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迹赋心说”探源_第1页
“赋迹赋心说”探源_第2页
“赋迹赋心说”探源_第3页
“赋迹赋心说”探源_第4页
“赋迹赋心说”探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赋迹赋心说”探源摘要:西京杂记所载“盛览问作赋”的真伪是赋 学史上的一桩公案:支持者看重其作为“相如赋论”的示范 性;质疑者则立足于西京杂记 “伪书说”考辨其产生时 代。“赋迹赋心说”中“锦绣” 、“文质”、“经纬”、“宫商”、 “宇宙”、“人物” 等词语在先秦至晋均具有多义性, “锦绣”、 “文质”用以形容文章之美, “经纬”、“宫商”可作礼、乐 的代名词,“宇宙”、“人物”总括时、空、人、物。这些语 例表明,这六组词语互为表里,且与史记 ?礼书“礼者养 也”的精神相一致。而赋作为一种文体正式产生于西汉,故 “赋迹赋心说” 在西汉至东晋均有可能产生, 实为汉晋赋论。 关键词: 赋迹赋心说;

2、锦绣; 文质; 经纬;宫商; 宇宙; 人物中图分类号: I04; I222.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18.01.021一、问题的缘起 “赋迹赋心说”的真伪是赋学史上的一桩公案。支持者 以王世贞、纳兰性德等为代表,他们立足于司马相如赋的经 典地位,视西京杂记所载“盛览问作赋”为相如赋论, 且奉其为圭臬, 赋予相如创作和理论的双重示范性; 并将“赋 迹”和“赋心”各自延伸为纯理论的论述对象;更发挥汉 书?地理志“文翁教蜀”的记载,认为相如有开蜀地文献之 功。许结先生的 论“盛览问作赋” 的文学史意义 1 等文, 在前代学者的基础上, 进

3、一步充实和丰满了 “赋迹赋心说” , 提高了它的赋史地位。质疑者则以西京杂记 “伪书说” 和周勋初先生的司马相如赋论质疑 2 最为有力。卢文、 余嘉锡等人持葛洪钞录前代文献而成的西京杂记说,当 代学者多从此论。周先生以“綦组” 、“锦绣”等词汇在晋以 前的用例为据, 结合当时的辞赋创作、 理论和思想, 论证“赋 迹赋心说”并非相如赋论。笔者以为,简单地将“赋迹赋心 说”归为伪命题显然是不恰当的, 西京杂记既为葛洪钞 录而成,其中的“盛览问作赋”也应来源于前代文献,而周 先生所举词语未能涵盖“赋迹赋心说”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綦组” 和“锦绣”、“文质”、“经纬”、“宫商”、“宇宙”、“人 物”

4、等词语在先秦至晋的语例也应得到重视, 而这七个词汇, 尤其是后六个的用例,足以证明“赋迹赋心说”是汉晋辞赋 创作和理论的产物。 “赋迹赋心说” 在宋明之后被重新发现, 对明清赋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实证明,此问题仍有进一步 深入探讨的必要。司马相如是汉大赋的代表作家,他的赋作历来为人称道, 但现存的汉代文献中却没有他评论赋作的片言只语。随着后 人对司马相如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创作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需要愈发迫切, 西京杂记所载“盛览问作赋”引起 了学者的广泛重视:司马相如为上林 、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 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 日而后成。其友人盛览尝问以作赋。相

5、如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家之迹 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 得而传。” 3宋代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玉海均全文引录 “相 如曰”,类说、绀珠集录首二句,并将此语冠于扬雄名 下。明代以后, “相如曰”被方志、总集、文人散论等多种 著作广泛征引,其中艺苑卮言的论述影响最大:作赋之法,已尽长卿数语。大抵须包蓄千古之材,牢笼 宇宙之态。其变幻之极,如沧溟开晦;绚烂之至,如霞锦照 灼。然后徐而约之,使指有所在 4 。王世贞对“相如曰”的这番盛赞建立在对司马相如和扬 雄的共同标举之上,他在艺苑卮言 “语赋”类中仅列举“相如曰”和扬雄的“诗人之赋丽

