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二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第一节第一节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第二节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第三节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第四节第四节 恢复过程恢复过程l本章主要介绍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的本章主要介绍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的一系列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六个阶段:一系列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六个阶段:赛前状态这、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稳定赛前状态这、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稳定工作状态、疲劳和恢复。在深入分析并阐述各工作状态、疲劳和恢复。在深入分析并阐述各阶段生理反应特点、机理和影响如何调整和提阶段生理反应特点
2、、机理和影响如何调整和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高身体的适应能力,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健身锻炼提供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持。运动训练和健身锻炼提供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持。摘摘 要要一、赛前状态一、赛前状态(special physical state before competition) l概念:概念: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赛前状态。态。第一节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l表现:表现:神经系
3、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升高及内脏器官活动增强。温升高及内脏器官活动增强。l赛前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比赛经赛前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和心理状态有关。验和心理状态有关。l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近,赛前反应越明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近,赛前反应越明显。显。l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一一) )赛前状态的特征及其产生机理赛前状态的特征及其产生机理( (二二) )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调整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调整
4、 1.1.准备状态型准备状态型 2.2.起赛热症型起赛热症型 3.3.起赛冷淡型起赛冷淡型 1.1.准备状态型准备状态型l特点:特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植物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得到一定的克性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得到一定的克服服l有利于发挥机体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有利于发挥机体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常见:优秀运动员常见:优秀运动员 特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高,表现为过特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高,表现为过度紧张,常有寝食不安、四肢无力、全身微微颤度紧张,常有寝食不安、四肢无力、全身微微颤抖、喉咙发堵等不良生理反应,工作能力和运动抖
5、、喉咙发堵等不良生理反应,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成绩下降。常见:初次参加比赛的年轻选手,或参加特别常见:初次参加比赛的年轻选手,或参加特别重大的比赛,或运动员过分重视比赛结果。重大的比赛,或运动员过分重视比赛结果。 2.2.起赛热症型起赛热症型3.3.起赛冷淡型起赛冷淡型l特点:特点:赛前兴奋性过低,引起超限抑制,赛前兴奋性过低,引起超限抑制,表现为对比赛淡漠、浑身无力,不能在比表现为对比赛淡漠、浑身无力,不能在比赛时充分发挥机体工作能力。赛时充分发挥机体工作能力。l通常是第二种类型的继发反应通常是第二种类型的继发反应(1)(1)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比赛。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
6、理素质,正确对待比赛。(2)(2)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增加比赛经验;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增加比赛经验;(3)(3)进行适当形式和强度的准备活动,如果运动员进行适当形式和强度的准备活动,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低,可做些强度大的练习,如果运动员兴兴奋性过低,可做些强度大的练习,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高,准备活动的强度可小些,安排一些轻松奋性过高,准备活动的强度可小些,安排一些轻松的和转移注意力的练习和活动。的和转移注意力的练习和活动。 措措 施施二、准备活动二、准备活动 l概念:概念: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
7、赛做好准备。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1.1.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1)调整赛前状态调整赛前状态 (2)(2)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3)(3)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 (4)(4)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赛时体温过高。温过高。 (1)(1)调整赛前状态调整赛前状态 l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2)(2)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l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l肺通气量及心输出
