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_第1页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_第2页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_第3页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_第4页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 妥善配伍而成。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之一。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283首方,用药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42种、记载丸、已初具规模。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七方”说、提出治则: 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

2、学的形成和奠基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 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 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1. 官修方书

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一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2. 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3. 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一-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由博返约普济方载方61739首 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医方考、医方集解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 方药共荣、1. 载方之巨,历史之最:(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吴瑭)-

4、针对温热病证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程钟龄)2. 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林改错温病条辨4、方剂分类,医学心悟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3、 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病机)所确定的治法。包含了疾证:指对疾病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机概括或给疾病机体一定阶段机体状态的概括, 病的病因、病位、

5、病性及邪恶双方力量的对比,是疾病本质的具体表现。 侯:指这种病机或状态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表现。表证:外感病的初期,起病较急,病位较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以发热恶寒、头身痛、 舌苔薄白、脉浮为常见证的证候。里证:病邪深入脏腑、气血、骨髓所致,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的证候。实证: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 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 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虚证: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r琨、血虚、開卡氐 阳虚鉴别占共同证侯不冋iiF侯常叩方问飞山:面色白或晏员祜

6、气辐T乏打珀怕气做等症哽显.怵元力裁胖鮭疋丿艮耳”陋礫冷.恥俺清忙.卜利洁 峯EC咆面色苍白无半我曇黄.手逛麻木.口押血H r却一等n-消瘦.叽录A薛布甲滝心,舌质;鲨1尿细疆无眩.咒眠,心陆戏或瀏葩.红.五心城: 1 i1训虚悸,.昧細千,咽谨”這汁.舌红绛.质飓或百A,竦k!i就f|.等症卩:71 Dili虚址宙追门、&釜黄尢隠痛昌核書淞TV白或防虚尢Zr补虚声烏r.相剧縄拒按舌纤芥黄厚IK江;实八法: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 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 补八法尽之。”汗法:1汗法是通

7、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 而解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表证、风湿痹证、麻疹初起,疹发不畅、水肿初起,腰以 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吐法;1、定义: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 吐出的一类治法。2、使用条件:病位居上、内蓄实邪、病势急暴体质壮实(体虚气若、孕 妇、小儿慎用)3、适应病证: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等2适应病证:古代:有形积滞、无形热3、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 -表里、营卫、阴阳、脏脏间的失调下法1、定义: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 结痰、停水等从

8、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邪(釜底抽薪)、肠痈;现代:各种中毒症、腹部术后 和法1、含义:狭义:和解一少阳证;广义:调和 不和,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与分类:邪犯少阳:和解少阳;肝脾不和:调和肝脾;肠寒胃热: 调和肠胃。注:少阳证:伤寒论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热一证是“三阳”证的共同点,也是阳证与阴证辨别的关键。 少阳。少阳证是“三阳”证中的一种类型。症状:寒热往来、口干、 痛、默默不欲饮食等,为半表半里之证。温 法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寒从中生、

9、外寒直中清法1、定义: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应病证:里热证 3、常用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消法1、定义: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 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补 法1、定义: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1)虚证。(2)正虚感邪。3、分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七方说:素问至真要大论:“大、小、缓、急、奇、偶、复”按病证

10、分类: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后有伤寒杂病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普济方张氏医通医方考按主方分类:为明代施沛祖剂首创。归纳病机、治法共性类方研究有较好作用。以方剂组成药物为主要依据的分类,往往忽视了方剂始见之先后十剂: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提出“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 湿十种” 配伍: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用药法度,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配伍的作用1.增强药力,即增强单味药物的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 药的功效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1

1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1.佐助药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 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1.引经药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以法统方是遣药组方的原则, 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 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 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势,是体现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解表剂:1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 发汗、解肌、透疹 等作用,主

