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_第1页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_第2页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_第3页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_第4页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exit第一节第一节 炔烃炔烃第二节第二节 二烯烃二烯烃第三节第三节 卤乙烯型和卤丙烯型卤代烃卤乙烯型和卤丙烯型卤代烃第四节第四节 电性效应电性效应主要内容主要内容cccsp杂化一个一个 键两个键两个 cchh线型分子(一)(一) 结构和命名结构和命名第一节第一节 炔烃(炔烃(alkynes)杂化方式:杂化方式: sp3 sp2 sp键角:键角: 109o28 120o 180o键长不同键长不同碳碳键长碳碳键长 153.4pm 133.7pm 120.7pm (csp3-csp3) (csp2-csp2) (csp-csp) c-h: 110.2pm 108.6pm 105.9pm (csp

2、3-hs) (csp2-hs) (csp-hs) 轨道形状:轨道形状: 狭狭 长长 逐逐 渐渐 变变 成成 宽宽 圆圆碳的电负性:碳的电负性: 随随 s 成成 份份 的的 增增 大,大, 逐逐 渐渐 增增 大。大。pka: 50 40 25cchhhhhhhhhhcchhc c几个重要的炔基几个重要的炔基hc c- ch3c c- hc cch2-乙炔基乙炔基 1-丙炔基丙炔基 2-丙炔基丙炔基ethynyl 1-propynyl 2-propynyl 几个实例几个实例ch3ch=chc ch3-戊烯戊烯-1-炔炔3-penten-1-ynech cch2ch=ch21-戊烯戊烯-4-炔炔1-

3、penten-4-ynech cch2ch=chch2ch2ch=ch24,8-壬二烯壬二烯-1-炔炔4,8-nonadien-1-yneh3ch12345678(s)-7-甲基环辛烯甲基环辛烯-3-炔炔(s)-7-methylcycloocten-3-yne *若分子中同时含有双键和叁键,可用烯炔作词尾,给若分子中同时含有双键和叁键,可用烯炔作词尾,给双键和叁键以尽可能小的编号,如果位号有选择时,使双双键和叁键以尽可能小的编号,如果位号有选择时,使双键位号比叁键小。键位号比叁键小。练习题练习题1 写出写出c5h8炔烃的所有构造炔烃的所有构造式ch3ch2ch2cchch3ch2ccch3ch

4、3chcch3ch1-戊炔戊炔2-戊炔戊炔3-甲基丁炔甲基丁炔2 炔烃是否有顺反异构?炔烃是否有顺反异构?无!无!因为炔烃的因为炔烃的sp杂化的碳上只连接一个基团。杂化的碳上只连接一个基团。( (二二) )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 简单炔烃的沸点、熔点以及密度比碳简单炔烃的沸点、熔点以及密度比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和烯烃高一些。炔烃原子数相同的烷烃和烯烃高一些。炔烃分子极性比烯烃稍强。炔烃不易溶于水,分子极性比烯烃稍强。炔烃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石油醚、乙醚、苯和四氯化碳而易溶于石油醚、乙醚、苯和四氯化碳中。中。physical properties(三)化学反应(三)化学反应chemical react

5、ioncch 主主 要要 反反 应应 部部 位位碳碳碳碳键(电子云键(电子云密度大,易发生亲密度大,易发生亲电反应)电反应)核较为暴露的核较为暴露的sp杂化的碳杂化的碳连在电连在电负性较负性较强的原强的原子上的子上的氢氢1. 末端炔氢的反应末端炔氢的反应 r3c-h r3c- + h+ 碳氢键的断裂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酸性电离,所以将烃称为含碳酸碳氢键的断裂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酸性电离,所以将烃称为含碳酸 含碳酸的酸性强弱可用含碳酸的酸性强弱可用pka判别,判别, pka越小,酸性越强。越小,酸性越强。 烷烃烷烃(乙烷乙烷) 烯烃烯烃(乙烯乙烯) 氨氨 末端炔烃末端炔烃(乙炔乙炔) 乙醇乙醇 水水 p

6、ka 50 40 35 25 16 15.7 酸酸 性性 逐逐 渐渐 增增 强强 其其 共共 轭轭 碱碱 的的 碱碱 性性 逐逐 渐渐 减减 弱弱酸性酸性ch炔氢具有酸性hcch + nh2-hcc-+ nh3(pka=25) c-h键中,键中,c使用的杂化轨道使用的杂化轨道s轨道成分越多,轨道成分越多,h的酸性越强。的酸性越强。碳氢化合物中h的酸性顺序:ch ch chspsp2sp3hcchhccnanah2生成的炔钠是一个亲核试剂生成的炔钠是一个亲核试剂rccnarx/rccr/这个反应可以用于制备高级炔烃这个反应可以用于制备高级炔烃r-c chr-c ccur-c c nar-c c

7、agr-c c cur-c ch + ag(cn)-2 + ho-r-c c agr-c ch + agno3r-c ch + cu2(no3)2nanh2ag (nh3)+2no3cu (nh3)+2clhno3hno3-cn + h2o纯化炔烃的方法纯化炔烃的方法鉴鉴别别生成金属炔化物生成金属炔化物(1) 还原还原r-c c-rh2/ni, or pd, or ptrch2ch2rh2/ pd-caco3 or pd-baso4 ornibrhrhccrhrhcc硼氢化硼氢化rcooh 0ocrhrhccna, nh3rhrhcclialh4 (thf)(90%)(90%)(82%)2.