8、量肺通气量及心输出量l心肌和骨骼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心肌和骨骼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l工作肌能获得更多的氧。从而克服内脏器官生理工作肌能获得更多的氧。从而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 二、准备活动二、准备活动 (3)(3)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l体温升高作用:体温升高作用:a.a.可降低肌肉粘滞性,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速度,增加肌可降低肌肉粘滞性,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速度,增加肌肉力量;肉力量;b. b. 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可释放更多的氧,增加肌肉的氧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可释放更多的氧,增加肌肉的氧供应;供应;c. c. 增
9、加体内酶的活性,物质代谢水平提高,保证在运动增加体内酶的活性,物质代谢水平提高,保证在运动中有较充足的能量供应;中有较充足的能量供应;d. d.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的兴奋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的兴奋性;e. e. 肌肉的伸展性、柔韧性和弹性增加,从而预防运动损肌肉的伸展性、柔韧性和弹性增加,从而预防运动损伤。伤。 二、准备活动二、准备活动 ( (二二) )做准备活动的生理负荷做准备活动的生理负荷l强度:强度:45%vo45%vo2 2maxmax强度、心率达强度、心率达100100120120次次/ /分分l时间:时间:10103030分钟分钟l间隔时间: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一
10、般不超过1515分钟。分钟。 在一般性教学课中在一般性教学课中2 23 3分钟分钟。第二节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一、进入工作状态 l概念:概念: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逐渐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进入工作状态。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进入工作状态。( (二二) )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l影响因素:工作性质、个人特点、训练水平、工作强度影响因素:工作性质、个人特点、训练水平、工作强度及当时机体的机能状态。及当时机体的机能状态。l肌肉活动越复杂肌肉活动越复杂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11、越长;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越长;l训练程度低训练程度低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长;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长;l训练水平提高训练水平提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短;l工作强度越高工作强度越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就越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就越短。l此外,年龄和外界因素也能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此外,年龄和外界因素也能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儿童少年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人短。场地条件好、儿童少年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人短。场地条件好、气候温暖适宜以及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活动均气候温暖适宜以及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活动均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 (三三)
12、 )生理生理“极点极点”与与“第二次呼第二次呼吸吸” 1.1.生理生理“极点极点”及产生机理及产生机理 l概念: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概念: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综合症。l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极点”。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运动运动开
13、始时供氧不足开始时供氧不足; ;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ph值朝酸性方向值朝酸性方向偏移。偏移。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2.“2.“第二次呼吸第二次呼吸”及产生的机及产生的机理理 l概念:概念:“极点极点”出现后,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出现后,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
14、和状态称为“第二第二次呼吸次呼吸”。l原因:原因:l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酸得到逐步清除;l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力定型得到恢复。3.3.影响影响“极点极点”与与“第二次呼吸第二次呼吸”的的因素因素 l影响因素: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训练水平,准备活影响因素: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训练水平,准备活动、赛前状态及呼吸方式等。动、赛前状态