12、治表证的方剂, 剂。2分类: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扶正解表剂。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 薄白,脉浮等:4使用注意:(1)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 药后避风寒、保暖、取微汗。汗出病瘥,即停服,不必尽剂。(4)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 辛温解表剂:风寒表征S- .AA 垠芒齐Lt白勺超 巴、圭0 M“三阳”分别为太阳、阳明、 咽干、目眩、胸肋苦满2、适应病症:里寒证:2、适这种能引领方君臣佐使是统称解表3适应病证: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2)宜温服,服后避风寒,温服。 (3 )禁食生冷、油腻之品 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舍i苦un

13、i F有声饰Q苫 itlL g尙 土査-1 1 夂N 用TfljJ二 U 卖千呻药 1,U:传克:札芒吕.否 na 水t*卞1;展-千孕、竝田 伞* 屮直彳亍r跖.e fsfdP金宾麻黄汤I类伤寒论-1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3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咳喘、苔薄白、脉浮紧或流涕、 4配伍特点:麻桂相须,增强发汗解表之力。麻杏相使,加强宣肺平喘之效。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点。病机分析喷嚏等。5运用:辨证 脉浮紧为辨证要主治症状卫气被遏营阴滞肺气不宜噪喘营阴郁滞肺失宣降解,卫阳祓遏配伍结构k耶表实-证桂桂技桂

14、ti甘草杏仁yri宣降晡气肃气不宣枝汤I类伤寒论-1功用: 2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 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或身痛、流涕、 兼顾,阴阳并调。5运用:辨证要点:霸约 一甘草一调和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恢复卫阳和营阴的平衡协调)3症状:恶风(寒)、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喷嚏等。4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外感卫阳浮强凤寒j営阴泄弱表虚旨市胃不和恶风自汗,外感J卫阳锌强尽.表蛊I肺胃环和=证社枝发热脉浮头痛脉缓外感寒营卫失和干呕訓失守丿配伍结殉营卫I司詮.邪正兼

15、锁相辅相讯. 讦而漏.;越而號仃相机相戍,散中侑收,汗中勇补 一阀I桂汤生姜芍葫大塞宜谊和营卫炙甘草 .栢 冋主治夕卜 感凤寒证辛温解龙法区 别主治夕卜感冈M瘵表兵证夕卜感风冬表站正功效发汗鮮丸宜肺千喰孵肌发衣,和肯卫病汗与药汗之区别:“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著,此其分也。”经方实验录九味羌活汤 I类 张元素方,录自元王好古此事难知热。2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2 )分经论治-1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 3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4配伍特点:(1)温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视其经络前后左

16、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5运用: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外 亦是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6临床应用:本方为辛温燥烈之故运用当灵活权变,不可执一。动态观念,个体化用药。感风寒湿邪而兼有内热证的常用方,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辨证要点。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方解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羌Hr苍|/ |11白细生黄活风术1寻芷宰啟苓tfU 方 1 二羌活 袪凤辜演-上痛H芷 疾散凤塞虽邦细宰散寒止痛川夸活血-袪凤止痛苍术 煤涅发汗生地黄琴清池毛袪甘草调和药外感风寒湿邪+謙有里热+舌

17、苔B或敬黄1TT外感风塞实证口苦微渴肢体駿卷疼痛脉浮-f丐羌防川白细生dl T.活JH r-l 声风术芷辛地苓丄订尹零1 廉爭:k零太-太阳少阳阴阴明阳经经经经经经2主治:小青龙汤1类伤寒论1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水饮证。(表寒内饮证)。水K证定丈:水饮证是指水TS:停聚于皀胎、心肺、祠勒等 外礁凤靈临床表现;技虽、为犢痞闷、口电吐涓水r或见耳哦T囁.蔚息不得平卧.甚则心悸、下技浮辟.唳中领禹、痰液清科.或腌痞腹號.水由帝漏、迂吐満水,或甸胁胀痛等洽疗迭划:温优/Ktr为主.辅以逐饮,利水、发汗、扶正外感风寒,内有,-注:常见证型治要:(1)寒饮停肺证:临床表现:咳嗽气喘,或哮鸣有声,胸部

