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399-2021 方舱医院建筑技术标准_第1页
DB13(J)∕T 8399-2021 方舱医院建筑技术标准_第2页
DB13(J)∕T 8399-2021 方舱医院建筑技术标准_第3页
DB13(J)∕T 8399-2021 方舱医院建筑技术标准_第4页
DB13(J)∕T 8399-2021 方舱医院建筑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公告2021 年第 30 号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方舱医院建筑技术标准的公告方舱医院建筑技术标准(编号为 DB13(J)/T 8399-2021) 已经本机关审查并批准为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现予发布, 自 2021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本标准在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门户网站(zfcxjst.hebei. )公开。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1 年 3 月 24 日前言根据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0 年度省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设计第二批制(修)订计划(冀建节科函2020111 号) 要求,由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会同有关单位编制本标准。本标准

2、共分 12 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建筑;5. 结构;6. 给水排水;7. 通风供暖与空气调节;8. 电气;9. 智能化;10. 医用气体;11. 防火与疏散;12. 运营与医疗卫生。本标准由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由河北省建设工程标准编制研究中心负责管理。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反馈至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 83 号,邮编:050011,电话:电子邮箱:xhmmsyy),以供修订时参考。本规程主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人员名单: 主编单位: 河北建筑设

3、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主要起草人:郭卫兵王飞庄玉良习朝位赵明发莘亮丛军马洪李君奇张新亮柴为民蒋义平孙雅媚张雪梅岳翠霞袁春晓胡悦民邸军棉张若宜王丹侯建军王娜张鹏飞庄天爽程小红审查人员: 罗宝阁杜丽辉刘强邢亚威郝志芳王振宗雷志民屈卫泉贾占亭库七七 标准下载目次1 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44 建筑64.1 一般规定64.2 功能分区与交通组织84.3 住院区104.4 医技区124.5 医务、行政办公、生活区134.6 物资保障区135结构145.1 一般规定145.2 设计要求146 给水排水166.1 一般规定166.2 给水166.3 排水176.4 热水及饮用水186

4、.5 污废水处理197 通风供暖与空气调节207.1 一般规定207.2 通风207.3 供暖与空气调节228电气248.1 一般规定248.2 供配电系统248.3 照明258.4 线路选型及敷设258.5 接地269 智能化2710 医用气体2811 防火与疏散2912 运营与医疗卫生32本标准用词说明35引用标准名录36附:条文说明37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s23 Basic Requirements44 Architectural64.1 General Requirements64.2 Functional Zoning and Tra

5、ffic Arrangement84.3 Inpatient Area104.4 Medical Area124.5 Medical,Executive Office,Living Area134.6 Material Support Area135 Structural145.1 General Requirements145.2 Design Requirements146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166.1 General Requirements166.2 Water Supply166.3 Drainage176.4 Hot Water and Drinki

6、ng Water186.5 Disposal of Wastewater197 Heating,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207.1 General Requirements207.2 Ventilation207.3 He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228 Electricity248.1 General Requirements248.2 System of Electric Supply and Distribution248.3 Lighting258.4 Type of Route Selection and Build258

7、.5 Grounding269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ystem2710 Medical Gases2811 Fire Prevention and Evacuation2912 Operating and Medical Hygiene32Explanation ofWording in This Specfication35List of Quoted Standards36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371 总则1.0.1 为应对突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重大疫情等公共事件的发生,利用既有建筑改造临时收治场所,从而实现有效控制

8、传播源、 最大限度救治轻症患者的目标,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利用具有高大空间既有建筑改造方舱医院的设计、施工及运营。1.0.3 方舱医院的建筑设计,应遵照控制传播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基本原则。1.0.4 方舱医院的设计、施工、运营使用应按本标准执行。本标准未有规定时尚应符合国家和河北省现行有关标准。12 术语2.0.1 方舱医院mobile cabin hospital突发传染性疾病、重大灾情疫情发生时,政府依据需要临时征用具有高大、宽敞空间的既有建筑,用于集中收治轻症患者的临时救治场所。2.0.2 三区两通道three zones and two passag

9、es三区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各分区之间应有物理隔断,相互无交叉;两通道为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2.0.3 清洁区non-contaminated zone方舱医院建筑中正常情况下没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风险的区域,包括医务、行政办公、生活区、物资保障区。2.0.4 污染区contaminated zone方舱医院建筑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风险高的区域,包括住院区、医技区。2.0.5 半污染区Semi-contaminated area方舱医院建筑中具有被传染病病原微生物轻微污染风险的区域,该区域为医护人员由污染区返回清洁区的卫生通过区域。2.0.6 缓冲室buffer room相邻分区之间安

