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征文汇编_第1页
最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征文汇编_第2页
最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征文汇编_第3页
最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征文汇编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石油人五十多年前,这里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在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一座 油井喷射出滚滚的黑色油流“石油” ,这座油井名为“松基三井” ,这片巨 大的油田被称作“大庆油田” ,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由此改写。从此,一场声势 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在这片土地上拉开了帷幕。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操着不同的口音,拖家带口来到这里;他们, 肩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日夜劳作,无怨无悔,只为实现自己的石油梦,他们 的名字叫做“石油人” 。多少年过去了,人们已经记不清他们的样子,但是他们 留下来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却永远地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一代一 代地传承下去。翻开尘封的历史,走近那场人与自然较量的艰苦大

2、会战。 1960 年,国外敌对 势力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难,数万名石油工 人连吃饭、住宿等起码的生存条件都成了问题。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井队搬 迁没有机械设备就人拉肩扛,没有房子就挖地窨子,建“干打垒”,吃饭缺粮, 就两稀一干,挖野菜充饥, 60年至63年,国内连续 3年遭受自然灾害,以铁人 王进喜为代表的几万石油大军,以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精神,以“宁 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献身精神,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 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英雄气概,发奋图强,艰苦创业,仅用三年时间就高速 度、高水平地拿下了大油田,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在这场石油大会战

3、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 铁人王进喜。 1960年 3 月,王进喜率队从玉门来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 一下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找到调度室首先问:“我们的钻机到了没有? 我们的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最高记录是多少?”得知井位在马家窑附近, 他立即带队步行两个小时来到井场。看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那黑油油的土地, 他万分激动地说:“我们国家就是一块宝地。这回我们掉进大油海里啦,甩开膀 子干吧,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王进喜组织人员用“人拉肩扛” 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仅用 4 天的时间,就把 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 之上;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

4、保证井架按时开钻。“宁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这是王进喜不止一次说过的话。 他是时时刻刻都在实践着自己的誓言。在第二口井( 2589 井)的井场,他拄着 双拐指挥打井。钻到约 700 米时,突然发生井喷,井场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 经过研究,决定采取用加水泥的办法提高泥浆密度压井喷。水泥加进泥浆池就 沉底,又没有搅拌器,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奋不顾身地跳进泥浆池, 用身体搅拌泥浆。在他的带领下,其他同志纷纷跳入泥浆池,经过全队工人的 奋战,终于压住了井喷,保住了钻机和油井。王进喜曾多次对工友们说:“一 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

5、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 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三大队一中队的中队长和督导员朱洪昌,负责承建 17.2 公里大口径、 长距离输水管线。为保证任务尽快完成,他和工人一起攻克许多难关。供水管 线通水试压时,他带着伤到各处去检查试压情况。当发现有一处焊缝冻裂漏水 时,为不影响全线试压,他决定带压带水补焊。他不顾身上旧伤未愈,跳进水 中,一边用手把漏缝的水抹干,一边让焊工补焊,飞溅的焊花刺穿了朱洪昌手 上缠着的绷带。焊工见此情景,马上停止了补焊,他却说: “现在前线各部门等 水等得嗷嗷叫,不能把工期误在我们这儿,今天我就要比一比,是钢铁硬,还是我们

6、共产党员骨头硬。 ”就这样,他忍着焊花的灼痛, 一直坚持着把漏缝焊完 人们称他是“钢铁施工队长” 、永不褪色的红旗。在大庆油田刚出油的日子里,为了尽快把原油运出去,上级决定把第一列车 原油输送任务交给薛国邦所领导的采油队。他接受任务后,不分白天黑夜地奋 战在油井上,饿了啃口干馒头,困了就打个盹。在严寒使原油凝固、输油泵打 油受阻的情况下,为了把原油按预定时间运出,他毅然脱掉棉衣,双手抱住高 温蒸汽管,第一个跳进油池,用蒸汽温原油。蒸汽管把他的手烫坏了,也全然 不顾,一直坚持到泵满罐为止。1963 年,唐明华到 1247 钻井队任党支部书记。他到井队后,干活时总是走 在最前面。有一口井在安装时,

7、为了当天开钻,钻杆全部由工人从两里以外的 地方抬到工地上, 3 个班三四十人一起抬。由于开钻后,用清水钻进,打到流沙 层后不能停,唐明华带领工人一边钻进一边抬钻杆,直到把 400 多米的钻杆抬 完。天快黑时,四五个炊事员为八九十人的队伍送饭来了,但谁都顾不上吃。 后来,连炊事员也都加入到了抬钻杆的队伍中去。唐明华同大家整整抬了一夜 才把钻杆抬完。1962年,制衣高手陈志训从哈尔滨来到大庆,成为缝补厂不可多得的骨干, 缝补厂的任务是把前线工人沾满油渍的脏工服拿回来,拆洗干净,缝补好,然 后在送回到工人的手里。一切从零开始,油渍洗不掉就用大锅烧热水烫;没有 洗衣盆就用牛槽代替;每批衣服洗完都腰酸背

8、痛不以,手也都是红肿的:补丁 不够用就把旧的洗干净拆下来再用。冬天手被冻裂了,陈志训视而不见,手不 知被针扎了多少下,他没感觉,仍是埋头挥动手中的针线。就是在这样艰苦的 大会战环境中,陈志训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默默的继续着收、洗、拆、缝、 补,简单而又繁重的工作。1962 年 4 月 16 日,钻井指挥部机关的职工家属王秀敏、杨学春、丛桂兰、 吕玉莲,在 45 岁的家属薛桂芳带领下,扛着铁锹,背上行李,抱着孩子,到远 离住地 15 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开荒种地。在那里,她们利用钻井队留下的活动房 架,找了个破帐篷,搭起了简易住房。晚上,大人孩子就睡在垫着干草的地上。 她们以石油工人家属那“天当屋

9、、地当床,誓让荒原多打粮”的气概,克服困 难,用人拉犁杖,铁锹翻土,靠自己的双手,开出了 32 亩土地,当年收获粮食 1750 斤,以实际行动支援了石油大会战,在她们的带动下,很快,五把铁锹变 成了万把铁锹。1960年 3 月吴崇筠教授扔下家中 3 个孩子,与北京石油学院一批师生来到大 庆参加石油大会战。石油部领导点名让她负责组建地质实验室。为了提高取芯 率与保证岩芯质量,她带领科研人员同井队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宣 讲取芯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幅度提高了取芯率,最后使关键井位上的取芯率与 岩芯质量都达到了要求。她还带领全体人员自己动手拼装活动板房作为实验室, 对岩芯进行保管、分析。根据岩芯

10、资料和其他数据建成了大庆油田第一座“生 产实验区地宫”,为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61 年初苏联专家全部撤走,我国开始自行摸索独立设计大炼厂。朱康福 教授被派接任大庆炼厂的设计师。他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各种矛盾,当年完 成 100 万吨/ 年规模炼厂的初步设计,这在当时的苏联模式中被认为是“不可 能”的,紧接着又进行大庆炼厂二期及扩建工程的设计, 规模达到 250万吨/ 年, 是我国当时最大的炼油厂。当年,吴崇筠、朱康福夫妇毅然决然中断在美国博 士学位的学习,同大批在美国的留学生和教授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到祖 国,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奉献了一生。正如他们所说:“新中国要建设,不能没 有石油,所以决定参加石油总局完全合理、正确。至于我们两个在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中,留下一鳞半爪,也只是无负于祖国人民而已时光如梭,过去的茫茫荒原上早已建设起一座新兴的现代化石油之城,不断 耸起的高楼大厦取代了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