8、碳碳碳碳键的反应键的反应 催化加氢催化加氢*1 ch2=ch-ch2ch2-c ch + h2 (1mol)ch3ch2ch2ch2-c ch烯烃比炔烃更易氢化烯烃比炔烃更易氢化*2 ch2=ch-c ch + h2 (1mol)ch2=ch-ch=ch2共轭双键较稳定共轭双键较稳定ninirccr + h2lindlar cat.ccrhhr (顺式烯烃)要想将炔烃只还原到烯烃要想将炔烃只还原到烯烃,可以采用林德拉可以采用林德拉(lindlar)催化剂催化剂.林德拉催化剂林德拉催化剂或者用或者用pd-baso4 、或者用、或者用nib做催化剂做催化剂c2h5ccc2h5 + h2pd/cac

9、o3喹啉ccc2h5c2h5hh用林德拉催化剂还原的特点是顺式加氢用林德拉催化剂还原的特点是顺式加氢顺式加氢顺式加氢pd-caco3 +喹啉喹啉 用碱金属在液氨中还原用碱金属在液氨中还原反应式反应式na, nh3rhrhcc反应机理反应机理rrccherrcc_nh3nh3rhrhcc-r-c c-rr-c c-rhccrr反式的烯基负反式的烯基负离子较稳定离子较稳定相当于反式相当于反式加氢,生成加氢,生成反式烯烃反式烯烃*1 钠的液氨溶液的制备钠的液氨溶液的制备 na + nh3(l) na + + e- (nh3) li ,k c2h5nh2 蓝色溶液蓝色溶液*2 反应体系不能有水,因为钠

10、与水会发生反应。反应体系不能有水,因为钠与水会发生反应。*3 与制与制nanh2的区别的区别 na + nh3 (液液) nanh2低温低温蓝色是溶剂化蓝色是溶剂化电子引起的电子引起的。fe3+说说 明明 加卤素加卤素碳碳sp杂化轨道的电负性大杂化轨道的电负性大于碳于碳sp2杂化轨道的电负性,杂化轨道的电负性,所以炔中所以炔中 电子控制较牢电子控制较牢。 hc chcl2cl2fecl3fecl3chcl2-chcl2反应能控制在这一步。反应能控制在这一步。 加氯必须用催化剂,加溴不用。加氯必须用催化剂,加溴不用。(2) 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加成反应ch2chch2cchbr2-20oc,ccl4

11、ch2chch2cchbrbr(90%)反式加成生成反式加成生成反式烯烃。反式烯烃。cchclclh 加加 卤化氢卤化氢 与不对称炔烃加成时,符合马氏规则。与不对称炔烃加成时,符合马氏规则。与与hcl加成,常用汞盐和铜盐做催化剂。加成,常用汞盐和铜盐做催化剂。由于卤素的吸电子作用,反应能控制在一元阶段。由于卤素的吸电子作用,反应能控制在一元阶段。反式加成。反式加成。ch3ch2c cch2ch3 + hclhgcl297%hch3ch2ccclch2ch3rc ch + hbr rcbr=ch2 rcbr2ch3炔烃同卤化氢加成同样符合马氏规则,如:炔烃同卤化氢加成同样符合马氏规则,如: 生成

12、的卤代烯烃再与卤化氢加成还是符生成的卤代烯烃再与卤化氢加成还是符合马氏规则。合马氏规则。rcbr=ch2hbr 这说明正碳离子这说明正碳离子 比正碳离子比正碳离子更为稳定,这可更为稳定,这可以用共轭效应来解释。以用共轭效应来解释。rcbr ch2hrcbrch2h 加加 水水ch chh2o, hgso4-h2so4 ch2=ch-oh 互变异构互变异构 ch3c h=orc chh2o, hgso4-h2so4 ch2=cr-oh 互变异构互变异构ch3c=orrc crh2o, hgso4-h2so4 chr=cr-oh + chr=cr-oh 互变异构互变异构rch2cr + rch2c

13、r=oo反应特点:反应特点: hg2+催化,酸性。催化,酸性。 符合马氏规则。符合马氏规则。 乙炔乙炔乙醛,乙醛, 末端炔烃末端炔烃甲基酮,非末端炔烃甲基酮,非末端炔烃两种两种酮的混合物。酮的混合物。 官能团异构体:分子式相同、分子中官能团不同官能团异构体:分子式相同、分子中官能团不同而产生的异构体。而产生的异构体。 互变异构体:分子中因某一原子的位置转移而互变异构体:分子中因某一原子的位置转移而产生的官能团异构体。产生的官能团异构体。c2h6o: ch3ch2oh, ch3och3hch3c chch3o hch3c chch3o互变异构互变异构烯醇式(烯醇式(enol form)酮式(酮式