10、排设计的有组织气流并形成卫生安全屏障的间隔小室。2.0.7 卫生通过hygiene passing through采用换鞋、更衣、淋浴等措施控制人员、物品从污染区到清2洁区的净化过程。2.0.8 接诊区patient receiving zone经医疗机构确诊的轻症患者进入方舱医院后,患者入院检查、 诊断、处置的区域。2.0.9 临时重症救治区temporary intensive cure zone轻症患者住院期间病情恶化需转至临时抢救、观察的区域。33 基本规定3.0.1 方舱医院的设计和改造要遵循安全至上的原则,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建筑结构安全、设施设备运行安全、消防安全和环境安全

11、。3.0.2 方舱医院的改造内容包括:局部室外市政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建筑内部分隔、建筑内部设施设备、对外交通通道、人员物资进出运输通道、相邻环境防护与改善、卫生防疫、生物安全、 安全防护等方面。3.0.3 方舱医院的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尽量避开高密度居民区、幼儿园、大中小学校等城市人 群密集活动区,确实无法避开的下风向附近居民宜暂时搬离;2 不应污染、影响城市的其他区域,改造为方舱医院建筑与周边建筑物之间应有不小于 20m 的绿化隔离间距;当不具备绿化隔离卫生条件时,其与周边建筑物之间的卫生隔离间距不应小于30m;3 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储存区,距离易燃易爆场所不应小于 50m;

12、4 应避让饮用水源保护区;5 交通方便,宜面临 2 条城市道路;6 相对独立,能设置独立出入口。3.0.4 用于改造方舱医院的既有建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 建筑宜为单层或多层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建筑 结构、防火分区、安全疏散、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道等均能满足国家标准相关要求。42 应选择结构状况良好的既有建筑,宜采用简便方法对房屋 结构状况进行评估。宜为大跨度结构,便于内部拆改,能够形成安全防护隔离的空间。3 建筑应有宽敞的室外空间,满足安装相关医疗设备、用于 病患的诊断治疗、检测监护、完善医疗配套设施的条件。4 建筑出入口处应有停车以及回车场地,能满足救护车辆的 快速抵达以及快速撤离,做到

13、对外交通便捷,以及满足处置车辆相对独立的车辆消毒、处理、存放场地。5 既有建筑内部通道有高差处应满足改造无障碍通道坡道 条件,并应满足移动病床及陪护人员同时通过的必要宽度。6 建筑的平面布置、层高、结构形式、给排水、供配电等设 施设备应能够满足方舱医院的使用要求或具备改造条件。或建筑周边的给排水、供配电、通信信息等市政配套设施能够满足方舱医院的使用要求或具备改造条件。7 原有消防设施设备能正常使用。对于非正常使用消防设施 应方便恢复。3.0.5 方舱医院建筑出入口不宜少于 3 处,场地出入口不应少于3 处,人员出入口不应兼作尸体或废弃物出口。3.0.6 征用的既有建筑改造后至征用结束期间,该建

14、筑只能作为方舱医院使用,不得兼作他用。3.0.7 设计和改造应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的使用空间及交通组织, 遵循转换快捷、易于恢复的原则。54 建筑4.1 一般规定4.1.1 建筑布局应与管理方式、功能要求、工艺流程相适应,合理安排医疗、保障、行政等用房,做到建筑功能分区明确。4.1.2 各功能分区的人流、物流的运行路线应合理安排,避免交叉污染。4.1.3 方舱医院外围应设置显著危险标识或隔离带。4.1.4 主要出入口及内部医疗通道应有到达各医疗部门的无障碍通道。4.1.5 建筑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住院区主要出入口宜设置机动车停靠的平台和雨篷或临 时设施,患者出口处宜设置机动车停靠的平台

15、和雨篷。当设置坡道时,坡度不得大于 1/10。2 患者出入口处,宜设置无障碍坡道。3 建筑物、各功能分区和房间,应在明显位置设置标识。4 产生噪声和振动的设备机房,不宜与收治病区、护理工作 区、医护生活区等用房相毗邻,并应采取有效的消声、隔声、减振措施。4.1.6 电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二层医疗用房宜设电梯;不宜少于 2 台。2 宜设置供医护人员专用的客梯、送餐和污物专用货梯。3 电梯井道不宜与有安静要求的用房贴邻,当受条件限制时6应采取隔声措施。4 供患者使用的电梯应满足轿厢宽度不小于 1.4m、深度不小于 2.4m。4.1.7 楼梯设置应满足功能分区、竖向交通及消防疏散的要求。4.1

