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二氧化碳驱油机理第一节驱油机理C02是一种在油和水中溶解度都很高的气体,当它大量溶解于原油中时,可以是原油体积 膨胀,粘度下降,还可降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CO2溶于水后形成的探索还可以起到酸化作用。它不受井深、温度、压力、地层水矿化度等条件的影响,由于以上各种作用和广泛的 使用条件,注CO 2提高采收率的应用十分广泛。人们通过大量的室内和现场试验,都证明了CO2是一种有效的驱油剂,并相继提出了许多注入方案。包括:连续注CO2气体;注碳酸水法;注CO 2气体或液体段塞后紧接着注水; 注CO2气体或液体段塞后交替注水和 CO2气体(WAG法);同时注CO2气体和水。连续注入CO2驱替油层时,
2、由于不利的流度比及密度差,宏观波及系数很低,CO2用量比较大,实施起来不够经济,用廉价的顶替液驱动CO2段塞在经济上更有吸引力。用碳酸水驱油实质是利用注入的水和 CO2溶液与地层油接触后,从其中扩散出来的CO 2来驱油,但此扩散过程较慢,与注入纯 CO2段塞相比达到的采收率比较低。注CO 2段塞的工艺包括;注CO2段塞后注水、注段塞后交替注水和注 CO 2气体,前一种方法是水驱动 CO2段塞驱扫 描整个油层,尾随的水不混相地驱替CO2,在油层中留下一个残余的 CO2饱和度,后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降低 CO 2的流度,提高油层的波及系数。提出的另外一种工艺是通过双 注水系统同时注水和 CO2 (
3、见下图),但是这种工艺的施工和完井的成本高,经济风险更大。沃纳(Warner1977)和费耶尔斯(Fayers)等人在模拟研究中证明,WAG注入法要比连续或单段塞注入法优越。 沃纳的研究结果还表明, 连续注入CO2可采出潜在剩余油量的 20% ; 注入CO2段塞可采出25%;而 WAG法可采出注水后地下原油的38%;同时注入气与水可采出47%的原油,但此法仍存在着严重的操作问题。由此看来,WAG法仍然是最经济可行的CO2驱工艺,但它不适合于低渗透砂岩,因为在这种砂岩中,由于水的流度很低,变换 注入方式可能造成注入速度严重降低。不管CO 2是以何种方式注入油层,CO2之所以能有效地从多孔介质中驱
4、油,主要是由于以下各因素作用的结果:(1)使原油膨胀;(2)降低原油粘度;(3)改变原油密度;(4)对岩石起酸化作用;(5)可以将原油中的轻质馏分汽化和提取;(6)压力下降造成溶解气驱;(7)降低界面张力;至于哪个因素起主要作用,取决于油层温度、压力和原油组分,对于某个具体的CO 2驱项目来说,其主要驱替特效性应处于图1-2中所示的五个区域中的一个:区1 :低压环境;区2:中压、高温环境;区3:中压、低温环境;区4:高压环境;区5:高压、低温(液体)环境。当CO2处于-56.6 C,0.422MPa时,固体、液体和气体同时存在,即三相点。当二氧化碳处于31C, 7.39MPa时,气体、液体同时
5、存在,即临界点。当温度高于31C时,压力增大, 二氧化碳也只能是气态,见图1.3因为二氧化碳的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固有极性,所以在较高的油藏温度和压力下, 它不是以低粘度的液体溶于油中, 就是以高密度的气体溶于油中; 并且随着压力升高, 其溶解度也 相应增大,见图1.4。原油中溶有注入的二氧化碳时,原油性质会发生变化, 甚至油藏性质也会得到改善,这就是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关键。下面详细分析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的机理。1. 降低原油粘度二氧化碳溶于原油后,降低了原油粘度,原油粘度越高,粘度降低程度越大,见表。40C时,二氧化碳溶于沥青可大大降低沥青的粘度。温度较高时(120C以上),因二氧化
6、碳溶解度降低,降粘作用反而变差;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压力升高时,二氧化碳溶解度升高,降粘作用随之提高。但是,压力过高,若压力超过饱和压力时,粘度反而上升。原油粘度降低时,原油流动能力增加,从而提高原油产量2. 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大量的二氧化碳溶于原油和水,将使原油和水碳酸化。原油碳酸化后,其粘度随之降低,大庆勘探开发研究院在 45C和12.7MPa的条件下进行了有关试验, 试验表明,二氧化碳在 油田注入水中的溶解度为 5% (质量),而在大庆油田原油中的溶解度为 15% (质量);由于 大量二氧化碳溶于原油中, 使原油粘度由9.8mPa 降到2.9mPa -s,使原油体积增加了 17.2% ,
7、 同时也增加了原油的流度。水碳酸化后, 水的粘度也要增加,据前苏联有关文献报道,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可使水的粘度提高20%以上,见图,同时也降低了水的流度。因为碳酸化以后,油和水的流度趋向靠近,所以改善了油与水流度比,扩大了波及体积。3. 使原油体积膨胀二氧化碳大量溶于原油中, 可使原油体积膨胀, 原油体积膨胀大小, 不但决定于原油分子 量的大小,而取决于二氧化碳的溶解量。 二氧化碳溶于原油, 使原油体积膨胀,也增加了液 体内的动能,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大庆勘探开发研究院用萨尔图油田南4-丁 2-346井原油进行了试验。目的是为了了解二氧化碳溶于原油后,油相的体积与原始油样的体积比与压力的关系。
