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宁洱县梅子乡土地开发整理(占补平衡)项目规划设计毕业设计_第1页
云南省宁洱县梅子乡土地开发整理(占补平衡)项目规划设计毕业设计_第2页
云南省宁洱县梅子乡土地开发整理(占补平衡)项目规划设计毕业设计_第3页
云南省宁洱县梅子乡土地开发整理(占补平衡)项目规划设计毕业设计_第4页
云南省宁洱县梅子乡土地开发整理(占补平衡)项目规划设计毕业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科生毕业设计云南省宁洱县梅子乡土地开发整理(占补平衡)项目规划设云南省宁洱县梅子乡土地开发整理(占补平衡)项目规划设计计puer city, yunnan province, ninger county rural land development in meizi village (dynamic balance) project planning and design云南农业大学 昆明 黑龙潭 650201学 院: 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 专 业: 农业水利工程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宁洱县梅子乡开发整理(占补平衡)项目规划设计云南省宁洱县梅子乡开发整理(占补平衡)项目规划设计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

2、电与建筑学院学院,昆明 650201摘摘 要要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本项目依据相关的政策法规,按照合理利用、可持续利用、可行性等规划原则,通过采用一系列工程措施,对区内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以及对区内零星未利用地进行合理整理。该项目土地平整工程共平整土地面积165.82 公顷,共计 36 块田块。农田水利工程设排水沟 27 条(10151 米) 、20 立方米水窖 27 座。田间道路工程设田间道 3 条(7672 米) 、生产道 30 条(9418 米) 、管涵 6 座。项目区可新增耕地面积 113.22 公顷,新

3、增耕地率 68.28%。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增加了耕地的数量同时也通过对耕地区水利设施的建设来增加了耕地的质量,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三大效益,改善了梅子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关键词:关键词: 土地开发;土地整理;灌排系统;排水系统。puer city, yunnan province,ninger county rural land development in meizi village (dynamic balance) project planning and designliu cheng(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hydraulic power and arch

4、itectur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kunming 650201)abstractimplementation land development finishing of main purpose is increased cultivated area, improve farmland quality, promote on farmland total dynamic balance target of implementation; this project pursuant to related of policy regulation

5、s, in accordance with reasonable using, and can continued using, and feasibility, planning principles, by used series engineering measures, on area within field, and water, and road, and forest, and village, for integrated treatment, and on area within sporadic is not using to for reasonable finishi

6、ng. the land formation project a total land area of 165.82 hectares, total of 36 field pieces.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sewer 27 (10,151 m), 20 cubic metres of water cellar for 27 seats. road works set in field 3 field road (7,672 m), road 30 (9,418), culvert, 6. project added 113.22 hect

7、ares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added rate of cultivated land 68.28%.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not only increased the amount of arable land and also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to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arable land, land resources into full play

8、 in three major benefits,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plum village people. key words: land development, land consolidation, and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s, drainage system.目 录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项目规划项目规划.1 11.1 项目简介.11.2 项目区概况.11.2.1 自然条件.11.2.2 自然资源.21.2.3 社会经济条件.21.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31.4 项目区基础设施现状.31.5

9、土地利用现状.41.6 项目规划任务、目标.62.1 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72.2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82.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83.1 规划原则.113.2 规划标准.123.3 项目总体布局.123.4 项目各项工程规划.143.4.1 土地平整工程.143.4.2 农田水利工程.143.4.3 田间道路工程.163.5 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工程量.173.6 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特性表.173.7 规划方案的择优.193.7.1 灌溉系统方案比较.193.8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203.8.1 管道内水压力和最大水头的确定.203.8.2 减压设施方案比较.20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工程设

10、计工程设计.21211.1 工程设计任务、依据.211.1.1 工程设计任务.211.1.2 工程设计依据.221.2 主体工程设计.221.2.1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231.2.2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271.2.3 田间道路工程设计.3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3939附件:附件:1、 普洱市宁洱县梅子乡土地开发整理(占补平衡)项目设计图册 ;2、 普洱市宁洱县梅子乡土地开发整理(占补平衡)项目规划设计图 ;第第一一部部分分 项项目目规规划划1 1. .1 1 项项目目简简介介项目名称:云南省宁洱县梅子乡土地开发整理(占补平衡)项目。项目类型:占补平衡项目。项目性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地点:位于

11、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梅子乡曼连村委会。1 1. .2 2 项项目目区区概概况况1 1. .2 2. .1 1 自自然然条条件件1 1. .2 2. .1 1. .1 1 地地理理位位置置项目区位于宁洱县梅子乡曼连村境内,建设规模 165.82 公顷,地理坐标为:东经10109201011010,北纬 233450233320。项目区西至等高线 1220 米;东至把边江;南至镇沅县至梅子乡的公路;北至曼连河。东西最大间距1.1km,南北最大间距 2.5km。1.2.1.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项目区属缓坡丘陵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区内地形坡度多在6 15,平均坡度8。海拔高度在947 米 1220 米之

