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温病学教学大纲前 言温病学课程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必修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医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临床基础课程。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学科,自明清形成自己的体系,已成为研究外感热性病的专门学科。温病学除了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之外,还有丰富的防治温病的辨证体系和治法、方药,因而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从医学发展的状况和临床的实际需要来看,温病学的理论和实践不但能够指导急性传染性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而且已广泛地用于内科、儿科、外科、妇科等临床学科中与温病相关的热证的辨证治疗中,并在现代中医急诊医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目前中医学中发展得最快的学科之一。本
2、课程的内容主要来自历代医家对于温病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总结,特别是明清以来温热派医家对于温病理论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在中医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中,温病学的卫气营血学说和三焦学说是对伤寒论六经学说的继承和发扬,其课程内容既有很高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并有较广泛的临床开拓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温病的病因病机及发展变化规律,明确温病的概念和特点,能够运用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诊断的基本方法解决温病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在具体的学习中,要求重点掌握温病的性质和特点,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相互联系,以及温病中具有代表性的病种的全面掌握。按温州医学院五年
3、制中医专业教学计划,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4学时,讲授54学时。 教学内容 课 时上篇第一章 绪论 1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2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3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3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 3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2第七章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1中篇第八章风温 3第九章春温 6第十章 暑温 3第十一章 湿温 3第十二章 伏暑 3第十三章 秋燥 3第十四章 大头瘟 1.5第十五章 烂喉痧 1.5第十六章 温疫 3第十七章 疟疾 3第十八章 霍乱 3下篇第一章 温热论 3第二章 湿热病篇 3合 计 54上篇第一章 绪论一、目的与要求:掌握掌握明清时代温病学家吴有性、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对温
4、病学的贡献。熟悉熟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了解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温病学在战国至晋唐、宋金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温病学发展的主要成就。.重点讲解温病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温病学研究的范围和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一般介绍温病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一、目的与要求:掌握温病的特点。熟悉温病的概念、范围和分类。了解温病与伤寒的关系。二、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温病的概念。温病的特点。包括温病共同的特点,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各自具有的临床表现特点。重点讲解温病的范围和分类。外感热病中除风寒性质的急性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温病常用的分
5、类方法大致有三种。一般介绍温病与伤寒两种学说在学术上的继承、发扬关系;温病与温疫、温毒的关系。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目的与要求: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熟悉温病的发病因素。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二、教学内容:详细讲解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伏寒化温病邪、疫疠病邪、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重点讲解温病的发病因素、感邪途径。一般介绍温邪致病的共性和在温病发病中的作用。两种不同发病类型的温病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证候和病理。熟悉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病位浅深和相互传变。了解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意义。
