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的节日与传说_第1页
贵州苗族的节日与传说_第2页
贵州苗族的节日与传说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贵州苗族的节日与传说 贵州苗族的节日与传说正月初五,每年一次的“四印苗族年场祭祖”节,在贵州省清镇市麦格苗族布依族乡龙窝的鸡坝田上举行。当地上万名苗胞举行了隆重的放鞭炮、http:/www.lwlm.com跳芦笙等活动。“苗族年场祭祖”是当地苗胞纪念先祖,悼念过世的老人,祈福丰收的传统活动。这一天,身着盛装的苗族同胞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哭祭先人,烧纸点烛,燃放花炮,晚辈背起过世老人的遗物,围着鞭炮跳起芦笙舞。在“四印”苗族中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一支饱经战乱之苦的苗胞,为避免朝廷追击,带着一族老幼,渡黄河、过长江,走进了莽莽苍苍的贵州大山,来到了波涛滚滚的猫跳河畔。为避免再次遭到官府侵扰,

2、让一族人得以休养生息,他们强忍悲痛,烧毁了随身所带的文书;当满含热泪的族长拿出象征着家族荣誉与地位的四尊大印,准备付之一炬时,一位聪明的苗家姑娘站起身来,指着自己的衣服说:“把印印在我的衣服上吧,这样,我们苗家的魂,就不会丢了!”四尊大印在烟火中消失了,但鲜红的印迹,却永远留在苗族妇女的衣服上,开放在每一个“四印”苗胞的心窝里。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要过芦笙节。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配

3、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中央,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第一支芦竺曲;这时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标。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农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芦笙节。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自由谈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苗族的爬山节也叫“爬坡节”,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农历的三月下旬的“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记日),即农历三月十九

4、日这天举行。这时居住在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炉山上,对歌斗雀。歌山人海,热闹非凡。青年男女一边唱歌,一边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向山顶攀登。最先到达山顶的被誉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们的青睐。农历四月初八,是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

5、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苗年,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过苗年的时间不统一,在融水苗族中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过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广。苗年的民俗活动很丰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芦笙踩堂,走寨结同年。芦笙踩堂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参加。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走寨结同年也是苗年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到苗年,寨与寨之间便互为客主,互结同年。全村男女几十人或上百人,带上芦笙,穿上节日盛装,敲锣打鼓到同

6、年村进行联欢活动。进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则带领全村男女出村迎接。然后在芦笙堂再次吹奏芦笙及踩堂作为进村仪式,主人也以吹芦笙踩堂还礼。礼毕邀客人至各家款待。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芦笙踩堂,进行芦笙比赛,晚上演苗戏,未婚青年男女在此期间进行“坐妹”对歌的社交活动,追寻自己的意中人,通宵达旦。苗年期间,除上述活动外。苗族人民还举行斗牛、斗马、斗鸟、射击、爬竿等传统体育比赛活动。其中以斗牛、斗马最有吸引力,常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前往观看。在今年的2月21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协办的“中国英雄史诗的重大发现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贵州紫云麻

7、山深处苗家“东郎(歌师)”们传唱了千年的古老英雄史诗亚鲁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唱响。亚鲁王所传唱的是西部苗人创世与迁徙征战的历史。其主角苗人首领亚鲁王是被苗族世代颂扬的民族英雄。长诗以铿锵有力的诗律和舒缓凝重的叙事风格,生动地讲述了西部苗人的由来和迁徙过程中波澜壮阔的场景,是上古时期中华民族曲折融合的见证,其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文学的研究价值无可估量。亚鲁王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大新发现,其文化价值堪比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它的发现和出版,改写了苗族没有长篇英雄史诗的历史,是当代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的重大成果。苗族的发展

8、史,是苗族人民从北到南,又从东到西的一部雄壮、浩大的迁徙史,充分体现出苗族人民具有艰苦奋斗,勇于斗争,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蚩尤战败后,苗族先民被迫南迁,经过一段时期的艰苦创业,发展起来,建立了“三苗国”(实为部落联盟)。三苗被尧、舜、禹攻打,战败,被迫迁到高寒地区和崇山之中。春秋战国以后,又不断被封建王朝征伐而不断往西南迁徙。每次迁徙,都是往新的边远荒凉山区去开发,自然环境越来越差。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苗族人民一直是苦难深重的,但是苗族人民总是保持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苗族人民既坚强不屈,又善良友好。讲和平,讲礼节,重情谊,具有勇于开拓,富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不断迁徙促使苗族不断开拓,开发新的环境,接收外来文化,融合其他民族成员。东部苗族古歌详细唱述了三苗时http:/www.lwlm.com期在长江中下游开辟田园,修城建屋的壮举,而且除掉了长江鳄鱼之害。中部苗族迁到黔东南后,先开辟山间河谷,后被驱赶,又到山坡上开发那层层梯田,创造山地农耕文化。西部苗族不断被驱赶而不断迁徙,不断开发新的生存环境。长期被压迫被驱赶,又使各支系具有共同的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认同共同祖先蚩尤,人死了,都要把亡灵送到远祖那里;认同本民族,不管哪个支系,只要是苗族,都有一种特殊的深厚的感情;认同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成了维系苗族群体的精神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