12、间。1.2.1.3 植被植被项目区内植被稀少,主要以荒草覆盖。项目区周围植被主要以热带雨林、季雨林为主,生物资源十分丰富。1.2.1.4 土壤土壤通过对项目区的土地资源进行实地调查,该项目区土壤属砖红壤土类,土层厚度100 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 2.5%,土壤 ph 值在 5.75-6.5 范围内,全钾含量高,缺乏速效磷,土壤质地粒状为团块状,肥力高。1.2.1.5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旱灾:春季较频繁,几乎每年 3-4 月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洪涝灾:多集中发生在降雨多的 7-8 月,灾害区域多在河谷下游或河流交汇沿岸。低温寒害:项目区地处热带北缘气候区,无霜期长,一般出现于 12 月至次年

13、1 月。风灾:在强对流天气会有大风出现,一年之内有 3-5 次,多出现在 3-5 月,以 4 月为多,此期雷阵雨前有短时阵性强风,虽多在局部范围内出现,但破坏性大。冰雹:每年均有发生,一般年降雹 1-2 次,多则 3-5 次,多发生在每年的 3-6 月,沿河谷、山谷移动,呈西北-东南走向,常造成较大损失。1.2.2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1.2.2.1 光热资源光热资源项目区属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兼有热带、中亚热带、南温带等气候类型,热量充足,积温高,日照多,雨量充沛,冬暖多雾,年平均气温19.7,最高气温22,最低气温5.4,降雨量1341 毫米,年均日照 1692.7 小时, 10的活动积温7

14、500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5%,全年无霜。由于干湿季分明、日照时数长、光质好、利用光质潜力大,适宜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1.2.2.2 水资水资源源 项目区的主要排水通道为曼连河,曼连河同时也是项目区的灌溉水源,梅子乡乡政府筹资新建了曼连斗渠,该斗渠从曼连河上游取水,引水至曼连村,该斗渠主要提供农业灌溉用水。1.2.3 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项目区范围隶属梅子乡。梅子乡 2004 年全乡总人口 13311 人,农业总产值达 3889万元,全镇财政收入 465.2 万元,人均纯收入 1489 元,人均占有粮食 560 千克,人均耕地面积 1.8 亩,粮食主产有稻谷、玉米、花生等,茶叶

15、是该乡的经济支柱产业。1 1. .3 3 项项目目 建建设设的的必必要要性性和和意意义义为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搞好生态农业建设,通过对项目区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科学规划,建成高产稳产农田,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使未利用土地与国家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早日摆脱贫困奔小康,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十分必要。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有利于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缓解人地矛盾;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耕地质量,改善水利设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为下一步

16、宁洱县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有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对项目区现有耕地、未利用土地进行整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项目的实施必要而紧迫。总之,项目的实施,将提高耕地的产出率,巩固脱贫成果,加快奔小康的步伐,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为稳定人心、安定社会、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条件。项目实施的成功经验会使全县的耕作质量上一个新台阶,对宁洱县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起动将起到推动作用。1 1. .4 4 项项目目区区基基础础设设施施现现状状(1)灌排系统骨干设施状况梅子乡乡政府筹资新建了曼连斗渠,该斗渠从曼连河上游取水,

17、引水至曼连村,该斗渠主要提供农业灌溉用水,渠道全长 3.5 千米,取水口流量:1.1m3/s,渠道为矩形断面,净宽 0.9 米,深 1.2 米,渠道与项目区相交处断面净宽 0.6 米,深 0.8 米,能为项目区提供的农业灌溉用水流量:0.65m3/s。除此之外,项目区内无完整、规范的田间灌排系统,现有田间灌排系统数量少,农田灌溉方式以串灌串排、混灌混排为主,已有的土沟土渠,规格低,不配套,渗漏严重,设置较为凌乱,灌排能力极低,且多处坍塌毁损,淤积阻塞,年久失修,在干旱时期得不到有力的灌溉保证,在暴雨时期经常因两岸农田排水不畅导致涝灾发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2)交通状况项目区已有向外连通的公路

18、,镇沅县至梅子乡的公路纵贯项目区,路面为宽 7 米的沥青路面,能满足项目建设的材料运输,项目建设成后为农产品外运提供平台。区内均有乡村道路相通,交通便利项目区内的其他田间道路为土路,路面高程基本以地面相同,路面坑凹不平,在雨季路面积水,质量低,规格较小,排布较为凌乱,数量不足,与农田灌溉排水要求不协调。(3)林网建设状况项目内周围植被稀少,植物以杂草为主。项目区周围植被主要以热带雨林、季雨林为主,生物资源十分丰富。(4)电力设施状况项目区电力供应充足,通讯条件便利。1 1. .5 5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现现状状(一)土地利用结构分析项目区总面积 180.00 公顷(包括不动工面积) ,建设规模

