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链中继卫星系统_第1页
天链中继卫星系统_第2页
天链中继卫星系统_第3页
天链中继卫星系统_第4页
天链中继卫星系统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天宫看电视?从中国“天链”浅析中继卫星系统原理及应用2016年10月21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首次在太空播出,景海 鹏、陈冬两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实验舱内,首次天地同步收看到了新闻联播 节目。除了同步收看新闻联播,据称航天员还可以与地面人员进行实时的视频 通话。这看似是很简单的一项任务,但实际上这需要强大的航天测控能力在背后 进行支持,特别是全球数据中继卫星的支持。一、航天测控催生中继卫星从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航天测控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技 术。航天测控是人类拽紧卫星这只风筝的线,人们都想牢牢地把卫星拽在手上, 监控它的状态,和它进行通信。在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凭借强大

2、的经济、 政治、外交实力在全球多个地区建立了地面测控站,造了无数测控船和飞机。然而,除非地球上密密麻麻遍布地球测控站, 否则时时刻刻与卫星保持通信 是不可能的。人们想,既然同步卫星可以实现几乎全球覆盖的通信,那么让同步卫星作为中继器,担负中低轨卫星的传话筒,问题即可迎刃而解。这样的卫星叫做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即用于转发地球站对中低轨道航天器 的跟踪测控信号和中继航天器发回地面的消息的地球静止通信卫星。它能够实现对中低轨航天器85%100%的轨道覆盖。这样的卫星系统就称为跟踪与数据中继 卫星系统(Tracking and Data Relay Satellite System,简称 TDRSS。

3、美国是最早实现TDRSS的国家。其第一代系统由6颗卫星组成,可以实现 20个用户的多址业务,S波段多址前向链路最大数据率可以达到 10kb/s,单址数 据率可以达到6Mb/s。第二代系统的单址数据率提高了 30倍。前苏联也发射了 它们的TDRSS,用于礼炮空间站和地面控制站的数据交换。欧空局和日本也发 射了 TDRSS卫星。二、中国智慧打造中国天链2003年,中国人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然而,那时我国的中继卫星系统尚未建立,神舟飞船只能在进入地面测控站测控弧段时才能进行天地沟通。而由于政治和外交因素,我们国家的地面测控站数量有限,几乎全部分布在国内和仅有 的三艘海上测控船,而国外测控站只有两个,

4、分别位于肯尼亚马林迪和巴基斯坦 的卡拉奇,覆盖范围非常有限。而这一局面在2012年7月25日得以终结。随着长三丙火箭将“天链一号 03星”顺利送入轨道,中国的“天链”中继卫星系统全面建成,实现全轨道覆 盖。于是,在2013年的“神十”任务中,我们看到了女航天员王亚平给全国小 朋友视频直播科普课的画面上打上了“天链”的标志。这一直播画面正是用“天 链”回传到地面的。从2003年工程正式立项,到2008年发射01号首星,2011年发射02号星, 再到2012年03星发射实现轨道100液盖,我国的中继卫星系统从无到有,我 国的航天测控范围从17%|高到近100%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中继 卫

5、星全球组网的国家,实现了巨大的跨越。中国首颗数据通信与中继试验卫星(CTRD)以东方红-3号(DFH-3A通信 卫星作为发展平台,星间通信链路采用 S/Ka双馈源抛物面天线,SSA( S波段单 址)链路中继测控信号,星地高速数传采使用Ka频段。卫星天线指向、星间链路的捕获和跟踪,采用星上自闭环跟踪兼有星地大回路捕获跟踪的方案。三、中继卫星系统原理及技术难点中继卫星系统,形象地说就是把地面测控站搬到天上, 利用站得更高看得更 远的原理,让中继卫星在据地面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从而对大部 分中低轨航天器进行通信覆盖。中继卫星系统由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中继卫星、 地面系统和用户终端3部分

6、组成。中继”的概念,就是传递地面应用系统和用户 终端之间的信号,类似于 用手机转发短信”。具体而言,中继卫星将地面系统发 射的遥控指令等数据转发给用户终端(中低轨卫星),用户终端接收、解调遥控 指令,并按照指令规定内容做出响应,同时返向传输其自身数据,中继卫星接收 到这些信号后,再反馈给地面系统。(1)系统构成中继卫星系统由空间段、用户航天器、地面段构成。空间段即配置于静止轨 道上的中继卫星,实现数据转发功能。地面段为地面测控终端站,起到遥测、跟 踪信号、建立卫星与中继卫星星间链路、接收中继卫星转发信号的作用。(2)系统链路前向通信链路(FL)地面站一中继卫星一用户星。反向通信链路(RL)用户

