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和韩非子寓言故事的不同_第1页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故事的不同_第2页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故事的不同_第3页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故事的不同_第4页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故事的不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仅供个人参考For pers 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庄子和韩非子寓言故事的不同在我国古代文献中,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一书。庄子 寓言中 说: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但古今中外的有关人士对寓言及寓言文学的理解却 不够一致。寓言真可谓人类文学中最不可思议的一种体裁, 它故事中皆寄托着寓 意。激情中多富有理性色彩,智慧中又不乏诙谐情趣。中国寓言源远流长,并在很早以前就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形成了东亚 寓言体系,与印度南亚体系和希腊欧洲体系鼎足而立。作为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之一的中国, 大概夏商之交已有口头

2、寓言产生”,现存最早见于书面记载的寓 言,应算国语和左传中的某些故事”。战国时期是 寓言创作的第一个黄 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随着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人们的眼界逐渐开 阔,思想也日益活跃,抽象的哲学与空洞的说教已不足以表达丰富的思想,不易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于是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社会 各个阶层的人士,广泛运用寓言故事论辩是非,陈述政见,不仅出现了纵横策士 在游说时运用的一些十分优秀的寓言作品,而且还出现了以墨翟、孟子、庄周、 韩非等为代表的一批比较成熟的寓言作家。据统计,战国时代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的寓言数量近千则,其中韩非 子就有300则以上,吕氏春秋和庄子均

3、有 200则左右,列子和 战国策也有近100贝U。这些寓言作品的创作,虽然不是出于纯文学的教化 和审美动机,而只是充当陈情说理的工具,虽然形式上没有独立成篇和拟定篇名, 而是基本上依附在散文母体之中,但是它们在中国寓言发展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 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尤其是庄子和韩非子这两部杰作, 其寓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各具特色。一、思想内容上的相异之处庄子寓言体现了道家学派的主张, 韩非子寓言表现了法家学派的观 点。庄子和韩非子在先秦诸子哲理散文中,分别是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 的代表作, 二者均主要以寓言故事为载体, 出色地反映了各自的政治主张、 哲学 观点。“道”是庄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4、。庄子把 “道”看做世界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 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的终极根源和主宰。 “至道之精, 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庄子在宥),人们只要通过 虚静”、心斋”、 绝圣弃欲”,就可以体悟 道”,进入 道”的境界。庄子 知北游有一则东郭 子向庄子询问 “道”的寓言:庄子首先肯定地回答 “道无所不在 ”,然后依次告诉他 “在蝼蚁”、“在梯稗”、“在瓦甓”、 “在屎溺” ,最后强调说, “汝性莫必,无乎逃 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这就反复告诫人们,大道不简秽贱,处处有之。 庄 子天运中 孔子游于卫”的故事,先后将 陈之刍狗”、推舟于陆”、桔槔俯仰 随人”、 猥狙

5、衣周公服 ”、 丑人效颦”等寓言组织在一起,反复论证,含蓄而深 刻地表现了寓意,即借师金之口,批评孔子遨游于仁义之域,卧寝于礼信之乡, 劳而无功,身必有殃 ”,只有去智绝圣,如桔槔随人,才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无何 有之乡,达到真正与天地万物相通的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界。任自然”、求 无为”是道家学派的核心内容, 庄子中不少寓言体现了这 一思想。如庄子 应帝王中的 浑沌之死”,说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为 了报答中央之帝浑沌的善待之恩,尝试着为浑沌凿人皆具有的七窍,结果 “日凿 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 至乐中的 鲁侯养鸟”,说鲁侯得到一只止于郊 外的海鸟,为之 “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结

6、果使鸟 “眩视忧悲,三日而 死”。这两则寓言从反面说明不顺应自然而企图有所作为,其结局是悲惨的。又 如,庄子 养生主中的 庖丁解牛”,通过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与 今臣 之刀十九年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的比较,用庖丁目无全牛而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 有余地”的事实,说明何以养生、处世以致 “保身”、 “全生”、 “尽年”的道理。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创作的寓言全面地宣传了他的法治思 想。韩非子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言人,他继承了商鞅的 “明法”、申不害的 “任术”、 慎到的 “乘势”理论,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了以法为核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 法治学说,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

