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导学案_第1页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_第2页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晋灵公不君学案编者:夏武生一、预学案1、学习目标:(1 )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2)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2、相关知识:春秋、左传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 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 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 为后世楷模。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 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二、研学案1、理解课文(1)晋灵

2、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 “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 以此取乐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 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 “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 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以 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体现? “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

3、,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 成为一个好的君主。 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 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 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2、合作探究(1 )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 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孔子认 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 并不算冤枉。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 赵盾按臣道,做到了 敬。他尊敬国君,对

4、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 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 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 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 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 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 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 不说养民是恩惠的。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

5、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 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 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 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2)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三、展学案1、课堂练习(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B.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空缺C. 宣子骤谏,公患之。骤:多次D .使鉏麑贼之贼:刺杀(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晋灵公不君B.公嗾夫獒焉,明博而杀

6、之C.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D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3)下列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君知所过矣,将改之B.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夫轻诺必寡信C.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D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4)下列各句中与“其我之谓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B .今近焉,请以遗之C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D.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厚敛以雕墙B.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C. 宦

7、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D .赵循弑其君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望之俨然,即之也愠,听其言也厉(6) 以下六句话,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宣子骤谏,公患之斗且出,提弥明死之A .B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C.D .(7) 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 改之。”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士季。B.晋灵公请赵盾喝酒后的根本目的是要攻杀赵盾。提弥明发现情况及时施救, 最后提弥明为赵盾殉

8、难。C.赵盾对君主尽忠,对他人行善。在首阳山打猎,曾救过一个叫灵辄的人。D .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贬斥晋灵公的调子,并预示晋国将发生大乱, 国家要失去稳定。文章从多个层面,以生动的材料集中表现晋灵公的残暴和可悲的 下场。(8) 下列各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 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简称。B.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 技巧,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C.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春秋是历史文献集,尚书是编年体史书。这两部书后来列入经部。史学在春

9、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D .本文题目是编者后加的。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 晋灵公,历史上有名之暴君,鲁文公七年即位,在位 14年,鲁宣公二年被大臣赵穿所杀。谥号曰“灵”,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此为无道君隐讳的说法2、理解“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 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上,自能见其“微 言大义”,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 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 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所谓“不露山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