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道家生命伦理思想探略(一)_第1页
论中国道家生命伦理思想探略(一)_第2页
论中国道家生命伦理思想探略(一)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中国道家生命伦理思想探略 (一 )论文摘要:道家以 “道”和“自然”解释生命起源、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 “重生轻物 ” 的生命本位观和 “无欲无为 ”的养生论,注重生命的社会普遍关怀,超越世俗生活的束缚,追 求本真生命和精神自由, 并且以放达的态度对待生死问题。 道家生命伦理思想自始至终充满 着超越世俗功利、追求与天地同化的自然主义生命伦理精神和智慧。 论文关键词:道法自然;生命本位;生命关怀;生命超越;生死观传统道家老子和庄子等人以 “道法自然 ”为立场,从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出发, 深刻地考察了生命的起源与本质,注重淡化名利、 重生轻物、 返璞归真的生命关怀意识,具 有

2、超越现实、 追求自由、 平静对待生死的人生态度。 道家关注生命怎样才能实现本真价值和 意义,显示出对人的生命的真切关怀,蕴含着深邃的生命伦理思想和生存智慧。一、 “道法自然 ”的生命起源论和天人关系说 探求生命的韧始、 生存依据、物质形体与精神魂灵的关系, 以及个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关系, 是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的理论出发点和价值基础,也是道家生命伦理思想的追索主题。 在传统社会关于生命的宗教臆测和蒙昧恐惧中, 道家却把生命的起源归因于自然以及自然之 道。老子以 “道 ”为最高本体范畴,把作为规律、法则意义上的 “道”延展成为万物本原、本体 之道,用以说明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生命产生的根源及其成长发展

3、的规律性问题。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万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由 “道 ”的作用而产生,从 “道”那 里获取自己的形体、生命和性情;同时,“道 ”是生命活动的法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状态之 “道”周遍地贯注于万物之中,人的生命从产生到死亡的演变历 程,都与 “道”息息相关,生命必须循 “道”而行。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这些观点以唯物主义精神和 自然的 “道”表明了生命的起源和存在基础。在继承老子 “道 ”生天地万物和人的基础上,列子 提出: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

4、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 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 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他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都本诸自然之气、天地之精 而化生。稷下学派的管子也以精气说解释“道 ”以及与人有关的生命现象: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合乃生,不合不生。人的生命是由精和形两部分构成的, 精指精气,比较灵动;形指粗气,形体比较被动;前者来源于天,后者来源于地,精气和粗 气结合有了生命, 人是精和形的结合, 也可以说是天和地交互作用的产物; 形体中包含的精 气越多,人的生命力就越旺盛, 人也就越聪明和有

5、智慧; 如果精气离开人的形体, 生命就会 走向死亡。 在先秦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庄子看来, “道 ”既是无生命的万物之本, 也是生命之本、 人之本,人的形体、容貌、精神以及整个生命都是由“道 ”产生的,所谓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而万物以形相生 ”“道与之貌, 天与之形, 恶得不谓之人 ?”德充符 )汉初黄老道家进一 步强调 道”对各种生命形态的始基作用,黄老帛书 道原和淮南子 原道训等作均指出: 宇宙万物,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阴阳四时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乃至人类,都是由天地 自然之 “道”产生和由 “道”体规律所支配的。在“道法自然 ”的自然主义宇宙论和生命起源论基础上,道家主张天人万物

6、一体、和谐相处。 老子排除宗教神设、神预在天人关系中的主宰地位,把人提高到与天、地、道同等的地位, 肯定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以自然的 “道”阐明 “天”不过是客观存在,消解了 “天”的人格神的含义,祛除了传统关于“天”以及以承载天命自居的 “帝”的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资格,确立了科学的天人关系学说。列 子提出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 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 ”说符,认为天地万物与人都是自然并生的物类之一,并非相为而 生,不过是各凭智力或体能而各取所需,没有理由厚此而薄彼,贵人而贱物,以

7、此表达“天 人合一 ”的自然生命观和生态观。庄子也认为: “天 ”与“人”以及自然万物本质上是融合为一 的,“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人相对于万物如九牛一毛, “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 ”, 人与万物是平等的, 彼此无贵贱之分,所以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顺应者, 应该做到 “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 ”,“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 人也应当 “从天之理 ”以无为, “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 ”,做到尊重自然规律,顺应事物本性, 以实现事物自然成长,为此要做到万物不伤。这种自然生命观和生态观正如罗素所指出的: “如果人类生活要想不变得无聊和索然无趣的话,就得认

8、识到存在着各种其价值完全不依赖 于效用的东西。 ”人类应该 “泛爱万物 ”、 “常宽容于物 ”,按照自然的规律让各种生命存活和 成长,不随意摧残扼杀,最终才能达至万物一体、欣欣向荣的 “天乐 ”境界。二、重生轻物的 生命本位观和无欲无争的养生论 “道”和自然赋予生命的是生与死的统一,天命固然,人力无法绝对控制。人应该做的是顺其 自然保持生命的本来面目, 不可为追求外物迷失自我甚或失去生命。 道家老子、 庄子等人宣 扬重身、贵生的生命意识,珍重人的自然生命力和生命特质。从自然生命的价值观出发,老子提出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的命题, “何谓贵大患若身 ?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

