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docx_第1页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docx_第2页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docx_第3页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docx_第4页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 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 或“也” 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 者, 也” 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 “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

2、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司马迁陈涉世家)(范仲淹岳阳楼记)(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

3、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而有些判断句中的 “是”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 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二、被动句所谓被动, 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 主语是位于动词所

4、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 “受 于 ”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 所 ”(“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 为所 ”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

5、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 于 ”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例如: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是蛇 )黑质而白章; (蛇 )触草木, 草木尽死; (蛇)以啮人, (人 )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

6、语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自述省。如:(予)爱是溪, (予)得其尤绝者家焉。对话省。如:“(孟子)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吾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吾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 (事 ),杀一无罪 (人 ),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

7、结构中的兼语。如:(赵括 )尝与其父言兵事,(赵 )奢不能难 (之 ),然不谓 (之 )善。杞子自郑使 (人 )告于秦。郑穆公使 (人 )视客馆。屠惧,投(之)以骨。 (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死马且买之 (以 )五百金,况生马乎?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 )河南,臣战 (于 )河北。试与他虫斗, (他 )虫尽靡。又试之(以 )鸡,果如臣言。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 ),功在不舍。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

8、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 、“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

9、最重要的成分, 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 “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 “与” 的宾语 “之”。在文言文中 ,介词“以”、“为”、“与”的宾语 之 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

10、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 “于”。又如:“赐之彘肩。 ”(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 “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四、倒装句(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 、“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

11、,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离骚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李朝威柳毅传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而良人未之知也。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鸿门宴)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寡人

12、之于国也)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彼且恶(何)乎待哉?(庄子逍遥游)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韩愈祭十二郎文)洞庭君安在哉?(李朝威柳毅传)无情郎安在?(李朝威柳毅传)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岳阳楼记)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

13、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孟子庄暴见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鸿门宴)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卫风 ?氓)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陈情表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4.特殊结构:用 之 、 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惟你是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 疑问句中, 疑问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这类句

14、子, 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 )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 )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 、“未”“毋”、“无”、“莫”等否定词) ;二是代词作宾语。如: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

15、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 ,构成“唯 .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等。第四、 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 )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二)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 +定语 +者或中心词 +之+定语 +者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

16、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列子愚公移山 )2.中心词 +之 +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 +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 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 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 ,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鸿门宴)“覆之以掌”即“

17、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促织)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史记鸿门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史记陈涉世家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