6、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550,视其为西汉两大赋论,他将扬、马的大赋创作和理论 融为一体、相提并论,开启了清代论赋二者并重的模式。王 修玉在 ?v 朝赋楷中“味二子之言,则赋之体裁,自宜奥 博渊丽, 方称大家。 观汉魏诸赋, 修词璀璨, 敷采陆离, 要皆情深理茂, 气厚格高” 6 ,周锡瓒为本朝馆阁赋后集 作序, 以“本相如之旨, 纂组成文; 参子云之言, 典则为上” 7 为赋作评判标准。刘熙载更是将“相如曰” 、“丽则说”和 文心雕龙 ?诠赋中的“丽辞雅义”联系起来,认为“赋, 辞欲丽,迹也;义欲雅, 心也。丽辞雅义,见文心雕龙? 诠赋。前此扬雄传云: 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 法言 云:

7、诗人之赋丽以则。 则与雅无异旨也。” 8 上述三例只是清代学者讨论“相如曰”的冰山一角, “相 如曰”就这样在明清学者的不断引申中发展为 “赋迹赋心说” 二、“赋迹赋心说”的产生及其演变:词语例析 司马相如赋论质疑提供了追溯“赋迹赋心说”源头 的一种思路,即借助其中具体词语的意义演变来确定其产生 的时代。“锦绣”、“文质”、“经纬”、“宫商”、“人物”、“宇 宙”都是“赋迹赋心说” 中出现的词汇, 更是“赋迹赋心说”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晋以前的文献中均有大量用例,它 们所蕴涵的多义性使它们彼此之间互为表里,更证明了“赋 迹赋心说”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为严谨起见,本文以 葛洪生活的时代一

8、一东晋为时间下限,采用溯源法考察“赋 迹赋心说”的产生过程及其演变背后的重要意义。1. “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周礼云:“青与赤谓之文五采备谓之绣。”91606据此,“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应是赞美赋作的语 言华美,色彩斑斓,文质兼备,能给人极佳的精神享受。但 事实却不尽然,先秦至东晋文献中, “綦组”、“锦绣”有以 下几种意义倾向:布帛不足,衣服毋度,民必有冻寒之伤,而女以美衣锦 绣綦组相 ?W 也,谓之逆 10 。白?Y之表,薄纨之里,?f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者天 子之服也,今贵富人大贾者丧资若兄弟召客者得以被墙 11107 。?m 阿拂壁,罗帱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 12

9、 。 材料中“綦组” 、“锦绣”的释义可分为三类:第一条认 为“綦组锦绣”妨害农事,务末舍本,这是“重本抑末”思 想的体现,是两汉魏晋人的普遍观念。第二条以“锦绣”为 地位、荣宠的代名词, 服制是身份的象征, 位卑者不得僭越, 强调礼制等级。第三条是文学作品中的修辞运用,夸耀房中 装饰的奢华,极尽描摹之能事,试图以此召唤怀王魂魄。这 三种涵义在先秦至魏晋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大致相等,但以 “綦组锦绣”为末事的说法显然与“赋迹赋心说”不符,故 “綦组锦绣”在这里包涵了修辞和礼制双重意义。 “锦绣”的褒义内涵出现较晚,其强烈指向性凸显了“赋迹 赋心说”独立于诗学批评之外的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悖离 了汉

10、代赋论的经学背景,但其与礼制的联系不应被忽视。孔 颖达释礼记 ?郊特牲“束帛加璧,往德也”为“将玉加于 束帛,或锦绣黼黻之上,是以表往归于德故也。谓主君有德 而往归之。”131039“锦绣”在此获得了与束帛、黼黻相同 的地位,用以承载代表德的玉, 被纳入祭祀、 礼乐的体系中。王充认为司马相如和扬雄“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 然而不能处定是非,辩然否之实,虽文如锦绣,深如河汉, 民不觉知是非之分,无益于弥” ,是对相如赋的批判,但他 承认相如赋“文丽而务巨” 、“文如锦绣” 141117 ,对相如 的文才大加赞赏,葛洪应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启发,总括其论 而为“綦组锦绣”之说。释名以为“文者,会集众