14、(ketone form) 酮式和烯醇式的互变异构是有机化合物中的一酮式和烯醇式的互变异构是有机化合物中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对于孤立的醛酮,一般是酮式较稳个普遍的现象,对于孤立的醛酮,一般是酮式较稳定,平衡偏向于酮式。定,平衡偏向于酮式。互变异构体:互变异构体:tautomer 互变异构:互变异构:tautomerism 互变异构属于构造异构的一种。在互变异构当互变异构属于构造异构的一种。在互变异构当中,酮式和烯醇式处于动态平衡。互变异构体之间中,酮式和烯醇式处于动态平衡。互变异构体之间难以分离。难以分离。定义:亲核试剂进攻炔烃的不饱和键而引起的加成定义:亲核试剂进攻炔烃的不饱和键而引起的加成

15、反应称为炔烃的亲核加成。反应称为炔烃的亲核加成。常用的亲核试剂有:常用的亲核试剂有: roh(ro-)、)、hcn(-cn)、)、rcooh(rcoo-)1. ch ch + hoc2h5ch2=choc2h5碱,碱,150-180oc聚合,催化剂聚合,催化剂 ch2-ch noc2h5粘合剂粘合剂炔烃亲核加成的区域选择性:优先生成稳定的碳负离子。炔烃亲核加成的区域选择性:优先生成稳定的碳负离子。(3) 亲核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2. ch ch + ch3cooh3. ch ch + hcnch2=ch -cnzn (oac)2 150-180occh2=ch-oocch3聚合,催化剂聚合,催

16、化剂 ch2-ch n ch2-ch noocch3h2o ch2-ch noh乳胶粘合剂乳胶粘合剂现代胶水现代胶水cucl2 h2o, 70oc聚合,催化剂聚合,催化剂 ch2-ch ncn人造羊毛人造羊毛(4)硼氢化反应)硼氢化反应6 rcch + b2h6ccrhh3b2h2o2oh-6rch2choch3coohrch=ch2顺式加成顺式加成反马氏加成反马氏加成6 rccr + b2h6cchrr3b2ch3coohccrrhhcis-ch3ch2ccch3 1) b2h62) ch3coohccch3hhch3ch2rc chbh3 0och2o2 , ho -rch2chobh2h

17、ccrhro hhhccrc crkmno4(冷,稀,(冷,稀,h2o,ph7-5)kmno4(h2o,100oc)kmno4(ho-,25oc)rcooh + rcooh(1) o3 (2) h2o, zn(5) 氧化反应氧化反应rc croorcooh + rcoohrcooh + rcooh 炔烃与高锰酸钾的反应,使高锰酸钾很快褪色,可用炔烃与高锰酸钾的反应,使高锰酸钾很快褪色,可用于鉴别炔烃。于鉴别炔烃。(四)制备(四)制备 1. 二卤代烷脱卤化氢二卤代烷脱卤化氢 常用的试剂:常用的试剂: nanh2 , koh-ch3ch2ohch3chchch2ch3br brkoh-c2h5oh

18、ch3ccch2ch32. 伯卤代烷与炔钠反应伯卤代烷与炔钠反应hcchnanh2hccnac3h7brc3h7cchhcchnanh2hccnac2h5brc2h5cchnanh2c2h5cc nach3brc2h5ccch3(一)分类和命名(一)分类和命名含有两个双键的碳氢化合物称为双烯烃或二烯烃。含有两个双键的碳氢化合物称为双烯烃或二烯烃。二烯烃聚集二烯 ch2=c=ch2共轭二烯 ch2=ch-ch=ch2隔离二烯ch2=ch-ch2-ch=ch2cumulative dieneconjugated dieneisolated dienedienes聚集二烯聚集二烯: ch2=c=ch

19、2sp2spc=c=chhhh是一类难以见到的结构是一类难以见到的结构,聚集的双键使分子能量高聚集的双键使分子能量高。 隔离二烯:隔离二烯: 分子中的两个双键缺少相互影响,其性质与单烯烃无差别。分子中的两个双键缺少相互影响,其性质与单烯烃无差别。 分子中单双键交替出现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含共轭体分子中单双键交替出现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含共轭体系的多烯烃称为共轭烯烃。系的多烯烃称为共轭烯烃。共轭二烯:共轭二烯:这是我们将要讨论的重点。这是我们将要讨论的重点。s-顺顺-1,3-丁二烯丁二烯s-(z)-1,3 -丁二烯丁二烯s-cis-1,3-butadienes-反反-1,3-丁二烯丁二烯s-(e