19、165.82 公顷,现状为水田、旱地、荒草地等,其中:农用地 40.20 公顷,占总面积的 22.37%(灌溉水田面积22.75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12.64%;旱地面积 6.84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3.80%;农村道路面积 1.30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0.72%;农田水利用地面积 0.13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0.07%;田坎面积 9.25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5.14%) ;建设用地14.18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7.88%(农村宅基地面积 12.59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6.99%;公路用地面积 1.29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0.72%;墓葬地面积

20、0.30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0.17%) ;未利用地面积面积 125.55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69.75%(荒草地面积 125.55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69.75%) 。详见表 1-2(二)土地整理利用程度分析项目区现状农用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指标如下:土地利用率项目实施前项目区内已利用土地面积 40.27 公顷,土地利用率 24.29%。土地垦殖率项目实施前项目区内耕地面积 29.59 公顷,土地垦殖率 16.44%。表 1-2 现状土地利用结构统计表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面积占总面积比例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公顷%备注111灌溉水田22.7512.64113水浇地0.000.00

21、114旱地6.843.8011耕地小 计29.5916.44153农村道路1.300.72156农田水利用地0.130.07157田坎9.255.1415其他农用地小 计10.685.931农用地合 计40.2722.37253农村宅基地12.596.99不动工面积25住宅用地小 计12.596.99262公路用地1.290.72不动工面积26交通运输用地小 计1.290.72285墓葬地0.300.17不动工面积28特殊用地小 计0.300.172建设用地合 计14.187.88311荒草地125.5569.7531未利用土地小 计125.5569.753未利用地合 计125.5569.75

22、总 计180.00100.001 1. .6 6 项项目目规规划划任任务务、目目标标本次规划的任务主要有:科学地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其相应配套设施;合理确定地块形态和规模,有效调整土地关系,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合理组织区内的土地建设,有机配置田间工程,做到平面布置合理,空间布置适宜,措施功能有序,工程效益明显;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对于本项目而言,通过对项目区土地的整理,将达到以下目标:(1)新增耕地 113.22 公顷,新增耕地率 68.28%;(2)完成土地开发、土地平整面积 161.79 顷;(3)提高耕地质量(保水、保肥、保土) ;(4)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新增

23、耕地由二部份组成:一是对整理前的耕地而言,通过采用工程措施,降低田坎占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二是通过减少区内非耕地地类面积增加一部分耕地。项目的实施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整理低效耕地,提高耕种条件,使项目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总体目标。2 2. .1 1 项项目目区区土土地地适适宜宜性性评评价价通过对区内土地资源的土壤侵蚀程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文与排水条件、地形起伏程度、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等因素的实地调查,采用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内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1)坡度项目区属缓坡丘陵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区内地

24、形坡度多在 615,平均坡度8。海拔高度在 947 米1220 米之间。(2)土壤理化性状及地力项目区土壤属红壤土类。土层厚度大于 1.0 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 2.5%,土壤ph 值在 5.75-6.5 范围内,土壤肥力高,为一等宜农地。通过对项目区的土地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对区内的土壤侵蚀程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文与排水条件、地形起伏程度、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等因素采用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区内土层厚度大,土壤质地好,熟化程度较高。根据耕地适宜性评价参评因子指标,以定性评价为主,结合定量评价,项目区土壤肥力属中等,光照充足,耕作土层较厚,开发整理耕地中高度适

25、宜的占 85%,一般适宜的占 15%。由以上分析可知:项目区内耕地地形坡度适宜,土壤质地好,水资源充足,有一定基础设施配套,开发整理条件好,而且在完善灌排条件后,可建设成为高产稳产水田。2 2. .2 2 新新增增耕耕地地潜潜力力分分析析新增耕地面积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对整理前的耕地而言,通过采用工程措施,降低田坎占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二是通过减少区内非耕地地类面积增加一部分耕地。项目新增耕地面积及新增耕地率可由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项目区原有耕地面积项目实施后耕地面积新增耕地面积100%项目建设规模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率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为:(公顷)113.2229

26、.59142.81原有耕地面积实施后耕地面积新增耕地面积项目区新增耕地率为:68.28%100%165.82113.22100%项目建设规模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率项目区总面积 180.00 公顷,建设规模 165.82 公顷,开发整理前耕地面积为 29.59公顷,开发整理后耕地面积为 142.81 公顷,新增耕地面积 113.22 公顷,新增耕地率68.28%。2 2. .3 3 水水资资源源供供需需平平衡衡分分析析项目区供水来源主要为曼连河:全长 30km,径流面积 26km2,年径流量 0.35 亿m3,枯季流量 0.61m3/s。项目区规划耕地总面积 142.81 公顷,其中灌溉水田 2