11、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 成辞义,如文绣然也。 ” 15卷四: 1“合綦组以成文,列锦 绣而为质” 也因此具有了互文性, “文” 即“锦绣”,故“文” 即“质”,“綦组”即“锦绣” ,体现了魏晋人的“文质观” 它承继了“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16 的观点,在发展论语 “文质”论的同时,继承了儒家 中庸、兼美的思想, 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它与制度的联系。2.“一经一纬,一宫一商” 学者多认为“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是指赋的结构纵横 交错,音节和谐浏亮,具有形式美。 “经纬”在先秦至晋文 献中确实可代指“结构” ,如:布,布也, 布列众缕为经, 以纬横成之也 15卷四:

12、28 凡地形东西为纬,南北为经 17 。纵缕为“经” ,横缕为“纬”是“经纬”的本义,地理 上的“纵横”是其延伸义, 但这种用法在两汉魏晋并不多见, 故结构仅是“经纬”的表层意义,不能涵盖“一经一纬” 。郑玄曰:“经也,法也。 ”937尔雅云:“基,经也” 1827 ,“典,经也” 1835 ;刘熙说:“经,径也,如径路无 所不通,可常用也” ,“纬,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 。15 卷七: 12“经”有“典则”义,又可训为“径” ,“纬”可训 为“围”,这就延伸出了以“纬”释“经”的意义:圣人作经,贤者纬之也 194224 。 经以遗书之旨,纬以樗里之文 20 。 以“经”为基准,以“纬”为

13、解释“经”的文本,应和 了释名所言“经” 、“纬”义。它们是对经典与谶纬关系 的总结,“经纬”作为经书与广义的纬书的概念是当时的常 用语例,体现了两汉魏晋人的尊经思想。“经纬天地”是“经纬”最早且最常见的表述,在南北 朝以前的文献中呈现出多义性: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 21397 。 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 普施明法,经纬天下, 永为仪则 22249 。天子车曰乘舆,诸侯车曰乘舆,乘舆等也,衣被次齐, 贡死经纬也 1147 。第一?l中的“经纬”含“纵横”义,是对上文中的纵缕、 横缕和地理纵横等涵义的进一步延伸; 第二条近于 “管理”, 第三条类似“差别”,似乎都与“

14、四海之内, 纬长经短” 23281 的地理特点有关。它们的共同点是将“经纬”从丝、地理、 书籍等切实的事物中提炼出来,赋予其与天地阴阳等同,与 “宇宙”齐平的超越性, 从而衍化出 “经纬”核心论。如“中 央者,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于时为 四季” 22971 ,以“经纬”为社会正常运转的决定因素,而 社会存在的基础恰恰是礼, “经纬”也因此被视为礼制的核 心。“宫” 和“商”是五音中最重要的两个, 五音皆有其职, 不可乱,而五音调和为至善之音,如“宫、徵、商、羽、角 各处其处,音皆调均,不可以相违, 此所以无不受也” 2382 。 “宫商”可总括五音, “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

15、,一奏之, 有玄鹤二八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 声,声闻于天” 2464 中的“宫商”即代指五音,五音又具 有摇荡人心的作用, “宫商”所代表的五音也就可以在某些 层面影响人的行为,因此古人对五音慎之又慎。“宫商”作为五音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祭祀、宴饮等 仪式中必不可少,因此与礼制的关系十分紧密,如仪礼 所载“举旌以宫,偃旌以商” 25311 ,“负侯皆许诺,以宫 趋,直西, 及乏南, 又诺以商, 至乏声止” 25531 ,以“宫”、 “商”为行大射礼时进退的标志,其作用范围包括了人和制度。“宫”、“商”的地位并不相等, “宫”居于中心地位, 统摄其余四音: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

16、,徵为事,羽为物 131457 。 黄钟之宫,律吕之本也 23122 。“宫”是律吕相生的根本,也是衡量商、角、徵、羽的 标准,五音各有其律数, “宫”的律数是其余四音律数确定 的前提,结合社会政治,就出现了“宫为君”的等级划分。 五音各代表至少一种乐器,通常的说法是“黄钟为宫,林钟 为徵,太蔟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 221260 ,黄钟在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 “宫”与黄钟相配, 兼具确定五音律数、 规范乐器的正音作用,更彰显了它的核心地位。“经纬”代表结构、礼, “宫商”代表五音、乐,从礼 乐制度的角度看,二者本就不可分割。 尔雅曰: “宫谓之 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徵谓之迭,羽谓之柳