20、)- 1,3-丁二烯丁二烯s-trans-1,3-butadienehch2ch2cchhhch2ch2ccccccch3hhch3hh(2e,4e)-2,4-己二烯或己二烯或(e,e)-2,4-己二烯己二烯共轭二烯还存在构象异构:共轭二烯还存在构象异构: s指单键指单键(single bond)s-顺式顺式s-反式反式s-反式的斯陶特模型反式的斯陶特模型无法改变的无法改变的s-顺构象顺构象无法改变的无法改变的s-反构象反构象二环二环 4.4.0 1,9-癸二烯癸二烯(二)(二) 共轭二烯烃共轭二烯烃1.共轭双烯的结构共轭双烯的结构cccc133.7pm146pmcc 134pmcc 154p

21、m2h22h2254226氢化热/kjmol-1平面分子平面分子; p轨道垂直于平面且彼此轨道垂直于平面且彼此相互平行相互平行, 重叠重叠; c1-c2, c3-c4双键双键c2-c3部分双键。大部分双键。大 键。键。共轭共轭共轭共轭 键与键与 键的重叠,使电子离域体系稳定。键的重叠,使电子离域体系稳定。p- 共轭共轭 p轨道与轨道与 键的重叠,使电子离域体系稳定。键的重叠,使电子离域体系稳定。 对共轭体系的性质的解释可用分子轨道理论、对共轭体系的性质的解释可用分子轨道理论、价键理论和共振论。价键理论和共振论。 电子不是属于某个原子的,电子不是属于某个原子的, 而是属于整个分而是属于整个分子的

22、。电子是围绕分子中所有原子在一定的轨道子的。电子是围绕分子中所有原子在一定的轨道上运行的。因此,把电子的状态函数称为分子轨上运行的。因此,把电子的状态函数称为分子轨道。道。 分子轨道都有确定的能值,因此可以按照能分子轨道都有确定的能值,因此可以按照能量的高低来排列。量的高低来排列。分子轨道理论的核心分子轨道理论的核心可以用原子轨道的线形组合来描述分子轨道。可以用原子轨道的线形组合来描述分子轨道。 molecular orbital直链共轭多烯的直链共轭多烯的 分子轨道及有关概念分子轨道及有关概念成键轨道成键轨道 反键轨道反键轨道 非键轨道非键轨道(碳的(碳的p原子轨道的能量用原子轨道的能量用

23、表示。)表示。)离域分子轨道离域分子轨道 离域键离域键 定域分子轨道定域分子轨道 定域键定域键最高占有轨道(最高占有轨道(homo) 最低未占轨道(最低未占轨道(lumo)单占轨)单占轨道(道(somo)( 电子在电子在 分子轨道中的排列遵循:能量最低分子轨道中的排列遵循:能量最低原理、鲍里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原理、鲍里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离域能(离域能(de)= 离域的离域的e - 定定域的域的e(分子中所有(分子中所有 电子能量之和称为电子能量之和称为e)节节(结结)面面 对称性对称性 对称对称 反对称反对称 不对称不对称 镜面镜面 c2旋转轴旋转轴分子轨道理论对分子轨道理论对1,

24、3-丁二烯的描述丁二烯的描述:1, 3-丁二烯四个丁二烯四个p轨道经线性组合成四个轨道经线性组合成四个分子轨道分子轨道4= 1-2+3-43= 1-2-3+4 2= 1+2-3-41= 1+2+3+4最高占据轨道(最高占据轨道(homo)最低空轨道(最低空轨道(lumo)节点数节点数 对称性对称性 e e 3 c3 c2 2 -1.618 -1.618 2 m -0.618 lumo 2 m -0.618 lumo 1 c 1 c2 2 +0.618 homo+0.618 homo 0 m +1.618 0 m +1.618 电子总能量电子总能量 e e = 2( + 1.618)+ 2( +

25、 0.618) = 2( + 1.618)+ 2( + 0.618) = 4 + 4.472 = 4 + 4.472 乙烯分子中乙烯分子中电子能量:电子能量:- - 2 2 lumolumo + + 1 1 homo homoe e =2(+)=2+2=2(+)=2+2两个孤立双键两个孤立双键 e e =2(2+2)=4+4=2(2+2)=4+41,3-1,3-丁二烯离域能丁二烯离域能=(4+4.472)-(4+4)=0.472=(4+4.472)-(4+4)=0.472 共轭体系比非共轭体系稳定。共轭体系比非共轭体系稳定。两个成键轨道两个成键轨道1 1与与2 2 叠加结果:叠加结果:c c1

26、 1- - c c2 2 c c3 3- - c c4 4之间电子之间电子云密度增大,云密度增大,c c2 2- - c c3 3之间电子云密度部分增加之间电子云密度部分增加. . c c2 2- - c c3 3之间呈现部分双键性能。(键长平均化)之间呈现部分双键性能。(键长平均化) 价键法的核心价键法的核心 价键法强调电子运动的局部性,电子运动只与两个价键法强调电子运动的局部性,电子运动只与两个原子有关。共价键的实质就是活动在两个原子核之间的原子有关。共价键的实质就是活动在两个原子核之间的自旋相反的电子把两个原子结合在一起的作用力。自旋相反的电子把两个原子结合在一起的作用力。h br对键长