9、,吾有何患?”没有生命本身,还谈何忧患荣辱 ?在他看来,与生命相比,一切声名、货利都是身外之物,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和无价的,不要为追 求声名、 财利而损害甚至丧失自己的生命。 远离声色货利的纵欲生活, 安于顺应自然的自足 生活,是真正的贵身和重生。以自然、无为的观点,认为在原初社会里,人们非常淳朴;而 在现实社会中, 人们被自私多欲的思想诱惑, 使本来纯朴的人性受到损害, 现实的人要获取 宁静,应该 “见素抱扑,少私寡欲 ”,复归到无知无欲的婴孩状和自然纯朴状态;提倡“不尚闲,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

10、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外 物和过分的感官追求会伤性害生, 损害人的朴素本性, 使人迷失方向, 也会造成社会追逐争 夺和混乱伤残,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告诫 人们应当 “知足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 知足之足常足矣。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常常保持 “知足 ”、善于柔弱处下的心境,不随物迁 和沉溺,才能守护生命的本真和 “道”体。老子指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 胜。 ”章水甘居下流,其性柔弱,而攻坚时莫之能比,能怀山襄陵,穿石销金。 “上善若水。 水

11、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 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章纯真的德性就像水一样,柔弱处下,与万物不争,所以能泰然自若。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古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天下 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以少私寡欲、柔弱不争的修养论提诫为官者 应该尊重普通百姓, 把自己的利益置于百姓的利益之后, 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通达 生命久远之道。庄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生命本位和 “重生轻物 ”思想, 确立了贵生、 尊生

12、的人生价值取 向。庄子认为名利、家国、天下均是身外之物,真正内在于人的、人能真正拥有并应该珍重 的只有生命本身,而不是身外之物。在养生主篇中,提出“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的养生方法和目标,是要在人世间 “遵循自 然之中道而安其常法 ”,这样才可以保全天性,保全生命,享尽天年。在让王篇中,庄 子借用寓言故事批评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 ”, “今世之人,居高官厚爵者,皆重 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祸哉 ! ”主张以生命为贵、以名位利禄为轻的人生哲学,“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庄子继承了老子守柔处弱的思想,在天下 篇

13、中指出: “坚则毁矣,锐则挫矣。 ”柔弱不争的思想,是调节人我、个人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方法,是道家独特的取胜之道和生存之道; “不争 ”是以 退为进,养精蓄锐,厚积薄发,后发制人。庄子提出了 “无用之用 ”的全生法, “桂可食,故 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间世 。“无用之用 ”便是 “顺 物自然 ”。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以善待生命,尽其天年,达到生命 “大用 ”。为实现贵生、 养身,维护生命的大全价值,庄子提出了包括养形、养神、节食、寡欲等一整套养生方法。 以“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而著名的杨朱也提出过 “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的

14、思想, 两者结合起 来看, 杨朱的思想是将个体生命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 真正值得珍重的仅仅是生命本身, 天 下虽大, 与生命本身若无相关故不取。 生命本身是目的, 而天下是用来保养生命的手段和凭 借,相对于外在事物而言,虽爵为天子、富有天下,仍不足以与吾生相比,贵贱、轻重、安 危,均应以生命为评判标准,应该重生而轻物、轻利。黄老道家集大成之作淮南子继承 了先秦道家看重个体生命价值这一思想传统,提出 “大己而小天下 ”、 “身得则万物备 ”、 “生 尊于天下 ”等观点,认为只有生命本身才是最值得珍贵的,主张全其身、尽天年。 三、普遍的社会生命关怀伦理 人的生命往往表现为在某种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存在

15、。 道家诸子认为, 个体生命的持存和完善 需要社会的安宁、平等和公平, 需要社会成员共同遵守自然之道, 和平相处。老庄等人怀着 深切的救世心情, 设计了无为而治的救世之方, 表现出普世化的生命关怀。 对现实生活的深 刻洞察和批判,是老子对现实生命关切的一种表达方式。老子主张 “爱民治国 ”, “爱以身为 天下,若可托天下 ”。他断言: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 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 ” 在实践中因循着 “道”的自然本性,伴随着 “德 ”的扩充和完备,从自我到家庭、乡里、国族乃 至天下,由自然生命走向社会生

16、命,使社会成为和谐安泰的共同一体,“道 ”的功用也通过生命的扩充而得到显现。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 以慈爱为人生处事的第一 “宝 ”,以慈爱之心对待天下万物和社会他者。 作为老子理想人格典 范的圣人,处处心怀天下,善济救人、善接救物,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章圣人有一种仁爱之心,他们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 “圣人无积,既 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自私自利,越帮助别人越充足;越给予别人, 自己越能得道多助。 正是有了这种无私的爱, 圣人与百姓之间、 人与人之问才能保证一种和 谐的社会关系, 这种无私的爱也是把个体生命扩充为社会生命的根本原则。以慈爱之心体尽天下万物带来的是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慈爱之心审视与人所处的共在之 物,人与各种存在 (包括人、社会和自然 )之间成为共生共荣的相互依赖、互相需要、互相支 持的和谐发展关系。老子提出 “和”是生命本身所固有的精神,是自然和社会的必然态势。在 人的原初形态 自然生命那里, “和”的生命精神表现为本真和理想的极致, “含德之厚者, 比于赤子。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日常,知常日明。”和”是万物生衍的本性、依据和生机所在, 知道 “和”的规律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