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06156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06156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06156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06156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0615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与本文相关的社会背景等有关知识。2. 落实文言字、词、句的积累,疏通文意。3. 分析烛之武的说理艺术,感受烛之武的人格魅力。4. 学习和领会本文的叙事技巧。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脉络。教学难点:理解高超的劝说艺术教学设计:精讲课文1文学知识。左传原名春秋左氏,后人把它让配合春秋作为解 经之书成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与公羊传与谷梁传纯用 义理阐释春秋不同,左传是一本独立撰写而又自成体系的编年体史书。左传系统而具体的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

2、外交等重大事件,较为 真实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左传具有相当高的叙事成就,尤 其善于描写战争,徐庶委曲尽致,外交辞令亦精彩动人。2. 题目。三个问题。烛之武为什么退秦师,怎样退的秦师,退秦师的结果。3.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总结四段主要内容:第一段:秦晋围郑,郑危矣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烛之武说退秦师第四段:晋军被迫亦去之第一段晋侯指的是晋文公,他是春秋五霸之一,晋属侯爵,所以称他为晋侯;秦 伯指的是秦穆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秦属伯爵,所以称他为秦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的用法,介词,因为。于。介词,对。因为它对晋国无礼,状语 后置句,交代了秦、晋

3、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出亡途中,路经郑国, 郑文公以“诸侯忘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没有对重耳以礼相待。贰于楚:指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城濮之战之前,郑文公曾派军队准 备联楚攻晋。楚打败,郑文公派人到晋请罪,与晋国结盟。郑既怂恿楚国 攻晋,又与晋结盟,可谓贰于楚。“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晋军(在)函陵,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开端,讲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形势,为烛之武的出场 打下了伏笔。郑只得罪了晋,并且两军分开驻扎。第二段为什么要写烛之武的先辞后许?在简短的对话,你能听出怎样的弦外之“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

4、置句。(烛之武)辞曰,省略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不译。己通矣,两个语气助词连用,加重肯定语气,表强 调。“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子亦有不利焉”,“焉”的用法,语气助词,表陈述。(烛之武)许之,省略句。第二段是故事的发展部分,烛之武答应了郑伯劝说秦伯撤退军队。弦外之音:1.佚之狐对烛之武的推崇。2.烛之武的推辞。70老朽,屈居微 职,英雄末路,自然免不了牢骚满腹。3.郑伯的话能够反躬自省,自责致 歉,点明利益,情词恳切。总结:先辞后许,烛之武的形象真实,增加了叙事的波澜。第三段问三:为什么烛之武能够说服秦伯退兵?你认

5、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夜缱而出”,“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若亡郑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如果使郑国灭亡对 您有好处,状语后置句。敢以烦执事”,“以”的用法,介词,用。敢,表敬意副词,含冒昧的意 思。执事”,手下办事人员,一种客气话,实指秦伯。“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界。远。形容词活用名词,远方的国家。“焉用亡郑以陪邻”,“焉”的用法,疑问代词,怎么。以”的用法,连词,表承接。陪通倍,增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活用动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的用法,介词,把。以(之)为,省略句。“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时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6、今义指请客的主人。“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时指出使的人,今义指出门所 带的箱包。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共”通供,供应。乏困,形容词活用名词。不足。行而无资为乏,居而无食为困。这里指使者往来时资粮方面的缺乏。“(晋君)许君焦、瑕”,省略句。“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晨,“夕”,在晚上,名词作状语。“夫晋,何厌之有? ”,“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厌通 魇,“既东封郑”,“东”,在东边,名词作状语。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 成为边界。“将焉取之”,“焉”的用法,疑问代词,明俚。“唯君图之”,“之”的用法,代词,指这件事。“与郑人盟”,“盟”,与结盟,名词作动词

7、。“(秦军)乃还”,省略句。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部分,烛之武成功劝退秦军。阅读课文第三段,讨论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首先坦言知亡,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立场定位其次阐明利害,亡郑利晋,动摇秦君。先假设亡郑有益于秦,那就 灭了郑国。接下来分析亡郑利晋不利于秦,“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最后提醒“亡郑”之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国所得,反为晋所有,结果是 “邻之厚,君之薄也”,从而提醒秦国不可“亡郑以陪邻”。(抓住心理: 晓之以情动之以利第三步替秦着想,舍郑利晋,以利相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秦国使者往来,遇到资粮不足,郑 国便可尽地主之谊,给

8、以供给,让秦有利可图,得到实惠。(分析利弊亡 郑利晋,存郑利秦第四步引史为例,晋君无信,挑拨秦、晋关系。从“且君尝为晋君 所赐”到“朝济而夕设版焉”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 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利用矛盾最后推理角度推测未来,阙秦利晋,劝秦谨慎。这就使秦伯认识到 晋国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2烛之武从临危受命到智退秦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什么形象?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表,以 至于“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 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 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

9、国志士。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缱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进,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个人,今义为对妻子的尊称。第四段是故事的结局,晋军撤退。 板书设计: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以焉用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臣之壮也介词,因为介词,用连词,表承接介词,把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士”形象。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秦君,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他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 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

10、接受了他的意见。烛之武只字未提郑国的利益, 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风采。“辩士”形象是烛之武 形象的核心。第四段子犯请击之”,“之”的用法,代词,指秦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如果没有,“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时指那不译焉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名词作状语晚上名词作动词:夜缱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既东封郑晋军函陵军,驻军。与郑人盟盟,结盟夜,在夜里朝,在早晨;夕,在东,在东边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使动用法: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 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己。”公曰:“吾 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 之。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