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_第1页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_第2页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_第3页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_第4页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为全面掌握xx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现状,确保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顺利开展,根据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服务方案。一、目的和意义全面查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潜力,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建议和措施,对合理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等量等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目标和任务(一)目标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查清全区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权属和分布状况,并作出科学评价;分析土地整治的可行性、开发

2、利用的经济效益及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支持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二)主要任务1.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与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利用土壤普查、农业普查、林业普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相关成果资料,参考相关规划,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权属和分布状况。2.建立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范和数据库建设标准,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以县为统计单位,以图斑为单元,进行数据汇总,建立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3、数据库。3.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建议根据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所在区域的气候、地质、地形、土壤、水资源条件、交通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提出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意见和建议。三、调查评价范围、对象在全县辖区范围内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包括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可整理利用建设用地和可整理农用地(调查评价对象见附件一)。四、工作原则(一)依法依规原则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应遵守现行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规划成果。(二)实事求是原则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做到实地、图件和调查数据三者一致,在调查评价成果范围内的耕地后备

4、资源,方可纳入土地整治工作。(三)技术创新原则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充分运用最新影像成果、空间信息分析等新技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成果质量。(四)重点评价原则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宜耕性调查评价为重点,查清能够形成土地开发、复垦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五、技术路线与方法(一)技术路线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及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参考相关成果,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建立全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技术与生态成本和效益,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二)技术方法利用2013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结合0.

5、5米分辨率彩色数码航空影像进行内业解译,提取调查评价对象,确定调查评价图斑;实地对每一个图斑进行外业调查、核实。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等成果,运用gis手段形成具有各种评价指标属性的评价单元,采用最小限制因子法,评价每个图斑的宜耕性(宜耕性评价指标见附件二),即评价单元中出现任何评价指标不符合耕种条件的,均评价为不宜耕,其余的则为耕地后备资源。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六、工作步骤(一)准备工作编写调查评价实施方案,收集相关资料,准备所需的技术设备,选定作业单位。1.资料收集:图件资料(含地形图、土壤图、水资源分布图、热量分布图、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开发整理规

6、划图);数据资料(含第二次土地调查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林业普查、农业普查、水利普查等相关资料);数据库资料(含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数据库);文字资料(含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报告、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第二次土壤调查成果);其他资料(含相关的人口、自然、经济、社会、环保等统计资料)。2.编写调查评价实施方案。(二)形成调查评价单元采用gis技术或人工透图方法,将提取的调查

7、评价对象与评价指标专题图进行叠加,形成具有各种评价指标属性的评价单元。1.提取调查评价对象以县为调查单位,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影像提取调查评价对象(见附表一)。2.获取评价指标提取坡度信息、土壤信息、岩石类型信息、排水条件信息、生态用地信息,形成各种评价指标专题图。再经过数字化,利用gis技术叠加获取评价单元的相关评价指标(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指标见附件二)。(三)外业调查利用形成的调查评价单元与遥感影像叠加,制作调查底图。开展外业调查并使用gps定位采样,实地核实调查对象的地类、面积、坡度、土层厚度、植被情况等,详细记录外业核实情况说明等,填写外业调查

8、手簿(见附件六)。并拍照记录调查图斑的全貌和采样点的剖面景观,外业调查完成后,及时进行内业初步整理,填写采样点之记(见附件七)。采样原则:根据地块大小采取网格法、“s”法或棋盘法布点原则取样,采样单元按每100亩采样1个,不足100亩计1个,记录采样点坐标。 (四)调查评价1.评价区域划分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科学合理的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12个一级区和41个二级区,新建县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沿江平原区(见附件三)。2.自然宜耕性评价根据各区限制因素,进行自然宜耕性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宜耕性评价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即评价单元中有任何评价指标出现不符合

9、耕种条件的,均划分为不宜耕地类;其余的则为自然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各类可复垦采矿用地的自然条件不宜耕评价指标、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条件不宜耕评价指标(见附件四、附件五)。3.生态安全性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生态安全性评价是在宜耕性评价的基础上,考虑对周边或区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五)数据库建设外业调查评价成果经市级复查,并通过省级抽查合格后,以县为调查单位,参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标准,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六)编制报告编制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及其耕地后备资源分析报告。(七)成果检查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成果及文字报告

10、成果应进行县级自检,市级复查,省级核查、验收。 七、组织和保障(一)进度安排1.准备阶段(2014年3月4月)。成立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调查经费、选定作业单位、收集资料等工作。2.实施阶段(2014年4月5月)。内业提取图斑,外业调查核实取样,完成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资源评价,建立数据库等工作。3.验收阶段(2014年5月6月)。完成评审验收工作,包括编制工作、技术、分析报告等成果县级自检、市级初检、省级验收。(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是国家部署的一项重大的资源调查。我县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国土、财政、林业、农业、水务、环保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新

