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瓷茶具的艺术形态与时代特征_第1页
宋代陶瓷茶具的艺术形态与时代特征_第2页
宋代陶瓷茶具的艺术形态与时代特征_第3页
宋代陶瓷茶具的艺术形态与时代特征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宋代陶瓷茶具的艺术形态与时代特征 宋代陶瓷茶具的艺术形态与时代特征在宋代,中国陶瓷茶具艺术进入鼎盛时期。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及耀州窑、吉州窑、建窑、磁州窑等分布全国,其釉色之纯、胎质之精、造型之美也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宋代陶瓷茶具在审美追求上讲求俊巧多姿的格调、浑然天成的精神内涵与野逸质朴的精神境界。综其美学倾向,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等客观因素对它的艺术风格所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在它迷人的风采背后,闪烁着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光辉。而另一方面,宋瓷茶具就像这一特定时代的化石,成为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的载体。宋代陶瓷茶具艺术时代的瑰宝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茶业和饮

2、茶文化发展迅速,饮茶成为这一时代的风尚,并从上层的文人雅士、僧人道士普及到民间。陶瓷茶具作为茶文化的主要成分,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早在唐代陆羽茶经 中,便有从饮茶角度来鉴赏陶瓷茶具的文字“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到了宋代,这种茶器相互对比映衬的审美情趣不但承袭了唐的观点,而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至,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时代特征。当时的风尚“斗茶”,宋人饮碾茶,注之以汤,以筅击拂,茶水相遭,盏面上浮起一层白乳,这层白乳即幻化成各种物象:或状若山水云雾;或形似花鸟虫鱼;或疏星朗月;或如劈絮行太空。宋代尤尚“黑盏”,就

3、是崇尚白茶和时兴斗茶的产物,如大观茶论载:“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熬发茶采色也。”与蔡襄茶录中的“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青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这所指便是当时的饮茶风尚对陶瓷茶具鉴赏所起的影响。宋代陶瓷茶具为了适应斗茶的需要,除由碗改盏,由青到黑外,其它如盏托、茶壶的形制和其它色泽的茶具,都得到一定的改进。如盏托(唐时称茶托),到宋朝时,其底部都制成了凹底,且与盏底大小完全相合,托口而起,托沿也多做花瓣形,较唐代茶托明显更趋精巧,更适合“斗茶”的需要。至于茶壶的造型,宋代特别是南宋时,壶式也明显由饱满变得瘦长,壶体纹饰也由过去常见

4、的莲瓣形,发展为瓜棱纹与鸡头状的“凤首壶”。苏轼在试院煎茶 一诗中吟:“文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眢捧娥眉。”,其中“花瓷琢红玉”所指的彩花茶瓶,与“玉眢”都是宋代定窑所烧制的。这充分描述了当时陶瓷名窑除建安黑瓷外,越窑青瓷、龙泉青瓷、河北定窑的白瓷等也都获得较大的发展,这些与当时特定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扎根于民族文化根基之中的艺术生命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东方大国。中国的艺术审美心理有其稳定的哲学根基,虽然在不同时期也有与当时民俗、文化相顺应的变化,但就如别林斯基所说:“每一民族的民族性秘密,不在于那个民族的服装和烹调

5、,而在于它理解事物的方式”。 宋瓷茶具艺术与西方不同,就在于其哲学基础的不同。西方茶具艺术追求物质第一位,讲究合理的功用性,形式上的新颖和装饰的优雅。而中国陶瓷茶具则“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追求精神至上,要求意蕴深厚,气韵贯通。尤其是宋代的陶瓷茶具艺术端庄大方,浑然天成,古朴凝重的美学倾向,同中华民族所特具的内敛性格是紧密相关的。在宋瓷茶具中尤其能体现浑然天成、意蕴深厚的民族审美特征的是建盏。宋代是一个朴素而有文采的时代,建盏古拙而不失精致,朴素雅致的特色,是符合宋人的审美追求及当时的民俗特色的。建盏并非单调的黑色,而是在黑中有着美丽的斑纹图案即“兔毫斑”和“鹧鸪斑”。兔毫盏与鹧鸪盏是