27、0.74 公顷,水浇地 122.07 公顷。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结合项目区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法和经济效益等实际情况,灌溉设计保证率水田取 85%,水浇地取 75%。项目区所在地无气象、水文观测站,气候特征参照邻近地区气象站资料进行分析,拟定作物灌溉制度。根据当地农科站提供资料分析,结合项目区水源情况,项目区主要种植作物组成为水稻、玉米、小麦、蚕豆三大类。水稻是大春主要粮食作物,以种植一季为主,一般在每年的 4 月下旬插秧,8 月下旬收割,全生育期 130 天。根据水稻的生理特点和群众灌水经验,水稻用水集中在泡田期,泡田定额为 120

28、立方米/亩,拟定全生育期灌溉定额 450 立方米/亩。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粮食作物,冬小麦跨年度生长,种植面积占项目区耕地面积的 66%。根据小麦的生理特点和当地群众灌水经验,拟定全生育期灌水四次,每一次灌水定额 40-50 立方米/亩,全生育期灌溉定额 170 立方米/亩。综合净需水过程线推求灌区作物组成及比例:项目区主要种植作物灌溉定额及作物种植比例见表 1-4、表 1-5、表 1-6。表 1-4 项目区主要作物灌溉定额表逐月灌水定额(m3/亩)作物名称灌溉定额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十二水稻450120809010060小豆80201015

29、1520表 1-5 项目区水田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表作物名称水稻小麦蚕豆种植比例 %1006634复种指数2.00表 1-6 项目区水浇地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表作物名称玉米种植比例 %100复种指数1.00综合净需水过程线推求:根据区内各种作物灌溉制度,推算各种作物供水过程,将各种作物供水过程线进行叠加,即得项目区综合净需水过程线,详见表 1-7。表 1-7 项目区综合净需水过程线单位:万m3/万亩月一月 二月 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十二全年水田39.8 36.4 19.8 120.0 80.090.0 100.0 60.0 0.05.15.133.2 589.4 水浇地0.00.

30、00.00.055.050.045.00.00.00.00.00.0150.0 合计39.8 36.4 19.8 120.0 135.0 140.0 145.0 60.0 0.05.15.133.2 739.4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及项目区以往灌水经验,灌水延续时间可按 5-10 天计,由此计算得项目区水田净灌水率为 1.39 立方米/(秒万亩),水浇地净灌水率为 0.5 立方米/(秒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取值与灌区的大小、水源情况、所采用灌溉系统的方式、灌区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项目区采用渠道输配水方式,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根据项目区

31、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以后灌区的人员状况、管理水平,该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取田间水利用系数 田为 0.95,渠系水利用系数 渠为 0.90,管道水利用系数 管为 0.97,计算得:农渠至田间综合水利用系数:农=田 渠=0.855;斗渠至田间综合水利用系数:斗=田 渠 渠=0.770;毛管至田间综合水利用系数:毛=田 管=0.922;支管至田间综合水利用系数:支=田 管 管=0.894。结论:根据农田灌溉需水量计算,项目区灌溉 142.81 公顷耕地,每年所需的农业灌溉用水量为 53.6 万 m3。项目区 6-10 月为雨季,期间农田灌溉需水量为 32.5 万 m3,天然降雨量可满足作物需求,此段时间

32、不考虑进行人工灌溉,故项目区人工灌溉实际需水量为 21.1 万 m3,与灌溉设施相比,曼连河年径流量 0.35 亿立方米,曼连斗渠水流量为0.65 立方米/秒,供水量可满足要求。3 3. .1 1 规规划划原原则则(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是实施这一基本国策的主要措施,因此,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应以贯彻基本国策为总的指导原则。(2)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协调统一是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基本要求。(3)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目前,可持续发展是全

33、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制定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必须保证土地的持续存在和效益的持续产生。(4)因地制宜原则不同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各有不同,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尽量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5)协调性原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协调性原则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涉及农业、水利、林业、交通、城镇、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在编制项目规划时,应做好与各方面相关规划的协调;二是规划不能脱离当地实际,盲目地追求高标准。(6)坚持因地制宜,山、水、田、林、路、电全面规划,集中

34、连片,统一综合治理的原则。(7)坚持工程、生物、农艺措施相配套,依靠科学、保证质量、注重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该项目按节水、节土、园田化、高标准的总体思路规划。为体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宗旨,规划布置中以土地开发整理为主体,合理配置田间配套工程,达到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目的。3 3. .2 2 规规划划标标准准(1)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td/t1011-1013-2000) ,结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99) ,项目区土地开发面积为 125.55 公顷,建设规模 165.82 公顷,属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

