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挖孔桩可行性报告_第1页
人工挖孔桩可行性报告_第2页
人工挖孔桩可行性报告_第3页
人工挖孔桩可行性报告_第4页
人工挖孔桩可行性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施工专项方案文件高速中梁山隧道扩容改造工程三标段(西环立交及东接线工程)人工挖孔桩可行性报告编制 人:审核人:审批人:目 录-、工程概况 2二、工程地质条件 41、地形地貌 42、气象水文 42.2水文 53、区域地质概况 63.1地质构造 63.2地层岩性 63.3地震 93.4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 94、水文地质概况 105、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 12三、编制依据 14四、桩基础形成选用的地方法规限制条件 14五、桩基础布置情况 15六、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必要性 16七、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可行性 16八、结论与建议 17一、工程概况1)、本次四横线改造范围起于现状含谷立交东侧,自西向东,横

2、穿中梁山,上跨内环快速路,止于二郎立交西侧,跨越3个行政区,分别为高新区、九龙坡区及沙坪坝区,全长约8.88km。东接线由西环立交至二郎立交,为段长约1.84km,包含新建左线ZK6+376.281 ZK6+640段、新建右线 YK6+31YK6+576.295段、四横线 K6+33C K6+650段及K7+04CK8+878.726段。新建左右线标准路幅宽度为 10.75m,为单向两车道;四横线标准路幅由现状24.5m拓宽为35.5m, 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为双向八车道,设计车速80km/h。设计范围内包含拆除重建车行桥一座,人行天桥一座,跨铁路桥梁4座,桩板档墙有4处。西环立交有两条主线

3、和8条匝道组成的蝶形立交,本 次将现状立交拆除重建,改造范围内成渝高速段长390m内环快速路改造范围全长1630m新建匝道12条,全长4902.3m。新建13座 桥梁,含9座匝道桥,全长1689.8m; 2座成渝高速高架桥,全长545.4m; 1座支线上跨桥,全长86.6m; 1座人行天桥,全长60.9m,新建桥梁 总长度2382.8m,总面积26222.1m2。桩板挡墙有5处。新规划清水 溪泄水通道,新通道总长度 636.2m,涉及改移自然河道276m改造 现有涵洞367m河道改移工程多处采用明渠的形式,河道上方有构 筑物时采用现浇箱涵施工。明渠段有 2处桩板挡墙。孔桩的规模和数量表序号区域

4、数量深度m尺寸m形状嵌固深度1A匝道268-161.5-2.0圆桩4.5-62B匝道88-111.5圆桩4.53C匝道511-131.5-2.0圆桩4.5-64D匝道218-16.51.5-1.8圆桩4.5-5.45E匝道238-151.5-2.0圆桩4.5-66F匝道1910.5-201.5-2.0圆桩4.5-67G匝道128-10.51.5圆桩4.58H匝道268-161.5圆桩4.59J匝道137.5-151.5-1.8-2圆桩4.5-610成渝左线338-16.51.5-1.8-2圆桩4.5-611成渝右线248-17.51.5-1.8-2圆桩4.5-612K2+224.544 跨线2

5、57.5-111.5-2.0圆桩4.5-613K3+434天桥410-13.51.2-1.5圆桩3.6-4.514跨襄渝线2222-351.5圆桩4.515跨小梨线2101.5圆桩4.5163#挡墙(K匝道)177.51-11.821.2圆桩4-61710#挡墙H匝道45.94-12.251.25*1.25方桩3-41814#挡墙C匝道913.99-15.771.25*1.6方桩9.6-8.6 中风化21915#挡墙C匝道914.64-17.561.25*1.6方桩中风化2.5-42026#挡墙主线K3+428.8-470147.11-12.051.2圆桩3.5-621东接线1#挡墙817.6

6、8-22.51.25*1.6方桩3.6-7.422东接线2#挡墙2820.08-26.221.5*1方桩8-10.1823东接线4#挡墙2011.77-15.681.25*1.6方桩5.5-624东接线7#挡墙2110.38-16.91.25*1.6方桩5-625煤科院跨线桥145-7.51.2圆桩2-3.826K7+116天桥161.5圆桩4.527K2+240桥177.5-111.5-2圆桩2-3中风化28K3+434人行桥310-16.51.5圆桩3-429清水溪229.82-13.951.5-2圆桩5.32-630合计437二、工程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勘察区属典型构造、侵蚀剥蚀型浅丘地