18、紧闷,不能 平卧,吐稀白痰涎。治疗方法:温肺化饮。代表方剂:小青龙汤(2)寒饮停胃证:临床表现:胃脘痞胀,胃中有振水声,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或水入易吐,口渴 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便溏。治疗方法:温化水饮,健脾利湿。代表方剂:苓 桂术甘汤(3)饮停胸胁证:临床表现:胸廓饱满,胸部胀闷或痛,咳嗽气喘。治疗方法: 逐水祛饮。代表方剂:十枣汤3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量多甚或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痛、或头面四肢浮肿、脉浮。4配伍特点:散中有收、开中有合5运用: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

19、舌 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心下育zK n君:* Sir表时gr因二贾如主星 麻黄、桂枝亠面蘇荀帝瓦 麻黄利水消肿,桂枝化气利水 干姜.细 一ja肺化饿,肋麻黄解胁立e二-X-佐:in-使:五味敛肺气.防肺气耗憨 芍药_敛臥防过汗伤疔W爲 半夏_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炙口 一益气和中,调和药性XV辛凉解表剂:1适应证:外感风热表证。2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口渴, 咽痛,或咳嗽;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银翘散I类温病条辨一一1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2主治:瘟病初起。发热, 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疼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3配伍特点:(1)辛凉解表方中配伍

20、少量的辛而微温之品。指荆芥穗、淡豆豉增强君药的辛凉发散,体现了“去性取用”的方法。(2)整方是以辛凉透表为主,但配了清热解毒的药物。辛凉透表与清热解毒相配伍,体现出整个方子清疏兼顾,以疏散为主。凤再犯卫 转垂战瓷 風热犯肺 邪热伤津 舌恶垂发热头痛无汗或有汗银连 囁红肿热涌咳哮口渴或不渇舌尖红.酋薄白或阪曲荆淡薄牛芦桔竹芥豆勞穗豉荷子根梗叶植松;J 否仁立住论京呦产r根育丈热主沖止海甘住和 X药刊枯费而止咤和吶 n4EE s银翘散与桑菊饮之比较:银翘散解表清热之力强;桑菊饮宣肺止咳之力大 漲岂散=予夸饯7 t较方剂鉴别至桑叶菊花再仁谨觀fc背薄荷甘草芦根散银花f氓-竹叶荆芥、赖1-作用.辛;京

21、解表2.j舌应证,温病初起 卫分证王药物=连超、桔桂、 薄荷、芦根、甘草r一题*r牛传幵U布月市jUb R3运用: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风温初起之风热表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 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4使用注意:不宜久煎桑菊饮I类温病条辨一一1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主治:风温初起,肺失清 肃,表热轻证3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风热犯肺之咳嗽证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2)加减变化病机分析方解冈惑胪1为主)咳歳桑菊杏桔连薄芦廿风热犯卫便己-勰凤強叶仁梗翹荷抿草1腺瞬倬和一债泳韶乩腐致1扶正解表剂:适用于表征兼正气虚弱者败毒散

22、I类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一1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2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3运用:(2 )适应病证:老人、小儿、久病、产后,气虚之人外感风寒 湿邪。(2)辨证要点:本方是一首益气解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 汗,脉浮按之无力为辨证要点。注:人参的作用:1、助正气以鼓邪外出 2、散中有补,防止耗伤正气 逆流挽舟法:以败毒散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其证为外邪从表陷里。郁于ML表IS 肺 舌苔白臟脉浮而按之无力方絡君:羌活*独活一发散全身凤案滉邪, 诵络止痛E:川亏、柴胡一散邪止捕 fe:枳克、楷校、蘭SJ、快苓宣降肺气.化陕上陵 人一正祛邪;散中有补;防邪馆犯 茜& 甘