16、.8 通行推床的通道,净宽不应小于 2.4m,当受既有建筑条件限制时净宽不宜小于 2.4m。通行推床的通道有高差时应用坡道相接,坡道坡度应按无障碍坡道设计。4.1.9 医护用房宜充分利用日照及天然采光、自然通风。4.1.10 室内净高应符合下列要求:1 诊査室不宜低于 2. 6m;2 公共走道不宜低于 2.3m。4.1.11 有条件宜在方舱医院内或室外帐篷内配置少量门诊区及 小型移动 CT 等移动医疗设备,室外帐篷应与医院区做好通道对接。4.1.12 患者和医护人员使用的卫生间必须分开设置。患者可以利 用原建筑内的厕所或另设临时厕所,使用临时厕所时应另行搭建专用密闭通道,厕所位置应在建筑下风向

17、并尽量远离餐饮区和供水点。患者利用原建筑内的厕所时,厕所内的患者粪便等排泄物需要进行投药消毒或者集中无害化处理,安排专业投药消毒,每日两次。4.1.13 原建筑中的地沟、变形缝或上部有检查廊等不间断设施 时,在跨越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时,应做好必要的封堵。4.1.14 有条件的可以考虑机器人物流系统的设置,并做好相关机 电配套、物品交接等空间的预留。7医技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卫生通过区一脱(脱防护服、手套、鞋套、洗手) 二脱(脱帽子、口罩) 缓冲区淋浴、卫生间 患者收治区护理工作区护士站治疗室配给室污物间消毒间医护人员进入住院区通道一更(换工作服、戴帽、戴口罩、戴手套)二更(戴护目镜、穿防护服

18、或隔离服、穿鞋套)缓冲区出院厅出院登记消毒物品打包4.2 功能分区与交通组织4.2.1 建筑平面应严格按照“医患分区”设计,结合卫生安全等级划分“三区两通道”,严格区分患者流线和医护流线,避免与其他人流交叉。清洁区物资入口物资保障区货物接受货物发放申 领 室 物资库房(生活用品库、医疗用品库)医护、行政办公人员入口4.2.2 方舱医院基本流程见图 4.2.2。医护行政办公生活区医护生活区休 息 室 卫 生 间 盥 洗 间 淋 浴 室 开 水 间 清洁处置医护行政办公区值 班 室 指 挥 室 办 公 室 远程会议更 衣 室 卫生间医疗废弃物暂存区(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均按医疗垃圾)功能检查全院医疗

19、垃圾 化验检查影像检查专车外运住院区病人入口入院接收区安检消毒入院登记物品寄存更衣接诊区检查诊断处置病床区病床护理单元临时重症治疗区卫生间病人出口图 4.2.2 方舱医院基本流程84.2.3 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应从空间上完全分隔,并经卫生通过或缓冲室连通,各分区应在分界处设置隔离标识。4.2.4 医护人员从清洁区进出污染区通道应分别设置。医护人员从清洁区进入污染区流程为: (洗手、换工作服、戴帽、戴口罩、戴手套)、二次更衣(戴护目镜、穿防护服或隔离服、穿鞋套)、 经缓冲室进入污染区;返回流程经过卫生通过:从污染区进入一脱(脱防护服、手套、鞋套)洗手,进入二脱(脱帽子、口罩, 经缓冲区,淋浴到清

20、洁区。返回流程的卫生通过应男女分设。医护人员从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卫生通过的通道内宜设洗消 间,卫生通过出入口应具有内部人员信号反馈指示灯。卫生通过流程见图 4.2.4。图 4.2.4 卫生通过流程4.2.5 应在穿、脱换防护服房间应挂全身镜,方便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4.2.6 医护人员、患者应分别使用不同的出入口及通道(包括垂直交通的楼、电梯)。94.2.7 各区域应设置明显标识或隔离带。4.3 住院区4.3.1 住院区应自成一区,设置单独或共用出入口,并应设在医院交通方便处,当医院设置医技设施时,应与医技区应有便捷的联系。4.3.2 住院区应设置入院接收区、接诊区、患者收治区、出院办理区及辅

21、助用房。4.3.3 病人入院接收区应设置入院登记办理处、男女更衣室、个人物品的寄存、消毒和安检用房。4.3.4 接诊区应设置检查、诊断、处置用房。4.3.5 患者收治区主要包括病床区和护理工作区。病床区应包括病床护理单元、临时重症治疗区、卫生间 、淋浴间、临时垃圾放置点;护理工作区应包括护士站、治疗室、配给室、库房、污洗间、污物间、处置室、清洁间、消毒间、配餐间等。4.3.6 转院患者和康复患者的出院厅应设置出院登记处、消毒、更衣、个人物品打包场所。4.3.7 患者经接诊区分诊后应依性别、病情等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病床分配。4.3.8 患者收治区一个护士站服务病床护理单元不宜大于 150 床,护士