6、二、教学内容:详细讲解卫气营血的病理、证候表现、病位浅深、相互传变。重点讲解三焦的病理、证候表现、病位浅深、相互传变。一般介绍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和三焦辨证理论的形成、意义及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关系和它们在临床上的相辅使用。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一、 目的与要求:掌握辨舌、验齿、辨斑疹白涪、辨发热和其他常见症状的方法。熟悉各项诊法的使用。了解温病的常用诊法及其意义。二、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温病辨舌的方法和常见舌苔、舌质、舌态的辨识。温病验齿的方法。斑疹外发的意义和对斑疹的诊察方法。白涪外发的意义和对白涪的诊察方法。发热的类型。重点讲解口渴、汗出异常、呕恶、胸腹不适、神志异常、痊、厥脱的诊察方法
7、及辨证意义。一般介绍温病的常用诊法及其意义。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一、 目的与要求:掌握温病主要治法和方药的应用。熟悉温病常用治法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点。了解温病治法的依据和原则。二、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温病主要治法的应用:泄卫解表法、清解气热法、通下逐邪法、和解祛邪法、祛湿解热法、清营凉血法、开窍醒神法、熄风止痉法、固脱救逆法、滋阴生津法、外治法。重点讲解温病兼挟痰饮、食滞、气郁、瘀血的治疗。一般介绍温病治法的依据和运用。第七章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一、 目的与要求:熟悉温病预防的方法和对疫情上报的要求。了解温病预防的意义和我国古代预防温病的成就。二、教学内容:重点讲解温病预防的方法和对疫情上报的要
8、求。一般介绍温病预防的意义和我国古代预防温病的成就。(温病预防主要是针对有较强传染性和流行性而言)。.中 篇第八章 风温一、 目的与要求:掌握风温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熟悉风温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后期转归。了解风温的发病特点和风温以肺胃热证为主的病变规律。二、教学内容:详细讲解风温的辨证论治:1.邪袭肺卫证治(银翘散、桑菊饮);2.肺热炽盛证治:(1)邪热壅肺(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2)肺热腑实(宣白承气汤)、(3)肺热移肠(葛根苓连汤加减)、(4)肺热发疹(银翘散去豆鼓,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3.痰热结胸(小陷胸加枳实汤)、4.邪入阳明热炽阳明(白虎汤)、热结肠腑(调
9、胃承气汤)胃热阴伤(竹叶石膏汤);5.热入心包证治:(1)热陷心包(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2)热陷心包兼腑实(牛黄承气汤)、(3)正气外脱(生脉散、参附汤、安宫牛黄丸);4.余邪未尽,肺胃阴液未复证治(沙参麦冬汤)。重点讲解风温的病因病机(包括风温的内外致病因素,风温各病变阶段的病理和发展,风温后期的转归);风温的诊断要点;急症处理(对于本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急症,采取有中医特色的综合治疗措施。一般介绍风温概述(包括风温的定义,风温病名的确立,风温初起的证候,风温相当于西医疾病的范围);预防与调护(对于本病范围内的西医典型疾病,采取的饮食、起居、精神、心理、药物等综合预防和
10、调摄护理措施);现代临床医案选。第九章 春温一、 目的与要求:掌握春温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熟悉春温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发生发展规律。了解春温的发病特点和初起主要表现。二、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春温的辨证论治:1.初发证治:(l)气分郁热(黄苓汤加豆陵、玄参方)、(2)卫气同病(葱豉桔梗汤加黄芩、增损双解散)、(3)热灼营分(清营汤)、(4)卫营同病(银翘散去豆鼓,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2.邪盛气分证治:(1)热灼胸膈(凉膈散)、(2阳明热炽(白虎汤)、(3)热结肠腑(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导赤承气汤)。3热炽营血分证治:(1) 气营(血)两婚(玉女煎加减、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11、、热灼营阴(清营汤)、(2)热盛动血(犀角地黄汤)、(3)热与血结(桃仁承气汤)。4.热入心包证治(附:内闭外脱)(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生脉散、参附汤);5.阳气暴脱(回阳救逆汤);6.热盛动风证治:(羚角钩藤汤)、7.热灼真阴证治:(1)真阴亏损(加减复脉汤)、(2)阴虚风动(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3)阴虚火炽(黄连阿胶汤);8.邪留阴分证治(青篱鳖甲汤)。重点讲解春温的病因病机(包括春温的内外致病因素,春温的发展变化规律和后期转归);春温的诊断要点。一般介绍春温概述(包括春温的定义,春温初起的病证表现,春温相当于西医疾病的范围);急症处理;预防与调护;现代临床医案选。第十章 暑温一、