35、计规范(gb/5028899)及项目区气候特点,项目区适宜种植粮食作物以水稻、蚕豆等为主。结合项目区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法和经济效益等实际情况,灌溉设计保证率水田取 85%,水浇地取75%。(3)项目区所在地属丘陵地带,地形起伏不大,据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sdj-84)确定项目区内的排涝设计标准采用十年一遇暴雨设计,旱作物 1 日设计暴雨 2.5 日排出,水田为 1 日暴雨 2.5 日排至允许耐淹水深。(4)项目区内的道路系统分田间道和生产道二级,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201-89)及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93) ,结合本地实际将田间道和生

36、产道划为等外级。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从土地利用方式,从灌溉、排水、道路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采取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起到改善作用,构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布局。3 3. .3 3 项项目目总总体体布布局局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从土地利用方式,灌溉系统、排水系统、道路系统等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生产规划、水利规划、县镇道路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等相配合,进行统一规划。采取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生态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起到改善作用,构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布局。规划时应按农业现代化生产和集约化管理要求,设置

37、田间配套设施。本项目总体布局主要根据项目区实际地形、土壤、土地利用现状、灌排系统和交通状况,进行整体优化布置。项目区耕地(包括新增耕地)全部规划为水田及水浇地。区内地形起伏不平,若采用渠道进行输配水会使渠线转角过多,故项目区适于采用渠道与管道相结合的灌溉方式。根据项目区产水和区外来水情况以及其他情况,排水系统采用明沟方式排水,改造项目区内的原有自然排水系统小河流作为排水沟道,布设田间排水系统。以项目区现有道路为基础,充分结合灌溉排水系统要求布设田间道和生产路。利用原有道路和新规划的道路、渠道和排水沟划分田块。该项目规划工程由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构成。其中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溉

38、工程、排水工程及其配套建(构物)筑工程。规划布置中以土地平整为主体,合理配置田间配套工程,达到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的目的。各项工程具体布置详见“项目区规划图” 。(1)田块布置本项目总体布局主要根据项目区实际地形、水资源状况等自然条件及规划农田水利设施、道路及村庄情况,经优化灌溉、排水和田间道路所形成的网格成为区内田块布置形状。田块内部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设长条形梯田,内部的小冲沟予以充填平整,为减少埂、坎占地及挖填工程量。根据以上原则,项目区共规划 36 个田块。土地平整面积 161.79 公顷。(2)农田水利工程布置针对项目区地形条件、水源条件,以及原有灌溉系统状况。项目区采用管道灌溉方式为主

39、,部分田块采用渠道灌溉。支管由曼连斗渠及蓄水池中取水,斗渠由曼连斗渠中引水,一般沿等高线布置斗渠;毛管从支管取水,农渠从斗渠取水,垂直等高线布置,并与道路和排水沟配合,使整个灌溉系统网状覆盖整个项目区,并与田间道路形成“渠路排”及“管路排”的布置方式。项目区规划斗渠 1 条,农渠 4 条,支管 7 条,毛管 27 条,减压池 23 个,圆形水池 3 个,方形水池 2 个。水窖 27 个,斗排 1 条、农排 23 条、涵管 4 个、涵洞 6 个及其它附属设施。项目区内的排水系统,需承泄项目区内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及部分区外来水,根据项目区产水和区外来水情况以及地形条件和现有河、沟的特点,结合地块、

40、灌溉渠道和道路统一布设斗排、农排两级,并逐级汇入曼连河(承泄区) 。本项目规划排水系统有斗排和农排两级。规划斗排 1 条,农排 23 条。(3)田间道路工程布置为方便项目区农用物资,农产品的运输、田间作业和管理,各片区配套修建道路工程。根据项目区地形和田块特征及沟渠布局情况,以乡级公路为主线,布置田间道和生产道两个等级,采用“渠路排”的方式布置。田间道分别与乡级公路及项目区各村庄连通;生产道垂直于田间道布置,为节约耕地,在满足田间作业的条件下,尽量减少田间道路的布置数量。田间道路共规划田间道 3 条,生产道 30 条。3 3. .4 4 项项目目各各项项工工程程规规划划3.4.1 土地平整工程

41、土地平整工程项目区现有耕地极不规则,由于长期的分散耕作,各田块之间往往以小型沟坎为界;田块面积大小不一,形状极不规则;田面没有经过统一平整,由此造成一方面田块错落无序,另一方面不利于机械化耕作、灌溉。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后的用途和项目区土壤、地形条件等,将项目区内的土地统一规划为灌溉水田及水浇地。遵循“大弯就势、小弯裁直”的原则,沿等高线方向(横坡)布设田块,田块由各级道路分隔,局部受地形限制地段以天然冲沟为田块边界,平行等高线方向的田块边长考虑满足机耕和灌溉要求,确定为 100-300 米,在受地形限制地段适当延长或缩短,垂直等高线方向的田块宽度为 90-430 米。长条形梯田向排水方向放 1/

