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南腔北调”戏曲艺术展 倾听祖先深情的吟唱 “南腔北调”戏曲艺术展 倾听祖先深情的吟唱2015年10月30日,南京博物院与陕西博物院,两馆联袂策划举办了“南腔北调”传统戏曲艺术展。江苏被公认为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南京博物院当是江南历代戏曲文物的收藏重地,山西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祥地,在金元时期见证了北方戏曲的辉煌,享有“戏曲摇篮”的美誉。两大博物馆一南一北,接江南水乡之软糯声腔与中原黄河之金石曲调,映射中国戏曲之漫漫历史时光。让观者得以在南戏北曲的交响中,走进传统的精神世界,倾听祖先深情的吟唱。在中国,北方与南方,一直是中华民族屋檐下差异发展的代表,温度的冷与热、性格的刚与柔、风格的粗犷与细腻
2、、气候的干燥与潮湿,再往外引申,还有饮食之粉状的面与粒状的米,绘画之浓墨重彩与清新婉约,战争之浩然正气的“征”与性质不明的“战”(即“南征北战”)。到了语言与戏曲,不同音韵与地域的结合,般皆称为“南腔”“北调”。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集文学、舞蹈、音乐、歌唱、吟诵、服饰、化妆、表演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融合和演变。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存在绝对的南与北的空间划分,但不可否认存在南北发展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我们从艺术风格上感知得来的,就如中原戏曲最辉煌的宋金元时期,与江南戏曲最辉煌的明清时期,并没有时间上的交集,但艺术风格的确不同,特别是在曲调和唱腔上、在表演艺术上,这种地域
3、差异细品起来,真真实实地存在。凭借精妙的戏曲文物这一历史与艺术的见证物,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比较形式的展览,从中感受中国南北戏曲在巅峰时代留下的印迹。辅以具有极强地域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呈现出南北方完全不同而又多姿多彩的文化样态,带给人们对戏曲、对南北方不同生活状态的理解,这确是十分有趣的事情。“南腔北调”的策展,主线即围绕中国戏曲的时空纬度,主要展现南北戏曲在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特色;同时,暗线为中国戏曲史在宋金元明清的依次发展,以孕育戏曲的早期舞乐为序曲,以清代以来的戏曲大融合为尾声。以舞台上的演员戏曲演出为主,以皮影、傀儡等民间小戏为辅,涵盖中国戏曲在社会生活中的多个层面。通过这种多
4、角度的组合,立体而有亮点地呈现戏曲文物蕴含的丰富信息,给公众摆开一桌传统戏曲艺术的绝味盛宴。中原正音中原地区是我国戏剧艺术的摇篮。周代创造出的中国礼乐文化是中国戏剧重要的艺术源头。先秦之宴乐歌舞,汉之角抵百戏,气势雄浑、包罗万象,孕育着中国戏曲的萌芽。盛世唐朝,辽宋金元,异域民族能歌善舞,为中原地区带来了音乐、舞蹈的新鲜血液,它们与汉族地区流传已久的叙事说唱艺术碰撞,催生了中国戏曲在动荡中成长、成熟。北宋东京汴梁勾栏瓦舍之间,演绎风花雪月、忠义春秋;市井繁华,戏班争相斗胜;金代晋南豪富之家,厅堂坐享观戏;元代北杂剧大繁荣,民众狂欢,庙宇喧腾,在袅袅的酬神香雾中,戏班作场人潮涌动,人们感激神灵护
5、佑,祈求吉祥安顺。鎏金涂银俳优俑铜镇西汉元光六年(前129)高5.5厘米,宽5.11厘米,高7.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俳优,是比较原始的有俳谐性之道综合技艺表演者,包括乐舞、说唱、杂技、滑稽等多种技艺,是我国早期曲艺艺术的表演者。西汉时期的俳优几乎全为男性,通常选身体有畸形者担当,或者是侏儒肥胖者,抑或是面目丑陋或者表情乖张者。汉代人常常席地而坐,镇的功能是用来镇压垫席四角,为日常用品。杂剧“副净色”与“装孤色”绘彩陶塑头像金(1115-1234)高11.5厘米宽9.5厘米厚6.5厘米山西博物院藏1.头巾诨裹,窄额翘鼻,面部经粉墨化妆,鼻梁、兖州及脸颊皆涂白粉,眼部由上到下各斜抹道浓眉,还画了个乌
6、鸦嘴,装束与化妆颇为滑稽。是对杂剧“副净”这一形象的生动描绘。(安瑞军)2.戴乌角巾,舒眉隆鼻,下颌方正,墨绘须髯。双目微合,若有所思。装孤,依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所述,为“当场装官者”之意。“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壁画元泰定元年(1324年)高4.11米,宽3.11米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永乐宫水神庙明应王殿南壁壁画绘演员与司乐共11人。为我们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元代正杂居的现场演出场景,使我们可以了解当时戏曲演奏的人数、伴奏乐队、乐器的搭配、化妆形式、戏服形式、髯口艺术等情况。(安瑞军)南国雅集长江之水用她的浪漫与灵动滋养了我国南方戏曲。随着我国经济文化重心由北趋南,钟灵毓秀、文兴富庶之江南为戏曲发