15、及呼吸方式等。l中长跑项目反应较明显;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中长跑项目反应较明显;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低,低,“极点极点” 出现得越早,反应也越强烈,出现得越早,反应也越强烈,“第二次第二次呼吸呼吸”出现得也愈迟。出现得也愈迟。l减轻减轻“极点极点”反应的主要措施:反应的主要措施:继续坚持运动;继续坚持运动;适当降低运动强度;适当降低运动强度;调整呼吸节奏,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调整呼吸节奏,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 二、稳定工作状态二、稳定工作状态 l概念:在运动过程中,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概念:在运动过程中,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体的机能
16、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或相对稳定状态。动态平衡或相对稳定状态。l分类:真稳定工作状态、假稳定工作状态分类:真稳定工作状态、假稳定工作状态( (一一) )真稳定工作状态真稳定工作状态( (二二) )假稳定工作状态假稳定工作状态 ( (一一) )真稳定工作状态真稳定工作状态l概念:概念:l在进行强度较小、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在进行强度较小、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束后,机体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为真稳定工作状态真稳定工作状态。 表现:表现:肺通气量、心率、心输出量、血压及其他生理指肺通气量、心
17、率、心输出量、血压及其他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运动中的能量供应以有氧供能为主,标保持相对稳定,运动中的能量供应以有氧供能为主,乳酸堆积较少,血液中酸碱平衡不致受到扰乱,运动的乳酸堆积较少,血液中酸碱平衡不致受到扰乱,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可达几十分钟或几小时。持续时间较长,可达几十分钟或几小时。 ( (二二) )假稳定工作状态假稳定工作状态 l概念:概念: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这种机能
18、状态为假稳定工作状态。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工作状态。l表现:表现:乳酸的产生率大于清除率,使血乳酸增乳酸的产生率大于清除率,使血乳酸增加,加,phph值下降,心率、血压、肺通气量和呼吸值下降,心率、血压、肺通气量和呼吸频率等生理功能基本达到极限频率等生理功能基本达到极限( (三三)“)“第一拐点第一拐点”与与“第二拐点第二拐点” l应用动态数学建模分析法研究表明,人体在运动过程应用动态数学建模分析法研究表明,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变化表现出中,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变化表现出两个明显的两个明显的拐点:拐点:l第一拐点第一拐点”:标志进入工作状态标志进入工作状态( (动员阶
19、段动员阶段) )结束、稳定工结束、稳定工作状态开始。作状态开始。l“第二拐点第二拐点”:标志稳定工作状态结束、人体整体工作效标志稳定工作状态结束、人体整体工作效率明显下降、疲劳开始。率明显下降、疲劳开始。第三节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一)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运动性疲劳的概念l疲劳: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 /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9821982年的第年的第5 5届国际运动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生物化学会议)。l运动性疲劳(运
20、动性疲劳(fatigue)fatigue) :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过程。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在其一特定水平工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在其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多指标同时改变都可以来判作时,单一指标或多指标同时改变都可以来判断疲劳
21、。断疲劳。 运动性疲劳特点运动性疲劳特点根据疲劳发生部位:全身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部位:全身性疲劳 局部疲劳局部疲劳 中枢性疲劳中枢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的机理与表现:外周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的机理与表现:外周性疲劳 混合性疲劳混合性疲劳 ( (二二) )疲劳的分类疲劳的分类 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l自从自从1919世纪世纪8080年代莫索开始研究疲劳以来,人年代莫索开始研究疲劳以来,人们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提出多种假说,最们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提出多种假说,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一一)“)“衰竭学说衰竭学说” ” ( (二二)“)“堵塞学
22、说堵塞学说”( (三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 ( (四四)“)“保护性抑制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 ” ( (五五)“)“突变理论突变理论” ” (一)(一)“衰竭学说衰竭学说” l观点: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能源物质的耗竭l依据: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糖浓度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度的提高现象( (二二) ) “堵塞学说堵塞学说”l观点:观点: 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l依据:依据:疲劳时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由于疲劳时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
23、物增多,由于乳酸堆积而引起肌组织和血液中乳酸堆积而引起肌组织和血液中phph值的下降,阻值的下降,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影响冲动传向肌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影响冲动传向肌肉,抑制果糖磷酸激酶活性,从而抑制糖酵解,肉,抑制果糖磷酸激酶活性,从而抑制糖酵解,使使atpatp合成速率减慢。另外,合成速率减慢。另外,phph值下降还使肌浆中值下降还使肌浆中caca2+2+的浓度下降,从而影响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浓度下降,从而影响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弱。的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弱。 ( (三三) )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l观点:观点:phph值