7、供理论基础。 储说中的 200 多则寓言,不仅有强调“必罚明威”、“信赏尽能”、“慎言独断”的,而且有说明 “明 主之道”、“臣主之理 ”、“臣下之节 ”的;既肯定了严刑峻法的重要性,又突出了 教条保守的危害性,有时甚至宣扬了驾驭权术的必要性。如内储说上: “韩 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诚不。 ” 寓言对韩昭侯玩弄手腕 “以此察左右诚不 ”的做法,归之为 “挟知而问 ”之术,这充 分说明作者对此举动的态度是称道的。此外,解老中的 “詹何猜牛 ”,告诫人们主观臆测是非常危险的;外 储说左上中的 “齐桓公好服紫 ”,说明执法者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难一 中

8、的“自相矛盾 ”,指出了“今尧舜之不可两誉 ”的道理,这是韩非矛盾学说的寓言 体现。用逻辑学的话说, 两个相互否定的命题是不能同时成立的, 二者不能同时 为真。韩非的主观意图是说明法治与礼治的根本对立, 着意批判儒家宣扬的礼治 思想,为法治战胜礼治制造理论根据, 但它确实客观地揭示了当时儒法两种思想 根本对立的现实。二、题材来源的相异之处庄子寓言题材比较广泛, 来自自然的、 历史的、现实的,应有尽有;韩 非子寓言题材比较单一,多来自历史故事。庄子中的寓言,据统计,共 261 则,其中取材于动物或植物的有 34 则,取材于人物的有 227 则。在人物 寓言中,直接与庄周其人有关的故事 14 则,

9、人物与动、植物参半的故事 5 则, 只有人物形象 (包括传说人物、历史人物、虚构人物等 )的达 208 则 l 圳。如,黄 帝、神农、浑沌、离朱、河伯、海神等都直接取材自神话传说,鲲鹏、凤凰、海 鸟等动物形象也有原始神话传说的蛛丝马迹。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列子、 颜回、曾子、许由、宋荣子、孙叔敖等,他们在庄子寓言中出现,多不是还 原性描绘,而是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历史的真实性,成了新的人物形象。庄子 寓言为了表达的需要, 还随意驱遣, 虚拟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人物名字, 如无所谓、 孟子反、大公调、无穷、无始、子祀,等等。韩非子中的寓言,据统计,共 340 则,其中取材于神话故事的有 5 则, 引

10、述民间故事或将格言故事化的有 75 则,加工历史故事的有 260 则。春秋战 国时代,历史学很兴盛, 诸子百家、 游客策士往往引述先人事迹来印证自己的主 张,使历史故事转化为寓言故事 (其关键就是具有了寓意和讽喻性质 ) 。这种现象, 庄子中虽为数不算少,而在韩非子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 “晋文公攻原 得卫”(外储说左上)由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与国语 周语有关记载演化 而来,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外储说左上)由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宋楚泓之战演化而来, “纣为象箸 ”、“棘刺母猴 ”、“滥竽充数 ”、“唇亡齿寒”、“扁 鹊见蔡桓公 ”等,均是加工改造的历史故事。 有人统计,韩非子 仅取材于左 传和战

11、国策的历史故事就达 80 多个。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中,有明主暴 君的故事, 有忠臣奸党的故事, 也有士人愚者的故事。 喻老 中的“目不见睫 ”, 讲的是楚庄王听了大臣杜子 “目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的劝喻,而取消了 讨伐越国的决定的事。 外储说左上中的 “郢书燕说”,讲的是燕相国向国君解 释郢人在信中误写的 “举烛”二字的含义,而使 “王大悦,国以治 ”的事。和氏 中的“和氏之璧”,讲的是献玉璞的楚人,先被厉王 “刖其左足”,又被武王 “刖其 右足 ”,到文王时,才 “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 ”的事。韩非子寓言,在历史典 籍中广采博收,无所不为,这 “不仅确立了中国古代寓言取材于历史故事的