8、试验条件为:取样深度 800m,原油饱和压力6.7MPa,密度0.798g/cm3,粘度8.8mPa s, 二氧化碳纯度96.86%,试验温度48C,测试压力7.0028.12MPa。试验结果如图图表明,二氧化碳溶于原油后,油体积先是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原油中,溶解度随着压力上升而增大,致使原油体积膨胀率也逐渐增大。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原油样体积与二氧化碳体积比1 : 1.7和1: 1.6的情况。当压力上升到 10.55MPa时,油相体积分别达到最大值。此后,油相体积随压力升高而减小。这就是所谓二氧化碳萃取和 汽化原油中轻质烃组分的过程。这也就是下面我们要介绍的二氧化碳混
9、相驱油的重要机理。4. 使原油中轻烃萃取和汽化当压力超过一定值时,二氧化碳混合物能使原油中不同组分的轻质烃萃取和汽化。S B Mikael和F S Palmer对路易斯安娜州采用二氧化碳混相驱的 SU油藏64号井的产 出油进行了分析,认为二氧化碳混合物对该油藏原油轻质烃其实存在萃取和汽化作用,见图。该井注二氧化碳(CO284%,甲烷11%, 丁烷5%)之前,原油相对密度为 0.8398; 1982年 注入CO2混合物后,初期产出油平均相对密度逐渐上升,从 0.7587增加到0.8815;这说明 原油中轻质烃首先萃取和汽化,以后较重质烃也被汽化产出,最后达到稳定。但是,注入CO2混合物后,产出油
10、的最大相对密度是 0.8251 ; 1984产出油的相对密度为 0.8251; 1985 年以后产出油相对密度基本稳定在 0.8155。也低于原始原油的相对密度 0.8398。这充分证明 注入CO2混合物确实存在原油中轻质烃萃取和汽化现象。萃取和汽化现象是CO2混相驱油的重要机理。在该试验中,当压力超过10.3MPa时,CO2才使原油中轻质烃萃取和汽化;当压力超过7.85MPa时,采收率就相当高,可以高达90%。5. 混相效应混相的最小压力称为最小混相压力(MMP)。最小混相压力取决于 CO2的纯度、原油组分和油藏温度。最小混相压力隋朝油藏温度的增加而提高;最小很想压力随着原油中C5以上组分分
11、子量的增加而提高;最小混相压力受C02纯度(杂质)的影响,如果杂质的临界温度低于C02的临街温度,最小混相压力减小,反之,如果杂质的临界温度高于C02的临界温度,最小混相眼里增大。C02与原油混相后,不仅能萃取和汽化原油中轻质烃,而且还能形成 C02和轻质烃混合的油带(oil banking )。油带移动是最有效的驱油过程,它可以使采收率达到90%以上。6. 分子扩散作用非混相C02驱油机理主要建立在 C02溶于油引起油特性改变的基础上。为了最大限度地 降低油的粘度和增加油的体积,以便获得最佳驱油效率,必须在油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要有足够的时间使 C02饱和原油。但是,地层基岩是复杂的,注入
12、的C02也很难与油藏中原油完全混合好。多数情况下,C02是通过分子的缓慢扩散作用溶于原油的。分子扩散过程是很慢的。特别是当水相将油相与 C02气相隔开时,水相阻碍了 C02分子向油相中的扩散, 并且完全抑制了轻质烃从油相释放到C02相中。在三次采油中,通过 C02驱动水驱替后的残余油的机理至今还没有完全掌握。如果是因为油碰撞的结果,则油水弯月面的变化,引起毛细管力平衡的破坏,相的重新排列可能导致油 的流动。如果水相被完全驱替,油和C02直接接触,将使原油降粘和膨胀,增加了原油的内能,也可导致采收率提高。不论是哪种作用,都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使C02分子充分地扩散到油中。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在现场测
13、定C02扩散系数是非常困难的,通常用下面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C02在油中的扩散系数-10-0.49Ds.o=141 X 10 卩 0式中 Ds o C02在油中的扩散系数,m2/s;卩0油的粘度,mPa s。CO2在水中的扩展系数:-12 TDs w =5.72 10-%式中 Ds w CO2在水中的扩散系数,m2/s;T 温度,K ;卩w水的粘度,mPa &如果CO2通过水堵段的扩散距离是 X,通过水堵段扩散所需的时间是t,可用下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2t =X /Ds w也可以用实验室岩心驱扩散时间,计算现场C02扩散时间。Xp 2tp 二 te =()Xe式中tp现场C02扩散时间;te
