 新加坡、 加拿大、 澳大利亚等国家如今都禁止

15、在公共场合使用自拍杆, 为的是预防可能发生 的文物破坏或者伤人事件。一些体育馆、 音乐会、博物馆, 乃至最新的苹果发布会都明令禁 止人们使用自拍 杆。( 1 2)禁止归禁止, 不可否认自拍神器已迅速风靡全球, 引人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如此 迷恋用自拍杆自拍时鸟瞰自己(或别人)的感觉。25.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4分)答:选文依次写了自拍杆的构造和好处( 1 分)、如何正确使用自拍杆( 1 分)、自拍杆 的发展历史及使用( 1 分)以及各国对自拍杆禁止使用的情况( 1 分)。26.选文第段有什么作用(3分) 答:第一自然段用自拍杆在“两会”上大放异彩的情况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1 分)

16、,说明自拍杆使用范围之广( 1 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 分)。27.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答:列数字( 1 分)、打比方( 1 分), 具体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自拍杆在使用时应注 意伸缩杆的长度,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 分)。28. 选文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简要分析理由。 ( 4 分)答:不能调换。段说明的是自拍杆的发展历史及使用情况( 如今自拍杆的使用情况(1分),两段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的( 容相照应( 1 分),所以不能调换。29.自拍杆的出现迎合了人们喜欢自拍的心理需 求,解决了自拍时的缺憾。现实生活中, 还有许多像自拍杆一样的 事物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满足

17、了我们的需求。请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两例,并就其中一例 简单解释其作用。 ( 3 分)手机支架、笔记本散热架、移动充电器、蓝牙耳机、车载导航等。例如手机支架,可以 代替手和手臂,长时间托举电话,缓解疲劳。 (举例恰当,每列举一种得 1 分,计 2分;能 结合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清楚即可得 1 分)美丽的徐闻珊瑚世界 在我国大陆最南端, 湛江雷州半岛徐闻县西海岸, 有一个闻名全国, 被誉 为“水族大观园”的珊瑚自然保护区, 区内的珊瑚礁绵延 20 多公里,面积达 2000 公顷。据专家研究,珊瑚礁已有近万年的发育史。徐闻西海岸一带岸礁众多,海水清澈,水温、盐度稳定,非常适合珊瑚虫 的繁殖生长:多年

18、来当地一直十分注重生态的保护,保护区内的珊瑚种类繁多, 达五十多个品种。其中软体珊瑚有千年佛、白汽泡、鸡冠花,硬体珊瑚有角星、 海脑、扇形,等等。 当艳阳高照, 风平浪静的日子, 乘着小船在珊瑚丛上面缓缓滑行, 犹如在 一片美丽的丛林中漫游,那密密麻麻的鹿角、牛角、羊角几乎探出水面,触手可 及。还有散落在“丛林”中的“翡翠”、“玛瑙”,形态各异;时隐时现的“鲜 花”,橙黄蓝白红,煞是可爱,美不胜收。不时还可见五彩缤纷的鱼儿与游船一起穿梭漫游,构成一幅奇异的海底风景画。珊瑚礁群向来被海洋学家称为海上“热带雨林”。它占海洋面积不到 02,却栖息了 14 的海洋生物,供养着 9 万多种鱼类。我国的海南岛沿岸 本来有中国最大的珊瑚礁群,历史在十万年以上,但因过度开发,仅 10 多年有 的地方已成了海底废墟。 而徐闻的珊瑚礁群作为目前祖国大陆保存最完好的珊瑚 自然生长区, 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者。 为了永远给子孙后代保留这一片 天赐的生态自然景观, 当地政府已制订了以保护为前提, 结合生态和环境旅游的 利用计划,要让这一颗明珠永远闪亮在祖国大陆南端的西海岸边。1文中为什么称珊瑚礁群 ( 区) 为“水族大观园”和“热带雨林” (2 分) 答:因为它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和供养着大量的鱼类 ( 犹如“热带雨林”, 生长着大量的动植物 )。 (若只答出品种多,或“美不胜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