12、目的与要求:掌握暑温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熟悉暑温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传变规律和后期转归。了解暑温的发病特点和初起证候。二、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暑温的辨证论治:气分证治1.暑温本病:(1)暑入阳明(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2)暑伤津气(王氏清暑益气汤)、(3)津气欲脱(生脉散)、(4)热结肠腑(调胃承气汤、解毒承气汤);2.暑温夹湿:(1)暑湿在卫(卫分宣湿饮、新加香蕾饮);(2)暑湿困阻中焦(白虎加苍术汤)、(3)暑湿弥漫三焦(三石汤);营血分证治:1.暑入心营(清营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2.气营两燔(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3.暑热动风证治(羚角钩藤汤)、4.暑入血分
13、(神犀丹合安宫牛黄丸)、5.暑伤肺络(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后期证治:1.暑伤心肾(连梅汤)、2.暑湿伤气(东垣清暑益气汤)、3余邪未净暑湿未净,蒙扰清阳(清络饮)、暑热未净,痰瘀滞络(三甲散加减)。重点讲解暑温的病因病机(包括暑温发病的内外因素,暑热挟湿与不挟湿的病证特点,暑温由气分人于营血,至后期正虚邪恋的病变规律);暑温的诊断要点。一般介绍暑温概述(包括暑温的定义,暑温的发病和初起证候表现,暑温相当于西医疾病的范围);急症处理;预防与调护及现代临床医案选。附 冒暑、暑秽1冒暑(新加香薷饮,雷氏清凉涤暑法等).2.暑秽(霍香正气散、通关散、玉枢丹)。第十一章 湿温一、目的与要求:掌握湿
14、温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熟悉湿温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传变规律及后期转归。了解湿温的好发季节、发病特点、初起病证表现。二、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湿温的辨证论治:1.湿重于热证治:(1)湿遏卫气(三仁汤、霍朴夏苓汤)、(2)邪阻膜原(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3)邪困中焦(雷氏芳香化浊法)、(4) 湿阻肠道,传导失司(宣清导浊汤);2.湿热并重证治:(1)湿热困阻中焦(王氏连朴饮)、(2)湿热蕴毒(甘露消毒丹)、(3)湿热酿痰,蒙蔽心窍(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至宝丹);3.热重于湿(白虎加苍术汤);4.化燥入血(犀角地黄汤);5.湿从寒化(四加减正气散、五加减正气散);6.后期证治:(1)湿胜
15、阳微(扶阳逐湿汤、真武汤);(2)余邪未净(薛氏五叶芦根汤)。重点讲解湿温的病因病机(包括湿温的内外致病因素,湿温的病型特点,湿热病邪的转化和湿温后期的转归);湿温的诊断要点。一般介绍湿温概述(包括湿温的定义,湿温的发病和初起病证表现,湿温相当于西医疾病的范围);急症处理;预防与调护及现代临床医案选。第十二章 伏暑一、目的与要求:掌握伏暑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熟悉伏暑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传变规律。了解伏暑的发病和初起证候。二、教学内容:详细讲解伏暑的辨证论治:1.初发证治:(1)卫气同病(银翘散去牛蒡、玄参加杏仁、滑石方,黄连香需饮)、(2)卫营同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2
16、.邪在气分证治:(1)暑湿郁阻少阳(蒿芩清胆汤)、(2)湿热挟滞,阻结肠道(枳实导滞汤)、(3)热炽阴伤(冬地三黄汤);3.热在营血证治:(1)热在心营,下移小肠(导赤清心汤)、(2)热闭心包,血络瘀滞(犀地清络饮)、4.热瘀气脱(犀角地黄汤、生脉散)、5.肾气亏损,固摄失职(右归丸合缩泉丸)。重点讲解伏暑的病因病机(包括伏暑的病因与发病,伏暑发于气分和发于蕾分的证候及其发展变化);伏暑的诊断要点。一般介绍伏暑概述(包括伏暑的定义,伏暑的发病类型和初起病证表现,伏暑相当于西医疾病的范围);急症处理;预防与调护及现代临床医案。第十三章 秋燥一、 目的与要求:掌握秋燥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熟悉秋
17、燥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了解秋燥的发病特点。二、教学内容:详细讲解秋燥的辨证论治:1.邪犯肺卫证治(桑杏汤);2.邪在气分证治:(1)燥干清窍(翘荷汤)、(2)燥热伤肺(清燥救肺汤)、(3)肺燥肠热,络伤咳血(阿胶黄芩汤)、(4)腑实阴伤(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5) 肺燥肠闭(五仁橘皮汤)、(6)肺胃阴伤(沙参麦冬汤、五汁饮);3.气营(血)两燔(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4.燥伤真阴证治(三甲复脉汤)。重点讲解秋燥的病因病机(包括秋燥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和后期转归)。. 一般介绍秋燥概述(包括秋燥的定义,秋燥初起的证候,秋燥相当于西医疾病的范围);急症处理;预
18、防与调护及现代临床医案选。第十四章 大头瘟第十五章 烂喉痧一、 目的与要求:掌握大头瘟、烂喉痧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熟悉大头瘟、烂喉痧的病因病机和诊断要点。了解温毒的概念和病证特点。二、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温毒的辨证论治:1.大头瘟证治:(1)邪犯肺卫(葱豉桔梗汤).、(2)毒壅肺胃(普济消毒饮、三黄二香散)、(3)毒炽肺胃,邪壅肠腑(通圣消毒散,三黄二香散)、(4)胃阴耗伤(七鲜育阴汤);2.烂喉痧证治:毒侵肺卫(清咽栀豉汤、玉钥匙)、毒壅气分(余氏清心凉膈散、锡类散)、(3)毒燔气营(血)(凉营清气汤、珠黄散)、(4)余毒伤阴(清咽养营汤)。.重点讲解温毒的病因病机及温毒的诊断。一般介绍温