7、貌区,微地貌为斜坡、山 丘、沟谷地貌。总体地形受构造影响,呈西侧地势较陡,由西向东逐 渐变缓之地形。线路由西向东延展,地面高程由东出口约370m向西环立交方向逐渐降低至区内最低点,大致位于清水溪,高程约287m 而后缓慢上升至二郎立交,高程约 344m工程沿线为高速路、城市居民区及工业区,经人类工程改造,原 始地貌出露较少,大多为陡坎、边坡、平坝、挡墙、水渠、涵洞、桥 梁等钢筋混凝土形成的人工地貌。2、气象水文2.1气象工程区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具雨量充沛、夜雨多、空气湿 度大、云雾多、日照偏少等特点。根据重庆市气象局的气象观测资料, 调查区内的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

8、雨连绵 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 C,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C, 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 C,极端最高气温43C( 2006年8月 15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8 C(1975年12月15日)。降水量:区内以降雨为主,雪、冰雹少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186.5mm降雨量多集中在59月,其中5月降水最为丰富,平均 降水177.2mm降水不足25mnt勺少水月为12、1、2月,以1月降水 最少,平均18.8mm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 94.2mm年平均降雨日 为161.3d,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79%左右,绝对湿度1

9、7.7hPa左右,最 热月份相对湿度70注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风: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 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2.2水文勘察区高差较大,地表冲沟谷发育,地表径流条件良好,已修建 多条排水沟渠。K6+120- K6+540右侧水渠,为浆砌条石及片石水渠,宽1.43.4m,高0.51.5m,纵坡5%10% 流速0.22m/s,流量0.12 1.2m3/s。为区内重要雨水及污水排泄通道,水渠最终经涵洞接入清 水溪。清水溪由南向北流经西环立交,汇入梁滩河。经前期河流整治, 清水溪已形成浆砌片石水渠,水流极为

10、平缓,水质较差。根据调查访 问,该水沟水位常年较为稳定,近期历史最高水位约288.00m。根据调查走访,清水溪在区内的50年一遇洪水位约为289.50m。word资料3、区域地质概况 3.1地质构造勘察区位于观音峡冲断背斜东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区内表层大 多为第四系覆盖,裸露地段多为强风化层,岩层产状变化大,根据区 域地质及钻孔岩芯,综合确定岩层倾向90120,倾角1360,岩层产状由西向东变缓,为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场地附近未见断 层及次级褶皱,地质构造简单。东出口至西环立交段:根据实测岩芯,及露头测量,岩层典型产状为 115Z56O据场地基岩露头调查,发育二组裂隙: 210Z38,裂隙面

11、平直,张开12mm无充填,间距1.5 3m延伸810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 10oZ70o,裂隙面较平直,闭合,无充填,无水,间距23m 延伸13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3.2地层岩性根据地表调查及邻近场地资料,线路区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人 工堆积层、残坡积层、冲洪积土层,侏罗系的沙溪庙组(J2s)、新田 沟组(J2x)、自流井组(J1zl )、珍珠冲组(J1z)基岩,其岩性按新 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 素填土 (Q4ml):杂色,以暗红色、褐色、灰色为主,干至稍湿, 结构松散至密实。主要由砂泥岩碎块石及粉质粘土组成, 碎块石粒径 一般为230cm 最大可达1.50m, 土石比9:1

12、5:5。粉质粘土呈可 塑状。主要为区内房屋等建筑场平堆填,道路修建填方、弃土,回填 时间114年不等,成渝咼速及内环咼速沿线路基部分经过严格压 实,其余边坡等地段多未经压实或压实程度不足。该土层全线皆有分 布,厚度变化大,最大约25m最小为Om,为区内主要覆盖层。 粉质粘土( Q4el+dl )黄色、暗红色、黄褐色,呈流塑可塑状态,干强度、韧性差 中等,刀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该层线路区内皆有分布,为区 内另一覆盖土层,表层多为耕植土,地形低凹处和斜坡坡脚厚度较大, 其余地段厚度较小,0-5.6m。 细砂(Q4al+pl )灰白、灰色,松散,主要由石英砂组成,表层含粘粒及砂泥岩角 砾较重,

13、有一定粘性,其下砂质较纯,局部含朽木及植物根系,主要 分布在清水溪河床、沿岸,厚度变化较大,分布极不稳定,06m(2)侏罗系 沙溪庙组(J2s)砂岩、泥岩基岩为砂、泥岩,局部地段砂岩较多。泥岩(J2s-Ms):暗红色、红褐色、紫褐色,泥质结构,薄厚层状构造,脱水极易风化崩解,成份以粘土矿物为主,局部含砂质较 重,含青灰色泥质、砂质条带,团块,含大量钙质结核,部分地段有 砂岩夹层,厚度小。本次西环立交至二郎立交段多有揭露。砂岩(J2s-Ss):褐色、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 状构造,泥钙质胶结,矿物成份主要为长石、石英等。本次西环立交 至二郎立交段多有揭露。 中统新田沟组(J2x)砂岩、