17、” ,郭璞以 之为“五音之别名” 1873 ,这或许并不能证明“经”与五 音存在必然的联系,却提供了一种启示。荀悦说: “夫道之 本,仁义而已矣,五典以经之,群籍以纬之,咏之歌之,弦 之舞之” 26 ,在道、仁义、典籍和乐舞之间建立了直接的 联系。服虔注大雅 ?皇矣曰: “德能经纬,顺从天地之道,故曰文。”杜预云:“经纬相错,故织成文。 ”27 杜预取“经 纬”本义,把“文”释为丝纵横交错织成的布匹,服虔则将“经纬”与天地和德相提并论,并以大德为“文” ,德和“经 纬”因此产生了关联。 韩非子认为,有道之君“外有礼 义,内有德泽” 24144 ,德与礼内外并用,才能达到内外皆 安的效果, 也就

18、是所谓顺从天地之道的 “文”,“ 经纬”和“文” 都是礼的具体表现。 “学以辅德,礼以文质” 28 , “文” 可代表“礼”,“文质”亦然, “锦绣”、“綦组”也就具备了 “礼”的代言物的身份。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 文” 221188 点出了礼、乐内外结合的作用,既与德、礼内 外相应的论点趋于一致, 又将“文”和“宫商” 联系了起来。 郑玄注周礼 “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 ,以 为“文之者, 以调五声, 使之相次, 如锦绣之有文章” 9876 , “宫商”可代指五音, “一宫一商”的表层意思就是赋的音 乐美,故“文”之以五声即“文”之以“宫商” ,“文”又成 为“锦绣”

19、和“宫商”的中介,将二者绾合在了一起。综上 所论,“锦绣”、“文质”、“经纬”、“宫商”之间有着较为密 切的联系, 其结点正是礼乐制度, 因此西京杂记 所言“赋 家之迹”的表层意义包涵了文采、结构、音乐等多重因素, 但其深层指向是“礼” ,是从西周传承至汉代的崇礼尚乐的 观念。3.“宇宙”“宇宙”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文献中: “有实而 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29800 , “往 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30 ,同为解释“道”的 “宇宙”,在庄子和文子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 义。要明晰“苞括宇宙” ,就必须分别从“宇”和“宙”入 手,考察它们的本义。尚书、诗经、春秋和

20、三礼中的“宇”均意 为“屋檐”,如“峻宇雕墙” 31 ;尔雅 释“宇”为“大” 。“宇”的“四方上下”义正是从“屋檐”义中衍化而来, 故吕氏春秋高诱注“宇宙”曰: “四方上下曰宇,以屋 喻天地也; 往古来今曰宙, 言其神而包覆之, 无望无界畔也。 23370“宙”的本义是“栋梁” ,说文释为“舟舆所极覆 也”。 32“宇宙”在战国至魏晋文献中已没有“宇” 、“宙”作为 单音节词时使用的“栋梁” 、“屋檐”、“大”等语义,主要有 以下几种意义倾向: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 291047 。 流离轻禽,蹴履狡兽, ?E 白鹿,捷狡兔,轶赤电,遗光 耀,追怪物,出宇宙 223034 。仰观宇

21、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3 。 昔皇天授乃显考以翼我皇家, 遂攘除群凶, 拓定九州岛, 弘功茂绩,光于宇宙,朕用垂拱负二十有余载3457 。材料中的“总言时空” 、“舟舆”、“天地间”、“四海之内” 等四种语义是“宇宙”在六朝前的全部意义类别,从使用频 率上来看,“舟舆”义似乎只出现于上林赋和说文 “总言时空” 的用例最多, 另外两种词义则多见于魏晋文献 这说明“宇宙”的意义随时代而有所变化, 汉以前常用的 “总 言时空”义,衍生自“宙”本义的“舟舆”义,到魏晋基本 统一于“四海之内”义。“宇”和“宙”均可代指“宇宙” ,但二者通常代表两 种不同的意义,“宇”主要代替“宇宙”的“总言时空”义,

22、 如“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 21175 ; “宇”代替“宇宙”的“四海之内”义,贾谊过秦论中有用例。 “宇宙”多用以代指时空, “经纬”则更多指向人事, 一自然一社会, 似乎没有太大的联系。 但二者都有多重涵义,“宇宙”的“四海之内”义将它和“经纬”的“总理人事”义产生了关联,时空自有其秩序,疆域内的社会人事同样需 要规范。“宇宙”和“经纬”同为虚化的总括性词汇,它们 在“赋迹赋心说”中的作用应综合考察:赋囊括并书写天地 间的自然与人事,外以结构规范文本,内以律己的特点,是“宇宙”和“经纬”的连接点。汉书 ?律历志则提供了“宇” 和“宫商”相联系的证据: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也。夫 ?