42、3001/500 的坡比,以便未渗入地下的大气降水汇入排水沟。项目区规划为 36 个大田块,需平整土地面积为 161.79 公顷。3.4.2 农田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工程该项目农田水利工程包括排水工程、灌溉工程两个单项目工程及其配套建(构)筑物。项目区采用管道灌溉方式为主,部分田块采用渠道灌溉。排水系统均采用明沟方式排水,其布置与管道、渠道、道路的布置相协调,并充分利用项目区内原有的天然支流或冲沟,形成自然排水方式。3.4.2.1 灌溉工程灌溉工程项目区的主要灌溉水源是曼连河。1 号斗渠布置在项目区的西部,为南北走向,起点接曼连斗渠,终点接 4 号水池,1 号斗渠沿线接 3 条农渠(2、3、4 号

43、农渠)对水田规划地块供水,1 号斗渠同时对 4号水池供水。另外 1 号农渠直接从曼连原斗渠取水。 1 号水池布置在与饮水处较近的 31 号地块边界处,靠一号农渠供水,同时对渠道水进行过滤处理后对 1 号支管供水,1 号支管起点接 1 号水池,终点接 2 号水池,主要负责将水输送到 2 号水池,2 号水池布置在地势相对较高处,以满足对项目区东部地块供水所需压力水头。2 号支管起点接 2 号水池,成南北向沿项目区边界布置,其作用是对 1、2、3 号毛管供水,1、2、3 号毛管从 2 号支管取水后对田间提供灌溉用水。3 支管起点接 2 号水池,成南北向沿项目区边界布置,其作用是对 4、5、6 号毛管

44、供水、以满足地块的用水要求。4 号支管起点接 3 号水池,成南北向沿项目区边界布置,其作用是对 7、8、9 号毛管供水;3 号水池主要作用还是满足对 5 号支管供水需求。5 号支管起点接 3 号水池,成南北向沿公路下游一侧布置,其作用是对 1018 号毛管供水。5 号支管在公路的现有涵洞处横穿公路,这样可避免重新开挖公路。4 号水池布置在 1 号斗渠的末端,主要作用是对渠道水进行过滤处理后对 6 号支管、19 和 20 号毛管供水,6 号支管主要负责将水输送到 5 号水池,5 号水池布置在北部小山顶,地势相对较高,以满足对周围地块供水所需压力水头。7 号支管成环山布置,对2127 号毛管提供灌

45、溉水源,2127 号毛管以 7 号支管为中心,呈放射壮布置,对周围的地块供水;19-20 号毛管从 4 号水池取水后对田间提供灌溉用水。在道路穿渠系处设涵管。1 号斗渠以西的地块地势相对较高,采用 10m3的玻璃缸水窖蓄集雨水灌溉,水窖布置在截水沟及排水沟边,以便收集沟中的积水。项目区共设置斗渠 1 条,长 658 米;农渠 4 条,总长 1389 米;支管 7 条,总长4849 米;毛管 27 条,总长 8555 米;截水沟 1 条,长 228 米;100m3方形蓄水池 1 个;200m3方形蓄水池 1 个;500m3圆形蓄水池 1 个;2000m3圆形蓄水池 2 个;减压池 23个;10m

46、3水窖 27 个;设涵洞 6 个,涵管 4 个。各级灌溉工程具体布置详见规划图。3.4.2.2 排水工程排水工程根据项目区的产水和区外来水的情况以及其他情况,排水系统工程设斗排、农排两级,排水系统规划明沟排水,最终的排泄区为曼连河。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势条件布置排水系统,在项目区的中部规划了 1 条斗排,同时结合田间道路系统规划。在生产道的一侧布置农排,有效排出田间多余汇水,农排沿垂直等高线的方向布置并与农渠、生产道形成“渠路排”的形式,间距 200 米左右。在项目区东部原有一条自然排水沟,规划中给予保留不计工程量。在道路穿排水系统处设涵。项目区共规划斗排 1 条,总长 1371 米;农排 23

47、 条,总长 5933 米;设斗排所需涵洞 1 个,涵管 1 个。各级排水工程具体布置详见规划图。3.4.3 田间道路工程田间道路工程为方便项目区农用物资,农产品的运输、田间作业和管理,配套修建田间道路工程。田间道路工程主要依托现有的公路、田间道路规划,本次规划的田间道路分田间道和生产道二级,道路级别均为等外级。田间道以修复完善现有道路为主,新建为辅,根据实际需要田间道路面宽 4-6 米,泥结石路面,路基高 0.5 米,其中泥结石厚度 0.15米,毛石厚度 0.35 米。生产道以新建为主,路面宽 2 米,夯实土路面,路基高 0.3 米。生产道结合农田水利工程布置,毛管和排水沟布置在生产道的两边,