14、泥岩、页岩泥岩(J2x-Ms):灰色、灰绿色、红褐色,泥质结构,薄厚层 状构造,脱水极易风化崩解,成份以粘土矿物为主,含青灰色泥质、 砂质条带,团块,含大量钙质结核,局部含粉砂较重,质地稍硬。本 次隧道东出口至西环立交段皆有揭露。砂岩(J2x-Ss):灰褐色、灰色、灰白色,粉砂质、中细粒结构, 薄层至中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矿物成份主要为长石、石英等。 本次隧道东出口至西环立交段皆有揭露。页岩(J2x-Ms):深灰色、灰白色、灰绿色,泥质结构,薄层状 构造,页理发育,极易风化崩解呈片状,成份以粘土矿物为主,总体 较软,局部含粉砂较重,质地稍硬。本次隧道东出口至西环立交段皆 有揭露。 中下统自

15、流井组(J1zl )砂岩、泥岩、页岩泥岩(J1zl -Ms ):灰色、灰绿色、红褐色,泥质结构,薄厚 层状构造,脱水极易风化崩解,成份以粘土矿物为主,含青灰色泥质、 砂质条带,团块,含大量钙质结核,局部含粉砂较重,质地稍硬。本 次隧道东出口至西环立交段皆有揭露。砂岩(J1zl -Ss ):灰褐色、灰色、灰白色,粉砂质、中细粒结 构,薄层至中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矿物成份主要为长石、石英 等。较硬,局部岩芯段含泥质较重,为泥质胶结,岩质软。本次隧道 东出口至西环立交段皆有揭露。页岩(J1zl -Ms ):灰黄色、灰绿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 页理发育,极易风化崩解呈片状,成份以粘土矿物为主,

16、局部含粉砂 较重,质地稍硬。总体岩质软。本次隧道东出口至西环立交段皆有揭 露。 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泥岩、砂岩泥岩(J2s-Ms):紫红色,泥质结构,薄厚层状构造,脱水极易风化崩解,成份以粘土矿物为主,局部含砂质较重,含青灰色泥质、 砂质条带,团块,分地段有砂岩夹层,厚度小。本次隧道出口段有揭 露。砂岩(J1zl -Ss ):灰白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钙 质胶结,矿物成份主要为长石、石英等。较硬。本次隧道出口段有揭 露。3.3地震据区域地质资料,喜山期的挽近构造活动,在区域上主要表现为 间歇性的上升隆起,上升作用至今仍在进行,部分断裂重新活动,引 起轻微地震现象。区域历史上

17、地震活动较弱,地震震级低,强震活动 弱,属地壳相对稳定区块。据自1011年以来的近千年间,重庆地区区内有记录的3级(3 3.9级地震)以上的弱震有七次,1989年11月20日距重庆40多公 里的渝北区统景镇(北纬29 51东经106 57)发生的5.25.4 级地震,震中裂度6度,是重庆地区有地震记载以来震中距重庆最近, 震级最强的首次破坏性地震,以前重庆及邻区的地震震级皆小,地震 烈度小于6,属地震频率高,震级小的弱震区。2008年5月12日四 川省汶川发生8.0级地震,该地震为距隧址区500公里内震级大于7 级震中距离最近、震级最高、影响最大的地震,该地震距隧址区约 300公里,线路区有明

18、显震感。线路区所属区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基本烈度为W度。3.4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1) 基岩面特征根据野外调查及钻探成果,场地基岩面与现状地形起伏相近, 边 坡段基岩面坡度较大,最大约 90 , 般地段045 。(2) 基岩风化带特征 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呈土状,碎块状、短柱状,风化 后易崩解,手捏岩芯易碎散,质极软。风化带厚度总体较均匀,厚度 不大,局部较厚。 中等风化带裂隙较发育至不发育,泥岩及含泥质较重的砂岩具有揭露后易风 化崩解、遇水软化的特点。泥岩岩芯呈短柱柱状,岩质较软,锤击 易碎;砂岩岩芯呈短柱长柱状,岩质总体较

19、软,局部软。页岩页理 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质软。4、水文地质概况(1) 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地层渗透性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收集资料,按照各段不同的地下水赋存 条件,沿线地下水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第四系孔隙水,二是基岩裂 隙水。 第四系孔隙水该层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局部地势较低地段,赋存于赋存于粘土层 之上的人工填土层中,表现为上层滞水,大气降水、沟渠和附近居民 的生活用水为其主要补给源。水量、水位变化大,且不稳定。第四系 孔隙性大,渗透性较好。 基岩裂隙水裂隙水主要贮存于基岩裂隙中,强风化基岩风化裂隙发育,富水 性好,中风化基岩主要为砂、泥岩、页互层,较完整完整,泥岩、 页为相对隔水层,砂岩裂隙较