22、站到病区内最远病床的距离不宜超过 30m。护理单元之间的通道宽度不宜小于 3.0m,不应小 2.4m。4.3.9 患者病床护理单元宜划分为若干个护理组,每个病床组宜设置 1624 张床位,每张病床应设置床头柜。平行的两床间净10距不应小于 1.2m,病床组之间通道宽度不小于 1.6m,病床组之间宜采用 2.5m 高的轻质隔音不透气隔断进行分隔,宜在病床间增加隔板或隔帘,以满足患者的隐私需求。4.3.10 应在护士站临近位置设置临时重症救治区,每个病床护理 单元不应少于 2 床,床位应设置隔帘或隔断,重症救治区与病床组之间宜设不小于 1.6m 宽通道。 重症救治区应配置氧气瓶、抢救车、抢救药品、

23、监护抢救设备、转运平车等,加强和优先配置医护人员。4.3.11 患者收治区内应宜采用轻质隔音不透气隔断分隔,病床组 及重症救治区的外围隔断、护理工作区隔断高度宜采用 2.5m,病床组及重症救治区内隔断高度不宜低于 2.0m。4.3.12 患者走廊应满足无障碍要求,走廊宽度和坡度应满足转运 患者推床的要求,净宽不宜小于 2.4m。既有建筑如有高差应以坡道连通。4.3.13 污物暂存间、污洗间应设于病区尽端,宜靠近污物外运出 口或污物电梯。4.6.14 污染的衣服、被单应由专门容器或专用包裹收集,在清洗加工前应先行消毒灭菌;应在场地内或在污染区设置专用临时存放间。4.3.15 固体医疗废弃物应具备

24、就地封装的空间。4.3.16 患者使用卫生间应设前室,宜采用不设门扇的迷宫式前 室。患者使用卫生间应设大便器、小便器、淋浴器、洗面台等基本设施,大便器旁侧墙上空应设输液袋挂钩和无障碍扶手,应设报警按钮,配备淋浴器的宜设座凳。男厕宜按每 20 张床位设大便11器和小便器各 1 个;女厕宜按每 10 张床位设 1 个大便器;厕所隔间的平面尺寸不宜小于 1.10m1.20m;盥洗室的洗手盆(或盥洗槽水龙头)宜按每 10 张床位设一个。男、女公共卫生间应各设一个无障碍隔间或另设一间无性别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专用卫生间和公共卫生间的无障碍设施与设计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

25、的有关规定。4.3.17 宜为患者提供公共文化娱乐活动场所。4.3.18 二层以上的病区应设电梯,供人员使用的电梯和专用污物 电梯应分别设置。楼梯设置应同时符合消防疏散和功能分区的 要求。4.4 医技区4.4.1 医学影像检查区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室外帐篷内配置适量小型移动 CT 等移动医疗设备应与方舱式临时医院做好通道对接;2 应自成一区,其位置应方便住院病人使用;3 平面布置应区分病人等候检查区与医务人员诊断工作区;4 防护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医用X 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的规定。4.4.2 功能检查区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自成一区,其位置应方便医生及患者使用;2 平面布置应区分病

26、人等候检查区与医务人员诊断工作区;3 其用房应包括各类功能检查室、医护办公室等;4 检查床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 1.5m,应有隔断设施。124.4.3 检验区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在隔离区外自成一区,其位置应方便医护人员及患者使用;2 细菌检验室的接种与培养实验室应设传递窗,并应设专用洗涤池;3 应在检验工作区合适位置布置紧急冲淋龙头及密闭型排水地漏;4 应在检验区出入口处分别设置男女医务人员卫生通过室;5 检验科区域应设置污物处理间及消毒间。4.5 医务、行政办公、生活区4.5.1 医务办公生活区一般有下列功能组成:医生办公室、远程会诊室、护士办公室、会议室、休息更衣室、卫生间盥洗室、开水间

27、、配餐间、清洁间等。4.5.2 行政办公用房应设置指挥室、综合办公用房和专业办公 用房。4.5.3 方舱医院的医务、行政办公、生活区不宜安排在与住院区同一建筑内,当设置在同一建筑时,应位于独立区域。4.5.4 医务办公区应有独立出入口作为医护出入口,并通过卫生通过区与护理工作区相连。4.6 物资保障区4.6.1 物资保障区宜集中独立设置,且应设置独立口。4.6.2 物资保障区应包括货物接受室、货物发放、申领室 、物资库房(生活用品库、医疗用品库)。135 结构5.1 一般规定5.1.1 方舱医院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5.1.2 既有建筑改造方舱医院,应结合当