24、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改变。l依据:依据:有人研究,当人体失水占体重有人研究,当人体失水占体重5%5%时,肌时,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约肉工作能力下降约20%-30%20%-30%。哈佛大学疲劳研。哈佛大学疲劳研究所发现,高湿作业工人因泌汗过多,达到不究所发现,高湿作业工人因泌汗过多,达到不能劳动的严重疲劳时,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能劳动的严重疲劳时,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但饮用含但饮用含0.04%-0.14%0.04%-0.14%的氯化钠水溶液可使疲的氯化钠水溶液可使疲劳有所缓解。劳有所缓解。( (四四) ) “保护性抑制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l观点:观点:
25、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l依据:依据:贝柯夫研究发现,狗拉载重小车行走贝柯夫研究发现,狗拉载重小车行走30306060分钟产生疲劳时,一些条件反射量显著分钟产生疲劳时,一些条件反射量显著减少,不巩固的条件反射完全消失。减少,不巩固的条件反射完全消失。19711971年雅年雅科甫列夫发现,小鼠在进行长时间工作科甫列夫发现,小鼠在进行长时间工作(10(10小时小时游泳游泳) )引起严重疲劳时,大脑皮质中引起严重疲劳时,大脑皮质中r-r-氨基丁酸氨基丁酸水平明显增加,该物质是中枢抑制递质。水平明显增加,该物质是中枢抑制递质。( (五五)“)“突变理论突变理论” l观点:运动过
26、程中三维空间(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改变)关系改变所致 。l代表人代表人edwardsedwards认为: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认为: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突变过程,其主要途存在着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突变过程,其主要途径包括径包括: : 1.1.单纯的能量消耗单纯的能量消耗2.2.在能量消耗和兴奋性衰减过程,存在一个急剧下在能量消耗和兴奋性衰减过程,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降的突变峰。3.3.肌肉能源物质逐渐消耗,兴奋性下降,但这种变肌肉能源物质逐渐消耗,兴奋性下降,但这种变化是渐进的,并未发生突变。化是渐进的,并未发生突变。4.4.单纯的兴奋性丧失,并不包括肌
27、肉能量的大量消单纯的兴奋性丧失,并不包括肌肉能量的大量消耗。耗。 ( (五五)“)“突变理论突变理论” (六)(六)“自由基损伤学说自由基损伤学说”l自由基:自由基: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如氧自由基如氧自由基(o(o2 2) )、烃自由基、烃自由基(oh(oh+ +) )、过氧化氢、过氧化氢(h(h2 2o o2 2) )及单线态氧及单线态氧(o(o2 2) )等物质。等物质。l产生部位:产生部位: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以产生。质膜和胞液中都可以产生。l作用:作用:由于自由基化学性活泼,
28、可与机体内糖类、由于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物质发生反应,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物质发生反应,因而造成因而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三、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三、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 (一一) )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l分类:分类:1.中枢性疲劳中枢性疲劳2.外周性疲劳外周性疲劳 1.1.中枢性疲劳中枢性疲劳l概念:概念:指发生脑至脊髓部位的疲劳。指发生脑至脊髓部位的疲劳。l特点:特点:功能紊乱,功能紊乱,改变了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疲劳时,神经改变了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疲劳时,神经冲动的频率减慢,使肌肉
29、工作能力下降。冲动的频率减慢,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代谢功能失调,代谢功能失调,大脑细胞中大脑细胞中atpatp、cpcp水平明显降低,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血糖含量减少,含量减少,r-r-氨基丁酸含量升高,特别是氨基丁酸含量升高,特别是5-5-羟色胺和脑羟色胺和脑氨升高,可引起多种酶活性下降,氨升高,可引起多种酶活性下降,atpatp再合成速率下降,再合成速率下降,从而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导致疲劳。从而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导致疲劳。 2.2.外周性疲劳外周性疲劳l可能发生的部位是从神经可能发生的部位是从神经- -肌肉接点到肌纤维内肌肉接点到肌纤维内部线粒体。部线粒体。(1)(1)神经肌肉接点神经肌
30、肉接点 (2)(2)肌细胞膜肌细胞膜 (3)(3)肌质网肌质网 (4)(4)线粒体线粒体 (5)(5)收缩蛋白收缩蛋白 ( (二二) )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 (一一) )测定肌力评价疲劳测定肌力评价疲劳1.1.背肌力与握力背肌力与握力l测定方法:测定方法: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l判断方法判断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2.2.呼吸肌耐力呼吸肌耐力l测定方法:测定方法:连续测连续测5 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30秒。秒。l判断方法:判断方