23、者,中于宫,触 于角,祉于徵,章于商,宇于羽,故四声为宫纪也 19985 。此处以“宇”训“羽” ,“物聚臧宇覆之也”借用“宇” 的“屋檐”义, “羽”也被解释为覆物的载体, “宫商”可代 指五声,“宇宙”的“总言时空” 义和“四海之内” 义是“宇” 的“屋檐”义的延伸,声和“宇”的关系将“宫商”和“宇 宙”连接在了一起, 结合上文 “锦绣”、“文质”、“经纬”、“宫 商”与“礼”的关联, “宇宙”也就和“赋家之迹” ,同时也 和“礼”产生了联系。4.“人物”“人物” 在南北朝之前是由 “人”和“物”构成的词组, 或专指“人” ,或偏重于“物” ,或二义兼有: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

24、不以人物利害相 撄29789 。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 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 22554 盗跖、庄矫,横行天下,聚党数千,攻夺人物,断斩人 身,无道甚矣 1451 。“人物”作为词组兼指“人”和“物”的语例在东汉以 前最为常用,如成玄英释上引庄子论“至人”曰: “夫 至人无情, 随物兴感, 故能同苍生之食地, 共群品而乐天。 ” 29789 “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14318也可作为此处“人物”的注脚,但王充此语中的“人物”已 没有“物”的意义而专指“人” ,正显示出东汉以后“人物” 由词组向偏义复词转变的趋势。这种用法虽然出现较晚,却 在东汉以后逐渐发展出“人物”作为偏义复词的

25、固定用法。此外,老子河上公注、春秋繁露、史记中均有“人 物”作词组,兼备“人” 、“物”二义的例子。战国时期也有 “人物”作偏义复词的情况, 但相对较少, 第二条即是其例。 现有资料中并无“人物”专指“物”的例子,仅第三条兼指 “人”、“物”而偏重于“物” ,此用法在南朝以前的文献中 较罕见。东汉至魏是“人物”由词组向偏义复词变化的转折期, 这既是东汉前即存在的“天地之性人为贵”35 观念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也与东汉末年以后兴起的人物品鉴之风密不可 分,“能甄识人物” 341224 等用例是其佐证。 这里的“人物” 既有专指“人”的义项,又有“辨别人的品行”的涵义,二 者共同指向“人” ,“人物

26、”所具有的“物”的意义被淡化。 释名释“室”为“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 15 卷五: 11,结合“宇”的“屋檐”义和“宙”的“栋梁”义,“人物”和“宇宙”也有了联系。 “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本就 是对仗互文的结构, “宇宙” 的本义和延伸义又都有涵纳 “人 物”于其中的意义,二者侧重点不同,却共同强调“赋家之 心”涵盖天地万物。在先秦至东晋的文献中, “人物”与“经 纬”、“天地”、“阴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孝经援神契言不过天地造灵洞虚,犹立五岳,设三 台,阳精主外,阴精主内,精气上下,经纬人物,道治非一 36。夫天能动物,物焉能动天?何则?人物系于天,天为人物主也。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

27、矣14649。阴阳相错,男女不相射,人人物物,各由厥汇,?砟庵 ?虚嬴 37 。引文中的用例看似与“人物”和“宇宙”的联系关系不 大,却在更深层次上佐证了二者的关系,又将“人物” 和“经纬”相联系,结合上文“经纬”与“宇宙”关系的论述, “人 物”、“宇宙”和“经纬”构成了逻辑上的铁三角, “其事大 辨乎天地, 明察乎日月, 总要万物于风雨” 21541 正是它们 的写照。至此, “赋迹赋心说”中的六个词语之间都有了相 应的联系,它们相互佐证,置身于以礼乐制度为中心的关系 网中。三、“赋迹赋心说”产生于汉晋之间结合上文对 “锦绣”、“文质”、“经纬”、“宫商”、“宇宙”、 “人物”等词语间关系

