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学习体会(三)_第1页
茶文化学习体会(三)_第2页
茶文化学习体会(三)_第3页
茶文化学习体会(三)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茶文化学习体会 中国茶的发源地,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宜兴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与茶及与茶有关的事物有所接触,然而对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所知寥寥,一直以来我将茶文化当成茶与茶壶的简单结合,这次通过江大mba胡老师的教导及示范,虽然只有两次课的时

2、间,但仍让我收获良多,在学习茶道、品尝香茗的同时也提升了自我修养。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古代众多的茶道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

3、,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茶道要求: (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 (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 (三)讲求水沸适度。 (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紫砂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沏茶和饮茶的一种使用器具,又是具有实用性的艺术品,因茶而兴。随着茶艺兴起,品茗玩紫砂之人日增,没有一把上好的紫砂壶,再配上绝好的茶叶,这一切就都缺乏了底蕴和信服度。这是文人雅士对茶文化和紫砂壶文化的理解。爱茶者与赏茶之士可在把玩紫砂壶之间,细品那幽幽茶香

4、,感受那份静谧惬意。紫砂壶是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追求的意境正是茶道所追求的”淡泊和平、超世脱俗”,加上宜兴紫砂壶具有“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实用优势,一跃成为饮茶的主要用具,而集壶艺、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的紫砂壶文化也就成为了茶文化的一种标志。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

5、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是由儒、佛、道三教精神及其影响组成。茶文化在三教精神共同影响与作用下,走向成熟。茶禅一味讲的就是佛教禅宗之明心见性与茶道的清静平和的意境是息息相通的。佛门大事都有隆重的茶仪,他们把茶作为普渡众生、明心见性的甘露。儒家认为茗茶体验与中庸之道相吻合。认为饮茶可使人自省,可养廉修德,进而追求“天人合一”的儒家理想境界。茶性平和自然,与崇尚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相吻合。茶对于重视养生之道的道家来说也是一种修炼方法。正是茶的品性,使得三教得以在茶文化的范畴内达到前所未有的调和与平衡。 我认为茶道不单单是一种烹茶技术,更是一种修身养心的方式。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心性。如朱熹所说“正心诚意修身”,在品味茶的香醇同时,寻找人生乐趣,体会人生哲理,提升个人思想境界。茶与中国人相伴几千年,茶的自然属性,促使人们在茗饮过程中,顺应自然,进入精神和艺术的境界,进而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