27、平均化的解释对键长平均化的解释烷烃的单键:烷烃的单键: (csp3-csp3) 共轭烯烃的单共轭烯烃的单键:键:(csp2-csp2) s成分增大,碳的电成分增大,碳的电负性增大,核对电子云负性增大,核对电子云的吸引力增大,所以键的吸引力增大,所以键长缩短。长缩短。 提出共振论(提出共振论(resonance theory)的科学历史背景的科学历史背景 (1) 凯库勒凯库勒结构理论学说(结构理论学说(1852年弗兰克提年弗兰克提出原子价概念,出原子价概念,1857年提出碳原子为四价)年提出碳原子为四价) (2) 布特列洛夫布特列洛夫结构结构学说(学说(1861年提出性质年提出性质对结构的依存、

28、结构与结构式一一对应。)对结构的依存、结构与结构式一一对应。) (3) 范霍夫和勒贝尔提出的碳原子的立体结范霍夫和勒贝尔提出的碳原子的立体结构概念(构概念(1874年提出年提出 碳原子的四面体学说)碳原子的四面体学说) 经典结构理论学说经典结构理论学说 有机结构理论有机结构理论 有机结构理论的电子学说有机结构理论的电子学说 (1) lewis langmuir于于1914-1916年创立了原子年创立了原子 价的电子理论价的电子理论 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1913年玻尔提出了著名的原子结构学说:年玻尔提出了著名的原子结构学说: *1 化学键是由电子组成的。化学键是由电

29、子组成的。 *2 化学反应是价电子的反应。化学反应是价电子的反应。 (2) 英果尔徳于英果尔徳于1926年提出了中介论:年提出了中介论: 常态下,某些分子存在电子转移。常态下,某些分子存在电子转移。r2n-ch=ch-ch=o共振论的基本思想:共振论的基本思想: (鲍林(鲍林 pauling,1931-1933年)年)分子分子 结构式结构式 共振式共振式 甲烷甲烷(非共轭分子)(非共轭分子)h-c-hhh 1,3-丁二烯丁二烯(共轭分子)(共轭分子)有,目前有,目前写不出来。写不出来。ch2=ch-ch=ch2 ch2-ch=ch-ch2 ch2-ch=ch-ch2 ch2-ch-ch=ch2

30、 ch2-ch-ch=ch2 ch2=ch-ch-ch2 ch2=ch-ch-ch2 + + + + + +真实分子是所有的极限真实分子是所有的极限结构杂化产生的,称为结构杂化产生的,称为极限结构的杂化体。极限结构的杂化体。 有些有机有些有机(如共轭的如共轭的)分子不能用一个经典的结构式表示分子不能用一个经典的结构式表示,就可以就可以用若干个经典结构式的共振来表达共轭分子的结构。用若干个经典结构式的共振来表达共轭分子的结构。 写共振式的原则要求写共振式的原则要求1. 各极限式都必须符合路易斯结构的要求。各极限式都必须符合路易斯结构的要求。ch2chchch2chchch2ch22. 各极限式中

31、原子核的排列要相同,不同的仅是电子的各极限式中原子核的排列要相同,不同的仅是电子的排布。排布。ch2chohch3cho不是共振,是互变异构不是共振,是互变异构3. 各极限式中成对电子数应该相等各极限式中成对电子数应该相等ch2chch2ch2chch2ch2chch2ch2chch2可以共振可以共振不能共振不能共振 共振结构稳定性的判别共振结构稳定性的判别1. 满足八隅体的结构较稳定满足八隅体的结构较稳定cohhhcohhh满足八隅体满足八隅体,较稳定较稳定对真实分子贡献大对真实分子贡献大不满足八隅体,不不满足八隅体,不稳定,对真实分子稳定,对真实分子贡献小。贡献小。2. 没有电荷分离的极限

32、式较稳定没有电荷分离的极限式较稳定ch2chchch2ch2chchch2较稳定的极限式较稳定的极限式较不稳定的极限式较不稳定的极限式3. 两个电荷分离的极限式两个电荷分离的极限式,电负性强的带负电荷的稳定电负性强的带负电荷的稳定ch2nnch2nn较稳定的极限式较稳定的极限式4. 具有能量完全相等的极限式具有能量完全相等的极限式时时,特别稳定特别稳定ch2chch2ch2chch25. 参与共振的极限式越多参与共振的极限式越多,真实分子就越稳定真实分子就越稳定 共振论的缺陷共振论的缺陷1. 写极限式有随意性写极限式有随意性;2. 对有些结构的解释不令人满意对有些结构的解释不令人满意 共振论的

33、发展共振论的发展2. 1,2-加成与加成与1,4-加成加成ch2=ch-ch=ch2ch2=ch-ch=ch2ch2br-chbr-ch=ch2ch3-chcl-ch=ch2ch2br-ch=ch-ch2brbr2 , 冰醋酸冰醋酸1,2-加成加成1,4-加成加成ch3-ch=ch-ch2clhcl1,2-加成加成1,4-加成加成 亲电试剂亲电试剂( (溴溴) )加到加到c-1c-1和和c-4c-4上(即共轭体系的两端)上(即共轭体系的两端), ,双键移双键移 到中间,称到中间,称1,4-1,4-加成或共轭加成。加成或共轭加成。 共轭体系作为整体形式参与加成反应,通称共轭加成。共轭体系作为整体