48、为运行管理提供方便。这样就形成了田间道路交通网,区内的道路与区外的道路相接,既满足了区内的交通要求,同时也方便了区外的交通运输。项目区田间道路工程共设:田间道 3 条,根据实际需要田间道路面宽 4-6 米,总长 7672 米,生产道 30 条,路面宽 2 米,总长 9418 米。各级道路具体布置详见规划图。3 3. .5 5 土土地地开开发发整整理理的的主主要要工工程程量量土方开挖:173556 立方米;土方回填:19882 立方米;垒埂方:97728 立方米;3 3. .6 6 土土地地开开发发整整理理的的工工程程特特性性表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 量备 注一全市社会经济概况1人口万人32.12

49、2总耕地面积公顷449683国内生产总值(现价)万元247142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人1350二项目区气候、地貌1降雨量mm1341多年平均2年平均气温19.8多年平均3年最高月平均气温22多年平均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 量备 注4年最低月平均气温5.4多年平均5地貌类型丘陵6平均坡度度87海拔米947 1220三项目区面积1项目区总面积ha180.00包括不动工面积2项目建设规模ha165.823规划地类ha( 1)耕地面积ha142.81( 2)农村道路ha2.12( 3)农田水利用地ha1.91( 4)田坎ha18.984新增耕地面积ha113.225新增耕地率%68.28四主要工程项目1

50、土地平整工程( 1)平整土地面积ha161.7936 个田块2农田水利工程( 1)斗渠m6581 条( 2)农渠m13894 条( 3)支管m48497 条( 4)毛管m855527 条( 5)截水沟m2281 条( 6)圆形水池个3( 7)方形水池个2( 8)水窖个27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 量备 注( 9)减压池个23( 10)斗排m13711 条( 11)农排m593323 条( 12)涵管个6( 13)涵洞个43田间道路工程( 1)田间道m76723 条( 2)生产道m941830 条3 3. .7 7 规规划划方方案案的的择择优优3.7.1 灌溉系统方案比较灌溉系统方案比较3.7.1.1

51、 明渠方案明渠方案明渠灌溉系统是我国传统的灌溉供水方式,它具有直观、应用方便、维护维修简单,施工工艺为大众所熟悉等特点。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人口增长,传统渠道灌溉方式的不足也逐渐呈现出来,主要表现在:占用土地面积相对较多,水量损失较大,使用年限短等缺点。3.7.1.2 管道方案管道方案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新的认识,并推出了节土节水的基本原则,管道灌溉在我国已大面积推广,近年来硬塑料管道生产技术的提高,加快了管道灌溉的应用速度。管道灌溉有节约土地、节约用水、使用寿命长、适应不同地形等特点,但也存在操作运行复杂、维护维修难度较大、供水管理要求

52、较高等缺点。3.7.1.3 两种灌溉方案的比较分析与结论两种灌溉方案的比较分析与结论(1)节土方面,管道方案明显优于明渠方案,一般可节省土地 2-5%;(2)节水方面,管道输水水量损失比明渠输水少约 20-50%;(3)运行管理方面,明渠灌溉优于管道灌溉。综合考虑项目区的地形情况、供水条件、以及项目区群众乐于接受的灌溉方式等因素,最终确定灌溉方案,项目区北部、南部、西部较高位置地块采用管道灌溉方式,中部及西部地势较平缓的地块采用渠道灌溉方式。3.7.1.4 管材选用管材选用规划设计过程中,对管道采用的材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硬塑料管、钢管和预应力砼管做了相应比较分析,确定采用 0.6-1.2

53、 兆帕的 pe 硬塑料管作为项目区供水管道。各种管材的特点比较分析管道的过水能力比较,主要取决于各种管材的糙率,三种管材的糙率见表 1-11。表 1-11 管材糙率管材pe 硬塑料管预应力砼管铸铁管糙率0.0080.0090.0130.0140.0120.013适宜流速(m/s)1.01.50.51.01.52.0(1)材料性能比较pe 硬塑料管线膨胀系数较大,具有高温变形,低温硬脆的特点,但其水力性能相对较好,质轻,施工安装简单,使用寿命较长,适宜埋入地下使用。预应力砼管属硬脆性管道,怕撞击,高温剧变时温度应力会产生环向断裂,质重,施工搬运困难,多以承插连接,工艺复杂,内壁光滑程度及水力性能

54、不如 pe 硬塑料管,适宜埋入地下使用。铸铁管或钢管承压性能好,抗温度性能好,质重中等,施工方便,适应能力强,内壁光滑,水力性能随使用年限的增加而降低,造价高,使用年限一般为 1015 年。(2)从环保方面考虑,pe 硬塑料管是石油附加产品或合成树脂类,pe 硬塑料管属环保产品,其环保价值高于铸铁管、钢管和预应力砼管,使用年限一般为 50 年以上。3 3. .8 8 其其他他需需要要说说明明的的问问题题3.8.1 管道内水压力和最大水头的确定管道内水压力和最大水头的确定项目区管道进出口高差变化较大,考虑出口流速不宜过高,且今后发展采用的节水灌溉水压,还需较大水头,并兼顾节水灌溉压力水头要求,选