28、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建设。5.1.3 新建附属用房应优先考虑装配式建筑、轻钢结构建筑。5.1.4 荷载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和医院建筑行业标准要求,充分考虑医疗设备布置、人员密集活动区域等不利荷载情况。5.1.5 结构整体分析及构件承载力计算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及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5.1.6 具有辐射功能的医疗设备房间应按设备使用要求进行专门设计,满足医用防护要求。5.2 设计要求5.2.1 改造前应收集待改造建筑结构的相关资料,包括设计资料和施工资料、设计施工变更资料、建筑用材料资料、竣工和验收资料、使用过程的有关情况等。5.2

29、.2 改造时应注意结构安全,不应改变原结构受力体系。对原结构因用途改变而引起使用荷载变化时,应进行相关构件承载力、 基础承载力等涉及结构安全方面的复核验算,不满足规范要求时14应更换用途或采取相应加固措施。5.2.3 新增隔断应采用轻质隔断材料,应有可靠的构件节点连接构造和连接方式;节点连接构造应满足结构受力和变形要求,节点连接方式应便于现场安装。改造新增隔断应安装稳固,连接 紧密。5.2.4 结构设计应满足大型医疗设备的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当有较重的移动设备时,应根据移动设备的重量和移动路线图进行设计或复核。5.2.5 结构设计应考虑机电设备和医疗设备的安装要求,应考虑设备安装荷载及设备管线的

30、空间需求。5.2.6 具有密封性能的房间,结构构件、门窗、墙板、屋面设计应满足室内与外部的压力差影响。5.2.7 当采用多层轻质房屋时,大型医疗设备、库房等应布置在首层,并应考虑其对相邻基础的附加应力影响。首层地面为地下室顶板时,应对顶板及其相连结构和基础进行承载力验算。5.2.8 当采用轻质房屋时,送风、排风风机等设备基础及支架宜与房屋结构脱开设置。5.2.9 结构主体应防渗、防漏及密闭。污染区场地应做好地基土、 地坪的防渗处理设计。156 给水排水6.1 一般规定6.1.1 既有建筑改造的临时方舱医院,应对院区范围内的给水、排水、消防和污水处理工程进行统一规划。6.1.2 给水、排水管道不

31、应从强电和弱电机房,以及重要医疗设备用房的室内架空通过,必须通过时应采取防漏措施。6.1.3 给水、排水管道在穿越楼板、墙处,应采取强化密封措施。6.2 给水6.2.1 给水排水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1039 及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0849 的规定。6.2.2 生活给水水源及供水方式应符合以下规定:1 给水水源应采用市政自来水,供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 当利用市政供水压力直接供水时,给水引入管应设置减压 型倒流防止器,并预留消毒剂投加接口;3 回流污染危害程度高的供水场所,应采用

32、生活水箱及水泵 加压间接供水方式,生活水箱应配置消毒设施,水箱配管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 防水质污染的相关规定。6.2.3 临时方舱医院的生活用水量定额宜参照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1039 执行。166.2.4 清洁区与污染区等的卫生器具应分别设置给水管道,污染区的给水管道上应设置倒流防止器,清洁区给水管道不宜布置在污染区内。6.2.5 卫生器具应采用耐腐蚀、易清洁的产品,并采用非接触性或非手动开关,卫生器具水嘴应具有防溅功能且不宜采用充气式。6.3 排水6.3.1 应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6.3.2 下列场所应采用独立的排水系统或间接排放:1 传染病门(急)诊

33、和病房的污水应单独收集处理;2 放射性废水应单独收集处理;3 其他医疗设备或设施的排水管道应采用间接排水。6.3.3 污染区空调冷凝水应集中收集,并应排入消毒单元消毒合格后排放。6.3.4 排水系统应分区设置。排水管道在接入消毒单元之前应以全密闭方式敷设。6.3.5 公共卫生间排水横管长度超过10m 或接入的大便器数量超过 3 个时,宜增设环形通气管。6.3.6 排水系统通气管出口应设置在远离人员活动区并且通风良好的室外部位,污染区的排水系统通气管出口应设置高效过滤器或其他可靠的消毒设施。6.3.7 室内需冲洗排水的地面应设置地漏,应采用带过滤网无水封地漏加存水弯的方式,存水弯水封高度为 50

34、mm75mm;手术室等部位应采用可开启密封地漏,不需要冲洗排水的地面不得设置地漏。176.3.8 呼吸道发热门(急)诊内应设独立卫生间,排水管及通气管不应与其他区域的管道连接,排水管应单独排岀。6.3.9 临时活动厕所设置管道排水时,宜与洗浴区排水分开收集, 排水通气系统应独立设置。6.3.10 排水管道系统改造完成后,应根据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 的要求进行验收,重要部位宜采取防渗漏措施。6.4 热水及饮用水6.4.1 生活热水应符合以下规定:1 生活热水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生活热水水质标准CJ/T 521 的规定;2 配水点的热水温度不应低于 45;3

