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特征及其引导._第1页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特征及其引导._第2页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特征及其引导._第3页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特征及其引导.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为一种新媒体,网络以其交互性、虚拟性、开放性、全球性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文化形态, 那就是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消费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数字化传媒的普及而出现 的一种新型消费类型。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是指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和个性 发展而利用网络来消费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行为。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有自身多种内在需 要的驱使, 也有纷繁复杂的外在因素的影响。 网络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类型, 深刻影 响着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思想和心理。一、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现状及特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 2007 年 7 月发布的第 2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显示,大专及以上青少年学

2、生网民有 1800 万,平均每周上网 16.8 小时。当前,部分 学生拥有个人电脑上网, 部分学生通过网吧上网。 全国许多高校建立了校园网, 有的还铺设 了宽带网线, 为大学生上网提供了便利条件。 事实表明, 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最积极最活跃 的人群, 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用户。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 络费用支出与非学历教育的各类考试培训、通信费用支出成为大学生消费支出的主要方向。 聊天、网络游戏、 网恋、查阅相关的资料或浏览新闻报道是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诉求多样化,但以娱乐消遣为主。根据“使用与满足

3、”学说, 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需求有认知的需要、 情感的需要、 个人整 合的需要、 社会整合的需要、舒解压力的需要等。 在大学生中,网络文化消费的诉求主要表 现在以下方面:通过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文学等实现休闲娱乐诉求;通过 从事博客、播客等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感、思想;通过在网络中参与讨论、聊天等实现情绪 宣泄和自我调节; 通过电子邮件、 即时通信实现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 通过博客等实现个人 信息诉求, 塑造自我形象; 使用搜索引擎、 远程教育等学习与管理平台实现个人知识更新等。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诉求多样化, 但总体来看以娱乐消遣为主。 根据第 20 次中国互 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4、告 ,青少年学生网民对互联网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应用程度排序为: 娱乐工具 沟通工具 信息渠道 生活助手。 他们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对任何一种其 他功能,就连信息渠道功能也在其之后。青少年学生对网络音乐的使用率为91.4 ,高出总体网民使用率 22.9 ;对网络影视的使用率为 79.6 ,高出总体网民使用率 18.8 ;对 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为 67.1 ,高出总体网民使用率 11.1 。在网络新闻使用、搜索引擎使 用上却低于总体网民使用率。第二,凸显个性化,但存在庸俗化倾向。网络文化作为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文化,具有传播迅速、影响广泛、渗透性强、能 控率低、服务个性化等鲜明的特点。 网络的

5、自由与兼容, 交互与开放, 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 发表观点, 这是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的明显优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开 始追求一种文化含量更高的具有个性化的生活和消费。 在网络文化消费的个性化方面主要体 现在: 建立个性化的个人主页, 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资料通过超时空的、双向的、 多向交流 的网络传媒让网友或其他的网络受众认识和了解;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个性化的虚拟社 区享受自我释放的快乐; 建立个性化的博客空间, 发表自己的独创的意见和观点; 选择个性 化的 QQ 头像和表情;使用个性化的网络词语。这些反映了大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的迅 速反应能力,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探索

6、精神创新精神。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个性化,体现拿了大学生的交流欲望、归属需求和自我意识, 但这种个性化也存在庸俗化倾向。 如为使自己在网上受到别人的重视故意表现出另类性格和 反调言论, 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 把博客作为个人宣泄的场所, 披露别人隐 私,进行人身攻击,发布虚假信息,违反网络传播伦理; QQ 头像 “恶搞”等。第三,目的性明确,但少选择性不够理性。 大学生普遍存在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的矛盾、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成就感与挫 折感的矛盾、 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 而网络的虚拟性正好从心理上满足了大学生寻求依赖 的心理, 他们借此来确立自己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社会角色, 使

7、自己从现实的社会中解脱出 来。他们上网聊天游戏缓解现实生活压力, 追求广泛、 多样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经济不独立, 求知欲强,而网络提供了品种繁多的、丰盛的、无价值差别的文化消费品,借助下载,大学 生花费极少代价甚至免费便可获得很多东西,如软件、音乐、电子读物、游戏,也可以是图 象、电影、动画、 IP 电话,甚至电子商务。他们上网查资料或者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 息,以满足自己的多元化求知的需求。这些表明,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目的性明确,通常都 是出于学习和娱乐的需要,体现了较强的主观能动性。网络数字化功能的不断开发和扩张,越来越展示着虚拟世界的精彩,网上购物、网上 学习、网上聊天、网上游戏、

