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材料导读学案_第1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材料导读学案_第2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材料导读学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材料选择题1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变化表反映了上海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a. b. c. d.21912 年 3 月 2 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 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

2、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a自由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 d互助的观念3戊戌变法时候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诗中涉及服装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当时,不缠足运动在全国得到迅速推广a都正确b都不正确c正确不正确 d不正确正确4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记载:“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 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 )a

3、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改变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5“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 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你认为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主要有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关注国事,天下事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进步报刊起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 b c d二、非选择题6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轨迹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

4、之输入品。夜间取光,农家用篝(俗称油盏),城镇用陶制灯檠,家稍裕者,则用瓷制或铜锡制者。有婚丧事,则燃烛,光绪中叶后,多燃煤油灯,而灯檠遂归淘汰。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有用高丽布者已为特殊,其布仿于高丽,质厚耐久。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洗面去垢,曩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有皂荚者。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箱箧之类,乡间盛行板箱,中上人家则用皮制者,嫁妆内所备多用硃漆,余则用广漆;光宣之间,西式提箱仿造于沪地,于是旅客多购用之。选自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7

5、关于妇女走出深闺,出入休闲场所的报道。说明中国传统妇女观念发生改变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所以别内外而防淫欲,意至深也。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目贻不禁。此风日甚一日,莫能禁止。 申报,1872年6月4日8新式婚姻日渐增多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即媒妁)、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 许珂:清稗类钞第5册,中华书局1984年

6、版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摘要 提问人籍贯提问内容回答要点某君广州请问照相新法。详细介绍某君烟台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发表专文详细介绍友人金华西国如何治疗烧伤、烫伤?介绍具体方法友人上海美国近有人以电线传声,数十里之远能闻知何人言语,此事甚奇而不可解,何理?中国人能造否?传声电器,新发明,不久之新法,介绍原理。街头剪辫子的情景民国初年的新式婚礼孙中山给铁道杂志的题词点石斋画报以兴办铁路为题,报道了1884年夏天,清廷同意“试办”铁路的实情。 材料二材料三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

7、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请回答: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 (7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经济、思想文化原因。(4分)你如何看待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的这些变化?(2分)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20世纪初期,广东的青年男女年龄达到1620岁,就可以谈婚论嫁,以财产、金钱、门当户对为条件,婚前男女当事人从不见面,完全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盲婚哑嫁包办式婚姻,“一夫多妻”公

8、开、合法,在婚姻嫁娶上,广东各地基本上是按照“三书”“六礼”的习俗程序进行。时值清末,也有大户人家女儿在外私订终身甚至私自同居。父母见生米煮成熟饭,也只好同意择日回乡举行婚礼。不过,这种婚礼没有鸣锣开道,没有仪仗队,更没有媒人带路,成了半新半旧、半中半洋的婚礼。材料二 1926年,广州市政委员孙科签发广州市政厅布告(第八号)提出:“禁止市民婚丧沿用帝制时代旗、锣、伞、扇、高脚等遗形物。”1929年,更修正婚姻仪式,废除所有俗例,结婚喜酌改为茶会。此时,广东的婚姻习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结婚要向政府申请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作为合法婚姻的依据,同时双方还要取得健康检查证明书。城市婚礼多在礼堂进行,

9、出现了主婚人、证婚人,给新婚夫妇颁发结婚证书。材料三 1982年12月,251对新人在广州市旧体育馆举行第一个集体婚礼,由当时的广东省省长梁灵光证婚。举行仪式后,新人们分三批前往北京、南京、西安等地旅游。广州不少新人还时兴在结婚当天,大张旗鼓地开着婚礼车队到带有寓意吉祥、兆头好的道路如吉祥路、长寿路盘福路等处巡游,并将婚礼的全过程拍摄制作成dvd留念。单身贵族也日益增多,城市青年在竞争压力下不断推迟婚期,网恋、闪恋、隐婚等各种婚姻形式也开始出现。 以上材料均整编自二十世纪广东婚俗大观请回答: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广东婚俗的特点及其原因。(4分)由材料二可看出婚俗变化中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是什么?

10、如何推动?(3分)材料三体现了婚俗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说明了什么?(3分)如何认识由婚俗所反映的百年广东社会变迁?(3分)第四单元参考答案1-5:abcdd9人们开始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逐渐推广;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旧的生活陋俗逐步革除;(4分)(若学生全面回答材料中中国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及社会习俗变化的具体表现,可同样给分。)中国兴办铁路事业;(2分)崇洋风气浓厚。(1分)资本主义的发展;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国人介绍西方科技,不断传播民主、自由、平等思想。(4分)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重要表现;是历史的进步(或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2分)10特点:仍然传统,但也出现了自由恋爱与半中半洋的婚礼。(2分)原因:传统是因为处于旧王朝统治时期,封建礼俗根深蒂固;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受海外及西方自由思想影响,但还不成气候。(2分)力量:地方政府干预婚俗。(1分)推动:结婚要向政府申请“婚姻注册许可证”;取得健康检查证明书。(2分)广东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