35、当水加热设备的出水温度低于 60时,应设置消灭致病菌的消毒设施或采取系统内热水定期升温的灭菌措施;4 供热水的淋浴器、洗手盆宜采用恒温混合阀、恒温混合 龙头;5 淋浴器、洗手盆的热水供水应有防烫伤措施。6.4.2 每个护理单元应单独设置饮用水供水点,能满足饮用水和 开水的需求。6.4.3 当利用城市给水管网直接向建筑供水且引入管无防回流设施时,热水加热器和饮用水设备供水的进水管上应设置倒流防 止器。6.4.4 当采用电热水器供应饮用水时,应采取保证使用安全的 措施。186.5 污废水处理6.5.1 临时方舱医院的污水处理可按照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 范GB 51039 和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36、 50849 中的要求执行。6.5.2 初期雨水宜设雨水蓄水池收集,并经消毒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雨水不宜做为回用水水源。6.5.3 具有传染病功能的方舱医院,室外污废水排水管采用密闭井盖。室外污废水排水管及化粪池应设置不小于 DN100 的通气管。6.5.4 有传染病功能时不宜采用地面径流或明沟排放雨水。6.5.5 车辆停放处宜设置冲洗、消毒设施,冲洗废水需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6.5.6 污水处理站的各处理单元应设置臭气收集系统,经处理后高空排放。197 通风供暖与空气调节7.1 一般规定7.1.1 应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部门的功能要求,确定实施供暖与通风、空调系统;应根据室内

37、空调设计参数、医疗设备、 卫生学、使用时间、供暖空调负荷等要求合理分区。7.1.2 各功能区域宜采用独立的供暖空调通风系统。各分区应能系统互相封闭,并应避免空气途径的院内感染。7.1.3 方舱医院的供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除满足本标准外还应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综合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1039、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0849 等国家、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7.2 通风7.2.1 方舱医院应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设置独立机械通风系统,空气静压应从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依次降低。7.2.2 医护人员区域(清洁区)至病房区域(污染区)设置密闭正、负

38、压缓冲隔间。7.2.3 各病区应形成合理的气流通道,组织好气流组织,房间排风应远离送风口,尽量保证不留通风死角。7.2.4 清洁区送风系统最低应采用粗效、中效两级过滤;半污染区、污染区送风系统最低应采用粗效、中效、亚高效三级过滤, 排风系统应采用高效过滤器。207.2.5 医护人员区域和隔离病房区域的盥洗间、卫生间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排风换气次数不小于 12 次/h,排风口宜加装高效过滤器。7.2.6 建筑内各层送风、排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不应采用竖向共用系统方式设置。7.2.7 应根据实际情况合适设置送、排风机位置,排风机应设在排风管路末端,排风机应设置在室外。室外排风宜高空排放,

39、且与任何进风口水平距离不得小于 20m,或高于新风取风口不小于6m,排风口应高于屋面不小于 3m。7.2.8 送风、排风系统的风机及各级空气过滤器应设压差检测、报警装置;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应设可视压差传感器,维持压差不小于 5Pa。7.2.9 通风系统各区域排风机与送风机应联锁运行,及时进行系统维护。217.3 供暖与空气调节7.3.1 方舱医院各房间温度、湿度应符合表 7.3.1 的要求。表 7.3.1 主要用房室内空调设计温度、湿度房间名称夏 季冬 季干球温度(笆)相对湿度(%)干球温度(CC)相对湿度(%)病房262750602022治疗2627506018204550检验2627456

40、020224550药房2627455018204045药品储藏室2260 以下1660 以下淋浴、更衣262722257.3.2 方舱医院医疗用房的新风量每人不应低于 40m3/h,或清洁区最小新风量 3 次/h,半污染区、污染区最小新风量 6 次/h。对于人员多或高大空间场所,经过技术和经济比较,宜采用变风量 运行。7.3.3 方舱医院供暖空调冷源和热源应积极利用已有的能源系 统,当不能满足供应时,应根据其能源需求量,工程建设周期, 建设地点的能源条件、能源结构、价格及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政策的相关规定,经综合论证确定。7.3.4 方舱医院供暖热源宜优先利用城市或区域集中热网,当热网不能满足需

41、求时,宜采用燃气或燃油,当电力供应充足时,严寒地区可采用电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的热源,寒冷地区宜采用空气源热泵方式。7.3.5 方舱医疗设施内部供暖空调系统不能满足室内环境控制要22求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围护结构情况,选择空调采暖方式, 隔离区可安装分体冷暖空调机,严寒、寒冷地区冬季可设置电 暖器。7.3.6 分体空调电源应集中管理,送风应减小对室内气流方向的影响, 隔离区空调的冷凝水应集中收集。7.3.7 当采用散热器采暖时,供水温度不应大于 85,散热器应便于清洗消毒。7.3.8 当方舱医院采用新增集中空调系统时,宜采用全新风直流系统,并应使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污染区空调机组表冷段的冷凝