31、法: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 (二二) )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1.1.膝跳反射阈值膝跳反射阈值l判断方法判断方法:疲劳时阈值升高。疲劳时阈值升高。2.2.反应时反应时l判断方法判断方法:疲劳时反应时延长。: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刺刺 激激 感受器感受器 传入神经传入神经反射中枢反射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 +apapapap3.3.血压体位反射血压体位反射l测定方法:测定方法:受试者坐位静息受试者坐位静息5 5分钟后,测安静时分钟后,测安静时血压,随即仰卧血压,随即仰卧3 3分钟,然后将受试者扶成坐姿分钟,然后将受试者扶成坐姿( (推受试
32、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 ),立即测血压,立即测血压,每每3030秒测一次,共测秒测一次,共测2 2分钟。分钟。l判断方法:判断方法:若若2 2分钟以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分钟以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重度疲劳。 ( (三三) )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1.1.皮肤空间阈皮肤空间阈l判断方法判断方法:运动后皮肤空间阈运动后皮肤空间阈( (两点阈两点阈) )较安静时增加较安静时增加1.51.52 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 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倍以上为
33、重度疲劳。 2.2.闪光融合频率闪光融合频率l测定方法:测定方法:受试者坐位,注视频率仪的光源,直到将受试者坐位,注视频率仪的光源,直到将光调至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即临界闪光融合光调至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即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测三次取平均值。频率,测三次取平均值。l判断方法:判断方法:轻度疲劳时约减少轻度疲劳时约减少1.01.03.9hz;3.9hz;中度疲劳中度疲劳时约减少时约减少4.0-7.9hz;4.0-7.9hz;重度疲劳时减少重度疲劳时减少8hz8hz以上。以上。( (四四) )用生物电评价疲劳用生物电评价疲劳1.1.心电图心电图l判断方法:疲劳时判断方法:疲劳时 s-ts
34、-t段下移,段下移,t t波倒置。波倒置。2.2.肌电图肌电图l判断方法: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判断方法: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迟迟(emd)(emd)延长。积分肌电图延长。积分肌电图(iemg)(iemg)和均方根振幅和均方根振幅(rms)(rms)均均增加,中心频率增加,中心频率(fc)(fc)和平均功率频率和平均功率频率(mpf)(mpf)降低。降低。emdemd是是指从肌肉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开始到肌肉开始收缩的这段指从肌肉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开始到肌肉开始收缩的这段时间,该指标延长表明神经肌肉功能下降。时间,该指标延长表明神经肌肉功能下降。3.3.脑电图脑电图
35、l判断方法:疲劳时由于神经元抑制过程发展,可表现为判断方法:疲劳时由于神经元抑制过程发展,可表现为慢波成分的增加。慢波成分的增加。( (五五) )主观感觉判断疲劳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l测试方法:测试方法:锻炼者在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根据运动过程中根据rperpe表表指出自我感觉的等级,指出自我感觉的等级,以此来判断疲劳程度。以此来判断疲劳程度。如果用如果用rperpe的等级数值的等级数值乘以乘以l0l0,相应的得数,相应的得数就是完成这种负荷的就是完成这种负荷的心率。心率。 ( (六六) )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1.1.基础心率基础心率l基础心率正常情况下都相对稳定,如果大
36、运动负荷训练基础心率正常情况下都相对稳定,如果大运动负荷训练后,经过一夜的休息,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后,经过一夜的休息,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5-10次次/ /分以分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累积现象,如果连续几天持续增加,上,则认为有疲劳累积现象,如果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应调整运动负荷。则应调整运动负荷。2.2.运动中心率运动中心率l若一段时期内从事同样强度的定量负荷,运动中心率增若一段时期内从事同样强度的定量负荷,运动中心率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住。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住。3.3.运动后心率恢复运动后心率恢复l人体进行定量负荷后心率恢复时间长,表明身体欠佳。如人体进行定量负荷后心率恢复时间长,表明身体欠佳。如进行进行3030秒秒2020次深蹲的定量负荷运动,一般心率可在运动后次深蹲的定量负荷运动,一般心率可在运动后3 3分钟内完全恢复,而身体疲劳时,恢复时间明显延长。分钟内完全恢复,而身体疲劳时,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全球海洋污染的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2025年全球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
- 2025年全球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 北电考研表演试卷及答案
- 2025最权威的房屋装修合同
- 包装纸箱生产加工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2025年长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企业报告(业主版)
- 2025年中国煤炭项目创业投资方案
- 2025年中国煤制氨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临沂市2025年高三二模物理试题卷含答案
- 外资机构持股能提升股票定价效率吗?-来自A股纳入明晟新兴市场指数的经验证据
- 外科学:胃十二指肠外科疾病(英文版)完整版
- 旅客列车常见警情依法处置课件
- 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物业公司安全管理风险识别及措施
- 国网公司十八项反措
- 追究刑事责任的控告书范例(标准版)
- 讲义配电房可视化管理标准课件
- 消防安全承诺书参考模板范本
- 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 (人音版)《家国情怀的民族乐派》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
- MMA单体工段培训试题操作人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