23、草一益气补中*调和两性2、适应病证伤寒少阳证肝脾不和证寒;调和肝脾-肝脾不和证;调和肠因又兼顾正气,故纯和解剂:1、定义: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 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统称和解剂。热互结之痞证。3、分类: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胃寒热互结痞证。4、使用注意:纯虚不宜用,以防其伤正;实者亦不可选,以免贻误病情。和解少阳:发热是“三阳”共同点,也是阴证和阳证的辨别的关键。1太阳证多为发病初起时,正能胜邪。通称为表证。2阳明证为发病高峰期,邪正激烈相争,为里热证又称阳明经证。3少阳证为邪正相持,不相上下,待机转变,为半表半里证。r 二二- |士 丄一;_ !

24、口佃Jj.L.*病位;半表半里i 柴奇.丐高” 4乘*病势:太阳传少阳正气不支k芫弋寻用药特点*病变特点:胆气津一灵亠百透界外出“益气扶正 正气不支 清利93慈一胆火上炎 疏畅气机“气机踴 tt除朮矗淳液壅涝小柴胡汤I类伤寒论点: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少阳为主, 病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邪踞少阳,胆胃不和。 2功用:和解少阳。3配伍特 兼和胃气。4运用: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少阳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脉弦为辨证要点。5用量特点:柴胡重用,柴胡人参、甘草病机:1倍以上。伤少_ 阳 :lh止那分争一一往来寒热气机a帝一一胸赫苦满.神情喔

25、哩上黄一一咽干、冃眩5心烦 胆火2一一n苦喜陋、不戳食S薄口弦其它证:怕人族抱嶷:调和肝脾:适用于脾胃不和的病症。肝的生理功能:1.肝喜条达2.肝主升发3.肝为刚脏,* a 君柴胡透、疏臣淸池月fl火-利曽降逆佐人參大枣y益气扶正便“肝体阴而用阳”:“体”是指肝的本体;脾的生理功能:1.运化水谷2.运化水液3.统摄血液肝脾两者在生理上协同, 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在病理状态下,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化生气 血不足,则成肝藏阴血不足,肝疏泄功能就会减退,肝气就会郁结;阴血不足影响阴阳失去 平衡,肝旺要克伐脾胃,如肝失疏泄进一步不能帮助脾胃运化。四逆散I类伤寒论一一1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2主治:

26、阳郁厥逆证:四逆即 手足不温,因寒邪侵犯人体,郁遏阳气不得疏布,阳气郁结不能布散而导致四肢发冷。3辨证要点: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础方。临床以手足不温,或胁肋、 脘腹疼痛,脉弦为辨证要点。阳郁厥逆证谢型燈入里二郁f阳气内郁,和脉號嚴响谐班功能WW(聽初膿痛.泄利下墜吹逆.朴悸,小便不刑ajKXjI 7&L申卜养月干皿,疾达月干隹 防柴柄jn敲;t羊伐阴血lELU疏月干角军有H甘卓便:亡閏奉U诸望右.蛊金 冃甲幸口中逍遥散I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一 1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2主治:肝郁血虚 脾弱证。3配伍特点:补肝体、助肝用-体用并调;肝脾同治,气血津液兼顾。 用:辨证要

27、点:本方为疏肝养血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临床以两胁作痛,神疲 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肝郁血虚脾弱armsm/te血區方解!君:峯胡疏肝解郁卅1郁)门芬一养血柔肝(血虚)当归一兼血和血(it虚 1许;白术、茯苓、甘草益肚脾弱胁 癖头癇曰豉或月经不谪. VL序錄?X而氐若薄仙敬卅协撕生之熟ahffl)烧半一遍胃和中帕)I憧,廿草丘0一三/寸=!= 1 1-3 毛I工宙 口3 3 齐U调和肠胃:适用于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常证。 半夏泻心汤 I类伤寒论尢口即丿寒热平调,涓痞辭苓连tin/-Mr主冃1 i K1开芸吉干;词fi大枣谥气补中-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1)

