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石灰吟>有感_第1页
读<石灰吟>有感_第2页
读<石灰吟>有感_第3页
读<石灰吟>有感_第4页
读<石灰吟>有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读石灰吟有感 这首诗的诗句是: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诗人于谦作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来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的高尚品格.于谦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浩然正气。 第二篇:石灰吟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通过朗读来展示自己的独特感悟。教学重

2、难点。 借助提供的背景资料,体会诗人清白忠烈的情感和品质。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相信六年的学习生活,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唐代大诗人孟郊曾写过一首让无数游子为之动容的诗句,同学们还能记得吗。 指名背诵。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题目中的“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歌石灰吟 3、“吟”在这里怎么解释。(吟诵、赞颂)“石灰吟”就是。(赞颂石灰) 二、了解“于谦” 1、预习课文时,让大家收集于谦的资料,谁来介绍他。 2、出示于谦的资料,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于谦

3、,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代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于谦当官的时候,请正廉洁,关心民间疾苦,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老百姓非常爱戴他。在抵御外族侵略中立了大功,他为人正直,敢和恶势力斗争。最终被朝廷中一批阴险的恶势力陷害而死。 三、初读感知 1、读通全诗。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歌。 2、指名朗读,结合学生的朗读学习“焚”的读音,写法。课后描红,仿写。 3、理解诗意。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若等闲。象平常一样。(1)同桌位之间交流。(2)集体交流,指名说。 (3)大家现在知道石灰的烧制过程了吧,谁来说一说。 (4)第三句中还包含了一个成语,就是“粉身碎骨”,

4、我们注意诗句中是“粉骨碎身” (5)小结。石灰由“石”变成“灰”全然不怕,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建设中,为的就是把洁白的颜色留在人间。石灰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坚强不屈、乐于奉献) 4、指导朗读 四、深读品味 1、唐朝诗人白居易曾说,歌咏言,诗言志。那么于谦写这首诗,是想表达什么样的志向呢。下面,请同学们了解一下于谦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2、视频背景资料: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落入侵中原,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皇帝被俘。瓦剌部落挟持英宗皇帝一直打到北京城外,明王朝危在旦息。而打败瓦剌的最好办法就是再立新皇帝,让瓦剌手中的英宗皇帝失去作用,以

5、粉碎瓦剌部落拿英宗皇帝作为要挟的阴谋。可是,没有一个大臣敢提出来,因为,这样做是谋逆之罪,虽然有可能打败瓦剌。但是,万一英宗皇帝获救后重登帝位,就会有谋逆之嫌,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杀身之祸。于是,许多大臣都主张向瓦拉投降,把都城南迁。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也完全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当他看到,即使粉骨碎身,也要在人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时,于谦感触很深。(1)此时,于谦会怎么想呢。(组织学生交流)(2)他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呢。(组织学生交流) 于谦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略加思索便吟出了这首石灰吟,他是怎样吟诵的呢。指名朗诵 于谦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他在朝堂上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他和

6、太后一起拥立英宗的弟弟为新皇帝,并亲自率领京城军民奋力杀退瓦剌,救万民于水火。但英宗获救不久,就密谋发动了“夺门”之变,重登帝位。随后,于谦便遭到奸臣陷害,以谋逆之罪将于谦打入死牢。 此时,如果你是于谦,你会怎么想呢。你会为当初的决定而后悔吗。(组织学生交流) 在狱中,于谦想到奸臣当道,想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他问心无愧,他想到了石灰吟,便在在狱中仰天长叹 当于谦被压往断头台的时候,面对一个个泪流满面前来为他送行的京城百姓,他有千言万语想对他们诉说,最后,他把千言万语都浓缩到了石灰吟上,于是,他手扶铁镣,仰天慷慨悲歌 3、现在,大家说石灰吟仅仅是在赞颂石灰吗。 清白。对于石灰来说是什么。(把洁白的

7、颜色留在人间)对于于谦来说呢。(高尚的节操,洁白的人生)这个词语在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我们叫它“双关”找一找,诗中还有这样的“双关”词语吗。(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4、500多年过去了,后人永远怀念他,崇敬他,石灰吟也因为于谦而被传诵不绝,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四、拓展 1、同学们,关于于谦的奇闻异事,在史书上多有记载,我这里有一些材料是关于“两袖清风”的故事。请大家读一读于谦的入京 入京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lyn)话短长。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金纳银。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

8、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就劝他带些山西名产手帕、线香和麻菇,进京后分送朝臣。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成为一时佳话。 2、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借助石灰这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一种“托物言志”的方法。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 石灰吟 (托物言志)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等闲清白 粉骨碎身 最能体现于谦心声的诗句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

9、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12岁.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后,瓦剌入侵北京,朝臣多数主张逃跑或投降,于谦反对,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 burn;焚fn动 (1)(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2)用火烧山林宿草。burnweedsandtill焚,烧田也。说文焚咸丘。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

10、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林而田。韩非子难一 (3)烧burn焚,烧也。广雅焚如死如弃如。易离又孰过于魏党盗国之死如焚如弃者乎。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遂从而尽焚之。左传成公十三年乃焚大槐。庄子外物。司马注:“谓霹雳时烧大树也。”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贾谊过秦论焚拜如前人。聊斋志异促织 (4)又如。玩火者必自焚;焚舟(烧毁渡船);焚池(祭祀时焚化祭品的器物);焚黄(烧掉黄表纸。祭告家庙祖坟,祷文写在黄表纸上);焚灼(烧、焚烧);焚帛(焚烧纸帛)。 (5)旧时的一种酷刑。用火烧死burn焚炙忠良。书泰誓上凡杀其亲者焚之。周礼掌戮 (6)炙;烤roast。如。焚枯(烤煮干鱼);焚