14、试验扩散时间;Xp现场扩散距离;Xe试验扩散距离。7. 降低界面张力试验证明:残余油饱和度随着油水界面张力减小而降低;多数油藏的油水界面张力为1020mN/m,想使残余油饱和度趋向于零,必须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到0.001mN/m或者更低。界面张力降到 0.04mN/m 下,采收率便会更明显地提高。CO2驱油的主要作用是使原油中轻质烃萃取和汽化,大量的烃与C02混合,大大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也大大降低了残余油的饱和度,从而提高了原油采收率,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见面张力的降低,采收率逐渐提高。8. 溶解气驱作用大量的CO2溶于原油中,具有溶解气驱作用。降压采油机理与溶解气驱相似,随着压力下降
15、C02从液体中溢出,液体内产生气体驱动力,提高了驱油效果。另外,一些C02驱替原油后,占据了一定的空隙空间,成为束缚气,也可使原油增产。9. 提高渗透率碳酸化的原油和水,不仅改善了原油和水的流度比,而且还有利于抑制粘土膨胀。C02溶于水后显弱酸性, 能与油藏的碳酸盐反应,使注入井周围的渗透率提高。可见碳酸盐岩油藏更有利于C02驱油。第二节驱油机理的综合利用C02是一种多用途的注入气体,它的有利特性不仅仅是由于其混相的能力,而且还具有因C02溶于原油后使原油体积膨胀、粘度降低等改变油流特性的有点。在美国,由于存在 丰富的C02天然气源,所以C02驱得到广泛的应用,并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油田开采方法
16、。根据国内外大量 C02驱油现场试验资料分析,综合利用C02驱油机理的驱油方式主要有一下几种:1. 二氧化碳混相驱替在混相驱替过程中,C02提取原油中的轻质成分或使其汽化,从而实现混相以及降低界面张力等作用是 C02驱重要的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由于受底层破裂压力等条件的限制,混 相驱替只适用于API重度比较高的轻质油藏。C02混相驱替在浅层、深层、致密层、高渗透层、碳酸岩层、沙岩中都有过应用经验, 分析以往经验,C02混相驱对开采下面几类油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1)水驱效果差的低渗透油藏;(2)水驱完全枯竭的砂岩油藏;(3)接近开采经济极限深层、气质油藏;(4)利用C02重力稳定混相驱开采多盐丘
17、油藏。2. 二氧化碳非混相驱C02非混相驱的主要采油机理是降低原油的粘度,使原油体积膨胀,减小界面张力,对原油中轻烃的汽化和抽提。当地层及其中流体的性质决定油藏不能采用混相驱时,利用C02非混相驱的开采机理,也能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主要应用包括:(1)可用C02来恢复枯竭油藏的压力。 虽然与水相比,恢复压力所用的时间要长得多,但由于油藏中存在的游离气相将分散C02,使之接触到比混相驱更多的地下原油,从而使波及效率增大。特别是对于低渗透油藏,在不能以经济速度注水或驱替溶剂段塞来提高油藏的压力时, 采用注C02就可能办到,因为低渗透性油层对注入C02这类低粘度流体的阻力很小。(2)重力稳定非混
18、相驱替。用于开采高倾角、垂向渗透率高的油藏。(3)重油C02驱,可以改善重油的流度,从而改善水驱效率。(4)应用C02驱开采高粘度原油。3. 单井非混相二氧化碳“吞”“吐”开采技术这种单井开采方案通常实用那些在经济上不可能打许多井的小油藏,强烈水驱的块状油藏也可使用。此种三次采油方式最适合那次额不能承受油田范围id很大前沿投资的油藏。周期性注入C02与重油的注蒸汽增产措施相似,但它不仅限于重油开采,而且已成功的用 于轻油的开采中。虽然增加的采收率并不大,但评价报告一致认为,这些方案确实能在 C02 耗量相对较低的条件下增加采油量。多数情况下,采用这种技术的井在试验以前均已接近经济极限。该方法的
19、一般过程是把大量的C02注入到生产井底,然后关井几个星期,让C02渗入到油层,然后,重新开井生产。采油机理主要是原油体积膨胀、粘度降低以及烃抽提和相对 渗透率效应;在倾斜油层中,尽管油井打在不太有利的位置,利用这种技术回采倾斜油层顶部的残余油也是可能的。C02吞吐增产措施相对来说具有低投资、返本快的特点,看来有获得广泛应用的可能性。第二章 影响二氧化碳驱油的因素第一节油藏条件对二氧化碳驱油的影响1. 油藏深度对二氧化碳的驱油的影响C02之所以能有效的使原油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 C02能与原油中的轻质烃混相。 最小混相压力(MMP)随着油藏温度增加而增加,见图,也可以用下式表示:MMP=Po+
20、丫 T (1)式中Po和丫值取决于原油组分,他们反映了原油组分和C02最小混相密度之间的关系;他们是建立在 C02能是原油中轻质烃萃取和汽化的基础上。其值可以从表中查出、。油组分和需要的C02密度关系表T是油藏温度,由下式表示T=Ts+Gd (2)式中Ts年度平均地面温度,oC ;G 地热梯度,oC/m ;d油藏深度,m;把式2代入式1得:MMP=Po+ 丫 (Ts+Gd)( 3)由式3可以看出,最小混相压力随油藏深度增加而增加。试验和实践证明,破裂压力梯度不仅与岩石致密程度和岩石中流体压力有关,而且也与油藏深度有关,见图由图可以看出,破裂压力梯度随油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也可用下式表示:-Ad