55、用能承受 0.6-1.2 兆帕内水压力 pe 硬塑料管,计入水击压力和留有一定的安全系数。3.8.2 减压设施方案比较减压设施方案比较根据实际情况和已建减压设施的经验,采用减压水池、减压阀和变管壁厚度的 pe管三种方法进行比较,比较分析如下:(一)减压水池方案:在管道沿线,当管道压力水头大于某一水头时,设置减压水池,将一条管道分为若干段以保证每一段管道内水压力不超过管道能承担的内水压力,以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行,保持一定的压力水头,满足灌溉要求。特点:减压性能可靠,保证管道不出现超压;可兼作调节水池和田间配水池,需占耕地面积,减压水池进出水量需人工调整控制,难于通过自身水力平衡,工程量大,造价高。

56、(二)减压阀方案:在管道沿线,管道内水压力(计入水锤压力和安全系数)超过管道的承压力时,在管道上安装减压阀,以降低管道压力,一条管道不被分段,只是对各段压力作相应调整。特点:占地少,费用低,施工安装方便,自动调节压力,但管道安全性能受减压阀的影响较大。(三)管壁厚度:根据不同的水头压力采用不同管径和不同管壁厚度的 pe 管。特点:经济、安全,但由于管径和管壁厚度不一,施工较为复杂,管内压力大,出口水流速易产生射流,对地块易产生冲刷,运行管理不便。方案选定:虽然减压阀有许多优点,但在管道的安全性能上,若减压阀失灵则无解决办法,项目规划设计中选用减压池方案。第第二二部部分分 工工程程设设计计1 1

57、. .1 1 工工程程设设计计任任务务、依依据据1.1.1 工程设计任务工程设计任务根据规划,该项目需完成以下主要工程的设计:(1)土地平整工程设计任务:平整土地面积 161.79 公顷,(田块 36 块);(2)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任务:斗渠 1 条、农渠 4 条、支管 7 条、毛管 27 条、圆形水池 3 个、方形水池 2 个,减压池 23 个、水窖 27 个、斗排 1 条、农排 23 条、涵洞6 个、涵管 4 个。(3)田间道路工程设计任务:田间道 3 条、生产道 26 条。项目建设任务见表 2-1。表 2-1 建设任务指标序号建设任务单 位数 量备 注土方开挖万立方米14.59 1土地平整

58、工程人工垒埂万立方米9.77斗渠公里0.7 1 条农渠公里1.4 4 条截水沟公里0.2 1 条支管公里4.8 7 条毛管公里8.6 27 条出水管公里0.7 圆形水池个3 方形水池个2 减压池个23 水窖个27 斗排公里1.4 1 条农排公里5.9 23 条涵管个4 2农田水利工程涵洞个6 田间道公里7.7 3 条3田间道路工程生产道公里9.4 30 条1.1.2 工程设计依据工程设计依据项目规划设计主要依据有:(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td/t1011-10132000) ;(3)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梅子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农田灌

59、溉、排水、道路、水土保持等各行业有关技术规范;(5)宁洱县政府及土地、农、林、水利、交通等各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及相关意见。1 1. .2 2 主主体体工工程程设设计计项目区主体工程分为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 3 个单项工程,各单项工程包括若干分项工程。1.2.1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土地平整工程设计项目建设规模 165.82 公顷,平整土地面积 161.79 公顷,平整后区内耕地面积142.81 公顷。新增耕地面积 113.22 公顷,新增耕地率 68.28%。(1)田块设计项目区内耕地根据路沟渠的布设和自然地形条件等规划为 36 个田块,田块平行等高线方向长为 100-300

60、 米,垂直等高线方向长为 90-430 米,田块形状以矩形为主,少数为梯形或不规则状,每个田块内有若干梯田。(2)梯田设计每个田块内部沿等高线采用半挖半填的方法平整成田面水平、埂坎均匀的梯田,以改善田块的耕作方式和水土涵养条件。平整田块时应遵循“大弯就势、小弯裁直”的原则布设梯田,尽可能控制挖填平衡。为减少埂、坎占地及挖填工程量,将梯田长设计为 100-300 米,宽 10-25 米之间。为满足灌溉要求,沿灌水方向设置 1/500 的纵坡,以便未渗入地下的大气降水汇入排水沟。为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埂坎占地及开挖工程量和满足田坎稳定要求,取田坎高为0.6-1.2 米,确定地坎边坡为 1:0.5,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