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 口技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 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 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 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 “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 由:这场口技表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 北角, 施八尺屏障” ,指明表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 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 地方不大。 再根据这次表演内
2、容的特点, 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 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 指 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 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 的气氛。 这部分除一个 “善” 字外, 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 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 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 主体, 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 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 由醒复睡的情 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第一层(第二段
3、),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 衷赞叹。口技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 “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 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 “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 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 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先写丈夫的“
4、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 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 “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蒙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 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 为下一个高潮蓄势。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 动作。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 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 以“百千人大呼, 百千儿哭, 百千犬吠” 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 再以“百 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5、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 又以凡所应有 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 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 是从“口”中发出的。二、问题研讨1课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遥闻深巷中犬吠。”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一句写犬吠声,而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 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 使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被 “犬吠”声所
6、吸引,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句既是以动 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蒙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 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以动写静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 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山中春夜的静谧和迷人的山色。其中就以动写 静,用不时的鸟鸣来衬托春日山中的夜静, 使人在鸟鸣声中更显其静, 因而历来为人所称道。 课文中的这两处描写,与此同理,也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7、而更显其静。2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 接表现其高超技艺, 这是正面描写; 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 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 高超技艺, 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 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 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 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 “善”。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 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本文运 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
8、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练习说明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百千齐作,应有尽有。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揣摩文中的音响描写,了解这场口技表演的 艺术构思, 感受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所表现 的情景,并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口技是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本文根据口技的特点,生动逼真地描摹口技艺人
9、所表演的音响,把读者带入这些音响所表现的特定生活情景之中。 文中描写这场口技表演, 不仅有条不紊, 而且奇妙纷杂, 波澜起伏,把一位口技表演者的技 艺之“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 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夫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 “声起”
10、,写丈夫由醒到睡; “渐拍渐止” ,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 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 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 声不能名其一处也” ,写声音百千齐作, 应有尽有。 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 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先用三个“大呼” 、一个“齐哭” ,继之以三个 “百千” 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
11、, 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 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设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侧面描写手法。指导学生答题不要孤立地讲侧面描写。例如写 表演, 除了要写表演者和表演内容, 往往还会自然地写到欣赏表演的人的反应, 而后者就是 在运用侧面描写。又如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以外, 也具有侧面烘托、表 现口技之“善”的作用。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座宾客无
12、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 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 “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 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 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 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 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 态、动作, 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
13、置身于火场, 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 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这些句子中的加点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今意义不同的,如“会”“但” “闻”“少” “稍稍” “虽”“股”“走”;另一类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 “乳”“呜” “名” ,在课文中都用作动词, 现在都用作名词。 对这些容易理解错的词, 应提醒学生注意。1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14、。但:只。闻:听见。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乳: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少:稍微。稍稍:渐渐。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腿。走:跑。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较多,到一定时间应当加以整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的用法,获得牢固的记忆。 这道题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整理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整理方式。本文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例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
15、,除表示时间不长外,还有等了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音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就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忽” “忽然”都表示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时间。用词的变化多样,说明作者善于根 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少顷 既而 是时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2.表示同时发生:一 _3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 未几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 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
16、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 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 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 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 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 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 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 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
17、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 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 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 齐哭了起来。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 叫了起来。 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 呼呼的风声,千 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 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 齐用力发出
18、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 没有一样 没有。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 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 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 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 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 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在这种情况下, 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 想争先恐后地逃跑。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 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25 短文两篇一、整体把握1夸父逐日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 后口渴而死, 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19、。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 反映了古代 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他口渴 如焚, 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 仍不解渴, 又赶往大泽, 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 的水而渴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 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夸父这 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 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如陶潜
20、读山海经 诗有“夸父诞宏志, 乃与日竞走” 句, 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有时也用“夸父逐 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 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2两小儿辩日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 一端, 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 知识无穷 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 探求客观事 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 法的依
21、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 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二、问题研究1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其 地,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 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 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 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外, “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 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
22、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 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 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 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 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 漫主义的魅力。2怎样看待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是编出来的,并非真有其事。经专家研究,列子里写这个 故事,确实有讥笑孔子的意思, 这是因为列子 是道家的著作, 而孔子是儒家, 学派不同, 所以道家在这个故事中讥笑孔子。 但我们学习本文, 应从文章本身出发, 来认识它的思想价 值。就本文来看,孔子不能回答一个难题并不能说明他不“多知”。但两小儿的讥笑也是有 道
23、理的, 因为这确实说明孔子不是无所不知的, 人们由此可以受到启发: 连孔子这样一位十 分博学的人都有所不知, 说明人们的确不可能无所不知。 因此, 不宜把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 作为故事的主旨去理解。练习说明一、背诵夸父逐日,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本题意在使学生通过背诵夸父逐日,熟悉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并且从神话这一 角度,了解课文内容,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有所认识。二、熟读两小儿辩日。想一想,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孔子不能 决”说明了什么。这是一道开放题,主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思考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可以从 不同方面谈自己的体会。例如,对于两小儿的“辩斗”,学生可以认为
24、两小儿喜爱探索,精 神可嘉,或者认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对于“孔子不能 决”,学生可以认为知识无穷尽,即使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 或者认为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 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回答 不拘一格,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三、翻译下列句子,填出句中省略的词语,注意加线的词的意思。设题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并让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1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逐走:竞跑,赛跑。2我以日始出时去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以:认为。去:距离。3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25、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汤:热水。4孰为汝多知乎?为:以为,认为。译文1 .夸父逐日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 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 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2. 两小儿辩日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 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
26、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 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30狼、整体把握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 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第 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屠户惧狼,两 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 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 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 段写屠户御狼, 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 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也是
27、故 事的转折之处, 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 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 点明故事 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 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 得很清楚。 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 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 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 行动的变化。“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 向”“径去”“犬坐”“目
28、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 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 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 也表现了他的机智; “暴起” “劈”“毙”“转 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二、问题研究怎样理解本文的主旨?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 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 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开始是不停 地追,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则一直处于被动 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
29、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 户是次要人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主旨所在。聊斋志异一书的“志异”二字,即“记述奇异的故事”之意。文中写一狼诱敌于 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作者是把这个故 事当作奇事逸闻来写的,主要突出故事之“奇”,不一定有什么深意。当然,人们可以从中 受到某些启发: 认为这个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或者认 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诸如此类的理解均无不可,但也未必一定要这样理解。练习说明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本题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