7、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豢养家乐、家班成为时代风气。明清之间,厅堂管弦响彻园林廊下,江南文人参与到戏曲创作中,促进了我国戏曲艺术走向巅峰。牡丹亭咏世间至情,桃花扇叹家国兴亡,吴侬软语之处便是戏曲留痕。“天宝遗事”缂丝屏清(1644-1911)纵93厘米,横20厘米以唐明皇、杨贵妃故事为中心的“天宝遗事”成为文学作品重要题材,在元明清戏曲作家中多有表现。此套“天宝遗事”缂丝屏一堂四条,展现四个故事场景。缂丝是苏州地区传统织造工艺中的奢侈品,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声名,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制作成屏风的大幅缂丝作品,在民间也是富裕的士绅阶层才能享受的家居用品。(王美诗)
8、民国(1912-1949)封面纵11.8厘米,横5.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该昆曲折子1扣48页,为明代汤显祖剧作牡丹亭拾叫画,是昆曲小生戏明折。该折子用小楷写,文雅清秀,曲牌、唱词、介白、工尺谱俱全。(王美诗、孔繁尘)象牙雕昆曲折子戏“刺虎”摆件民国(1912-1949)高28厘米,宽40厘米,纵40厘米南京博物院藏该摆件为象牙雕和木雕组合构建,是昆曲铁冠图刺虎中的一个场景。前面主体部分雕刻了李白成起义军中绰号为一只虎的将军李固,酒酣不醒,斜倚圈椅,旁边,宫女费贞娥持剑观望,正欲刺死被她灌醉的李固。人物惟妙惟肖,充满了戏剧张力。红棉雕刻的屏风,中间五块为象牙板,从右至左雕刻了昆曲刺虎的唱词。南北交
9、融在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碰撞中,我国戏曲艺术总是在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发展。唐宋时期,两次自北而南的文化迁徙,促进了南北戏曲交流。源于汉代的影戏傀儡小而易带,在动荡年代逐步传播到南北各地,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韵味。明清以来,南戏四大声腔发展蓬勃,流布全国促进了大量地方戏的产生,“花雅之争”更促进了戏曲深层次的交融。徽班进京祝寿,南北戏曲碰撞催生了京剧国粹。近代诸地方戏百花齐放,更是各声腔戏曲和民间表演艺术大交流、大繁荣的成果。耳边响起青楼台上“良辰美景奈何天”,前路处望见当街敷衍“三国戏”。这直接促进了民间手工艺广泛采取戏曲题材。窗棂木雕、墙上戏画、街边泥人,戏曲已经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皮影执幡人一对清末(1840-1911)通高51.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此皮影为在演出中扮演跑龙套以烘托气氛的角色,手持幡,常配合皇帝、皇后出巡,叫“銮驾”。头部、上身、手臂、幡为整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品咨询与管理办法
- 计划合约部管理办法
- 业务接单出货管理办法
- 营销中心亮化管理办法
- 专项资产拍卖管理办法
- 计生网格化管理办法
- 上海机场空气管理办法
- 人防设备检测管理办法
- 街道房屋资产管理办法
- 职级公务员管理办法
- 旅行社劳动合同范文3篇
- 第2课《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教学设计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 2021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锅炉安全技术规程
- 易制毒化学品岗位责任制度
- 项目检查汇报报告(52张)课件
-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课件(新版教材)
- 精选芭蕾舞男女演员之间的潜规则汇总
- 新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 J-STD-020D[1].1中文版
- 《中国导演简介》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