12、优良 传统,还加强了寓言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拓宽了春秋战国寓言题材的领域 ”。即使是取材于历史的人物, 庄子和韩非子也都按自己的思想立场进 行加工改造, 使之成为变形了的寓言化形象。 如孑 L 子这位儒家大师, 在庄子 和韩非子中均先后出现 20 多次。庄子一书,大都 “借孔子之躯,以嵌 庄子之魂”。如庄子 人间世有一段孔子论 心斋”的故事:颜回要到卫国去劝 君王施仁政, 请求孔子该如何做。 孔子在一一否定颜回的设想后, 告诉他要专心 一志,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 “气也者,虚而待物 者也 ”,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在这则寓言中,孔子成了一个醉心虚无

13、的 道家学派人物。 韩非受庄子等诸子前辈的影响, 也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让 历史人物说话, 使之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 “韩非把孔子改造成了法家人物形象, 借助这位大权威的口宣传严刑峻法的学说 ”。如内储说上: “殷之法:刑弃灰 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 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 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 道。 ”在这里,孔子俨然成为法家的代言人。其实, “刑弃灰于街 ”是商鞅变法的 内容之一,此时孔子已去世 100 多年,但是韩非子把商鞅之法说成是殷之

14、法, 又假托于孔子,从中可知这故事是虚构的,其目的是借孔子之口宣扬法治思想。三、组织形式上的相异之处庄子寓言夹杂文中,没有独立地位; 韩非子首创结构宏大而又相对 独立的寓言群落体制。先秦哲理散文的共同特点之一, 就是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说理。 但庄子 中的寓言与孟子、韩非子等其他诸子著作及战国策、国语等历 史著作中的寓言不同, 寓言在庄子及其后学手里不仅是一种文体, 更是一种智慧 的诗性形式,是体 “道”的艺术手段,它体现的是 “道”的精神和物心交融的审美情 趣嘲。墨子、孟子寓言数量较少,列子、吕氏春秋寓言数量增 多,但无论多少,都不过是为了表达思想、论证观点而列举的例证而已,寓言故 事贯穿于

15、应对辩难之中,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 庄子的绝大多数文章虽然都 有几则寓言故事, 有时也有寓言中套小寓言的群落, 但基本上也没有改变论证论 点、不能独立存在的状况。如庄子 外物中的 涸辙之鲋”这则寓言,是庄子 指斥不肯贷粟的监河侯时, 讲的一个关于车辙中鲋鱼受困的故事, 它很好地倾吐 了庄子忿然不平的心情, 有力地表达了要少说空话、 大话而多做实事的思想, 辛 辣地讽刺了那些只讲好听话而不肯用实际行动救助别人的人。庄子逍遥游是一篇谈论人生哲学的专题论文, 宣扬“逍遥乎物外任天而游无穷 ”的思想。 但它 不像一般意义的论说文那样以理论的说明与论证为主, 不主要靠演绎、 归纳、分 析等逻辑方法推论。

16、 而主要靠寓言故事的有机组合来构制。 全文除几处点明主旨 的语句外,几乎全是寓言。开篇以大鹏怒飞和 “汤之问棘 ”为主干,穿插 “蜩与学 鸠笑之 ”以及朝菌、蟪蛄、灵龟、大椿等形象,说明大、小之物各有所待,不算 真正逍遥;接着由主要写物到主要写人,宋荣子 “辨乎荣辱 ”、列子“御风而行 ”亦 若此矣;然后提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的观点,并用 “尧让天下于 许由”、“藐姑射之神人 ”、 “大瓠之种 ”、“不龟手之药 ”等寓言故事加以论证;最 后在关于大树与狸狴无用还是有用、 有大用还是小用的论辩中, 升华出主旨 无用即大用,只有 “无所可用 ”,才能在 “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 ”

17、,永作绝对自由 的逍遥游。韩非子 寓言少数散见于各篇, 作为说理的论据使用, 而多数集中在一起。 在表现形式上的独到之处, 就是“完成了结构宏伟的 寓言群这一新体制 ”。“寓言 群”形式的创立是韩非子的重要特点。这些寓言故事集的出现,说明寓言作 为一种艺术形式, 已开始脱离散文母体。 取得了独立存在的形式。 这突出地表现 在说林和储说中。 “说林 ”,就是传说故事聚集如林,它又分上、下两篇, 共 67 则,好似一本寓言故事专集。 “储说 ”,就是储存汇集的传说故事, 它与说 林相比,体制更复杂、编排更科学。储说共 214 则寓言,构成一个大寓 言群,又分为 6 篇,每篇是一个次寓言群,每个次寓