34、形式参与加成反应,通称共轭加成。ch2chchch3+ch2=chchch3+ch2ch=chch3+br-br-ch2=chchbrch3ch2ch=chch3br1,2-加成产物1,4-加成产物 弯箭头表示电子离域,可以从双键到与该双键直接相弯箭头表示电子离域,可以从双键到与该双键直接相连的原子上或单键上。连的原子上或单键上。1,2-与与1,4-加成产物比例加成产物比例:ch2=chch=ch2 + hbrch3ch=chch2br + ch3chch=ch2br-80oc 20% 80%40oc 80% 20% 1,4- 1,2-ch2=cch=ch2 + hbrch3ch3cch=ch

35、2ch3+ch3cchch3ch2+-br-brch3cch3ch=ch2brch3c=chch3ch2br 产物比例取决于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受控于活化能大小,产物比例取决于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受控于活化能大小,活化能小反应速率快。活化能小反应速率快。反应速率控制产物比例反应速率控制产物比例速率控制或动力学控制速率控制或动力学控制 产物间平衡控制产物比例产物间平衡控制产物比例平衡控制或热力学控制平衡控制或热力学控制 3. 对共轭加成的理论解释对共轭加成的理论解释ch2 ch ch ch2 = = q (2)=0.7236 0.2764 0.2764 0.7236h+ch2 ch ch ch3+=

36、 ch2 ch ch ch3+q (2)=0.5 1 0.5 br-ch2=ch-ch-ch3ch2-ch=ch-ch3brbr+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子密度,键级,自由价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子密度,键级,自由价 共振论对1,3-丁二烯既能发生1,2-加成,又能发生1,4-加成的解释ch2=ch-ch=ch2ch2=ch-ch-ch3ch2-ch=ch-ch3ch2=ch-ch-ch3ch2=ch-ch2-ch2+br-brch2-ch=ch-ch3br-brhbr+12211,2-加成物加成物1,4-加成物加成物 共振论对共轭加成的解释共振论对共轭加成的解释diels-alder反应(合成环状

37、化合物)反应(合成环状化合物)+ cho苯100occho100%+ooo苯ooo 双烯体:共轭双烯(双烯体:共轭双烯(s-顺式构象、双键碳上连给电子基)。顺式构象、双键碳上连给电子基)。亲双烯体:烯烃或炔烃(重键碳上连吸电子基)。亲双烯体:烯烃或炔烃(重键碳上连吸电子基)。ooochocoor双烯体双烯体 亲双烯体亲双烯体 (1)反应机制)反应机制 经环状过渡态,一步完成,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同步。经环状过渡态,一步完成,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同步。 反应条件:加热或光照。无催化剂。反应定量完成。反应条件:加热或光照。无催化剂。反应定量完成。 (2)反应立体专一、顺式加成)反应立体专一、顺式加

38、成 (3)反应具有很强的区域选择性)反应具有很强的区域选择性 产物以邻、对位占优势产物以邻、对位占优势+ + +h hc co oo oh hh ho oo oc ch hc co oo oh hh hh hc co oo oh hc co oo oh hh hh hc co oo oh h+ +oooooooooooo(4)次级轨道作用(内型、外型加成物)次级轨道作用(内型、外型加成物内型加成物内型加成物外型加成物外型加成物内型加成物内型加成物:亲双烯体的共轭不饱和基与环内双键在连接平亲双烯体的共轭不饱和基与环内双键在连接平 面的同侧。面的同侧。外型加成物外型加成物:亲双烯体的共轭不饱和基与

39、环内双键在连接平亲双烯体的共轭不饱和基与环内双键在连接平 面的异侧。面的异侧。内型加成物为动力学控制产物;外型加成物为热力学控制内型加成物为动力学控制产物;外型加成物为热力学控制产物。产物。次级轨道作用:次级轨道作用:双烯体的双烯体的homo与亲双烯体的与亲双烯体的lumo作用时,形成新键的原作用时,形成新键的原 子间有轨道作用,不形成新键的原子间有同样的轨道作用。子间有轨道作用,不形成新键的原子间有同样的轨道作用。 内型加成物,因过渡态受次级轨道作用而稳定。内型加成物,因过渡态受次级轨道作用而稳定。双烯体双烯体亲双烯体亲双烯体ooohomolumo+ +6 61 1% %3 39 9% %c

40、h3+ cooch3ch3cooch3ch3cooch3+ + +c ch ho oh h3 3c cc ch ho oh h3 3c cc ch ho o 7 70 0% % 3 30 0% %双烯体双烯体homo系数大系数大 ,亲双烯体,亲双烯体lumo系数大。系数大。两种反应物两种反应物“轨道系数轨道系数”最大的位置相互作用,使加成具最大的位置相互作用,使加成具 有区域选择性。有区域选择性。 d-a反应的应用反应的应用合成环状化合物合成环状化合物+cho=hchokmno4hooccoohcoohcho*h第三节第三节 卤乙烯型和卤丙烯型卤代烃卤乙烯型和卤丙烯型卤代烃卤乙烯型:卤乙烯型:

41、 卤素直接与sp2杂化的碳相连的卤代烯烃 卤丙烯型:卤丙烯型: 卤素与双键的碳直接相连的卤代烯烃ccxccchxr1. 1. 乙烯型卤代烃乙烯型卤代烃ch2chcl= 氯原子的氯原子的-i效应和效应和p,-共轭效应共同影响的结果,共轭效应共同影响的结果,从而使键长发生了部分平均化。即:从而使键长发生了部分平均化。即:ch2=chclch2=ch2ch3ch2cl0.138 nm0.134 nm0.178 nm0.172 nm键 长:ch3ch2clchch2cl6.8410-30c.m偶极矩4.810-30c.m 由此证明:氯乙烯分子中的由此证明:氯乙烯分子中的ccl键结合的比较键结合的比较牢

42、固,因而牢固,因而cl原子不活泼,表现在:原子不活泼,表现在: 不易与亲核试剂不易与亲核试剂naoh、rona、nacn、nh3等等发生反应;发生反应; 不易与金属镁或不易与金属镁或agno3-alc.反应,如:反应,如:mg乙 醚ch2=chmgclch2=chclmgoch2=chmgcl 消除消除hx的反应也必须在很强烈的条件下或者采的反应也必须在很强烈的条件下或者采 用更强的碱才能进行。如:用更强的碱才能进行。如:ch3ch2ch=chbrch3ch2chch或 koh / c4h9ohnanh2 / liq. nh3卤乙烯型的卤代烃进行亲电加成反应也比乙烯困难,卤乙烯型的卤代烃进行亲

43、电加成反应也比乙烯困难, 但与不对称试剂加成是仍遵循马氏规则。但与不对称试剂加成是仍遵循马氏规则。 练习练习: 写出反应机理,并解释反应为什么遵循马氏规则?写出反应机理,并解释反应为什么遵循马氏规则?ch2=chclch3chcl+hclcl2. 烯丙型卤代烃烯丙型卤代烃ch2chch2=ccch2hhh+ 烯丙基氯容易与烯丙基氯容易与naoh、rona、nacn、nh3等亲核等亲核 试剂作用,且主要按试剂作用,且主要按sn1历程进行,其亲核取代反应历程进行,其亲核取代反应 速要比正丙基氯快大约速要比正丙基氯快大约80倍左右。倍左右。 烯丙型卤代烃活泼的原因是由其结构的特殊性决定的烯丙型卤代烃

44、活泼的原因是由其结构的特殊性决定的。 按按sn1历程进行反应,其反应中间体为碳正离子,历程进行反应,其反应中间体为碳正离子, 由于由于p,-共轭效应的存在,使得碳正离子具有相当好的稳定性而易于共轭效应的存在,使得碳正离子具有相当好的稳定性而易于形成。形成。rchchch2烯丙基正离子,特烯丙基正离子,特别稳定的正离子。别稳定的正离子。rchchch2chrchh2c由于烯丙型卤代烃易于按由于烯丙型卤代烃易于按sn1历程进行反应,所以某历程进行反应,所以某些烯丙型卤代烃在反应时就体现出了碳正离子可以发些烯丙型卤代烃在反应时就体现出了碳正离子可以发生重排这一普遍特性。如:生重排这一普遍特性。如:c

45、h3ch=chch2brbrch3chchch2ohch3ch=chch2ohch3chch=ch2oh正常产物重排产物ccchhhnuxhh 烯丙型卤代烃按烯丙型卤代烃按sn2历程进行历程进行反应,也因双键的反应,也因双键的轨道与正在轨道与正在形成和断裂的键轨道从侧面相互形成和断裂的键轨道从侧面相互 交盖,使过渡状态的负电荷更加交盖,使过渡状态的负电荷更加分散,过渡状态能量降低而容易生成,从而有利于分散,过渡状态能量降低而容易生成,从而有利于 sn2反应的进行。反应的进行。练习:练习:1.比较下列化合物中卤素的反应性比较下列化合物中卤素的反应性ch3chchchbrch2ch3ch3chch

46、ch2chbrch3ch3chcch2ch2ch3br1232.用简单的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化合物用简单的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化合物123clclcl第四节第四节 电性效应小结电性效应小结(一)诱导效应(一)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给电子:给电子:+i效应效应吸电子:吸电子:-i效应效应如:烷基如:烷基如:卤素、羟基如:卤素、羟基沿共价键传递;衰减很快;具有加和性;存在于所有沿共价键传递;衰减很快;具有加和性;存在于所有的结构类型中的结构类型中比较标准比较标准: h(二)共轭效应(二)共轭效应(conjugative effect) 在共轭分子中,由于在共轭分子中,由于电子的离域,

