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_第1页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_第2页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_第3页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_第4页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编号:SM-ZD-80587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 nt to achieve a uni 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 nt people, so as tocoord in ate acti on, reduce bli ndn 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编制:审核:批准: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精编解决方案 | SOLUTION TEMPLATE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 之间形成统

2、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 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 读内容。矿井突水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对突水 机理及突水危险性评价和预测是解决突问题的关键技术基 础,构造裂隙是造成煤层底板突水的主要因素。平顶山十三 矿是1座设计能力180万t/a的大型矿井,矿井水文地质条 件复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2次较大的突水事故。井田煤系地层属于石炭二叠纪, 二叠系已煤组的二?煤 (或已16-17 煤层)为该矿井的主采厚煤层。煤田分布在汝河和沙河之间 的分水岭地带,构造形态为一地垒型的复向斜构造,四周受 接近东西

3、向两组张性断裂的控制,形成一多边形的地垒型断 块,由于煤田相对抬起,切断了与周围区域含水层的直接水 力联系,阻隔了区域基岩地下水向井田的侧向补给,使本井 田成为一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1采面概况及突水过程特征平顶山十三矿目前开采已组煤层,发生的2次突水事件分布在已一和已二的 2个采区。第一次突水发生在已 15-17 -12010采面,该采面位于一水平已二采区东翼第一区段, 东至侯村保护煤柱线,西到上山保安煤柱,北至防水煤柱, 南部尚未布置采面。采面走向长1 285m,倾斜宽130m ,采面煤层倾角平均为 26。,煤层厚平均为5.28m。采煤方法 为走向长壁,沿煤层顶板放顶煤一次采全高,工字钢

4、金属支 架支护(图1 )。第二次突水发生在已15-17 - 11090采面, 该采面位于一水平已一采区东翼第五区段,东邻襄郏背斜轴 部,西至上山和东风井保安煤柱线,南北均未布置采面。回 采走向长1 090m,倾斜宽128m,采面煤层倾角平均为 20 煤层厚平均为5.4m。巷道掘进沿煤层走向和顶板施工,工字 钢金属支架支护。采面里段采煤方法为分层综采,采高2.2m 左右,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图 2 )。图1 12010 工作面平面示意图图2 11090工作面平面示意图1999年12月27日12:20 , 12010采面切眼里帮下机头以上711m范围内底板突水,标高-236.4m,最大突水量 24

5、0m 3/h , 12h 后衰减为 227 m 3/h。28 日 15:30 测得二灰水位开始以 0.15m/d的速度下降,突水过程呈现出水量相对稳定的非稳定流状态。29日0:00后相对稳定,15d后水量稳定在150 m 3/h。20xx年11月15日15:00 , 11090采面采空区侧底板有水涌出,水量为 56 m3/h ; 18:00水量增大到150 m3/h,同时听到采面有响声,并伴有煤尘飞扬,14#架后底板鼓起0.4m ,水伴着大量煤沿运输机和支架间 人行道奔涌而下,最大突水量达435 m3/h,采面下出口封顶后的平均出水量为 300 m 3/h,采面突水点标高由-496.6m 上升

6、至-457.4m。由于突水最较大,致使机巷最高点(-457.4m )以里共淹没巷道 508m,最高点以外自流 850m。 30d后,水量稳定在 168 m 3h,水温在38 C左右。总之,2次突水具有突发性、矿压显现明显、水量大且 稳定、水温高等特征。2突水原因分析2.1水文地质条件已15-17 - 12010采面煤层直接底板为黑色的砂泥岩 互层,厚2.14m。老底为细砂岩,厚7.71m。采面区段岩层 平均倾角为28。,掘进过程中揭露断层28条,走向大致为 NE,最大落差10m (图3)。11090采面直接底为砂质泥岩, 厚1.83.25m ;老底为细砂岩,厚 6.9m。采面在掘进期间 共揭露

7、大小断层17条,影响走向长398m,断层组的2条 主要断层间距23m,对采面影响较大(图 4 )。两采面下部 为晚石炭世上古生界石炭系太原群上部灰岩段17层和寒武系(表1 ) o表1煤层与底板地层情况表古生界二叠系已煤段已 15-17 煤厚 10.6m裂缝承压水砂泥岩厚8.1m石炭系上部灰岩段一灰岩厚10m第7页/总14页精编解决方案 | SOLUTION TEMPLATE二灰岩厚8.0m三灰岩厚7.8m砂泥岩段砂泥岩厚16.6m四灰岩厚7m五至七灰岩厚7.4m铝土岩厚8.2m寒武系灰色白云质灰岩图3 12010采面水文地质单元示意图图4 11090采面水文地质单元示意图已15-17 - 12

