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桥梁工程现浇道岔连续箱梁施工技术_第1页
铁路桥梁工程现浇道岔连续箱梁施工技术_第2页
铁路桥梁工程现浇道岔连续箱梁施工技术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铁路桥梁工程现浇道岔连续箱梁施工技术.桥梁工程论文-工程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一摘要:以某铁路特大桥工程为背景,根据现浇道岔连续箱梁施工 要求,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方案,含基础处理、支架工程、混凝土 浇筑等环节,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助力铁路工程事业的发展。关键词:铁路桥梁;现浇道岔;连续箱梁1工程概况某铁路特大桥总长8453.81m,根据线路走向与列车通行需求,于175-180#墩处设置双线道岔连续箱梁,此段施工梁总长163.3m (除 基础结构外还包含梁端至支座中心的部分,共计1.5m)o预应力混凝 土为主要施工材料,经现浇工

2、艺后形成直腹板箱梁结构,具备等高、 变宽的特点,梁高3.0m,顶板宽7.012.324m。2.现浇法道岔连续箱梁的施工特点(1)为满足施工要求搭建碗扣式脚手架,根据箱梁线形变化对脚 手架形式作出调整,满堂支架法的优势在于灵活性较强,可适应于施 工需求。(2)支架预压环节可实现对箱梁线形的精确控制;经分析计 算后可围绕应力、变形情况等参数做全方位的监测。(3)实行预应力 体系的施工方式,无须投入过多的张拉设备,具备成本低、施工质量 良好的特点。3.现浇道岔连续箱梁施工技术3.1地基处理于承台上搭建支架底座并将其作为基础平台。部分结构超岀承台, 为提升整体稳定性首先对原地而下方2m内的土层加固处理

3、,即使用 3: 7灰土夯填并提升其平整性,经此环节后应满足承载力150kPa的 要求,随后再浇筑C15混凝土,形成厚25cm的结构层,此部分即为 支架基础。施工过程中支架要维持在稳定的状态,从而避免出现不均 匀沉降。此外排水沟可避免雨水堆积问题,宜设置在支架两侧。3.2支架搭设支架验算:钢筋碗自重8251.3/186.7x26/30=38.3kN/m2模板及方木荷载0.3kN/m2弧形钢管拱架荷载53x ( 4.14+1 )/2x3.84/3000=0.17kN/m2 钢 管 支 架 自 重 施工活荷载N5=2.5kN/m2振捣磴产生的荷载N6二2.0kN/m2每 根立杆承受的荷载为 1.2x

4、( 38.3+0.3+0.17+1.72+2.5+2.0 )xO.54=29.15kN, 满足要求。经上述分析,支架立柱选择D630mm. 0)820mm2种规格 的钢管且均支立在基础上,采取单排设置的方式,钢管横桥向为4根 并预埋至基础钢板中。基础施工时通过稳定措施确保钢管不发生移动。 顶而使用特质落模砂箱,在结构的上方以横桥向的方式设置163工字 钢,总量为2根,此部分作为横梁而使用。横梁上增设贝雷梁,彼此 稳定连接形成整体结构。结束所有贝雷梁铺设作业后在顶部满铺125 工字钢,在各处标高保持一致且均与设计要求相符后铺设方木,再设 置竹胶板将其作为底模。3.3支架预压支架搭设完毕进行加载预

5、压。端横梁采取水袋堆压预压的方式, 以设计重量为基准,施工中最大预压量为该值的2.2倍。预压分三级 进行,分别为50%、100%、120%o观测点布设:具体分布在梁端、 1/4跨、1/2跨、3/4跨处,所有测点均采取纵向布设的方式,同时在 断而底板的边线及中线处也应分布测点。沉降观测频率:首次加载结 束后维持该荷载Id,此阶段应加强对沉降的观测;并依次完成第2 次、第3次加载。为确保支架预压效果在此之前应全而观测断而;预 压过程中检验荷载值,若提升至计算荷载的50%以及100%时,均要 安排人员进行全断面观测;当预压达到120%时则标志着加载作业已 经结束。后续4、8、12、24、48、72h

6、依次观测,获得实际沉降值并 完整记录,创建“沉降-时间图形。以实际检验结果为准,若各点24h 沉降在1mm内、72d沉降在5mm内,并且经过连续3次监测后所得 结果的均值在5mm内,则满足卸载条件,可安排人员卸载作业。此 时依然要进行全断面观测,具体发生在卸载至计算荷载的1/2时。3.4箱梁模板现浇箱梁含多类模板,如底板、外侧板以及翼板等,此类结构的 外露部分质量必须得到保证,可使用竹胶板对其拼接。底模下方设置 规格为20cmx20cm的方木,采取横桥向布设方式,超出翼板边缘的 部分需达到50cm,翼缘板支架搭设过程中兼并组织底板下支架的搭 设作业,通过可调顶托可以灵活调节翼缘板底而坡度。外腹