11、枯食淡(烤干鱼,食薄味)。 第三篇:石灰吟石灰吟教学设计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学生自己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学生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

12、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 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学生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3、(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齐读 四、深化古诗,升华情感 1、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 2、透过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推测或者是说去猜想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或者他对人生的价值看法(据说写这首时他才7岁)(学生自由说说) 3、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谁呢。(指名说) 4、这还让我们想起了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学生说说) 5、师做小结 五、作业布置 1、搜集以下一些古诗,读一读背一背(1)在狱咏蝉骆宾王(2)梅花王安石(3)青松陈毅(4)竹石郑板桥(5)墨梅王冕 2、读读“千锤万击”“粉骨碎身”等词语,在到其它的诗句中找一找类似的出自诗文的成

14、语。 第四篇:石灰吟推荐轻松、高效、有创造 石灰吟教学案例案例背景: 负责教学的校长晚上8点半打来电话,说教研室的特级教师杨献荣老师第二天要到学校听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课。我是备课组长,况且从教14年以来,还从未被特级教师听过课,这样的机会怎可错过。因此欣然接受。 正好教到古诗石灰吟,就教这课吧。上次正好参加市轻松、高效、有创造地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感受颇深,我就朝这个方向努力,上一堂扎扎实实的语文家常课。 案例介绍: 一、导入: 1、先后板书。志、诗言志、托物言志,问学生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言志、托物言志的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学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二、解释题目:

15、 1、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2、你还知道带有吟的诗题吗。(暮江吟、游子吟等) 三、指导熟读诗文: 1、师范读石灰吟。 2、焚是生字,前鼻音(学生读一读),字义,写法(上下结构,双木林,师范写,生也认真地写一个。) 3、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步就是要读好诗,读准每个字音,将诗句读正确、流利。(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4、读出节奏美,就要体会在哪儿停顿,并能做到停而不断。 (1)、学生自读体会。 (2)指名读,师略加指导。 (3)齐读。 四、理解诗意: 1、请同学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意,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注上记号。 出示: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16、。 2、同位互相说说。 3、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加上关联词(如: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因为,它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间。) 五、体会诗情: 1、诗中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三个词写出了石灰生产的过程,从这三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教师边说边在这三个词上用红笔画上红线。)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石灰生产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历经磨难。 (2)师出示图片 简单介绍石灰制造的过程。石灰的前身叫石灰石,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它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

17、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生石灰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熟石灰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3)有感情地读好这三个词。(指名读,诗指导,齐读。) 2、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它全然不怕,因为目的只有一个要留清白在人间 3、(师)用红笔圈出清白,问。你怎么理解清白的。 (1)石灰洁白干净的外形。(2)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 4、让我们带着对石灰的敬佩、歌颂之情,再读这首诗。 5、说一说你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具有石灰精神的人,说说他的事例。 6、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

18、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有所思,便吟诵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时,于谦刚好十二岁。看到此情此景,出现在于谦眼前的难道只是石灰产生的过程吗。他仿 佛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一位奋斗者,历经艰辛,终于实现理想,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 此时,他已暗暗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标,人生追求。他立下了什么志向。 6、现在,你们明白了诗言志、托物言志的含义了吗。 7、补充资料。an=0&si=1是的,于谦发愤苦读,走上了为官的道路,他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因此,超

19、重阴险贪婪的家伙恨死他了,他们密谋策划,等待时机,挑唆皇帝,杀害了正直无私的于谦。(图文并茂老师或学生介绍他一个最感人的具体事例,让于谦的形象更鲜明地留在孩子们心目中。) 真是诗如其人,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让我们一起慷慨激昂地再次吟诵这首诗。 8、石灰被用在建筑上,它留给人间的是洁白干净的墙;石灰那粉身碎骨也全然不顾,它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启示要做一个坚强不屈、纯洁高尚的人。而于谦正是像石灰一样的人,他的人生就是石灰的人生,他的精神就是石灰的精神。让我们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练习背诵石灰吟。 六、作业: 板书: 锤、焚、碎 石头石灰 (坚贞不屈、要留清白) 案例分析: 所谓高效就是指学生花费

20、精力少一点,收获多一点,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一、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应让学生学到什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本篇案例中设计了多处语文实践活动: 1、指导学生朗读诗,做到了三步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体会了诗情后的背诗。宋代的朱熹更是进一步提出读书成诵的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即晓其义也。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习古诗文要注意通过诗文的

21、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想这节课已努力做到了这一点。 2、依据注释、结合生活经验自学诗,弄懂诗意。教师要讲学生需要讲的地方,讲比较生疏的字词,如在指导理解诗意时,我先将几个生疏的,学生不懂的字词的意思出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诗 意,如。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接着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同位互相交流,集体交流,指名说诗意,启发学生用上关联词,并用激情的语言将诗句间的联系变现了出来,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中培养了理解、表达,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重视了语文教材的解读和运用。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咏物抒怀,通过对洁白石灰的描述和赞扬,表明自己为国家建功立业,不畏艰险,纵有千辛万苦也视若等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处世要清白正直的志向。如何让学生快速走近文本。课的开始,板书志、诗言志、托物言志让学生理解,接着告诉学生石灰吟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先理解古诗的表现手法,有利于孩子走近文本。 2、四行诗也有关键词。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读好这三个词,理解了石灰的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