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词解释_第1页
文学名词解释_第2页
文学名词解释_第3页
文学名词解释_第4页
文学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词解释:1. 诗三百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 风、雅、颂合称为“六义”。2. 四家诗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诗”、“齐诗” “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 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前 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

2、诗经即为“毛 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3. 毛传郑筏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4. 诗六艺六艺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也泛指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学科总称。六艺有两种含义,即周礼中的“古六艺”和孔子提出的春秋以后的“六艺”。周礼六艺是:礼(五礼)、乐(六乐)、射(五射)、御(五御)、书(六书)、数(九数)。春秋后“六艺”为 “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5. 风雅(变风变雅)原出自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

3、作矣。” 盖指风、雅中周政衰乱时期的作品,以与“正风”、“正雅”相对。“正”“变”的划分,不是以 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6. 今古文尚书尚书,叫书,后人遵为经,就叫书经。史记载孔子删诗书,书百篇。古,过去;今,现时代;文,纹样,在书法就是点划的具体写法“秦已用小篆,秦汉始有隶书,小篆及以前写法的文字叫古文,隶书叫今文。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

4、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 经典。当时的五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这便是后来所谓今古之争。7. 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 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穀)梁传、左传。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8.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

5、述方法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 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春秋。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9. 孔孟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

6、旨也始终相配合。10. 庄子三言庄子为文擅用“三言”一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 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寓言)。何为“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何谓“重言”?凡是重复一一也就是援引或摘录一一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至于这些前贤古人是否讲过这些话,无从考证,通常都是庄子为了增加自己 言语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假借这些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何谓“卮言”?“卮言”就是那些写 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7、11. 三表法墨子的三表法是判断言谈是非的三条标准。墨子非命上:“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 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所谓“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所谓“原之;是“诉诸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本之”是间接经验,“原之”是直接经验,都是属于归纳法的范围。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 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来判断真假和决定取舍。12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

8、集合门客们共同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道思想为主,并融合进墨、法、兵、农、 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 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13. 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 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4. 论衡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

9、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15太史公书太史公书又名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限到汉武帝末年时期, 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 则记

10、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 “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究天人之际”是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探秋天道和人事的关系, 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 “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 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16.互见法“互见法”本指司马迁所创作的一种述史方法。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在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17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

11、纪传体断代 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 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 (公元23年),共22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 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18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 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

12、然,描写生动真切, 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 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 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 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19.乐府诗乐府诗即汉乐府。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郊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 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 汇集,不同于诗经(诗经亦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