20、发育不发育,富水性差,总体渗透性 较差,含水性较弱。区内冲沟及排水沟渠、管网较多,其周边一般分布有少量潜水。 场地内低洼地段也赋存有一定量的地下水,且由于周围汇水面积大, 赋存条件好,在雨季水量较大。(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测区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自高向地势低洼处排泄,具有排泄路径、周期短的特点。生活及工业污水无序排放和市政 管网、沟渠入渗亦是区内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 其中清水溪段地下水 受清水溪补给,具有傍河补给的特点。大气降雨后沿地面或下渗后径流,部分汇入排水沟渠,市政管网, 进入清水溪一带,形成潜水或向更低点排泄;地下水径流方向主要受 地形及裂隙发育程度的控制,大多流

21、向地势低洼地带或沿孔隙、 裂隙 下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向地势低洼处排泄和渗入沟渠, 其次为大 气蒸发。现状路面标高大多高于周边地面,以填方、架桥为主,大气降雨 多进入边沟等最终汇入市政管网。(3)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区内地下水在西环立交清水溪段埋深较浅,其余地区埋藏较深, 季节性变化明显,受降水影响大等特点。区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填 土中孔隙水和位于基岩中的风化裂隙水; 第四系孔隙水水量受降雨影 响明显,水位变化大;而基岩裂隙水水量不丰,没有统一的水力联系, 区内基岩的风化裂隙水总体含水量甚微,但不排除局部地段有富水条 件,储藏有一定裂隙水。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重庆地区丰水期一般出现在 6、7

22、、&9月份,枯水期多为1、2、3月份。(4) 水位根据钻探水文观测,清水溪两侧分布有稳定潜水,埋深0.52.6m 不等,水位与清水溪水面基本一致。其余地段无统一地下水位,为局 部上层滞水。该地段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密切,砂岩中构造裂隙贯通性较好, 张开度一般,导水性好,基础开挖到此层如遇导水裂隙可能会有河水 渗入。综上,场地地下水总体不发育,水文地质条件较好。清水溪河岸 地下地表水及地下水具有水力联系,地下水较丰富。5、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调查可知,本场地及周边岩层分布连续,未 见断层、构造破碎带,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1) 岩石的风化层测区岩石以物理风化

23、为主,其形式有表层风化、裂隙式风化及顺 层风化。风化速度和深度与岩性、地形、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砂 岩强度高,风化速度慢,但剥蚀也慢。泥岩岩性软弱,风化快而强烈, 但风化后较快遭剥蚀,相同岩性则裂隙发育较不发育的风化速度快和 强烈。当风化作用沿层面和较软弱的岩层进行时,风化深度较大。区 内含泥质较重、长期浸水地段的砂岩存在风化层较厚的情况。(2) 填土层据地质调查与钻探揭露,沿线分布大量填土,填土历史及成份不 一,密实度差别大,分布不均,属不良土层,应引起注意。填土层厚度不均一,结构以松散密实为主,堆填时间510年。 原填土受压后变形量一般,但本次扩建新堆填后,新老填土差异变形 较大,易发生

24、路堤的不均匀沉陷,对路面及挡墙等构筑物皆有不利影 响。建议对填土进行严格压实,并进行质量检验。在填土层厚度变化 较大部位及填土与基岩接触部位设置沉降缝,并设置沉降变形观测等 工程措施。(3)软土据地质调查与钻探揭露,沿线分布少量软土,为流塑至软塑状粉 质粘土。主要分布于既有沟渠(东洞口至西环立交段南侧水渠)沿线, 该地段易于汇集地表及地下水,粉质粘土长期饱水,呈流塑至软塑状, 局部含腐殖质,根据经验,一般位于沟渠及两侧 510m范围内粉质 粘土皆为软土,厚度约为 35m其中K6+480右侧为既有水田,地 势低,常年有水,软土厚度约 3m软土承载力低,易发生沉降及侧向挤出,高填方易发生圆弧滑动。

25、考虑到厚度不大,建议对沿线软土进行挖除换填或抛石挤於处理,并按照相关规范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承载力检验,以满足设计要求。三、编制依据(1)渝建发2012162号文V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 步加强人工挖孔灌注桩管理的通知(2) 由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4)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02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06);四、桩基础形成选用的地方法规限制条件依据成孔工艺的不同,本工程桩基础可以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或 机械成孔灌注桩。根据重庆市建设领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通 告(第七号)文件(2012年7月1日起实施),人工挖孔灌注桩被 禁止使用,以机械成孔灌注桩代替。根据渝建发2012 162号文(2012年12月13日印发),在不 便于采用机械成孔灌注桩的情况下,甲方会同勘察、设计、监理等参 建单位组织专家专项论证通过后,可以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结合本 工程的实际情况,拟采用人工挖孔在灌注桩,在施工图设计之前,先 进行人工挖孔灌注桩可行论证。五、桩基础布置情况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