7、星一中继卫星一地面站。轨道间链路(IOL)用户星-中继卫星。中继卫星与地面传输用Ka波段,而用户星与中继卫星一般使用 Ka波段进 行高速数传、S波段进行测控。(3)调制方式就调制方式来说,目前主流的中继卫星采用的是 BPSK或QPSK,信道编码 米用RS编码或卷积码,LDPC码还处于实验阶段。与不同通信卫星不同,中继卫星主要捕获跟踪在轨运行的高速动态目标, 能 使卫星获取的数据实时下传,因此星间动态捕获跟踪技术、高速数传技术、自动 控制技术等技术成为中继卫星的主要技术难点。(1)星间动态捕获跟踪技术这是建立星间传输信道的首要条件,特别是由于高传输速率的要求,相关天 线的波束很窄,如美国中继卫星

8、单址天线(Ku/Ka频段)波束宽仅为0.28天 线必须对高速运动的用户航天器进行捕获和跟踪,并且为了简化系统设计,用户 航天器没有信标,只发送有用的数传信号,而这种信号随用户航天器的不同, 具 有不同的数据速率、调制方式、频带宽度。另外,由于用户航天器资源的限制, 其天线尺寸和发射功率都十分有限,这些都使中继卫星对用户航天器的捕获、跟 踪显得特别困难。星载相关硬件和软件相当复杂,角度误差信号的提取、处理等 方面都具有多项关键技术。目前美国中继卫星已达到0.06 的自动跟踪精度。(2)高速数传技术由于中继数传速率很高(如美国一、第二代中继卫星在无编码的情况, 速率 达300Mbit/s),转发器

9、的带宽极宽,如美国为 225MHz,其第二代中继卫星还 有将两个225MHz的转发器重组形为一个650HMz的Ka频段转发器的能力,以 获得更高的数传速率。Ka频段的普通星载转发器本已是目前研制难度最大的了, 再要求如此宽的频宽,无疑会对频率计划的设置、转发器带内杂波、幅频特性和 通带之间的隔离等性能带来新的困难。此外,高的数据率还要求高的 EIRP和品质因数G/T。这要求中继卫星的单 址天线有高增益,而高的增益需要极高的电尺寸 D/ ,这样的电尺寸是所有卫 星天线中最大的。四、中继卫星系统应用与展望中继卫星的应用,绝不是满足航天员看新闻联播的需求。事实上,除了 载人航天之外,它的其它应用也非

10、常重要。中继卫星系统的应用实践可以概括为:(1)为载人航天保驾护航载人航天需要全程测控和数据回传,用以保证任务的安全、满足天地沟通、 监控航天员身心状况。(2)为遥感卫星提供实时数据中继服务遥感卫星获得的数据可以通过中继卫星实时回传,使得地面能够及时掌握遥 感卫星数据,便于实时作出必要决策。这一服务特别是在防灾减灾等急难险重任 务中显得尤为关键。(3)为中低轨卫星提供测控服务中低轨的卫星在非测控覆盖范围无法进行测控。而对于航天器出现故障,抢 救时机往往以秒计算。中继卫星能够使得航天器故障及早发现、尽早解决。(4)为航天发射提供测控支持由于测控范围有限,航天发射很难做到全程覆盖,在飞行时段甚至会

11、出现几 百秒的无线传输盲区,人们无法得到火箭运行信息。利用中继系统可以克服这一 缺陷,获得火箭全飞行弧段的遥测数据。(5)地面应急通信中继由于中继卫星在同步轨道,覆盖地面范围广,且有着极高的EIRP和G/T值, 使得在应急通信中对地面中断的要求低,显示出独特的优势。(6)军事应用敌国的一举一动,至少在中国周边的所有军事动向都将真正在我军掌控之中。 众所周知,美国的航空母舰一直在中国周边游荡,“天链一号01星”的升空定位可以及时测控及时定位跟踪美国的航空母舰。 让航空母舰变成一艘靶船,享受远 程反舰导弹饱和攻击的特殊照顾。在其它应用领域,中继卫星还存在潜在的应用可能,例如把中继服务对象由 中低轨道扩充到高轨,甚至是延伸到月球至星际空间,也可以将中继卫星用作地 面用户的高速数传。目前,我国的天链系统作为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已经全面达到了设计 指标。之后我国一方面将继续开发第二代系统, 提供更好的中继性能,令一方面 将进一步拓宽适用范围,加装更多有效载荷。同时,还在发展光通信中继卫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