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巩固练习(带答案)_第1页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巩固练习(带答案)_第2页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巩固练习(带答案)_第3页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巩固练习(带答案)_第4页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巩固练习(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 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B. 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C. 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D.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相同2. 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B. 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C. 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见声音D. 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3. 将音叉敲响后,放入口中,先不接触牙齿,听听声音,再咬住音叉,听听声音,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音叉尾部接触牙齿时,声音响些,是由于固体传声比空气强B. 音叉尾

2、部接触牙齿时,声音弱些,因为那样会阻止音叉振动C. 音叉尾部不接触牙齿时,声音响些,是因为空气传声强D. 音叉尾部不接触牙齿时,不能听到声音,是由于空气不能传声4. 以下实验不能阐述声音产生条件的是()A.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音叉能激起水花B. 将纸屑放在发声的喇叭上,看到纸屑在“跳舞”C.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悬挂的小球,小球被弹开D. 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逐渐抽掉里面的空气发现声音越来越小,直至几乎听不见5. 如图所示,边说话边把手放在喉咙处,会感到声带在振动,此现象说明() A. 所有声音均由人的声带产生B. 任何时候声带均是声源C. 声带是人体唯一能发声的器官D

3、.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6. 下面是对声速与回声问题的总结,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A. 声音在水中的速度为340m/sB.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C.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其次为液体,在空气中传播得最慢D. 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如果回声与原声进入人耳时间间隔小于0.1s,则人不能将两者区分开,此时回声加强了原声7. 乙同学用铁锤在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甲同学在长铁管另一端把耳朵贴在铁管上能听到两次击管声,这是因为()A. 一个是原声,另一个是回声B. 人耳的错觉C. 外界杂声干扰D. 声音沿铁管传播快,先听到;沿空气传慢,后听到8. 如图所示,

4、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 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D. 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9. 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正确的传播途径是()A. 良好的耳朵介质物体振动B. 介质物体振动良好耳朵C. 物体振动介质良好耳朵D. 物体振动良好耳朵介质二、填空题10. 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

5、需要_。11.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_,形成回声。当障碍物距离人_m远时,人刚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12. 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_m/s。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13. 声音以_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_体、_体,也可以是_体。三、实验探究题14. 小阳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实验中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一些现象: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鼓,鼓面上的纸球弹跳起来;轻质小球碰到正在发声的音叉会不停的跳动,因此小阳认为“

6、物体与发声体接触才能受到力的作用”。一旁的小红说:“发声体产生声波,与发声体不接触也可以有力的作用。”请利用:一根蜡烛,火柴,剪刀,矿泉水瓶,气球和细线,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阳的观点是错误的。请你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15. 下表记录了声波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不同种类的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当温度为10时,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米/秒。(2)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_。(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要在空气中超音速飞行,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成功?_。16. 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

7、个现象说明(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产生的;(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_中传播。(3)泡沫塑料球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_。答案和解析1.A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故A正确;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一般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C错误;D、一般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故D错误。2.DA.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故A错误。B.同种介质,其温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也是不同的,故B错误;

8、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如果没有介质,例如在真空中振动,人听不到声音,故C错误。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故D正确。3.A音叉尾部不接触牙齿时,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听到的声音小,不清。音叉尾部接触牙齿时,能过骨传导来传播声音,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故A正确,BCD错误。4.D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音叉能激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B.将纸屑放在发声的喇叭上,看到纸屑在“跳舞”,由纸片的跳动可以认识到喇叭的振动,由此可知声音是由喇叭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C.正在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小球弹开,说明音叉在

9、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D.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声音越来越弱,直至几乎听不见,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阐述声音产生条件,故D符合题意。5.DA.声带是声源中的一种,并不是所有的声源音都是由声带发出的,如锣声、鼓声等等,不要以偏概全。故A错误;B.声带只有在振动时才是声源,故B错误;C.拍手也能发出声音,故C错误;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6.AA.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m/s,故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其次为液体,在空

10、气中传播得最慢,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如果回声与原声进入人耳时间间隔小于0.1s,则人不能将两者区分开,此时回声加强了原声,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7.D根据题意乙同学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另一端,声音分别从钢管、空气中传播,则乙同学要听到两次声音,一个声音是从钢管传来,另一个是从空气中传来的,因为声音在铁管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所以选项D正确。8.A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传声的介质逐渐减少,所以听到声音逐渐减小,推理得出,把空气抽净,即玻璃罩内是真空时不能听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

11、闹铃声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选项A正确,选项BCD错误。9.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后经过介质,传入人耳中,声音会引起耳朵鼓膜的振动,此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所以人最后会听到声音;10.变小 介质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

12、能传播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事实上把瓶内空气全部抽净是不可能的,所以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人们只是根据抽气过程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进行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种办法在物理学中叫理想实验法。11.反射;17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形成回声;听到回声的距离条件:s=vt=0.1s2340m/s=17m。12340;固体传声速度比气体大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固体传声速度快,并且固体传声效果好,同时箭筒又起到共鸣的作用。13.波;固;液;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以声

13、波的形式传播,所以把这种波称为声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递声音,真空不能传声。14.解:(1)剪掉矿泉水瓶瓶底,用橡皮膜(剪开的气球)、细线将矿泉水瓶底部密封,张紧橡皮膜,去掉瓶盖。点燃蜡烛,瓶口正对蜡烛火焰并保持适当距离。用手弹击橡皮膜。(2)实验现象:橡皮膜被弹击振动发出声音,蜡烛熄灭,说明小阳的观点是错误的。(1)要确定探究的课题,需要将三位同学的实验过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之处。(2)在明确了实验探究的问题后,根据上面的共同之处也可以确定实验结论。(3)本小题采用的原理是一种物理变化非常不明显,但是确实发生了微小变化,这种把微小量放大有利于观察的方法在物理学里称为“微小量放大法”。15.(1)337;(2)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的升高而变大;(3)在低温环境中更容易成功。解:(1)由表中的数据知:当温度为10时,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37m/s;(2)由表中的数据知:在同种气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有关,而且温度越低时,声音传播的越慢,故在低温下更容易成功。(2)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