8、网上家园、网上社区等等,已经使“上网 ”成为当今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虚拟世界的海量信息时, 由于生活阅历及思想修养等方 面的不足, 往往缺乏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 而容易凭一时冲动和个人好恶的直观判断, 去选 择文化消费对象,表现出了对信息服务和网络文化产品的少选择性,热情追求而理智不足, 显得不够理性和成熟。 如在公开社交场所温文尔雅, 在网络上却加入无意识大众狂欢宣泄行 列,充当不良文化的助纣为虐者;沉迷一些色情游戏或类色情游戏,寻求感官的刺激, 越陷 越深;对信息垃圾缺少选择判断能力错误地将一些文化糟粕当作消费对象甚至制造信息垃圾 等。二、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引导

9、的必要性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主流是好的,但由于网络上商业诱导和大众文化的渗透,加 之大学生自身理性的不足、情感的冲动和趋同心理也导致产生了一些不良网络文化消费行 为。如迷恋被称为电子海洛因的暴力色情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 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问 题增多便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种种因素告诉我们, 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势在 必行。第一,网络特点使舆论多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海量化 在网络空间,个人能凭借大规模信息交流系统建立多向的相互联系,个人既可以是新 闻和信息的接受者, 也可以成为新闻和信息的传递者。 网络传播的特性使任何人只要进入网 络,都可借助隐匿的网民身份和虚拟的名字畅所欲

10、言。如BBS ,使用者可以相当自由地将 自己的意见贴上去, 与他人进行网上交流, 这种自由和交互性使各种议题纷呈, 消解了舆论 的整合性, 造成了网上舆论的分散性和多元化。这些舆论中, 既有理性的、 建设性的看法和 观点,也有一些非理智的个人情感宣泄甚至不负责任有意制造混乱的言论。 这种自由一定程 度上颠覆了 “把关人 ”的概念,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容易使大学生受众摆脱现实社会诸多 人伦、道德等约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大学生如何对这些 舆论进行整合,如何选择海量的信息,如何去粗取精,如何加强自律,这些都需要引导。网络的全球化使网络文化呈现开放性、非主流性特征。在网

11、络世界,通俗文化与高雅 文化、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分野和界限模糊,多元文化共存,既有优秀文化,也有落后腐 朽甚至反动的文化。网络上有用信息和虚假信息同时并存,社会理想和颓废情绪同时传播, 时尚生活与淫秽、 色情、 赌博、 欺诈等行为一起显现, 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 思维方式、 社会行为带来道德考量。 大学生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判断力去认识复杂多元的 网络文化,自觉抵制腐朽文化侵蚀,抵制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抵制庸俗落后的文化诱惑, 需要加强引导。第二,网络管理不健全,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互联网建设起步较晚,发展迅猛,特别是数字娱乐及网络游戏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文化经济、 文化

12、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但由此也带来了管理上的混乱。 如一些网络游戏产品 中存在淫秽、色情、赌博、暴力、愚昧、迷信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等不健康内容;一些商业网 站打着交友、性教育的幌子散布色情信息,网络色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一些网络媒体基于提高点击率等目的 ,不惜传播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等。为加强规范和引导,我国于 1994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互联网的法律法规, 包括地方性法规, 对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 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仍存在诸多弊端。由于网络立法还处在初级阶段,造成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有些无法可依,有些立法模糊 ,界定不清 , 缺乏可操作性。 法律面对现实问题没有及

13、时给予响应。在执法上 , 虽然曾组织多次的严厉打击和专项治理 , 仍然屡 禁不止。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 法制建设滞后,外部因素的乏力要求内部因素高度自觉,因 而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就显得更为迫切。第三,媒介素养教育缺失。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 种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 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参与社 会发展。媒介素养教育与研究在国外已兴起了七、 八十年,英、美等国家和港台地区已将媒 介素养教育内容列入大、 中、小学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制定了传媒教育计划。与国际 及港台等地的传媒教育相比,国对媒介素养

14、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较晚,始于 1997 年。第 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青少年学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大多在1316 岁,这部分网民占总体学生网民的几乎一半( 47.5%)。这一时期正是大部分学生的初 中阶段和高中早期阶段, 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启蒙时期关键时期。 我国大陆小学生和中学 生乃至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 导致他们在接触网络的同时没有学会建立对网络信息的 批判接受模式, 没有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 不能客观认识网络, 网络信息中的落后腐朽 文化,消极颓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色情、凶杀等,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如何如何理性地、

15、合理地、辩证地、批判地认识和使用网络,健康地进行网络文化消费,需要补课,需要引导。三、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的引导措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根据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特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文化消费服务,作好网络文化消费的引导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一,政府要加强引导力度和监管责任。要加强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积极运用网络新技术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努力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要用 社会主义价值观去占领思想文化的网络空间,努力宣传科学真理、 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要大力开发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的数字化网络产品,切实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在网络空间中的占有率, 打破西语对互联网的文化垄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网络文化的需求。要要本着依法、科学、有效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建立健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