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书法蜕变历程范文_第1页
隶书书法蜕变历程范文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隶书书法蜕变历程 秦代初年,以篆书为正体,后来程邈因篆书不易书写而创造了隶书。这种书体在汉代最为流行,碑文石刻多用此体。我们一起来了解隶书的蜕变过程吧。 隶书的蜕变 竹帛书看,早期隶书的形体和小篆相差不多。到了汉代,经过无数文人多次加工,逐渐美化,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褒斜道刻石、裴岑纪功碑都用篆字笔法写隶字,尚无波磔,当是由篆变隶过渡时代的作品。书风强劲奔放,仍有西汉遗风。东汉以后,其体式由细长化为扁平,笔画增加了波磔,形成汉隶的楷模,基本上已经定型。晋唐以后,仅仅是书写者在形式风格上作变化罢了 唐代隶书用笔点画圆润而有顿挫,且较多转侧而露锋芒,结体较汉隶加高,多数成正方形,与当时的楷

2、书相近。这种风格整齐而不呆板,于庄严透出秀美之态。徐浩的嵩阳观碑、1977年出土的张庭硅墓志和徐珙(徐浩之子)的崔祥佑辅墓志等都是如此。不过徐浩的隶书风格在用笔肥润的基础上又变为瘦劲光滑。唐代以后的书家,大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徐氏父子的影响,如元代的吴睿、褚奂,一直到明代的文征明等人,都是一脉相承的。唐代的隶书风格可以从现存的碑石,如唐明皇的石台孝经、开成石经的拓本上去领略。 宋朝书法家多不擅长隶书。元代赵孟的隶书,从传世的所谓五体千字文上看来,秀而弱,殊不成家数。虞集、陶宗仪史书会要推崇他古隶为当代第一未免有些夸张,从其题在宋人画卷引首上的隶字看,并不是很高明。 到了明代,写隶书的书法家渐多,如

3、李西涯、程南云、黄以周都很有名。不过他们学的是唐隶,对汉魏碑缺乏临习的工夫。唐隶结体峭严、波磔森棱,对他们影响甚大,使他们难以跳出唐隶的窠臼,不能自辟蹊径。黄以周虽以行草笔法入隶,别具面貌,但此种变法影响不甚广泛,只有赵宦光、傅山,康乾时期的郑簠、万经等人才写过。他们虽以汉竹简的风格掺杂草书的写法,可多失之粗犷。 清初至清中期出现了两种隶书风格:一种是结体稍趋方扁,走笔沉着,不太讲究圆润,转折用方,波磔有力,郑簠属于这一派。另一种是学汉铜器上的所谓分体,结体略长,纯用中锋,笔画横平竖直,圆润中含有刚劲,篆意多于隶意,而收笔的波磔不甚明显,风貌深厚朴质,以伊秉绶、伊念曾父子为代表。这种隶字直到民国时期还有少数人写它,如给商务印书馆写书签的青山农写的就是这种隶字。其工艺性强、整齐好看、非常醒目。清中期以后直到民国初年,随着篆书风格的变化,隶书风格也有了变化。这一时期写隶书的书法家打破了学唐隶的束缚,对传世的汉魏隶书碑拓狠下临习的功夫,不拘一体,多方追摹:学礼器、景君铭一类体势灵活多变的,学乙瑛、史晨、西岳华山庙碑、曹全一类体势平正精细、端庄秀逸的,学张迁、衡方、西狭颂、甫阁颂一类笔势方严沈厚的,学石门颂、封龙山颂、刘平国颂一类用笔稍圆、结体纵放飞动的,学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