28、的论述, 汉书 ?五行志“以为河图、 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 191316 的观点为本 文提供了一种启示,即“綦组”与“锦绣” ,“文”与“质” , “经纬”与“宫商” ,“宇宙”与“人物”两两互为表里,它 们之间又相互联系,关系密切,那么“赋迹赋心说”本身就 互为表里,是环环相扣的整体。再从“赋迹赋心说”与礼制的关系来看, 礼记强调 “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 文也。无本不立, 无文不行。 礼也者, 合于天时, 设于地财, 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 1 3 957 大戴礼记 认为圣人“配乎天地,参乎日月,杂于云 ?u,总要万物,穆 穆纯纯。”3

29、825 葛洪说:“玄黄剖判, 七耀垂象, 阴阳陶冶, 万物群分也。庇体广厦, ?粱嘉旨,黼黻绮纨,御冬当 暑,明辟莅物,良宰匠世,设官分职,宇宙穆如也。 ”39 三者均以与社会秩序密切相关的礼立论,包涵了上文论述的 五个词语, 又将讨论扩大到天地万物, 从礼的层面佐证了 “赋 迹赋心说”中诸词语之间的联系,使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了一 起。史记 ?礼书也持相似观点,且进行了更为系统和精辟 的总结: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人道 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目好五色,为之黼黻文章以表 其能;耳乐钟磬,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礼者养也。稻 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 ?,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

30、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笫几席,所以 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 221157-1161 。“锦绣”、“宫商”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礼是用以规范 人、涵养人心的制度, “经纬”则是礼产生的前提,凸显了 “经纬”在人事中的统摄作用。上文提到了“经纬”从属于 礼的观念,与此处的论点结合,充分说明“经纬” 、“宫商” 既是礼的基本元素,又是礼作为社会规范产生的前提。史记 ?礼书认为“礼者养也” ,所谓“养”一方面是养心、养气,另一方面则是养文,在赋的创作中, “养”的 作用极为重要, “枚速马迟”,张衡二京赋十年乃成等故 事是历代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赋的篇幅特点要

31、求赋家更擅 于研炼,用长时间的涵养和积累换取高质量的作品,汉大赋 就是典型的例子,赋的材料、结构固然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 和构思,但赋之所谓“养” ,最重要的是涵养学识。司马相如作为汉大赋的代表作家,他的赋才在汉代就得 到了充分的肯定,“如孔门用赋, 则贾谊登堂, 相如入室” 550 ,“汉之得人,於兹为盛文章则司马迁、相如”222964等都是对他的推崇。但汉代文献中仅有相如献赋的记载,并 未提到他在经学上的造诣, 后人欲推崇相如, 便在以经“养” 赋上下足了功夫, 汉书 ?地理志仅提及“景、武间,文翁 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繇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19 1645 ,但三国志中却明确说“蜀本无学

32、士,文翁遣 相如东受七经, 还教吏民, 于是蜀学比于齐鲁。 故地里志 曰: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 ,汉家得士,盛于其世,仲 舒之徒,不达封禅,相如制其礼。 ” 34973 并以此为依据, 提议为相如立庙。司马贞作史记索隐 ,以“文翁遣相如 受七经”为秦密语 222999 ,纳兰性德更是将相如的师承对 象确定为胡安国,层层坐实。西京杂记所载“盛览问作赋”正是在这样的思维逻辑下产生的,相如受经是学养上的“功夫”,“赋迹赋心说”则是赋论上的“补充” 。结合史记 ?礼书中的论述和“赋迹赋心说”中诸词语在先秦至东晋的语例, “赋迹赋心说” 虽首见于西京杂记 ,却建立在礼的基础之上,具备相应 的制度背景。

