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_第1页
张洁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_第2页
张洁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_第3页
张洁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_第4页
张洁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22013年第二学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案例分析成绩: 高级财务管理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目: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姓名: 张洁 班级: 会计1070 学号: 2320120135 专业: 会计 完成日期: 2013.06.12 目 录一、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背景、原因及意义1(1).吉利收购沃尔沃背景1(2).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原因2(3).福特出售沃尔沃的原因:2(4).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的意义3二、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后的发展3(1).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前后资产负债率与行业对比3(3).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前后运营能力指标对比4(4).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前后市场价值

2、对比5(5).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前后的平均市盈率对比5三、总结5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一、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背景、原因及意义(1).吉利收购沃尔沃背景 1. 福特汽车20042008年财务状况:福特汽车20042008年企业财务状况表(单位:亿美元)时间收入盈利亏损2004171635200517691420061601-12620071725-2720081463-147 分析:2005年沃尔沃轿车公司盈利约3亿美元,但此后的三年该公司亏损严重。2008年巨亏15亿美元,其销量相比07年降幅达20%以上。2. 20062009年沃尔沃汽车年销量状况 单位:万辆 分析:由此图可知,金融危机使本来

3、就不稳固的沃尔沃市场雪上加霜,销售量下滑的情况十分严重。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9月,沃尔沃轿车在其重要市场之一美国的销量骤降51。严酷的国际背景带来的经济高压使福特急于放低身价出售沃尔沃,对吉利公司来说真是天上掉下的馅饼。3. 20052008年沃尔沃汽车销售收入分析: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总收入出现了大幅下滑,由07年的约180亿美元跌至约140亿美元。4. 20052008年沃尔沃汽车息税前利润 分析:沃尔沃公司6日发布最新的业绩报告显示,该公司第二季度净亏损55.6亿瑞典克朗(约7.2亿美元)。沃尔沃还表示,这已经是其连续第三个季度遭遇净亏,也是迄今的最大亏损。(

4、2)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原因1. 吉利战略转型对技术和品牌的诉求吉利从2007年开始就提出了战略转型:不打价格战,而是将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重新定位为技术优势和品质服务。渴望技术作为国际化的品牌,沃尔沃的知识产权和先进技术是无庸质疑的,收购沃尔沃将会得到一大笔技术财富,它的先进技术和安全性能、节能环保特点正是吉利实现战略转型最需要的。提升品牌吉利汽车需要沃尔沃这样的顶级豪华汽车品牌来提升它在业内品牌地位,从而一改往常吉利汽车在价格和品牌上给人的“草根”印象。2.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一种方式吉利是民营企业,打入国际市场很困难,所以吉利需要沃尔沃作为其进入欧美市场的“桥梁”。3. 学习系统的市场营销规模

5、沃尔沃有着成熟的市场、完善的企业管理系统与品牌营销策略,对吉利以及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企来说,都是未来走向世界的前提。(3).福特出售沃尔沃的原因:1. 战略性出售:发展福特品牌为应对2006年福特创下有史以来最严重亏损,福特决定缩减规模,主要发展福特品牌。自2007起,福特公司便开始出售旗下汽车品牌,如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等,可见出售沃尔沃是迟早的事。2.经济压力:沃尔沃成为烫手的山芋沃尔沃轿车在被福特收购后销售额一直下滑,自2005年至今更是连续5年亏损,每年的亏损额均在10亿美元以上,2008年金融危机使沃尔沃亏损加剧。同时,福特汽车本身也出现巨额亏损,所以福特更希望将沃尔沃

6、这个烫手的山芋丢给别人。3. 继续持有风险更高国际上,金融风暴尚未走远,主要汽车市场近年来都呈萎缩态势,未来即使企稳可期,但是回升乏力,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福特确实没必要增加风险继续持有沃尔沃。4. 沃尔沃历史使命已完成沃尔沃最大的卖点是安全技术和环保技术。现在,沃尔沃的平台已经和福特的平台完全融合在一起,对福特而言,沃尔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没必要再保留。(4).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的意义 吉利并购沃尔沃,一是可以帮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尽快走向国际市场。二是可以嫁接国际知名品牌为我所用。三是可以彰显中国汽车产业的实力。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许多国外企业的资产价值被低估,是中国企业出手的好时机