6、当时建窑中的珍品。所谓兔毫斑,即是大观茶论中“玉毫条达”者,它的黑釉中暗现出呈放射状,而纤长细蜜如兔毛的条状毫纹。这些细纹有褐黄、蓝绿、淡棕或铁锈色,像微微闪光的金兔毫、银兔豪,灰兔毫。而被宋元诗人多次吟唱的“鹧鸪斑”,则是瓷器釉色如鹧鸪鸟胸前白色原形的美丽斑点。兔毫盏与鹧鸪盏,是窑变所幻成的珍品,在黄庭坚的满庭芳中有“纤纤棒,研膏调乳,金缕鹧鸪斑”的描写,而梅尧臣也有“兔毛紫盏自相称”的诗句,可见建盏在文人雅士中极受推崇。除兔毫盏与鹧鸪盏外,建窑最为巧夺天工的是天目盏。此盏用天然木叶浸水腐存脉络为饰,故称黑釉木叶天目盏。烧成后,紫黑光亮的浅口碗底,浮出一叶金色的脉理清晰的贝叶,此种窑变天目被

7、誉为稀世奇珍,在不同光照下,折射出蓝、紫、黄等不同的光泽。另外还有模拟夏夜星空的油滴釉,这种瓷釉在黑色底釉上布满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圆晶点。在光亮处观察,犹似漆黑夜空中的繁星在闪烁。上述釉色的特点都与中国民族美学思想合拍,这种浑然天成的艺术追求,与庄子著述中所表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与“既雕即琢,复归于朴” 的观点是一致的。建盏的不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是有其民族美学根源的。宋代文化思想与艺术形态对宋瓷茶具的影响宋人对茶器之“道用并重”的思想,丰富了陶瓷茶具的文化意蕴,也增添了茶器的欣赏魅力,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人对于茶器不仅重其道与用,更重其鉴赏审美的价值。玩而赏之,是宋时文人对

8、于茶器的主要态度,同时也将陶瓷茶具的艺术价值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宋代艺术由于上层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而得到全面发展。宋代绘画艺术提出“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与“自在在心不在相”、“放逸传神”等主张,同时也影响了手工艺术的审美要求。建盏以其极具自然美的釉色和野隐的气质顺应了这一时代文化艺术的要求成为珍品。而同时代的越窑青瓷,与大自然之色尤其是茶色相映,也颇具自然之神韵美趣;汝窑青瓷釉质的厚重莹润如玉色,与其特有的天然开片裂纹,也受到宋代文人的欣赏;还有钧窑窑变而成的玫瑰紫釉;定窑的“红定”白瓶也在东坡诗古中有描述,这些陶瓷茶具中朴素隐逸的艺术美感,是和时代艺术追求同步的。而最集当时各种艺术形态

9、于一体的,则是宜兴的紫砂壶。就形式的丰富而论,宜兴紫砂壶在越欧、建盏之上,不过由于宋代紫砂茶具数量极少,现在几乎已绝世,但梅尧臣的“紫泥新品泛春华”即道出其美。北宋以后,文化中心南迁,宜兴在南宋京城附近,太湖之滨,景色秀丽。许多文人画客在游湖品茗之余,便参与在紫砂茶壶上题诗作画刻铭。茶具,成了文人与茶之雅趣的媒介。书画篆刻与紫砂艺术融会贯通于一体,“字画随壶传”的特殊艺术现象便产生了。紫砂泥色沉稳,“外如紫玉,内如碧云”,不轻浮,不媚俗,有“紫玉金砂”之称。文人们或自己设计壶式(相传,东坡提梁壶就是宋代大学士苏轼的设计),或在壶上书画,通过紫砂壶进一步传播当时书画艺术,紫砂壶则更直接地接受着当

10、时文化、文学、艺术等养分地渗透。紫砂壶的美,在于壶泥、壶色、壶形、壶款、壶章、题铭、绘画、书法、雕刻、篆刻这些综合因素,由于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诸文化艺术融合为一体,从而使紫砂茶具成为内涵深刻的综合艺术作品,并成为宋代书画主张的又一载体。虽然紫砂茶具不及建盏的浑然天成,却是宋代各类艺术直接影响陶瓷茶具的有力见证。结论综上所述,可以说宋代陶瓷茶具艺术是孕育在时代的温床上,由宋代文化艺术滋养着的一朵民族艺术的鲜花。它是如此生机勃勃,又是如此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在它“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特征中,蕴涵着时代、民族、文化的深入影响。宋代陶瓷茶具的时代背景,使它在形式上有别与中国其他时期的陶瓷茶具艺术,它的民族文化根基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