7、板侧模处 设置5cmxl0cm的方木背楞,在此基础上设置lOcmxlOcm的方木横 肋,通过翼缘板下支架内钢管扣件顶住该方木,并辅418以对拉杆 固定,拉杆间距按照60cm 道梅花形布置。3.5道岔连续梁预应力布置设置预应力体系,其构成要素较丰富,以纵向预应力体系最为关 键,含腹板、底板等多个部分。双向预应力体系中考虑到钢筋与管道 数量多、密度大的特点,因此易出现彼此干扰的情况,此时可对局部 做灵活调整,首先调整普通钢筋,若足要求则进一步调整横向预应 力筋。(1)纵向预应力体系。选择高强低松弛钢绞线,规格方面为直 径15.2mm,较关键的是抗拉强度指标应当达到1860MPao管道方而 较为可行

8、的是金属波纹管。设置自锚式拉丝体系,使用到连接器装置 以实现腹板钢束的稳定连接。(2)横向预应力体系。选择 高强低松弛钢绞线,要求原材料具备1860MPa的抗拉强度;管道所 用原材料为扁型金属波纹管,根据施工需求还使用到扁型锚具。(3) 依次做好预应力筋与波纹管的安装作业,较特殊的是纵横向波纹管, 其与钢筋将产生大量交叉点,易出现位置冲突问题。对此可根据实际 情况调整普通钢筋位置,主要目的在于使得波纹管保持顺直的状态, 无误后再设置预应力锚垫板,使其稳定连接至堵头模板上,将所有紧 固螺栓拧紧。3.6预应力体系施匸预应力筋的张拉(2)以设计要求为准,严格控制张拉应力, 在此过程中检验预应力张拉值

9、,若出现滑丝或是锚具受损等突发情况 需随即暂停作业,分析具体成因并采取处理措施,恢复至原状后再重 新张拉;(2)张拉作业可分为4个阶段:初张拉T正式张拉(控制值 为初张拉的2倍)T持荷2minT锚固;(3)以设计要求为准依次做好 预应力筋张拉作业,优先操作对象为梁体预应力筋,遵循先腹板后顶 板的原则,尽可能避免不平衡束,数量不可超过2束;(4)受施工作 业的影响各段箱梁易出现变形现象,对此可从竖向挠度与横向偏移两 个方而入手,通过灵活的调整手段使偏差稳定在许可范围内,以便为 后续节段的施工作业创造良好条件。通过持续性的应力监测工作可评 定实际值与理论值间产生的差异,对照工程设计标准,无误后进入

10、到 后续施工环节。传感器是重要的检测装置,钢弦计的应用较为广泛, 需将其设置在各支点与跨中处。预应力筋孔道灌浆、封锚(1)灌浆:结束终拉作业后,安 排人员灌浆(必须在随后的2d内展开此项工作),水泥浆标号至少为 M50o充分搅拌原材料,拌制完成至最终压入管道的间隔时间需控制 在40s内。工期允许时避免冬季施工,若工期较紧则要采取保温措施, 如蒸汽养生等。(2)封锚:预应力筋多余部分要得到有效的处理,可 使用手持切断机以提升作业效率,不可采取电弧切割的方式。锚槽若 含有混凝土应通过凿毛的方式处理并清理干净,且完成该处钢筋的绑 扎作业,无误后支设模板。挑选与封锚作业需求相符的材料,即微膨 胀混凝土

11、,通过振捣作业提升材料密实性。钢筋及混凝土施工钢筋进场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若存在钢 筋接长需求可以选择双而搭接焊的方式。钢筋产生的交叉点应得到有 效的处理,使用铁丝绑扎以提升稳定性,特殊情况下可点焊。拌制并 生成混凝土后需在随后的60min内泵送完毕,在初凝前结束浇筑作业。 若因特殊情况而中断施工应该尽可能缩短停泵时间,若停泵时间超过 必须安排专员每隔45min开泵一次,使其正转与反转,并同 步运行搅拌器以免出现混凝土离析现象。若停泵时间达到45min或更 长,必须将管内混凝土清理干净之后再深度清洗。4.质量问题及处理措施(2)底板翻浆:根据工艺流程得知,腹板浇筑作业时底板混凝土 尚未达到完全凝固状态,依然具备较强的流动性,为有效避免混凝土 下落问题采取从侧模内翻浆至底板的方式,对此要注重对混凝土坍落 度的控制,可在原基础上降低23cm且不可出现过振现象。混凝土 卸料时必须做到各处均匀。(2)在波纹管周边进行电气焊操作的过程 中,采取合理的措施实现对波纹管的保护,如覆盖湿麻袋等;全面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