21、,、gf=1.0-B e(4)式中gf破裂压力梯度,MPa/m ;A和B拟合参数,可由表查出。众所周知,破裂压力是根据破裂压力梯度计算的,计算公式如下:Pf= gfd=d(1-B e-Ad )(5)式中Pf破裂压力由式5可以看出,破裂压力也随着油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从图也可以看出,破裂压力比最小混相压力随油藏深度增加的更快。C02混相驱极限定义为破裂压力与最小混相压力的差,用下式表示: p=pf MMP(6)式中 P C02混相驱压力极限。把(3)式和(5)式代入(6)式得 P=d(1 y G B e-Ad ) Po y T (7)由(7)式和图可以看出,CO2混相驱压力极限 P随着油藏深度的
22、增加而增加。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最小混相压力,还是CO2混相驱油压力极限,都随着油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油藏深度对CO2混相驱油确实存在影响。2. 油藏非均值性质对二氧化碳去驱油的影响油藏非均值性影响 CO2驱油的原因是因为原油的粘度比CO2的粘度高得多。地层对原油的渗透率(Ko )比地层对CO2的渗透率(Kco2)低得多。根据流体流度的概念, CO2的流度(Kco2/u CO2)比原油的流度(K/u 0)大的多。所以容易造成 CO2串流、 指进和突破,对扫油效率产生不利影响;非均质性越严重,对扫描效率影响越大,驱油效果越差。除非想办法降低 CO2的流度,改变油和 CO2的流度比,
23、才能提高 CO2的扫 油效率。还可以用地层垂向渗透率与水平向渗透率比(Kv/Kh)说明油藏非均质性对 CO2驱油的影响,见图。从图可以看出,当Kv/Kh值减小时,CO2段塞法和CO2与水同时注入法都显示采收 率增加。当Kv/Kh值大于0.01时,CO2与水同时注入方法对 Kv/Kh值变化的灵敏成都比 CO2段塞法小。可是,当 Kv/Kh值小于0.01时,与所用的CO2注入方法基本无关,两条线基本平行。这是因为 Kv/Kh值小于0.01,说明Kv相对Kh来说相当小,所以能有效 地阻止CO2和水的重力分离。在上述条件下,两种方法采收率之间的差别,不是校友 0.01的Kv/Kh值变化引起的,而是由于
24、CO2与水同时注入时固有的良好流度控制引起的。还可以用非均质系数的概念,在进一步分析非均质性对CO2驱油的影响。油藏的非均质性通常用非均质系数表示。 对于连续层状油藏来说,他的非均质系数定义为平均 渗透率与最大渗透率的比,用下式表示:KkK max(8)式中Kk油藏非均质系数,无因次;K 油藏平均渗透率,卩怦;Kmax油藏最大渗透率,卩怦;非均质程度用最近,美国Koval通过试验提出了确定胶结疏松介质非均质程度的方法。 下式表示:(9)式中H 非均质程度(非均质系数),无因次;M有效流度比,被驱动流体的流度/驱动流体的流度,无因次;M/ 有效粘度比,被驱动流体粘度/驱动流体粘度,无因次。式8和
25、9的重要区别在于式 8静态地描述了油藏的非均质性,式9则动态的描述了油藏的非均质性,后再在三次采油过程中更有意义。对于渗透率为正态对数分布的非均质连续层油藏来说,累积注入流体量可用下式表示:Q =M M (1_f)十 f exp_N J2bkinverfc |、2m(1_f) + fj式中Q以孔隙体积表示的积累注入流体量,无因次;f注入流体的产量,无因次;Q就近似对于托破CO 2混相驱。s k正态对数渗透率分布标准方差,无因次;如果把注入流体的突破定义为注入流体浓度达到某一值时,那么,CO2驱油效率与原油和 CO2的有效粘s k)有关。而 M/、f和s k这三个参CO2的驱油效果。时的采收率。
26、因而,从式(10)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度比(M/)、CO2的产量(f)和正态分布标准方差( 数都与油藏非均质程度有关,所以油藏非均质程度影响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得出,严重层状非均质性和裂缝性油藏应避免采用3. 油藏压力对二氧化碳驱油的影响C02驱油有两种类型-混相驱油和非混相驱油。如果油藏压力高于CO?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向油藏注入 C02才有可能实现 C02混相驱油;如果油藏压力低于 C02与原油的最 小混相压力,向油藏注入 C02很难实现C02混相驱油。因此,油藏压力是能否实现C02混相驱油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因为还有其它因素。在C02驱油过程中,无论是混相驱还是非混相去,注入压力
27、越高,驱油机理越能充分 发挥作用。试验证明,C02非混相驱油效果虽然不如混相驱油效果好,但也具有较高的驱油 效果,并随着驱动压力的提高而增加,如图所示。图是大庆油田在45 C的油层温度下所做的 C02驱油试验效果。由于油层允许的最大工作压力(驱动压力)必须小于油层破裂压力,所以,进口允许的最大注气压力等于油层允许的最大工作压力加上井筒摩擦阻力减去井筒气柱压力,因此说他的值是受到限制的。 大庆油田根据模拟计算, 给出了油层深度为 8001200m时井口允许的 最大注气压力,见表。大庆油田井口允许的最大注气压力4. 油藏温度对二氧化碳驱油的影响油藏温度小于120C时,能顺利地向地层注入C02,实现