28、痞满甚减大枣、加枳实,厚朴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6以顾其虚实湿甚加香、滑石、茯苓0去庠i正亦丰右沃7$台疔匸戶宜左号忌,疼圭札宣绪,升停失橋, im 救月奇胃千不口白勺带用正乙隹 伍存玉兄平ij司* 站、=&曄壬歼亍台亍去口勺f弋一龙右Pf富用血甬 2一匚、下:也轧爵,口医吐注不U* 当际1皱却 K?F正冷斐总。 国 T冷年紀円m 白勺唏寺關- 千 養使用m清热剂:1、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要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 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2、适应病证:里热证。分证 清热凉血 -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清热解毒毒等证清脏腑热-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清虚热 内扰为

29、主要病机者。清气分热:适用于热在气分证。Pts处yc#=FlL1 ,3、分类:清气分热 -热在气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阴虚发热证中以虚热*jji人数石#清热送総 生津除倾大汗人液d冃風八二#如田清热界阴白虎汤I类伤寒论 君药石膏;臣药知母;佐药粳米、炙甘草;使药炙甘草1运用:辨证要点:本方为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 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2使用注意:(1)以下情况不可误用: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脉见浮细或沉者;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关于石膏用量3060g(3)(2 )关于用法-米熟汤成;温服脉洪大和g君S理膏火,透趋解肌知

30、母臣irt热生津It竭柯期伯:石膏辛寒辛陸輕肌热,寒能S胃 火.寒性沉降,辛能送*两擅内 外之能其作用_: 一以助石S清肺胃之热,一 以隆阴润燥救己伤之阴津.彼锡纯:方中i用石为主药.取其辛葆 之件不但长+清竝-旦善排挤 内蕴之a息息自毛孔达出也清营凉血: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诸证。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 为清热生津止喝的常用配伍组合。7奇埶得;rfn 齐I阳土沖k z If - 、马殆环、昨姙,十般倨站= 方-叫 mU SBE jr 心皮朕病血血生用1谨虎肤癖+ 肯4, 曲皮,删*龙衣,归脾汤I类正体类要 1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2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一3配伍4辨证

31、要点: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 便血及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5临床应用: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神经衰弱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血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苔薄白、舌淡、脉细微。 脾不统血证一一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舌淡、脉细弱。 特点:心脾同治,重在治脾。气血并补,重在补气。虚的常用方。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及脾不统血者可选用本方。主耍病机证候分析檢少体捲.面庐一萎黄 舌護fl血、尿止、 崩漏、启姿过乡先岷、偉左心悸、怔神人黄白茯当龙潑远木,耳阻*1L Jt11眼隊西打;统11111-P LU-参苗术苓归肉仁志香L姜枣草

32、唏充知识点:心肾相交脾不统血J 2.11心神失养7心体失养生大甘黄茂人参白术气脾茯苓炙甘草丿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血养心安神-宇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调和药养血补心安神心灯交于肾“心肾相交总上jj IJ弘辰空f p- 育頁乍馬下 Jfrr 丫為悲看.力口工尸十 丢童、 畑黑f扃圭热h 力口壬 , 利jm第円降a荊八珍汤(八珍散) 1功用:益气补血。 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 茯苓、。水肿、小便不利(水湿内停):+利尿药: 腰膝痠软:+杜仲、川断、牛膝、狗脊。牙痛:。咽干咽痛:+清热宣肺利咽药:玄参、淅贝、:+炙甘草、苦参(抗心律失常)+安神药( :+补肝明目药:菟丝子、菊花杞菊地黄丸 五味子、杏仁+补肺阴药:麦冬-麦味地黄丸车前仁、桔“补心欲主治病症证候分析苇a不足一甌戟,头睢氧眄耳站S痛,毬嗣h小儿囱门删msff s 楸卩一住4ft.S足取拟口凱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