33、赋与礼乐制度的关系自汉代确立,就与大一统 政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成为典型的制度文学,魏晋六 朝赋的主体与汉赋截然不同,但其中的制度因素也并未完全 消弭,赋与制度的紧密联系随着献赋制度和隋唐以后的科举, 一直延续至清代。清人多“赋迹赋心说”将其与经学绾合, 沈德潜即认为赋源于诗经 ,题材众多,蔚为大观:汉人谓赋家之心,包括天地,总揽人物盖导源于三 百篇,而广其声貌, 合比兴而出之。 登高能赋, 可以为大夫, 诚重之也。 两汉以降, 鸿裁间出, 凡都邑、 宫殿、游猎之大, 草木肖翘之细,靡不敷陈博丽,牢笼漱涤,蔚乎?观 40。程恩泽与沈氏的观点相近, 盛赞 “赋迹赋心说” 曰:“其 心也, 包

34、宇宙而恢宏; 其质也, ?龙虎而彪炳” ,“纬以纂组, 饰以铅黛”,以为“赋迹赋心说”“撷六义之精而传其美” 41 。 孙梅则将诗、 赋和情、 文合并讨论:“诗人之作, 情胜于文; 赋家之心,文胜于情。无情之文,则土木形骸,徒惊纡紫。 无文之作,则重台体态,终恧鸣环。 ”42 情、文并论较早较 完备的说法见于大戴礼记 :“凡礼始于脱,成于文,终于 隆。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迭兴;其下,复情以归 太一。”3834 赋须情、文兼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最终还 是要回归于礼, “?x 迹赋心说”不管是在其中诸词语在先秦 至晋的用例方面,还是其理论根基上,都与礼脱不开关系。“赋迹赋心说”虽首见于西

35、京杂记 ,但据上文所论 “锦绣”、“文质”、“宫商”、“经纬”、“人物”、“宇宙”等词 语在先秦至东晋文献中的语例, “赋迹赋心说”在这一历史 时段均有可能出现。 而西京杂记 的作者,卢文认为是 “冠 以葛洪,以洪钞而传之,犹说苑 、新序之称刘向,固 亦无害其文,则非洪所自撰。凡虚文可以伪为,实事难以空 造。” 43余嘉锡赞同此说: “隋志不著撰人名氏者,盖以为 此系葛洪所抄,非所自撰,故不题其名。其记事多有所 本,不皆杜撰也。 ”44 所谓“实事”,“有所本”,上文的论 述即为明证。据此, “赋迹赋心说”也是葛洪照录的前代文 献,而赋作为一种文体正式形成于西汉,故“赋迹赋心说” 实为汉晋赋论

36、。注释:明代此类资料较多, 故仅列数种。 方志:蜀中广记 卷 67、卷 110 , 天中记卷 37 全文引录, 滇略卷 6 增 张叔、盛览共同受学相如事, (万历)云南通志增盛览著 有赋心等;总集: 文章辨体汇选卷 259 录答盛览 ,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司马文园集录答盛览问等;散 论:詹氏性理小辨卷 37、艺苑卮言卷 1 等;陈懋仁注 文章缘起卷1 “九言也赋一一楚大夫宋玉所作”全文引用。尔雅?释诂第一:“弘、廓、宏、介、纯、夏、?摹?础7.亍(20)拧(20) A摹10.椤5. ?、戎、骏、假、京、硕、 濯、 ?、宇、穹、壬、路、淫、甫、景、废、壮、冢、简、 ?| 、 ?L、 ?y、 将

37、、业、 ?t ,大也”。 过秦论:“秦孝公据 X?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 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 吞八荒之心。 ” 黄晖先生原本句读为“夫人,物也”,本文以为与后 文“物也”重复,故改。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卷46注“咎莫大于欲得” 为“欲得人物利且贪也” 。春秋繁露 ?天道无二第五十一 :“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是故古之人物书文, 止于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史记 ?货殖列传:“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襁至而辐凑。 ” 通志堂集?赋论:“考之佚传,相如尝受经于胡安, 蜀人多传其也,其功至与文翁等。 ”参考文献 1 许结.论“盛览问作赋”的文学史意义 J.华中师范大 学学报:哲社版, 2014(2): 103-109.2 周勋初.司马相如赋论质疑J.文史哲,1990( 3):20-25.3 葛 洪.西京杂记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5:12.4 王世贞 .艺苑卮言 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9:13.5 汪荣宝 .法言义疏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7.王修玉.历朝赋楷序M /历朝赋楷:卷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