28、混相驱油。并且,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地层温度较低时,更容易实现C02混相驱油。如果油藏温度较高,要实现C02混相驱油就比较困难,这是因为所需要的最小混相驱油压力随着油藏温度的升高而增 加,见图。图是用长12.2m,胶结疏松的砂岩心所进行的试验结果。试验采用C02以混相驱油方法,驱替0.8708相对密度的原油。如果油藏温度从44.4 C增加到121.1 C ,最小混相压力也从12.6MPa 增加到 20.96MPa。5. 岩石湿润性对二氧化碳驱油的影响E T S Hua ng和L W Hol用不同的润湿性的贝雷砂岩岩心(3.8 x 3.8X 12.9cm)进行了 CO2驱油试验,试验是在 4
29、8.9C的温度和17.2Mpa的压力下进行的,试验结果见表CO2在不同湿润性岩心中的驱油效果试验结果岩心水湿润混合湿润油湿润1115584开始油饱和度/%PV636360607266水驱后残余油饱和度/%PV362929284434CO2驱后残余油饱CO2段塞+127973022和度/%pv水与CO2交替注入主192114103423+先注入0.4PV的CO2,随后再注入2%的盐水;工先注入0。8PV的水与CO2交替流体(水/CO2=1: 1)随后再注入2%的盐水。L M Holm等人也曾用贝雷砂岩心进行了 CO2与水同时注入是三次采油是颜,试验 的结果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CO2与水同时注入
30、是, 岩石的湿润性对 CO2驱油效果的影响。 水湿润 性对CO2驱油效果的影响较大,隋朝注入CO2孔隙体积百分数的减少,残余油采收率迅速下降。而油湿润性对 CO2驱油效果的影响却较小,随着注入CO2空隙提提百分数的减少,残余油采收率缓慢下降。6. 地层水和注入水对 CO2驱油的影响在CO2去有中,地层水或注入水会溶解一部分注入的CO2。这就减少了 CO2的有效驱油体积。CO2在水中溶解度随水中含盐量的增加而减少;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少,见图。水中溶解的 CO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水中含盐量的增加而减少;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少,见图。水中溶解的 CO2增加,水的粘度
31、增加,流度降低,因而改善了油与水的流度比,从而提高了波及效率。第二节原油组分对C02驱油的影响原油组分主要指的是 C5 C30组分的含量。知道了原油C5 C30组分的含量后,还必须详 细了解C5 Ci2和C30以上烃的含量及烃的类型一一石蜡烃、芳香烃和环烷烃等。原油中C 5Cl2烃的含量对CO2的最小混相压力影响比 C30烃的含量和类型影响更大。在长12.224.4m,之间0.63 cm的高压管中充满干净的砂子,在不同的油藏温度和压力 下进行了 CO2驱替试验,试验结果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油藏条件下,随着原油分子量的逐渐增加,最小混相压力逐渐升高。图是在长14.6,直径0.63m的高压管中
32、充填砂子,在57.2 C油藏温度下进行的CO?驱油试验的试验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压力的增加,采收率也逐渐增加,当达到混相条件时, 采收率高达90%以上。第三节二氧化碳含量对驱油的影响CO2之所以能与原油混相是由于原油中含有丰富的中间(C5Ci2)组份,并且只有在足够高的压力(最小混相压力)下,多次与CO2接触才形成混相。如果原油中缺乏中间组份,会严重地影响 CO2与原油混相,也会影响采收率。如果在CO2中加入一定量的轻、中质组份,不仅可以减少 CO2用量,而且促进了混相,也提高了采收率。我过任丘油田分别用纯 CO2和C2C6富化的CO2,在油藏温度及与油藏实际注入相同 的注入压力和注入量
33、条件下,进行了以富化的CO2驱替雁翎原油的试验,试验结果见表。注入气体注入气组成/%注入压力/MPa饱和压力/MPa注入量/%PV采收率/%CO210037.72.4512075CO210027.92.4512055CO210020.812050CO2+ ( C2C6)50+5027.912091CO2+ ( C2C6)75+2527.912078美国的T G Monger用纯CO2和用45%的CO2与55%的甲烷混合气进行了岩心吞吐驱替试验,试验条件见表,试验结果见图。C02吞吐岩心驱替试验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用纯 CO2驱油是,初始的水驱残余油饱和度为0.437,第二个周期吞吐结束时,油饱
34、和度为0.380;用55%甲烷富化的CO2驱油时,初始的水驱残余油饱和度为0.424,第二周期吞吐结束时,油饱和度只有0.315。这充分说明用55%甲烷富化的CO2的驱油效果优于用纯CO2的驱油效果。大庆油田进行了 CO2与原油接触时,原油泡点压力大变化试验。试验温度48C,油样用大庆原油100ml,每增加510mlCO2,测一次泡点压力。测泡点压力钱,是平和压力比预测的泡点压力高 45MPa,在48C的温度下平衡26h,然后测定泡点压力。一直测到 继续增加CO2用量泡点压力不再上升为止。试验结果见图。图表明,油相的泡点压力随着CO2含量的增加而上升。泡点压力增加,说明天然气在较高的压力下才从