18、言群又含若干主题相对独 立的小寓言群:内储说上有 7 个小寓言群,含 49 则寓言;内储说下有 6 个小寓言群,含 50 则寓言; 外储说左上有 6 个小寓言群,含 48 则寓言; 外储说左下有 6 个小寓言群,含 32 则寓言; 外储说右上有 3 个小寓言 群,含 19 则寓言;外储说右下有 5 个小寓言群,含 16 则寓言。像这样结 构宏大、层层包容而又相对独立、 编排严谨的组织形式, 不仅在中国寓言史上是 个首创。而且在世界寓言史上也是罕见的。四、形象塑造上的相异之处庄子寓言既有人物,又有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而韩非子寓言绝 大多数是人物;就人物形象说, 庄子寓言多为下层民众,韩非子寓言

19、多 为上层人士。 庄子寓言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各类形象,动物有鲲鹏、学鸠、蜗 牛、井蛙、猴子、泽雉等,植物有大樗、栎社、五石瓠、柏、桑、山木等,无生 物有风云、金矿、桔槔、影子等,人物形形色色,多达 400 个。在塑造人物时, 庄子寓言鲜明突出地歌颂了下层民众的聪明才智与美好品德。 庄子中的 下层民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手工劳动的巧匠,二是身体残疾的畸人。如庄 子达生中的 痴偻承蜩”具体描述了痴偻者累丸、执臂、处身的锻炼最后达 到“承蜩犹掇之 ”的实际行为,概括总结了痴偻丈人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的可贵 经验。其他篇章还赞扬了 “以天合天”而达到“见者惊犹鬼神 ”的梓庆,目无全牛而 达到游刃有

20、余的庖丁, 蔑视圣言而重视实践的轮扁, 使孔子佩服以至 “将以为师 ” 的王骀。使子产屈服以至前往谢罪的申徒嘉, 使众人倾倒以至不忍离去的哀骀它。 此外。诸如看相的、养斗鸡的、御马的、钓鱼的、游泳的、射箭的等等,可以说 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韩非子寓言里的人物,以历史人物中的上层人士为最多。既有尧、舜、 武王、文王、楚怀王、魏文侯、晋文公等诸多国君帝王,又有吴起、李悝、申不 害、春申君、孙叔敖等诸多达官贵人;既有周主、秦伯、薛公、魏王、荆公子、 宋太宰等泛指的人物,又有齐景公、公子纠、卫文子、阖庐、勾践、太宰菘等特 指的人物;既有管仲、范雎、商鞅、西门豹等改革家,又有楚厉王、楚武王、郑 袖、春

21、申君妾余等坏男女。说林上中, “老马识途 ”是用管仲 “放老马而随之, 遂得道 ”的事实,批评“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的现状;“远水不救近火 ” 是犁锄用远取海水救火而火不灭的道理, 阻止 “鲁穆公使众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 的打算; “卫人嫁子”是用卫人嫁女儿时唆使其女 “必私积聚”的做法,指责 “今人 臣之处官者皆是类 ”的行为。总而言之,庄子和韩非子中的寓言特色,虽然也有一些相同现象, 但是整体说来, 多有不同。 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说是因为其作者的 生活环境不同、 出身地位不同, 从主观方面说是因为其作者的人生态度不同、 创 作目的不同。 庄周出身贫苦, 熟悉下层

22、社会, 因而其寓言对普通劳动者多含赞美 之情,对统治者多持否定态度; 他生活在战国中期, 面对极为险恶的社会环境和 极为频繁的战乱, 以消极态度对待这一切, 所以其寓言多取材于民间和自然, 宣 扬的是顺应自然、与世无争的思想,展现的是奇幻浪漫、神采飞动的风格。韩非 出身贵族,主张 * 集权,又一度被韩王、秦王看重,因而其寓言对刻薄寡恩 甚至玩弄权术的统治者也给予肯定, 对下层民众却多有嘲讽; 他生活在历史学十 分发达的战国末期, 熟悉历史典籍, 所以其寓言常把各国当权者作为主要宣传对 象,多选择上层人物、历史故事论述其法治思想,风格显得平实质朴。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For personal 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