42、水排水管上应设水封和阀门。7.3.9 新风的加热或冷却宜采用独立直膨式风冷热泵机组,并应根据室温调节送风温度,严寒地区可设辅助电加热装置。7.3.10 医疗设备用房应在根据房间压差要求设置送排风系统的 基础上,根据设备的温度、湿度要求设置独立的空调机组或恒温恒湿机组。7.3.11 方舱医院利用原建筑物空调和排风系统时,1 原建筑物空调为全空气系统时,应设置为直流式送、排风 系统;2 原建筑物空调为风机盘管(VRF 室内机、分体空调)+独立新风系统时,应设置排风系统;3 需临时加装排风系统时,宜选择风量、风压合适的风机箱 并设置备用风机。238 电气8.1 一般规定8.1.1 应确保改建后的电力

43、系统安全、可靠。8.1.2 减少对既有建筑及其电气系统、电气设备、电气线路拆除和改造,采取因情制宜的建安措施加快施工进度。8.2 供配电系统8.2.1 既有建筑变配电系统运行应有一年以上的连续稳定运行 记录。8.2.2 既有建筑应具备两路 10kV 电源供电条件,供电容量应满足方舱医院用电需求;两路 10kV 电源运行方式为一用一备时, 宜临时改为双电源同时运行互为备用方式。8.2.3 既有建筑没有发电机时应在室外新装静音型柴油发电机。8.2.4 清洁区宜利用既有建筑配电系统;污染区单独设置配电系 统,且病房区、护理区宜分设系统。优先利用改建区域原配电回路及供电电缆,切断方舱医院运行期间不运行

44、的负荷回路。8.2.5 配电箱(柜)、控制箱(柜)宜设置在污染区外专用房间 内,不应设在病房区;配电箱(柜)宜采用标准化设计,选用成套定型电气设备;风机、水泵等控制箱宜与设备一体化配套。8.2.6 改建中增设的照明、插座回路,应采用额定剩余动作电流 为 30mA 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248.3 照明8.3.1 应评估既有建筑照明是否可以利用,或改变控制、加装遮光板、更换灯具等措施后是否可以利用。8.3.2 当既有建筑照明难以利用或不能完全满足要求时,可结合方 舱式医院平面布置,在空中、墙面、床头增设照明灯具,不宜在地面增设照明灯具。8.3.3 新增灯具尽量少并采用眩光小的灯具,空中新设灯具可

45、采用钢索吊挂安装方式。8.3.4 对已设置智能照明的建筑,应采用集中控制模式,减少就地控制模式使用;对未设置智能照明的的建筑,宜由护士站或值班室集中控制。8.3.5 在医疗场所及其他需要灭菌消毒的地方应设置紫外线消毒器或紫外线杀菌灯。紫外杀菌灯应采用专用开关,不得与普通灯开关并列,并有专用标识;对于公共场所或有人滞留场所的杀菌灯,宜采用间接式灯具或照射角度可调节的灯具,并宜采用移动式设备。8.3.6 每个床位宜设置不少于 3 个 220V、10A 单相二三孔组合插座,其中一个带 USB 充电口。每床设床头灯,或配置台灯。8.3.7 应急照明应按改建后的功能调整,应急灯具宜用既有建筑灯具。8.4

46、 线路选型及敷设8.4.1 一般电线电缆的选型应采用低烟、低毒阻燃类线缆。8.4.2 新增布线宜以明敷为主,可采用钢索布线方式。258.4.3 线缆槽盒及穿线管应采用不燃型无毒材料。穿越隔墙时, 隔墙缝隙及槽口、管口应采用不燃材料可靠密封,防止交叉感染。8.5 接地8.5.1 接地及安全防护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医疗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312 及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1039 的有关规定。8.5.2 医疗设备间、 淋浴间或有洗浴功能的卫生间等处,应设置辅助(局部) 等电位联结。8.5.3 1 类及 2 类医疗场所的患者区域内,应做局部等电位联结;8.5.4 2 类医疗场所局部的 IT

47、 供电系统,应配置绝缘故障监测装置,并满足有关监测要求;8.5.5 1 类和 2 类医疗场所应选择安装 A 型或B 型剩余电流保护器。269 智能化9.0.1 应设置与本区域疾控中心、上级疾控中心、应急指挥中心、 政府相应管理部门等的专用通信接口。9.0.2 应提供无线网络接入条件,保证 4G 或 5G 网络全覆盖; 有条件的场所,应增设无线 AP 实现 WIFI 全覆盖。9.0.3 应根据需要增设远程会诊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及其相关通 信接口。9.0.4 结合方舱式医院平面布置改造或增设视频监控系统,患者 休息区、护士站实现视频监控覆盖;在护士站(值班室) 设置一键报警按钮, 接入医院安防系统