35、原油中脱出,单就是这一点而言,对原油的开采是不利的。CO2含量低于20%时,泡点压力上升比较缓慢,CO2含量高于20%时,泡点压力急剧上升,CO2含量达到32%以上时,油相上面开始形成富含轻烃的高密度CO2这时,注入的CO2已不能全部溶解在原油中。所以,CO2超过32%以后,CO2的用量是不是 CO2在原油中的溶解量。 这时测得 的泡点压力也不是真实的泡点压力,而是在液气平衡条件下油相的饱和压力。从图可以看出,CO2含量低于32%,曲线上面是单液相,曲线下面是液气平衡体系。CO2含量超过32%,为液气平衡体系。CO2含量达到48%以上时,这时测得的所谓泡点压力, 时间是液气平衡条件下油相的饱和
36、压力,它不再随着CO2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第四节二氧化碳驱替速度对驱油的影响J - L Shelton等人,用富化气和 CO2 (见表),在岩心中进行了多次接触混相驱油模拟试验。试验是在 48.9C的温度和11.5MPa的压力下进行的,试验中,一直连续注入几个空 隙体积(PV)的溶解,知道采收率基本不再增加位置,试验结果见图。随着驱替有图可以看出,注入气同地层油多次接触时的混相驱油效率与驱替速度有关,速度的增加,残余油饱和度怎讲啊, 这意味着驱油效果变差。这是因为要实现多次接触混相驱油需要完成组份传递或微观绕流和扩散。从图中还可以看出 C02多次接触混相驱油的效果随着驱替速度的变化比富化气更敏感
37、,也就是说,随着 C02驱替速度的增加,残余油饱和度增加,驱替效率迅速下降。而富化气去有事,随着驱替速度的增加,残余油饱和度增加较小,驱替效率变化较小。这是因为C02的分子量比富化气更高,所以比富化气中的富化组份扩散的更慢。因此,在C02混相驱中,对C02驱替速度进行优选是十分必要的。通常,前沿推进速度应控制在等于或小于临界速度下,临界速度用下式表示:(11)式中k渗透率,卩怦;2g重力加速度,9.8 m2 /s ;P 0油的密度,g/cm3;p s油的粘度,mPa s;卩s溶剂的粘度, mPa s;Uc临界速度, m3/cm2;在重力稳定驱油情况下,把达西定律用于溶剂(C02)和油。假设U是
38、溶剂沿Z方向向前推进时,单位横截面积的体积流速,就可以得到如下关系式:k .i(dp)Pog-dz一(12)ud 、sg k sUu% + p_ sgk(13)由方程2可导出:dp(Js 二-dzdp(J。二-dz按照稳定驱油的标准,如果:即,如果:订-skgLl LI-s此时,水平界面见保持稳定,换言之,如果速度的值等于或者小于临界速度Uc时,那么水平界面将是稳定的。根据临界速度的定义,方程(14)的右边恰是临界速度。以为在 CO?混相驱油时,前 沿推进速度通常控制在等于或者小于临界速度。如果高于临界速度,因为驱动流体和被驱动流体之间存在密度和粘度的差异,所以驱动流体以不规则的方式穿过油层中
39、被驱动流体而趋 向于舌进和指进,导致垂向和水平向波及效率变差。因此,为了达到较高的采收率,工艺上 都推荐在等于或者低于临界速度的驱替速度下进行混相驱油。第五节扩散对二氧化碳混相驱段塞大小和驱油效率的影响A T Crongan等人进行了扩散对CO2混相驱段塞大小和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研究发现,纵向扩散系数的增大加剧了段塞的破坏。然而,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和注入了足够量的溶剂(CO?)后,会形成大量的通过界面的流窜,这会导致整个油藏趋向于均匀波及,这就 是横向扩散作用的影响。通常选择的层间横向扩散系数比为1.253.75。如果两层间横向扩散系数比较小,则意味着层间溶剂扩散传导速度较快,大量的溶剂将通过
40、界面流窜到相邻层,致使本层内留下一些未波及区域,而流到相邻层的溶剂,也往往因为达不到形成混相的段塞临界浓度而降低了段塞的驱油效率。所谓段塞临界浓度, 就是在段塞注入是,只有当溶解浓度高于某一值时才可混相,低于此值时将不可能产生混相, 这个混相与不混相的浓度界线称为混相驱的段塞临界浓度,通常选定在0.50.9之间。A T Crogan等人建立了影响驱油效率的各参数间的关系式。如果两层间流体的流速 及扩散系数已知,就可用下式预测有限段塞的波及效率:Es -ao ai( v)2 a2(a3( kt) a4(Si)(15)式中Es波及效率,%;Y v层间流体的速度比,通常选Y v=1.252.25 ;
41、Y ki段塞注入开始时层间扩散系数之比,通常选丫 ki =1.21.8 ;Y kt段塞注入结束时层间扩散系数之比,通常选丫 kt =1.253.75 ;S最大采收率,%此式系数值为:a 0=0.044a i=-0.001a 2=0.005a 3=-0.001a 4=0.014a 5=-0.0003从式(15)可以看出,波及效率随层间流体的流度比和层间扩散系数比而变化。如果扩散系数和渗透率已知,用下面的关系式可以预测一定段塞大小,不同临界浓度的波及效率:2223Es= a+ a ( Y + a( Yi)+ a( Yt) + a (c+1)+ a (c+1) + a (c+1)(16)式中c注入段
42、塞浓度,%此式系数值为:a 0=3.245a 1 =-0.009a 2=0.004a 3=-0.002a 4=-4.694a 5=2.479a 6=-0.476从式(16)可以看出,波及效率随着注入段塞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由下式可以预测在油藏条件下,段塞大小与最大采收率的关系:2 2 2Es=a+ai ( y) + a Yi)+ a3( *t) +a (R)+a (R) + aln(R)(17)式中R段塞大小,%PV;此式系数值为:a o=-88.065a 1 =0.229a 2=0.523a 3=0.1461a 4=-434.535a 5=-545.549a 6=23.382由式(17)可以看
