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启示(最新整理)_第1页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启示(最新整理)_第2页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启示(最新整理)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启示摘要: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它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文化的传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对现代教育也有着巨大的启示。关键词:古代教育影响启示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选拔标准有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一、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1. 夏、商、周时代: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 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

2、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 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3. 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 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 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

3、别居”的腐朽居 面。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 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在实行初期,对加 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 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 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 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 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

4、百年间,出现 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 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 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5. 科举制:(1)历史沿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

5、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 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 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 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2) 评价:科举制的开创实质上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积极作用: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

6、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e.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消极作用: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

7、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明清八股取士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是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

8、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三、对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几点启示1. 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和选 官的制度。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 径不尽相同(主要有德才、门第之分),但它们有相同的历史作用, 即对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封建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2. 两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实现,迫切需要一种使中央集权正常运作的选官制度,两汉时察举制度应运而生。但由于两汉时期尚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阶段,察举制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很

9、不完备的。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以后,隋唐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推行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选拔人才,并为以后历朝所沿袭。3. 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时期得到发展;明清 时各种弊端日益显露。我们对其作用必须一分为二地评价。积极方 面主要体现在:它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依仗门荫资历对选官的 垄断,在较大的社会范围中开辟了一条入仕的途径,政权的社会基 础更为扩大;它把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结合为一体,这对于从整体 上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更熟练和理智地履行管理国家的职能十分 有利;它不仅在中国仍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朝鲜和越南长 期实行过科举制,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也受到科举制

10、的影 响,科举制西传欧美并影响世界,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出现了八股取士后就 走向了极端,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4. 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 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我们应树立科学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王淑2009077034劳动与社会保障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启示王淑2009077034劳动与上社会保障“”“”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

11、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