48、。9.0.5 宜设置无线医护对讲系统。9.0.6 改建的智能化系统当有线布线难实施时,可采用无线方 案。9.0.7 在智能化系统设计中优先选用能减少直接接触,避免二次 传染的技术。9.0.8 方舱医院应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9.0.9 宜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9.0.10 宜根据医疗流程设置出入口控制系统,对医患通道、污 染与洁净区域进行医疗流线的管理;当出现紧急情况时,门禁应当解除。2710 医用气体10.0.1 方舱医院医用气体设计,应按照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的医疗 科目和流程选择所需的医用气体。10.0.2 对于改造的方舱医院收治临时轻症患者时,可以采用小型 移动式医用气体供应设备。10.0.

49、3 集中供应医用气体工程的设计,应按照医用气体工程技 术规范GB 50751 进行设计。10.0.4 排放的医用废气不应对医院及周边环境产生影响。2811 防火与疏散11.0.1 方舱医院建筑的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 防火规范GB 50016 等的有关规定。11.0.2 方舱医院防火分区、安全疏散、建筑结构、消防设施和消 防车道等均能满足国家标准规范相关要求。11.0.3 方舱医院无法满足现行消防标准要求时,需结合当地消防 部门意见,采取其他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消防安全。11.0.4 建筑内应按防火分区设置病区,病区内护理单元(小舱) 宜按井字型布局,主疏散通道宽度不应小于 3m,最

50、长疏散距离不应大于 30m,当室内场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室内任意一点至安全出口的安全疏散距离可分别增加 25%。11.0.5 临时储存医用氧气罐应设置在室外,远离热源、火源和易 燃易爆源。11.0.6 改建后各楼层或高大空间内容纳的人数应根据现有疏散楼梯及安全出口的疏散宽度确定,疏散楼梯间或高大空间安全出 口净宽度按 100 人不小于 1m 计算。11.0.7 隔断应采用难燃或不燃材料制作,严禁使用聚氨酯泡沫、 聚苯乙烯泡沫、海绵等易燃材料夹芯板。11.0.8 方舱医院内宜为每名医护人员配备一具过滤式消防自救呼 吸器,自救呼吸器应放置在醒目且便于取用的位置。11.0.9 安全出口和疏散通

51、道应保持畅通并设置明显标志,宜根据 床位布置,在疏散通道地面、墙面(隔断)增设疏散指示标志,29并张贴疏散引导示意图。紧急情况下,应确保患者可以就近使用 医务人员通道疏散逃生。11.0.10 电气线路应分类穿管(线槽)敷设,具备条件的可增设电气火灾监控装置。电热毯功率不应超过 80W,床头的电源插座只限用于手机充电和床头照明。严禁超负荷用电。11.0.11 改造建筑的消防给水及灭火设施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等的规定。11.0.12 方舱医院内若增设生活给水系统,且原建筑室内消防系统未配置消防软管卷盘时,可增设消防软管卷盘或轻便消防水龙头, 其布置应满足同一平

52、面至少有 1 股水柱能达到任何部位的要求。11.0.13 每 10 张床位宜配置不少于 4 具 3L 水基型灭火器或 2 具4kg 干粉灭火器,并视情况配备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和强光手电筒。位置较远的室内消火栓,应预先铺设水带靠近病区。11.0.14 应按严重危险级场所配置相应数量灭火器。建筑灭火器配置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 的有关规定执行。11.0.15 贵重设备用房、病案室和信息、中心(网络)机房 应设置气体灭火装置。11.0.16 护士站宜配置微型消防站,移动式高压细水雾贮水量宜为 100L。11.0.17 增设的电气线路应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11.0.1

53、8 消防应急照明系统设计应按国家、行业现行相关标准执 行。方舱医院消防应急照明和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的备用电源连续供 电时间不应少于 1 小时;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避难走道、避30难间等场所疏散照明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 10lx。11.0.19 禁止带入火种和使用明火,禁止吸烟。医用酒精、强氧化剂等易燃易爆危险品应限量存放在病区外的单独场所(房间)。11.0.20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确保改造后的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 联动控制系统可靠运行。3112 运营与医疗卫生12.0.1 方舱医院应加强医疗废物的分类、包装和管理。对疫情防治过程产生的感染性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场所实行专场存放、专人管理,不与其他医疗废物和患者生活垃圾混放、混装。贮存场所应按照卫生健康主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