47、任何一个电子的离域,任何一个原子受到外界的影响,均会影响到分子的其余部分,原子受到外界的影响,均会影响到分子的其余部分,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的现象,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的现象,称为共轭效应。称为共轭效应。 象象1,3 丁二烯分子那样,四个丁二烯分子那样,四个电子不是分电子不是分别固定在两个双键碳原子之间,而是扩展到四个别固定在两个双键碳原子之间,而是扩展到四个碳原子之间的这种现象,碳原子之间的这种现象,称为电子的离域。称为电子的离域。 共轭效应也分为共轭效应也分为给电子给电子的(的(+c)和)和吸电子吸电子的的(-c)两种不同的作用。)两种不同的作用。 (1) 键长的平均化,表现在键长

48、的平均化,表现在cc单键的缩短。单键的缩短。 (2) 体系能量降低,表现在氢化热上:体系能量降低,表现在氢化热上:ch2=chch2ch=ch2+2 h2ch3ch2ch2ch2ch3kj mol -1ch3=chchch=ch2+2 h2ch3ch2ch2ch2ch3氢化热=254kj mol -1氢化热=226ech3ch2ch2ch2ch3kj mol -1254kj mol -1226kj mol -1281,4 - 戊二烯 + h21,3 - 戊二烯 + h2 同是加同是加2mol的的h2,但放出的,但放出的氢化热却不同,氢化热却不同,这只能归于反应这只能归于反应共轭效应的结果将导致

49、:共轭效应的结果将导致:物的能量不同。物的能量不同。 这个能量上的差值通称为离域能或共轭能,这个能量上的差值通称为离域能或共轭能,它是由于它是由于电子的离域引起的,是共轭效应的表电子的离域引起的,是共轭效应的表现,其离域能越大,体系能量越低,化合物则越现,其离域能越大,体系能量越低,化合物则越稳定。稳定。 (3) 共轭体系在外电场的影响下,将发生正、共轭体系在外电场的影响下,将发生正、负电荷交替传递的现象,并可沿碳链一直传递下负电荷交替传递的现象,并可沿碳链一直传递下去,它不因碳链的增长而减弱。去,它不因碳链的增长而减弱。ch3=chchch=ch2( +常见原子或基团的电性效应:常见原子或基

50、团的电性效应:r-+i,+cx-i,+cho-i,+c(-i效应大于效应大于+c效应)效应)(-i效应小于效应小于+c效应)效应)ro-i,+c (-i效应小于效应小于+c效应)效应)n02-i,-ccn-i,-cnh2-(-i效应小于效应小于+c效应)效应)-i,+c 在所有类在所有类型的分子中诱型的分子中诱导(导(i)效应都)效应都总是存在的;总是存在的;而共轭(而共轭(c)效)效应并不是在所应并不是在所有类型的分子有类型的分子中存在,只有中存在,只有在共轭体系中在共轭体系中才存在。才存在。(三)几类典型的共轭体系(三)几类典型的共轭体系 1. , - 共轭体系共轭体系 由由电子的离域所体

51、现的共轭效应,称为电子的离域所体现的共轭效应,称为, - 共轭体系。共轭体系。 , - 共轭体系的结构特征是:双键、单键、共轭体系的结构特征是:双键、单键、双键交替连接。组成该体系的不饱和键可以是双双键交替连接。组成该体系的不饱和键可以是双键,也可以是三键;组成该体系的原子也不是仅键,也可以是三键;组成该体系的原子也不是仅限于碳原子,还可以是氧、氮等其它原子。如:限于碳原子,还可以是氧、氮等其它原子。如:ch2chcchch2chchoch2chcn乙烯基乙炔丙 烯 醛丙 烯 腈 在共轭体系中,在共轭体系中, 电子离域的表示方法:电子离域的表示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共轭效应的先决条件是值得

52、注意的是:发生共轭效应的先决条件是构成共轭体系的原子必须在同一平面内,且其构成共轭体系的原子必须在同一平面内,且其 p 轨道的对称轴垂直于该平面。轨道的对称轴垂直于该平面。 2. p , - 共轭体系共轭体系 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上有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上有 p 轨道,轨道,这个这个p 轨道与轨道与 键的键的 p 轨道平行,从侧面重叠构轨道平行,从侧面重叠构ch3=chchch=ch2( +ch3=chchch=ch3( +或ch2chcho+或ch2chcho+成成 p , - 共轭体系。如:共轭体系。如:ccclhhh 能形成能形成 p , - 共轭体系的除具有未共用电子共轭体系的除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中性分子外,还可以是正、负离子或自由基。对的中性分子外,还可以是正、负离子或自由基。ch2chcl=ch3och=ch2ch2chch2=ccch2hhhccch2hhhccch2hhh+ch2chch2=ch2chch2=+ 烯丙基正离子烯丙基正离子 烯丙基负离子烯丙基负离子 烯丙基自由基烯丙基自由基 3. 超共轭体系超共轭体系 (1),- 超共轭体系超共轭体系ccchhhh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