43、出在油藏条件下,最大采收率最大层间流体的速度比、层间扩散系数比和溶解段塞的大小而变化。第四章 二氧化碳的来源及其净化处理油田现场混相驱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一个1.6X 107m3储量的大型混相驱,在几年到长达10年或者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可能需要1.4X 1092.8X 109m3的二氧化碳。即使是一个小型先导试验,在一年的较短时间内,可能每天需要1.4X 1052.8X 105m3的C02,因此油田C02混相驱能否顺利进行,经济效益如何,都与二氧化碳的来源有密切的关系。下面介 绍二氧化碳的可能来源。一、二氧化碳的来源二氧化碳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中得到:1天然的二氧化碳矿藏二氧化碳有时以接近纯C0
44、2的形势或与氮气、烃气一起储集在地层中。在美国某些地区的井就能产出接近纯的二氧化碳或具有高二氧化碳浓度的气体。美国可能含有天然二氧化碳矿藏的地区一般集中在西部和西南部的州及密西西比中部。由于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二氧化碳资源,二氧化碳混相驱发展的特别快,而且还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驱替方法。2天然气处理厂许多天然气气田,二氧化碳属于杂质, 在气体销售前必须先在处理厂脱除,这部分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于二氧化碳驱工程。3.氨气天然气合成氨的副产品二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约可达98%。这种高质量的二氧化碳不需要进一步精制,经压缩、脱水和输送到油田之后就可以直接用于混相驱。氨厂提供的二氧化碳只有 00.1MPa
45、的压力,并饱和有水。单个氨厂只能为混相驱提供有限的二氧化碳,常不到3X 104m3/d,但有的也可以达到1.4X 1061.7X 104m3/d。氨厂的位置距离混相驱油田越近,对油田混相驱工程的实施越有利。这部分二氧化碳是油田进行先导性试验或小型混相驱试验最有价值的来源。4电厂烟道气电厂烟道气是分布最广的单个二氧化碳气源。它含的C02的浓度低(6%16%)这主要看电厂是烧气还是烧油或煤。如果电厂烧的是煤,气中还含有其他成分,除飞灰和氧化硫外,还包括氮气和氧气,烟道气的压力基本上只有O.IMPa的气压,为供给油田作为混相驱使用还必须对其进行精制、脱水并输送到油田。5其他气源在混相驱过程中产出的
46、CO2可以回注,但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这也是CO2很有价值的来源。其他气源的供气量可能很下,除非离候选油田很近,否则很有可能不经济的。位于炼油厂的制氢厂副产品,其含二氧化碳的浓度足以满足油田应用要求,除需要脱水和压缩外, 不需要进一步精制。 在酸气分离厂,分离出来的气体含 CO2浓度可能很高,但也可能别H2S 污染,水泥厂和石灰煅烧厂的烟道气,与电厂的烟道气一样,含低浓度的CO2,需要对其进行分离。作为环氧乙烷和丙烯(有个字不认识,没五笔,不知道怎么打)厂副产品的CO2浓度也很低,在用于混相驱前也需要进行精制。二氧化碳气体分离技术介绍的几种二氧化碳来源都需要净化处理,这里着重介绍二氧化碳驱工程伴
47、生气中CO2的分离技术。由于初始注气所用的二氧化碳是外购的,这项费用是二氧化碳驱工程中很大的一项成本开支。因此,在二氧化碳通过油层产出后,就必须加以净化和保存以备再注入,从而避免超 量购买CO2并造成不允许的大气污染。二氧化碳驱工程伴生气的分离方法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类:化学溶剂法;物理溶剂法; 薄膜分离法及低温分馏法。1化学溶剂法该工艺过程是将原料气体和某种化学溶解接触使其发生化学反应,酸气成分CO2(和H2S)被吸收在溶剂中然后从富含CO2的溶液中汽提出 CO2,达到分离的目的。这类化学溶剂可以是各种醇胺类溶液或碱类溶液。醇胺溶液主要有:一乙醇胺(MEA )、乙醇胺(DEA)、三乙醇胺(TE
48、A)、二甘醇胺(DGA)、二异丙醇胺(DIPA )及甲基二乙醇 胺(MDEA )等,而碱盐溶液则以碳酸钾最为典型。图所示为醇胺累脱出C02的工艺流程简图。原料气自下而上通过吸收塔,溶剂则从塔顶喷下,两者逆流相接触发生化学反映,C02被吸收在溶剂中由吸收塔底部排出到汽提塔进行汽提释放出C02。图所示为使用碳酸钾溶液脱出酸气成分的苯菲尔(Ben field )方法流程图。在吸收塔中原料气在一定压力下 (0.714MPa表压)与含苯菲尔添加剂的碳酸钾溶于相接触,酸性组分(C02和H2S)被吸收。富液压力下降到接近常压,并在再生塔中汽提以释放出被吸收的酸性气体。化学溶剂法的特点是:溶解热高,需要很高的