11、建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下称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调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国土局,办公室主任由孙功文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张华同志兼任,负责组织日常事务工作。今后,除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人员变动外,领导小组其他人员如需调整,由所涉人员部门按分工原则自行接替,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不再另行发文。2.经费保障我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县级技术服务经费由县财政全额予以保障,确保全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八、主要成果(一)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调查底图、记录手簿;(二)县级标准分幅耕地后备资源图;(三)县级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图;(四)县级耕地后备资

12、源面积汇总统计表、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型统计表; (五)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六)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分析报告。附件: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2.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指标(可开垦土地)3.新建县标准耕作制度分区表4.各类可复垦采矿用地的自然不宜耕评价指标5.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条件不宜耕评价指标6.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记录手簿7.采样点之记附件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包括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可整理利用建设用地和可整理农用地。可开垦土地主要是自然形成的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损毁等造成的需要复垦才能耕

13、种的土地。可开垦土地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的其他林地(033,森林法不允许调整开发的公益林、生态林、防护林、经济林等除外)、其他草地(043)、坑塘水面(114)、内陆滩涂(116)、盐碱地(124)、沼泽地(125)、沙地(126)和裸地(127)7个二级地类(见下表)。可开垦土地分类表 代码名称含 义033其他林地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043其他草地指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114坑塘水面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116内陆滩涂指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

14、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洪水位间的滩地。包括海岛的内陆滩地。不包括已利用的滩地。124盐碱地指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125沼泽地指经常积水或渍水,一般生长沼生、湿生植物的土地。126沙地指表层为沙覆盖、基本无植被的土地。不包括滩涂中的沙地。127裸地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或表层为岩石、石砾,其覆盖面积70%的土地。可复垦园地是废弃园地,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的果园(021)、茶园(022)、其他园地(023)。可复垦采矿用地是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15、库中采矿用地(204)。可整理利用建设用地主要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要进行整理的村庄用地,低效利用的零散村庄和城镇用地。可整理农用地主要是耕地中的零星地物、田坎、田间道路等土地。附件2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指标(可开垦土地)1.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分为三级:无污染;轻度污染:在某些情况下,只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可以复垦。重度污染:土壤遭受了重度污染,一般不能复垦。当地块面积较小,并有覆土来源时,土壤污染可不作为限制性因素。2.灌溉条件灌溉条件分为:有保障:即地下水丰富可以打井发展灌溉,或附近有常年河流或有湖泊或有水库等地面水资源,且可以分水到耕地后备资源所在区域发展灌溉的;无保障:既无地下水可采

16、,又无地面水资源可以引用发展灌溉的。3.排水条件排水条件是指积水情况和排除积水的条件,分为两级:无条件:地势低洼,会常年积水,且无排水出路,无法修建排水体系;有条件:可能有季节性积水或泛滥,但有排水出路,修建排水体系可解决积水和洪涝灾害问题。4.土层厚度土层厚度是指从土壤表面到任何影响根系下扎的根系限制层(如基岩、铁盘等)之间的土壤层和松散的母质层的总厚度,分为三级:30cm, 3060cm和60cm。当地块面积较小,并有覆土来源,可客土造地时,土层厚度可不作为限制性因素。5.地形坡度地形坡度以25为界,共分5个等级:2、26、615、1525,凡坡度等于大于25的,均不宜作为耕地后备资源。6

17、.土壤质地把土壤质地分为三类:砾质土:即按体积计,直径大于31mm的砾石等粗碎屑含量大于10;包括前苏联卡庆斯基制的强石质土;1978年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制定的多砾质土。砂土:从土表到100cm深度基本由砂土组成,包括前苏联卡庆斯基制的紧砂土和松砂土;1978年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制定的中国土壤质地试行分类中的砂土。其他质地的土壤,包括前苏联卡庆斯基制的砂壤、轻壤和中壤、重壤和粘土;1978年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制定的中国土壤质地试行分类中的壤土和粘土。7.土壤ph值分为两类:ph9.0或ph4.0;和ph低于9.0但高于4.0。8.土源条件评价标准分为有土源和无土源两类。9.岩石类型岩石类型分两

18、类难风化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硅质灰岩等碳酸盐类和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砾岩等石英类。其他岩石,除上述难风化岩石之外的其他岩石类型。附件3附件4各类可复垦采矿用地的自然不宜耕评价指标压占的土壤遭受轻度及其以上污染无排水条件压占的土壤厚度小于30cm且周围没有可用的用以覆土的土源所处地形坡度6压占的土壤质地为砾质土压占的土壤ph9.0附件5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条件不宜耕评价指标地类土壤污染状况灌溉条件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坡度土壤质地土壤ph土源条件备注其他林地重度污染25其他草地重度污染30cm25砾质土9.0内陆滩涂轻度污染以上无砾质土且无土源盐碱地轻度污染以上无无9.0沼泽地轻度污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