8、010采面处于正断层 F2(/63 H= 47m )、F6 (Z77 ,H=52m )之间,风巷上部有正断层 F3 (Z65 ,H=11m )、F4 (Z58 ,H=18m )(图 3)。11090 采面南北方向以襄郏一号正断层和灵武山向斜为骨干构成边界。东西方向以11090逆断层带和沟李封断层为边界。沟李封断层和襄郏一号正断层交汇处应力集中,裂隙也相对发育,和富水 带共同构成了突水的富水区和迳流带(图4)。两采面均为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静储量丰富,富含承压水。2.2充水水源分析石炭系一灰岩是泥灰岩,二灰岩是两采面突水的直接富含水层;三灰岩的富水性最差;四至七灰岩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为0.07

9、50.019L/(s m),四灰岩不发育,富水性差,六灰岩和七灰岩局部富含水,五灰岩富含水;二灰岩和五至七灰岩存在水力联系。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单位涌水量为0.226L/(s m),在石炭系110m以下,岩溶较发育。2个采面突水水量大且较为稳定,水压高,说明有丰富的补给水源,呈现出承压水的一般规律。据突水水质分析结果知,2次突水水源不是顶板或第四系水,而是灰岩含水层水。两采区恒温带在地表以下2530m附近,温度为17.2 C,地温梯度为 3.23.5 C /hm。12010 采面突水温度为 22 C,出水点距地面高 -300m第11页/总14页精编解决方案 | SOLUTION TEMPLATE左

10、右,预计水温为24 C,与二灰水水位基本相符,突水后二灰水水位一直下降也说明了突水水源主要是二灰水。地质勘 探表明,在没有大量疏水的情况下,12010采面下的二灰水水位下降了 150m以上,说明该面二灰水的补给条件差,以 消耗储量为主。二灰水水头高度为210m,由于该面回采时最大突水量达240 3/h,至采面回采结束底板二灰水的涌水量 尚有30m 3/h,表明二灰岩有一定的富水性和渗透性,在有 足够排水能力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安全生产(图 5 )。图5突水水量、水温、二灰岩水动态曲线示意图11090采面突水之初水温为 30 C, 4d后稳定在38 C 左右。11090采面突水处标高为-498m,

11、预计该处水温为 35 C,而实际水温为38C左右,说明突水补给水源应在-550m 以下,是石灰系五灰水和寒武系中白云质灰岩水。从五炭岩观测孔水位动态看,五灰水水位稍有下降(只有五灰 水观测孔在突水面附近且中间无断层,但在突水时该孔还没 有施工完),说明五灰水是主要的补给水源。 综上认为,11090 采面突水水源为石炭系二灰水,补给水源为石炭系五灰水和 寒武系白云质灰岩水(图 6 )。图6突水水量、水温、五灰岩水动态曲线示意图2.3导水通道分析底板破坏带与岩溶水断层破碎带是两采面底板突水的 主要通道,断层煤柱构造和裂隙发育,隔水层完整性遭到破 坏,给突水提供了通道。据突水的特征推断,11090采

12、面突水通道为溶蚀裂隙一管道水流系统;12010采面突水通道为与切眼成 40。交角 的一个构造裂隙;11090采面突水补给通道:一是襄郏背斜 仰起端的石炭系灰岩隐伏露头区,其迳流通道是襄郏背斜轴 部;二是沟李封正断层和襄郏一号正断层交汇处的三角地带。12010采面的补给通道微细。2.4突水机理分析矿井突水的必要条件是有足够的水量,有较大的水压力,并受到采动的影响。两采面突水水量较大且稳定,表明水源 相对充足;突水过程造成底板断裂或底鼓,表明水压力较高从两采面突水看,底板断裂构造薄弱带是造成突水的主要因素。断裂构造在突水中的作用: 一是使12010采面隐伏 构造发育带、11090采面背斜轴部等处成

13、为突水易发生部位; 二是11090采面断裂构造发育,使各含水层具有良好的水力 联系。两采面矿压和水压是底板突水的诱导、触发因素。采 动矿压对底板的破坏主要有3种:一是离层导致层间破坏;二是采空区周边反向作用力导致剪切破坏;三是水平拉力导 致垂向破坏。采动矿压对两采面底板隔水层产生813m的破坏深度,使各个方向的先存断裂不同程度地发生“活化”;新产生的裂隙、先存断裂与含水体原始导升带连通,承压水 沿着裂隙上升,冲刷结构面,裂隙软化扩大,逐渐形成较大 的过水通道导致突水。11090采面底板裂隙的突然导通致使第15页/总14页FS 精编解决方案 | SOLUTION TEMPLATE突水来势猛,呈爆发态,但12010采面切眼为裂隙迟到突水。综上认为,采面突水原因在于煤层开采后,底板应力场 发生了变化,断层的拉伸张裂带更加发育并产生裂隙,随着 采空区应力的降低,底板隔水层的抗张强度低于底板水压力, 隔水层厚度相对不足,超过弹性变形极限而出现裂隙,同时 原生裂隙进一步扩张,断层进一步被活化,终使底板隔水层 断裂,导至突水。3结语1) 平顶山十三矿采面底板突水规律为水量大、水压高、 水温高,且相对稳定。11090采面突水水源为石炭系二灰水, 补给水源为石炭系五灰水和寒武系白云质灰岩水;突水通道 为溶蚀裂隙。12010采面突水水源为石炭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