49、再生能量;选择性差,对酸气的溶解能力低;溶剂循环率高,需要较多的吸收装置,因此投资及运行费用较大。2物理溶解剂法物理溶解剂法是在一定压力下用溶解对酸性气体进行物理吸收来脱除酸性气成分,并不发生化学反应。溶剂的再生则通过降压来实现。典型的物理溶剂法有Shell公司的环丁砜(Sulfinol)工艺和Norton公司的聚乙二甲醚(Selexol)工艺。三乙醇胺也可作为物理溶剂使 用。聚乙二醇二甲醚工艺流程包括一个吸收塔和一套闪蒸和/或汽提的解析装置。原料气进入吸收塔底部,被自上而下的再生过的溶液所洗涤。 净化气由塔顶引出, 塔底的富液通过减 压闪蒸得以再生。通常经过两级或三级闪蒸,最终压力为常压或低
50、于常压。从最高压力闪蒸 级出来的气体大部分是溶解的非酸性气体,通常被再压缩并返回到吸收塔。 离开最后闪蒸级溶液可送入汽提塔用空气或惰性气体解析掉残余的酸性气,再生过的溶剂送往吸收塔顶部(见图)。物理溶剂法溶解符合较化学溶解法高,溶剂的再生能力主要靠压力的降低,因此从这些溶剂中回收 CO2并使之再生所需要的能量相当少。如果伴生气是在较高压力下采得,那么物理溶剂法是较好的选择。若伴生气压力低,CO2的分压也低,这时要对原料加压才能进行气体吸收。通常要加到 2.14.2MPa (表),这样费用就昂贵了。3薄膜分离法某些聚合材料制成的薄膜可用来分离气体。70年代初出现了高通量不对称薄膜后,薄膜气体分离
51、法在经济上的竞争力开始显现出来。研制工业用的气体分离薄膜还是70年代的事情,因此,薄膜分离法对提高石油采收率工程来说是一种较新的气体处理技术。薄膜分离气体的基本原理是:有某些聚合材料如醋酸纤维、聚酰亚胺等支撑的薄膜对不同的气体显示不同的渗透率,即不同的气体能以不同的渗透率透过薄膜,以C02和甲烷为例C02通过薄膜的速率比甲烷快 25倍之多。压力是薄膜渗透的驱动力,当薄膜两边存在压 差时,渗透率高的气体组分中,大部分气体以很高的速率透过薄膜,聚集在薄膜的一侧(称为渗透率侧即低压侧) 形成渗透气流,而渗透率低的气体组分中绝大部分则留在薄膜的进气 侧(即高压侧)形成残留气流。两股气流分别引出而达到气
52、体分离的目的。薄膜分离系统的主要性能取决于:(1) 原料气成分和状态(压力和温度);(2)渗透气中C02的纯度要求;(3)残留气体允许的 C02浓度;(4)要求回收的CO2总量。薄膜分离的驱动力是分压差,股C02驱提高石油采收率工程的伴生气在进入薄膜装置处理之前,应先加压到2.14.1MPa (表压)或更高。而得到的C02渗透气压力通常在0.140.17MPa (表压)。薄膜法从烃类气流中脱出C02的量是很灵活的。例如,单级薄膜可分离出含95%C02的渗透流用于再注气,并使烃类中的C02从70%90%下降到15%50%而不会丢失过多的甲烷和乙烷。另外,还可使用两级或多级薄膜使烃气中的C02下降
53、到15%左右作为基本部分的消除级,而后再加较经济的吸收级 (如MEA、DEA和Selexol)以最后脱除C02。薄膜系统中的主要问题是:(1)薄膜组件的使用寿命和结构的进一步完善;(2)气体中固体粒子和表面碎屑对薄膜面的堵塞;(3)气体收集系统中的液体所产生的液体所产生的阻滞作用。进到薄膜装置的C02-E0R伴生气的温度应在露点以上,以保证不会有液滴。这可能要求对原料气进行预处理,主要是过滤、捕获液滴和露点的控制。薄膜的主要应用范围是从 C02含量高(40%50% )的E0R伴生气中对C02作大容量粗 脱除。C02含量和伴生气压力越高, 薄膜的竞争力越大。 比较好的方案应是薄膜分离系统后 有其他型式的C02脱除级以达到最后的净化。4低温分馏法在低温下分馏可将 E0R工程伴生气分离成甲烷流、C02流和液态天然气流。可用于E0R 工程伴生气的最典型的低温分馏法是美国Koch Prncess(KPS)公司的Ryan Holms。该工艺主要涉及到三个主要分离过程,即甲烷和C02的分离、C02和乙烷的分离以及 C02和H2S的分离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监考试题
- 鹰潭市人民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资格评审
- 宣城市人民医院学科协同发展考核
- 衢州市人民医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内分泌不良反应考核
- 绍兴市中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
- 宁德市人民医院术前准备标准化流程考核
- 合肥市中医院护理教学效果评价考核
- 东营市中医院临床用血资质授权管理考核
- 连云港市人民医院医学美容科团队协作考核
- 南京市中医院儿科医保政策掌握考核
- 《日常手语学习》课件
- 小学生微生物科普课件
- 青海省西宁市第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数学试卷(含简单答案)
- 100以内加减法列竖式练习题-1680题
- PRP注射治疗膝关节炎
- “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件 2024-2025学年电子工业出版社(2022)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
- 2024版管理咨询合同范本
- 火灾车辆鉴定评估讲解
-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铭记抗战历史
- 国开大学位英语考试样题
- 尘肺病工伤认定申请书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