7、。通过海外并购,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取到梦寐以求的汽车国际品牌、核心技术和国际营销渠道。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是中国汽车产业实现技术跨越的一个捷径,可以迅速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软实力。 从当事双方签署的协议来看,吉利不仅收购了沃尔沃的全部股权,买到了沃尔沃的核心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和制造设施,还获得了沃尔沃在全球的经销渠道。这项海外并购,可以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力,为自主创新提供原始技术依据,实现技术跨越,并为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提供现成的通道,迅速提升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在欧美日市场的比例,解决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实现在发达国家汽车市场你中有我零的突破,从根本上改

8、变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形象。二、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后的发展(1).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前后资产负债率与行业对比分析: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在2010年吉利汽车的资产负债率迅速增大,通过财务报告发现这增加的近530亿元负债大部分来自吉利集团全资收购沃尔沃汽车。因为吉利集团接收了沃尔沃汽车全部的负债,由此造成2010年负债大幅上升的现象。(2).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前后偿债指标对比分析:由表可知,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并购前后变化很小。并购后的2010、2011年略低于并购前一年。而利息保障倍数2011年最低为846,比2009年下降了4528,比2010年下降了194,说明并购后的下半年吉利支付利息的能力明显

9、减弱。根据吉利公司2010年财务报表可以看出,2010年吉利的利息费用同比增长了1282,而企业息税前利润仅增长了294。受到跨国并购巨额债务的影响,2010年吉利的债务利息增长很快,而盈利能力增长速度较慢,即盈利能力的增长远没有跟上债务利息增长,这就会导致2010年的利息保障倍数的降低,当然2011年吉利汽车仍然未能消化这笔巨大的债务费用支出,利息保障倍数进一步降低。并购后的两年中,利息保障倍数的下降说明吉利偿还借款利息的能力下降了。如果在高资产负债率的压力下,吉利又没有提高自己的偿债能力,那么巨大债务压力就将会给吉利的未来带来一定影响,也肯定会影响企业的发展。(3).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前后

10、运营能力指标对比分析:从表5的营运指标横向比较可以看出: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回报率在并购前后几乎没有变化。而并购前后存货周转率却有所提升,一方面是由于并购后吉利急需资金,从而扩大销售量,而并购后的两年中销量也都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并购后,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吉利汽车扩大了销售业务量,从而降低了经营风险。从这个角度来看,吉利的跨国并购对其本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来看2010年、2011年吉利的存货周转天数为23、25天,略高于并购前2009年的20天。进步分析发现:2010年吉利并购后的应收账款同比增长超过50%,远远超过销售收入增长率

11、,由此降低并购后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大。这表明并购后吉利收账能力降低,它将降低了吉利的资金变现能力从而影响短期偿债能力。联系吉利刚完成的跨国并购,吉利因为需要资金而扩大销售,但是其应收账款的管理能力较差,导致了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4).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前后市场价值对比 分析: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吉利汽车明显受到了跨国并购的利好消息,在市场上收到了投资者的追捧,在09年从不到1元的股价快速上涨,直到10年5月更是达到了5.16元的高峰,股价成倍上涨。但是从11年下半年开始,受到债务压力、市场低迷等影响,股价开始回归理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5).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前后的平均市盈率对比年份2009年2010年2011年市盈率5.1513.6212.01分析:从上表可以发现,吉利汽车在收购前后的市盈率变化非常明显,其中在并购当年的2010年市盈率达到了13.62的高峰,在后一年有小幅下降,但相比并购前的2009年有了大幅的提高。主要原因除了每股盈余有所增加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并购后由于市场上对吉利汽车的投资信心增加,导致其股价上涨幅度大,市盈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