19、毒概述(包括温毒的定义、病证特点,大头瘟、烂喉痧的临床特征,大头瘟、烂喉痧相当于西医疾病的范围);急症处理及预防与调护。第十六章 温疫一、 目的与要求:掌握温疫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熟悉温疫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了解温疫的发病特点。二、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温疫的辨证论治:1.湿热疫证治:(1)卫气同病(柴葛解肌汤)、邪遏膜原(达原饮)、(3)表寒里热(增损双解散)2.邪传阳明(白虎汤、大承气汤)、3.气营两燔热毒充斥表里(清瘟败毒饮、十全救苦汤)、毒盛发斑(化斑汤、托里举斑汤)、4热陷厥阴(清宫汤、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羚角钩藤汤);5.正气暴脱(生脉散、四逆汤)6.恢复期证治:肠燥便秘(增液汤
20、、当归润燥汤)、余邪留滞(三甲散)。重点讲解温疫的病因病机(包括湿热疫、暑燥疫的病因与发病、病变发展规律、后期转归);温疫的诊断要点。一般介绍温疫概述(包括温疫的定义,温疫的两大病证类别,温疫相当于西医疾病的范围);急症处理;预防与调护及现代临床医案选。 第十七章 疟疾一、 目的与要求:掌握疟疾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熟悉疟疾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了解疟疾的发病特点。二、教学内容:详细讲解疟疾的辨证论治:(1)正疟(小柴胡汤)(2)温疟(白虎加桂枝汤) (3) 湿疟(厚朴温中汤)(4)寒疟(柴胡桂枝干姜汤,附子理中汤合蜀漆散)(5)瘴疟热瘴(清瘴汤)冷瘴(不换金正气散)(6)劳疟(何人饮)(7
21、)疟母(鳖甲煎丸)重点讲解疟疾的病因病机(包括病因与发病、病变发展规律、后期转归);疟疾的诊断要点。一般介绍疟疾概述(包括疟疾的定义,疟疾的发病季节和感邪过程,疟疾相当于西医疾病的范围);急症处理;预防与调护及现代临床医案选。第十八章 霍乱一、 目的与要求:掌握霍乱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熟悉霍乱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了解霍乱的发病特点。二、教学内容:详细讲解霍乱的辨证论治:(1)湿热证(蚕矢汤或燃照汤);(2)寒湿证(藿香正气散或附子理中汤);(3)干霍乱(玉枢丹或行军散);(4)亡阴证(生脉散或大定风珠);(5)亡阳证(通脉四逆汤或参附汤)重点讲解霍乱的病因病机(包括病因与发病、病变发展规
22、律、后期转归);霍乱的诊断要点。一般介绍霍乱概述(包括霍乱的定义,霍乱的发病季节和感邪过程,霍乱相当于西医疾病的范围);急症处理;预防与调护及现代临床医案选。下 篇叶天士温热论原文及分类阐释一、目的与要求:掌握温热论中叶氏关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卫气营血辨证层次及诊治的论点。熟悉温热论中有关温热、湿温病证传变和治疗的论述。了解温热论的主要内容和突出贡献。背诵和重点理解原文第1条、2条、3条、5条、6条、7条、8条、10条、11条、12条。二、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温热论原文及分类阐释:1.温病大纲(原文第1条、8条):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卫气蕾血证候的浅深层次及治疗大法;2.邪在肺卫(原文第2条、
23、3条):伤寒与温病传变的区别,温邪在表和其挟风、夹湿的治疗;3.论湿(原文第9条):湿邪为病及其治法;4.流连气分(原文第6条、7条):战汗的机理和邪留三焦的治法;5.里结阳明(原文第10条、11条、12条):温病里结阳明的治法,伤寒与温病使用法的不同;6.邪入营血(原文第4条、5条):邪陷入营的证候和治法,斑出热不解的机理和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思想。重点讲解察舌验齿:白苔(原文第19条、21条、22条、26条)、黄苔(原文第13条)、黑苔(原文第2匀3条、2纠4条)、舌生芒刺(原文第2条)、红络舌(原文第1条、15条、17条、18条)、紫舌(原文第16条)、淡红舌(原文第25条)及验齿;8、辨斑掺、白痞(原文第27条、29条、28条、30条);论妇人温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与质量验收方案
- 公路桥梁施工与监控技术方案
- 热力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方案
- 低碳排水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
- 城市排水管网扩容与建设方案
- 高标准农田机械化喷灌与滴灌技术方案
- 高层建筑供水二次加压技术方案
- 充电桩需求预测与调度优化方案
- 儿科医生继续教育项目计划
- 跨部门协作在PCB项目中的应用实践
- 宋小宝小品《碰瓷》完整台词
- 酸性油气田腐蚀与防护
-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设计
-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东北林业大学
- 建筑装饰设计收费标准(完整版)资料
- GB/T 31845-2015电工电子设备机械结构热设计规范
- GB/T 20308-2020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矩阵模型
- GB/T 19975-2005高强化纤长丝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 GB/T 15406-1994土工仪器的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
- 大宗商品交易
- 2021-2022年分层教学教研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